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冷凝器热泵机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32859发布日期:2021-12-11 12:24阅读:84来源:国知局
多冷凝器热泵机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泵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冷凝器热泵机组。


背景技术:

2.工业中制备冷水或热水常使用热泵机组,对于一些冷热水需求较大的场合,大多采用模块式热泵机组,模块式热泵机组具有多个独立的热泵系统,一个系统出现故障仍能继续运行,工作有保障;但是,这样的热泵机组也有不足之处,如造价高、零部件多、易损件多,不便于进行日常维保,日常维保费用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多冷凝器热泵机组。
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冷凝器热泵机组,包括基架,所述基架上设有热泵系统,所述热泵系统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第一冷媒入口和第一冷媒出口,所述第一冷媒出口和所述第一冷媒入口之间依次连接有冷凝组件、节流装置和蒸发器;所述冷凝组件包括多个冷凝器,所述冷凝组件旁侧设有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所有所述冷凝器均具有第二冷媒入口和第二冷媒出口,所有所述第二冷媒入口均连通至所述第一连接管,所有所述第二冷媒出口均连通至第二连接管,使得所有所述冷凝器并联设置;所述第一连接管连通至所述第一冷媒出口,所述第二连接管连通至所述节流装置。
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冷凝器热泵机组,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使用时,可把蒸发器的蒸发管路设置于水箱内以制备冷水;由于冷凝组件包括多个冷凝器且所有冷凝器并联设置,冷凝组件的冷凝效率较高,冷凝组件能适用于大功率的压缩机,则热泵系统可使用一个大功率的压缩机而无需使用多个小功率的压缩机,节流装置、油气分离器、气液分离器等部件也可仅设置一个,零部件少、易损件少,便于进行日常维保。
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蒸发器为壳管式蒸发器。壳管式蒸发器的结构紧凑,操作管理方便,便于进行日常维保。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基架内设有上层区域和下层区域,所述蒸发器、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均设于所述下层区域,所有所述冷凝器均设于所述上层区域;所有所述冷凝器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所述蒸发器、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均横向设置,所述压缩机设于所述蒸发器和所述第一连接管之间,以所述第一连接管相对所述蒸发器的方位为前方,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均设于所有所述冷凝器的前侧下方,所述蒸发器设于所有所述冷凝器的后侧下方。结构紧凑合理,充分利用基架内的空间。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压缩机为卧式压缩机。卧式压缩机的竖向尺寸较小,横向尺寸较大,适于放置到下层区域,下层区域的高度可设置成比较小,减小多冷凝器热泵机组的占用空间。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连接管具有连通端,所述连通端连通至所述节流装置,以所述连通端相对所述连接管的位置为左方;所述蒸发器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设于所述蒸发器的左侧,所述出水口设于所述蒸发器的右上侧,所述进水口设有进水管,所述出水口设有出水管,所述进水管具有进水端和第一连接端,所述出水管具有出水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出水口连接,所述进水端和所述出水端均设于所述下层区域的右端。这样热泵系统的管路、以及节流装置等部件可以设置在下层区域的前侧和左侧,而进水端和出水端设置在下层区域的右后角处,工程人员把进水管、储水罐连接到外部的水路时,不会接触碰撞到热泵系统的管路、部件,防止损坏热泵系统的管路、部件。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有所述冷凝器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所述第一连接管横向设置,所述第一连接管设有进气连接口和多个排气连接口,所述进气连接口与所述第一冷媒出口连接,所有所述第二冷媒入口与所有所述排气连接口一一对应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具有左管段和右管段,所述进气连接口设于所述左管段和所述右管段之间,所述进气连接口设于所述冷凝组件的中部位置的旁侧,所述左管段和所述右管段均设有所述排气连接口,所述左管段和所述右管段的结构左右对称。这样左管段和右管段内的冷媒的压力较为均衡,则所有排气连接口处的冷媒压力相差较小,充分利用每个冷凝器,冷凝组件的冷凝效率较高。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排气连接口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底部。这样有利于压缩机的回油。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设于所述左管段的所有所述排气连接口合称为左接口组,设于所述右管段的所有所述排气连接口合称为右接口组,设于所述进气连接口的左侧的所有所述冷凝器称为左冷凝器组,设于所述进气连接口的右侧的所有所述冷凝器称为右冷凝器组,所述左接口组设于所述左冷凝器组的中部位置的旁侧,所述右接口组设于所述右冷凝器组的中部位置的旁侧。排气连接口和与其对应的冷凝器之间需要设置连通管连通,通过设置左接口组于左冷凝器组的中部位置的旁侧,到达每个左冷凝器组的冷凝器处的冷媒的压力相差较小,右接口组与右冷凝器组亦然,充分利用每个冷凝器,冷凝组件的冷凝效率较高。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冷凝器为翅片式冷凝器,所述冷凝器上下倾斜设置,所述冷凝器具有两个安装端,所述冷凝器于所述安装端处与所述基架连接,两个所述安装端分别位于所述冷凝器的顶部和底部;所有所述冷凝器从左至右依次设置,对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冷凝器,位于同一侧的两个所述安装端相互靠拢、位于另一侧的另外两个所述安装端相互远离。每个冷凝器都倾斜设置,气流能竖向穿过冷凝器,每一股气流只会经过一个冷凝器,冷凝效率较高。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冷凝组件包括八个所述冷凝器。壳管式蒸发器的长度较长,则基架的横向尺寸需要设置成较大,八个冷凝器数量适中,能充分利用基架内的空间。
15.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6.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冷凝器热泵机组的结构主视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冷凝器热泵机组的结构俯视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冷凝器热泵机组的结构后视图;
20.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冷凝器热泵机组的结构左视图;
21.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冷凝器热泵机组的结构右视图。
22.附图中:
23.100

