一种新型热泵用换热器

文档序号:27159736发布日期:2021-10-30 09:21阅读:93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热泵用换热器

1.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热泵用换热器。


背景技术:

2.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使流体温度达到工艺流程规定的指标的热量交换设备,又称热交换器。换热器种类很多,但根据冷、热流体热量交换的原理和方式基本上可分三大类即:间壁式、混合式和蓄热式。在三类换热器中,间壁式换热器应用最多。换热器是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它许多工业部门的通用设备,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化工生产中换热器可作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应用更加广泛。换热器作为传热设备被广泛用于锅炉暖通领域,随着节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换热器的种类越来越多。适用于不同介质、不同工况、不同温度、不同压力的换热器,结构型式也不同。现有技术较为死板,现有的换热器在进行使用时,需要对内部的冷气与热气进行换热,由于受到接触面积影响,使得达不到预期效果,降低了整体的工作效率,而且在进正常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震动,容易影响内部的设备运转,从而影响整体的使用寿命,增加了工作人员平频繁检查的次数,增加了成本消耗,所以需要对其进行缓冲处理,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新型热泵用换热器来解决上述出现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热泵用换热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热泵用换热器,包括底座和支撑箱,所述底座的内部固定连接有两个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底座的内部固定连接有两个相对称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内部均开设有滑轨,所述滑轨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均与滑块固定连接,所述滑块的顶部均转动连接有延伸至底座顶部的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顶部均转动连接有安装块,所述安装块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支撑箱,所述支撑箱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换热器主体,所述换热器主体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等距分布的输风管道,所述换热器主体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等距分布的隔板,两个所述隔板之间均固定安装有螺旋输送管道,两个所述安装块之间且位于支撑箱的底部均安装有缓冲组件,所述缓冲组件包括固定框和轻触开关,所述支撑箱的底部且位于两个安装块之间固定连接有固定框,所述固定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滑动板,所述固定框的底部且位于两个第二弹簧之间固定安装有配合滑动板使用的轻触开关。
5.优选的,所述换热器主体的一侧开设有冷风进口,所述换热器主体的内部且位于冷风进口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出风板,所述换热器主体远离冷风进口的一侧开设有冷风出口,所述换热器主体的内部且位于冷风出口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出风板,所述换热器主体的顶部开设有热风出口,所述换热器主体的底部开设有热风进口。
6.优选的,所述底座的顶部开设有配合支撑箱使用的滑槽,所述输风管道与隔板位置为垂直交错分布。
7.优选的,所述换热器主体的内部且位于冷风进口与第一出风板之间开设有第二停纳仓,所述换热器主体的内部且位于冷风出口与第二出风板之间开设有第一停纳仓。
8.优选的,所述第一出风板和第二出风板的内部均开设有等距分布且配合输风管道使用的通孔。
9.优选的,所述固定框的底部两侧均固定安装有缓冲垫。
10.优选的,所述支撑箱的外侧固定安装有控制面板,所述换热器主体和轻触开关均与控制面板电性连接。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设置有输风管道、螺旋输送管道和隔板,通过螺旋管道的设计增大了热风与冷风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换热效果,提高了整体的工作效率,设置有缓冲组件,当整体换热器正常运行时,会产生大量的震动,使得支撑箱受力向底部运动,使得安装块均向底部运动,使得转动杆均开始转动,带动了滑块均向滑轨内部另一侧滑动,使得第一弹簧均受力,直至支撑箱运动至底座底部,使得第二弹簧均受力,直至滑动板触发轻触开关,及时反馈至控制面板,提醒工作人员进行调整,实现了对设备的防护,延长了整体的使用寿命,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剖视图;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底座内部结构图;
