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压蒸发地源热泵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64769发布日期:2021-11-10 09:55阅读:337来源:国知局
低压蒸发地源热泵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地源热泵技术领域,具体为低压蒸发地源热泵系统。


背景技术:

2.地源热泵是陆地浅层能源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如电能)实现由低品位热能向高品位热能转移的装置。通常地源热泵消耗1kwh的能量,用户可以得到4.4kwh以上的热量或冷量。
3.然而现在大多数的蒸发地源热泵系统在工作中,用于热泵的工作环境处于地下一米或者更深的位置,这就使得热泵的工作环境无法保证干燥,潮湿的环境会影响热泵的整体工作效率,同时在热泵工作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震动评率较大,处于地底的热泵在不便于维修的情况下就要保证使用寿命以及减小热泵工作时震动带动的影响。
4.所以我们提出了低压蒸发地源热泵系统,以便于解决上述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低压蒸发地源热泵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目前市场上现在大多数的蒸发地源热泵系统在工作中,用于热泵的工作环境处于地下一米或者更深的位置,这就使得热泵的工作环境无法保证干燥,潮湿的环境会影响热泵的整体工作效率,同时在热泵工作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震动评率较大,处于地底的热泵在不便于维修的情况下就要保证使用寿命以及减小热泵工作时震动带动的影响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低压蒸发地源热泵系统,包括装置本体、限位杆、防震盖板和限位拉杆,所述装置本体的内部贯穿设置有导向螺纹杆,且装置本体外部导向螺纹杆的端部固定连接于电机的输出轴端部,并且导向螺纹杆的左右两侧外壁均套设有主滑块,而且装置本体的底面左右两侧均贯穿设置有升降螺纹杆,同时升降螺纹杆的顶端通过锥形齿轮啮合连接于导向螺纹杆的外壁,所述升降螺纹杆的底端贯穿设置于升降套筒的顶端内部,且升降螺纹杆的左右两侧外壁通过贯穿设置限位杆固定连接于装置本体的底面左右两侧,并且装置本体的底面固定设置有滑轮,所述装置本体内部主滑块的顶端通过铰接设置的主连接杆贯穿设置于装置本体的顶面外部,且主连接杆的顶端铰接于支撑框架的底面,并且装置本体的顶面左右两侧均通过固定设置的主限位柱贯穿连接于支撑框架的底面左右两侧,所述支撑框架的左右两侧内部通过贯穿设置的伸缩螺纹杆贯穿设置于装置本体的内部,且装置本体内部伸缩螺纹杆的底端通过锥形齿轮啮合连接于导向螺纹杆的外壁,并且伸缩螺纹杆的外壁套设连接有副滑块,所述副滑块的内壁通过铰接设置的连接板贯穿设置于支撑框架的内部,且连接板的顶端铰接与防震盖板的左右两端,并且防震盖板的顶端通过限位弹簧贯穿连接于支撑框架的顶端,所述支撑框架的内部底面通过贯穿设置于副连接杆铰接于承接板的底面,且支撑框架内部左右两侧副连接杆的内侧通过铰接设置的限位拉杆相互连接,并且承接板的左右两侧通过贯穿设置的副限位柱固定连接于支撑框架的底面左右两侧。
7.优选的,所述装置本体与导向螺纹杆之间为横向同轴分布设置,且导向螺纹杆左右两侧外壁的螺纹为互为相反的结构设置,并且导向螺纹杆底面的升降螺纹杆关于装置本体的竖向中心轴线对称分布设置。
8.优选的,所述升降螺纹杆与升降套筒之间为竖向同轴分布设置,且升降套筒外壁的限位杆为“l”字形结构设置,并且升降螺纹杆的高度与升降套筒的高度之和大于滑轮的高度。
9.优选的,所述主连接杆的最大翻转长度大于主限位柱的长度,且主限位柱的高度大于支撑框架的最大升降高度,并且支撑框架的横向中心轴线与装置本体的横向中心轴线之间相互平行分布设置。
10.优选的,所述伸缩螺纹杆关于支撑框架的竖向中心轴线对称分布设置,且伸缩螺纹杆的最大延展长度大于支撑框架的最大升降长度,并且伸缩螺纹杆与连接板一一对应设置。
11.优选的,所述连接板组合构成“八”字形结构设置,且关于防震盖板的竖向中心轴线对称分布设置,并且防震盖板的最大移动长度小于连接板的最大升降长度。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低压蒸发地源热泵系统,通过热泵外部的支撑框架减少工作时带来的震动,通过装置本体太高热泵的高度防止因地面内部的潮湿影响热泵的工作性能;
13.1.通过装置本体内部导向螺纹杆带动升降螺纹杆和升降套筒的旋转将装置本体抬升之后,通过主滑块以及主连接杆将铰接设置的支撑框架进行抬升,防止因环境潮湿对热泵的工作造成影响;