卧式压缩机;110

第一冷媒入口;120

第一冷媒出口;201

翅片式冷凝器;210

第一连接管;211

左管段;212

右管段;213

排气连接口;220

第二连接管;300

节流装置;400

壳管式蒸发器;410

出水管;420

进水管;500

基架。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26.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7.下面参考图1至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冷凝器热泵机组。
28.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冷凝器热泵机组,包括基架500,基架500上设有热泵系统,热泵系统包括压缩机,压缩机具有第一冷媒入口110和第一冷媒出口120,第一冷媒出口120和第一冷媒入口110之间依次连接有冷凝组件、节流装置300和蒸发器;冷凝组件包括多个冷凝器,冷凝组件旁侧设有第一连接管210和第二连接管220,所有冷凝器均具有第二冷媒入口和第二冷媒出口,所有第二冷媒入口均连通至第一连接管210,所有第二冷媒出口均连通至第二连接管220,使得所有冷凝器并联设置;第一连接管210连通至第一冷媒出口120,第二连接管220连通至节流装置300。
29.例如,如图1和图2所示,基架500内设有上层区域和下层区域,冷凝组件设于上层区域内,压缩机、蒸发器、第一连接管210和第二连接管220都设于下层区域内,压缩机可选
用功率较大的卧式压缩机100,蒸发器为壳管式蒸发器400,冷凝器为翅片式冷凝器201,节流装置300为膨胀阀;所有冷凝器并联设置,压缩机的第一冷媒出口120连接至所有冷凝器的第二冷媒入口,所有冷凝器的第二冷媒出口连接至节流装置300的进口,蒸发器串联连接于节流装置300的出口与第一冷媒入口110之间。
30.使用时,可把蒸发器的蒸发管路设置于水箱内以制备冷水;由于冷凝组件包括多个冷凝器且所有冷凝器并联设置,冷凝组件的冷凝效率较高,冷凝组件能适用于大功率的压缩机,则热泵系统可使用一个大功率的压缩机而无需使用多个小功率的压缩机,节流装置300、油气分离器、气液分离器等部件也可仅设置一个,零部件少、易损件少,便于进行日常维保。
3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蒸发器为壳管式蒸发器400。壳管式蒸发器400内设有蒸发管路以及储存水的水箱,蒸发管路设于水箱内,参照图2和图3,蒸发器连接热泵系统的两个接口都设于蒸发器的左端,与位于压缩机左侧的第一冷媒入口110的位置相对应,结构紧凑;壳管式蒸发器400的结构紧凑,操作管理方便,便于进行日常维保。
3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基架500内设有上层区域和下层区域,蒸发器、压缩机、第一连接管210和第二连接管220均设于下层区域,所有冷凝器均设于上层区域;所有冷凝器从左至右依次设置,蒸发器、第一连接管210和第二连接管220均横向设置,压缩机设于蒸发器和第一连接管210之间,以第一连接管210相对蒸发器的方位为前方,第一连接管210和第二连接管220均设于所有冷凝器的前侧下方,蒸发器设于所有冷凝器的后侧下方。在上层区域内,所有冷凝器从左至右依次设置;在下层区域内,蒸发器设于后侧,压缩机设于中部,第一连接管210和第二连接管220设于前侧;结构紧凑合理,充分利用基架500内的空间。
3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压缩机为卧式压缩机100。卧式压缩机100的竖向尺寸较小,横向尺寸较大,适于放置到下层区域;这样壳管式蒸发器400、卧式压缩机100、第一连接管210、第二连接管220可平行设置,下层区域的高度可设置成比较小,减小多冷凝器热泵机组的占用空间。
3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管220具有连通端,连通端连通至节流装置300,以连通端相对连接管的位置为左方;蒸发器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设于蒸发器的左侧,出水口设于蒸发器的右上侧,进水口设有进水管420,出水口设有出水管410,进水管420具有进水端和第一连接端,出水管410具有出水端和第二连接端,第一连接端与进水口连接,第二连接端与出水口连接,进水端和出水端均设于下层区域的右端。这样热泵系统的管路、以及节流装置300等部件可以设置在下层区域的前侧和左侧,而进水端和出水端设置在下层区域的右后角处,工程人员把进水管420、储水罐连接到外部的水路时,不会接触碰撞到热泵系统的管路、部件,防止损坏热泵系统的管路、部件,而且,进水口或出水口处发生泄漏时,泄露出的水也不会溅射到热泵系统处;进水口设于蒸发器的左侧,出水口设于蒸发器的右上侧,这样水横向流经整个蒸发器的内部,水换热效果好;连接端和节流装置300之间还可设置干燥过滤器、示液镜、储液器等可以进一步优化热泵系统的部件。