14.图3为本实用新型缓冲组件放大结构图;
15.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出风板结构图。
16.图中:1、底座;2、支撑箱;3、控制面板;4、换热器主体;5、热风出口;6、热风进口;7、冷风进口;8、冷风出口;9、第一停纳仓;10、第二停纳仓;11、第一出风板;12、第二出风板;13、输风管道;14、隔板;15、螺旋输送管道;16、通孔;17、固定板;18、固定块;19、第一弹簧;20、滑块;21、转动杆;22、安装块;23、滑槽;24、缓冲组件;25、固定框;26、轻触开关;27、第二弹簧;28、滑动板;29、缓冲垫。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8.请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热泵用换热器,包括底座1和支撑箱2,底座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两个固定块18,固定块18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19,底座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两个相对称的固定板17,固定板17的内部均开设有滑轨,实现了配合滑动,滑轨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滑块20,第一弹簧19的一端均与滑块20固定连接,滑块20的顶部均转动连接有延伸至底座1顶部的转动杆21,转动杆21的顶部均转动连接有安装块22,安装块22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支撑箱2,提高了固定效果,支撑箱2的
顶部固定连接有换热器主体4,换热器主体4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等距分布的输风管道13,换热器主体4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等距分布的隔板14,两个隔板14之间均固定安装有螺旋输送管道15,实现了增大接触面积,两个安装块22之间且位于支撑箱2的底部均安装有缓冲组件24,缓冲组件24包括固定框25和轻触开关26,支撑箱2的底部且位于两个安装块22之间固定连接有固定框25,固定框2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弹簧27,第二弹簧27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滑动板28,固定框25的底部且位于两个第二弹簧27之间固定安装有配合滑动板28使用的轻触开关26,直至滑动板28触发轻触开关26,及时反馈至控制面板3,提醒工作人员进行调整。
19.进一步的,换热器主体4的一侧开设有冷风进口7,换热器主体4的内部且位于冷风进口7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出风板11,换热器主体4远离冷风进口7的一侧开设有冷风出口8,实现了正常输送风,换热器主体4的内部且位于冷风出口8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出风板12,换热器主体4的顶部开设有热风出口5,换热器主体4的底部开设有热风进口6,实现了整体的正常输风。
20.进一步的,底座1的顶部开设有配合支撑箱2使用的滑槽23,配合下料正常滑动,输风管道13与隔板14位置为垂直交错分布,实现了增大了热风与冷风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换热效果。
21.进一步的,换热器主体4的内部且位于冷风进口7与第一出风板11之间开设有第二停纳仓10,换热器主体4的内部且位于冷风出口8与第二出风板12之间开设有第一停纳仓9,实现了整体的正常输送冷风。
22.进一步的,第一出风板11和第二出风板12的内部均开设有等距分布且配合输风管道13使用的通孔16,实现了正常输送冷风。
23.进一步的,固定框25的底部两侧均固定安装有缓冲垫29,通过两侧的缓冲垫29实现了防护,实现了对设备整体的防护。
24.进一步的,支撑箱2的外侧固定安装有控制面板3,换热器主体4和轻触开关26均与控制面板3电性连接,实现了整体的正常运行。
25.具体的,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在进行使用时,打开控制面板3,冷风通过冷风进口7输送至换热器主体4内部,热风通过热风进口6输送至换热器主体4内部,通过隔板14将螺旋输送管道15隔开,通过螺旋管道的设计增大了热风与冷风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换热效果,提高了整体的工作效率,当整体换热器正常运行时,会产生大量的震动,使得支撑箱2受力向底部运动,使得安装块22均向底部运动,使得转动杆21均开始转动,带动了滑块20均向滑轨内部另一侧滑动,使得第一弹簧19均受力,通过固定块18起到限位作用,直至支撑箱2运动至底座1底部,使得第二弹簧27均受力,直至滑动板28触发轻触开关26,及时反馈至控制面板3,提醒工作人员进行调整,通过两侧的缓冲垫29实现了防护,实现了对设备整体的防护,延长了整体的使用寿命,降低了成本。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同轴”、“底部”、“一端”、“顶部”、“中部”、“另一端”、“上”、“一侧”、“顶部”、“内”、“前部”、“中央”、“两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28.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9.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