14.2.通过支撑框架内部伸缩螺纹杆的旋转带动连接板铰接的防震盖板对热泵额顶面进行限位,通过承接板底面的限位拉杆对承接板以及顶面的热泵在工作时进行减震。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剖面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连接板安装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限位拉杆安装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装置本体;2、导向螺纹杆;3、电机;4、主滑块;5、升降螺纹杆;6、升降套筒;7、限位杆;8、滑轮;9、主连接杆;10、支撑框架;11、主限位柱;12、伸缩螺纹杆;13、副滑块;14、连接板;15、防震盖板;16、副连接杆;17、承接板;18、限位拉杆;19、副限位柱。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请参阅图1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低压蒸发地源热泵系统,包括装置本体1、限位杆7、防震盖板15和限位拉杆18,装置本体1的内部贯穿设置有导向螺纹杆2,且
装置本体1外部导向螺纹杆2的端部固定连接于电机3的输出轴端部,并且导向螺纹杆2的左右两侧外壁均套设有主滑块4,而且装置本体1的底面左右两侧均贯穿设置有升降螺纹杆5,同时升降螺纹杆5的顶端通过锥形齿轮啮合连接于导向螺纹杆2的外壁,升降螺纹杆5的底端贯穿设置于升降套筒6的顶端内部,且升降螺纹杆5的左右两侧外壁通过贯穿设置限位杆7固定连接于装置本体1的底面左右两侧,并且装置本体1的底面固定设置有滑轮8,装置本体1内部主滑块4的顶端通过铰接设置的主连接杆9贯穿设置于装置本体1的顶面外部,且主连接杆9的顶端铰接于支撑框架10的底面,并且装置本体1的顶面左右两侧均通过固定设置的主限位柱11贯穿连接于支撑框架10的底面左右两侧,支撑框架10的左右两侧内部通过贯穿设置的伸缩螺纹杆12贯穿设置于装置本体1的内部,且装置本体1内部伸缩螺纹杆12的底端通过锥形齿轮啮合连接于导向螺纹杆2的外壁,并且伸缩螺纹杆12的外壁套设连接有副滑块13,副滑块13的内壁通过铰接设置的连接板14贯穿设置于支撑框架10的内部,且连接板14的顶端铰接与防震盖板15的左右两端,并且防震盖板15的顶端通过限位弹簧贯穿连接于支撑框架10的顶端,支撑框架10的内部底面通过贯穿设置于副连接杆16铰接于承接板17的底面,且支撑框架10内部左右两侧副连接杆16的内侧通过铰接设置的限位拉杆18相互连接,并且承接板17的左右两侧通过贯穿设置的副限位柱19固定连接于支撑框架10的底面左右两侧。
22.装置本体1与导向螺纹杆2之间为横向同轴分布设置,且导向螺纹杆2左右两侧外壁的螺纹为互为相反的结构设置,并且导向螺纹杆2底面的升降螺纹杆5关于装置本体1的竖向中心轴线对称分布设置,通过导向螺纹杆2带动升降螺纹杆5旋转。
23.升降螺纹杆5与升降套筒6之间为竖向同轴分布设置,且升降套筒6外壁的限位杆7为“l”字形结构设置,并且升降螺纹杆5的高度与升降套筒6的高度之和大于滑轮8的高度,防止升降套筒6无法对装置本体1进行限位支撑。
24.主连接杆9的最大翻转长度大于主限位柱11的长度,且主限位柱11的高度大于支撑框架10的最大升降高度,并且支撑框架10的横向中心轴线与装置本体1的横向中心轴线之间相互平行分布设置,通过主连接杆9的翻转带动支撑框架10进行升降。
25.伸缩螺纹杆12关于支撑框架10的竖向中心轴线对称分布设置,且伸缩螺纹杆12的最大延展长度大于支撑框架10的最大升降长度,并且伸缩螺纹杆12与连接板14一一对应设置,通过伸缩螺纹杆12带动副滑块13进行旋转。
26.连接板14组合构成“八”字形结构设置,且关于防震盖板15的竖向中心轴线对称分布设置,并且防震盖板15的最大移动长度小于连接板14的最大升降长度,通过防震盖板15对热泵进行限位固定。
27.工作原理:在使用该低压蒸发地源热泵系统之前,需要先检查装置整体情况,确定能够进行正常工作,根据图1

图4所述,首先在需要对支撑框架10的高度进行抬升时,如图1

图2所示,通过装置本体1内部的导向螺纹杆2的旋转带动锥形齿轮啮合连接的升降螺纹杆5以及螺纹连接的升降套筒6进行旋转,同时升降套筒6在装置本体1底面限位杆7的限位之下进行升降,同时通过导向螺纹杆2外壁的主滑块4带动铰接设置的主连接杆9进行翻转,使得主连接杆9顶端铰接设置的支撑框架10在主限位柱11的限位下进行升降,将内部承接板17顶面的热泵带动进行举升;
28.如图1、图3

图4所示,通过装置本体1内部的导向螺纹杆2带动啮合连接的伸缩螺
纹杆12进行旋转,使得贯穿设置于支撑框架10内部的伸缩螺纹杆12带动外壁的副滑块13进行旋转,同时副滑块13在铰接设置的连接板14的限位之下带动连接板14进行上下升降,使得连接板14带动顶端铰接设置的防震盖板15进行上下升降,对热泵的顶面进行限位固定,当热泵进行工作时,通过承接板17底面铰接设置的副连接杆16以及限位拉杆18进行缓冲。
29.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