3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有冷凝器从左至右依次设置,第一连接管210横向设置,第一连接管210设有进气连接口和多个排气连接口213,进气连接口与第一冷媒出口120连接,所有第二冷媒入口与所有排气连接口213一一对应连接;第一连接管210具有左
管段211和右管段212,进气连接口设于左管段211和右管段212之间,进气连接口设于冷凝组件的中部位置的旁侧,左管段211和右管段212均设有排气连接口213,左管段211和右管段212的结构左右对称。参照图2,压缩机设于下层区域的左侧,较为远离进水口和出水口,第一冷媒出口120设于压缩机的右侧顶部,则第一冷媒出口120设于冷凝组件的中部位置的下方,进气连接口设于第一连接管210的顶部,第一冷媒出口120和进气连接口之间通过连接管连通,左管段211从进气连接口向左方延伸,右管段212从进气连接口向右延伸;这样左管段211和右管段212内的冷媒的压力较为均衡,则所有排气连接口213处的冷媒压力相差较小,充分利用每个冷凝器,冷凝组件的冷凝效率较高;其中,可设置第一连接管210的流通面积大于排气连接口213的流通面积的两倍,这样所有排气连接口213处的冷媒压力相差更小。
3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排气连接口213设于第一连接管210的底部。这样有利于压缩机的回油,压缩机油随冷媒从第一冷媒出口120送出后,到达第一连接管210处,通过设置排气连接口213于第一连接管210的底部,即使压缩机油在重力作用下流淌到第一连接管210的底部,压缩机油也能从排气连接口213排出,防止压缩机油一直积聚在第一连接管210内,压缩机油能正常循环。
3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设于左管段211的所有排气连接口213合称为左接口组,设于右管段212的所有排气连接口213合称为右接口组,设于进气连接口的左侧的所有冷凝器称为左冷凝器组,设于进气连接口的右侧的所有冷凝器称为右冷凝器组,左接口组设于左冷凝器组的中部位置的旁侧,右接口组设于右冷凝器组的中部位置的旁侧。参照图1,冷凝器可设置八个,从左至右依次称为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第三冷凝器、第四冷凝器、第五冷凝器、第六冷凝器、第七冷凝器、第八冷凝器,排气连接口213也设有八个,从左至右依次称为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第四接口、第五接口、第六接口、第七接口、第八接口,第一冷凝器与第一接口连接、第二冷凝器与第二接口连接、第三冷凝器与第三接口连接、第四冷凝器与第四接口连接、第五冷凝器与第五接口连接、第六冷凝器与第六接口连接、第七冷凝器与第七接口连接、第八冷凝器与第八接口连接。左接口组设于第二冷凝器和第三冷凝器之间的位置的下侧,右接口组设于第六冷凝器和第七冷凝器之间的位置的下侧;排气连接口213和与其对应的冷凝器之间需要设置连通管连通,通过设置左接口组于左冷凝器组的中部位置的旁侧,每个连通管长度相差较小,冷媒经过每个连通管时的压降相差较小,到达每个左冷凝器组的冷凝器处的冷媒的压力相差较小,右接口组与右冷凝器组亦然,充分利用每个冷凝器,冷凝组件的冷凝效率较高。
3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冷凝器为翅片式冷凝器201,冷凝器上下倾斜设置,冷凝器具有两个安装端,冷凝器于安装端处与基架500连接,两个安装端分别位于冷凝器的顶部和底部;所有冷凝器从左至右依次设置,对于相邻的两个冷凝器,位于同一侧的两个安装端相互靠拢、位于另一侧的另外两个安装端相互远离。每个冷凝器都倾斜设置,气流能竖向穿过冷凝器,每一股气流只会经过一个冷凝器,冷凝效率较高;同时,冷凝器倾斜设置还能使冷凝组件的整体横向尺寸较小,节约空间;还可在基架500的顶部设置风机以加速气流的流动。
3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冷凝组件包括八个冷凝器。壳管式蒸发器400的长度较长,使基架500的横向尺寸需要设置成较大,八个冷凝器数量适中,充分利用基架500内
的空间。
40.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技术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