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系统对开门冰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77526发布日期:2022-03-23 11:35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一种单系统对开门冰箱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单系统对开门冰箱。


背景技术:

2.对开门冰箱具有沿水平方向并列设置的冷冻间室和冷藏间室,并且冷冻间室和冷藏间室共用一套冷却系统,通常在冷冻间室的后侧形成有冷却室,所述冷却室内设置蒸发器和风机,蒸发器释放的冷量通过风机及相应风道的配合从冷却室分别传送至冷藏间室和冷冻间室内。通常在冷藏间室和冷却室之间设置有连通所述冷藏间室和所述冷却室的上送风通道、下回风通道,上送风通道设置在下回风通道的上侧,冷却室内蒸发器散发的冷量通过上送风通道传送至冷藏间室,经冷藏间室循环利用后在通过下回风通道传送回冷却室,以此形成一个完整的冷量循环,而风机作为上述冷量循环的动力。
3.在现有技术中一般将冷冻间室放置在所述冷藏间室的左侧,冷量在风机的作用下通过上送风通道进入到冷藏间室,在冷藏间室循环后通过下回风通道回流至冷却室,在一个完整的冷量循环过程中冷量沿顺时针方向循环流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采用现有技术的方案冷量循环的效率较低,冷量从冷却室传递至冷藏间室的效率不高,从而造成冷藏间室的冷量得不到高效的供应。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单系统对开门冰箱,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它能够使风机的径向出风侧分离出的冷量在参与到冷量的循环回路的时候不会受到涡流的影响,从而避免风量传递过程中的损耗,提升了冷量的传递的效率。
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单系统对开门冰箱,包括:箱体、设置在箱体上并沿水平方向并列设置的冷藏内胆、冷冻内胆和制冷系统,所述冷藏内胆内形成有冷藏间室,所述冷冻内胆内形成有冷冻间室和位于所述冷冻间室后侧的冷却室;
6.所述制冷系统包括设置于冷却室的蒸发器、风机和连通冷却室和冷藏间室的上送风通道,所述风机为设置在所述蒸发器上侧的离心式风机,所述风机具有轴向进风侧和若干径向出风侧;所述上送风通道的入口与至少一所述径向出风侧位置相对,所述冷冻间室设置在所述冷藏间室的右侧。
7.进一步的,所述冷藏内胆的侧壁上形成有冷藏通孔,所述冷冻内胆的侧壁上形成有冷冻通孔,所述上送风通道包括连通所述冷藏通孔与所述冷冻通孔的上通道和与所述上通道连通的冷藏风道,所述冷藏风道的入口与至少一所述风机的径向出风侧位置相对,且在竖向方向上所述冷藏风道的入口位于所述风机的中心轴线的上部。
8.进一步的,在水平方向上所述冷藏风道的入口与所述风机的顶部位置相对,并且所述冷藏风道的入口位于所述风机的中心轴线的左侧。
9.进一步的,所述冷冻通孔设置在所述冷冻内胆的侧壁上靠近顶部的位置,所述冷藏通孔设置在所述冷藏内胆的侧壁上靠近顶部的位置。
10.进一步的,所述制冷系统包括风道模组,所述风道模组包括风道壳体和设置在所述风道壳体上的进风口、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所述风机固定在所述风道壳体内,且所述风机的轴向进风侧与所述进风口位置相对,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径向出风侧之间形成冷冻风道,所述第二出风口与径向出风侧之间形成所述冷藏风道。
11.进一步的,所述风道模组内还具有沿所述风机的周向设置并与所述径向出风侧位置相对的环形主风道,所述冷冻风道连通所述环形主风道与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冷藏风道连通所述环形主风道与所述第二出风口。
12.进一步的,所述风道壳体包括形成有所述进风口的风道背板以及形成有所述第一出风口的风道前盖板,所述风机固定在所述风道前盖板上,所述第二出风口形成在所述风道壳体的侧壁上。
13.进一步的,所述风道壳体与所述风道背板可拆卸连接固定。
14.进一步的,所述冷冻间室的尺寸大于所述冷藏间室的尺寸;所述对开门冰箱还具有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设置在所述冷冻内胆的上部,且在所述控制单元旁侧和/或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冷冻内胆之间设置有用于为所述控制单元传递热量的加温单元。
15.进一步的,所述加温单元为绕设在所述控制单元旁侧和/或绕射在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冷冻内胆之间的冷凝器管路。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将冷冻间室设置在所述冷藏间室的右侧,在风机的作用下蒸发器释放的冷量在冷却室和冷藏间室之间沿逆时针的方向进行循环流动,使冷量的循环方向与风机的运转方向一致,都是沿逆时针方向,这样在从风机的径向出风侧分离出的冷量在参与到冷量的循环回路的时候不会受到涡流的影响,进而避免风量传递过程中的损耗,提升了冷量的传递的效率。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单系统对开门冰箱中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单系统对开门冰箱中箱体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单系统对开门冰箱中箱体的主视图;
20.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单系统对开门冰箱中箱体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21.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单系统对开门冰箱中风道模组与蒸发器的第一安装结构示意图;
22.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单系统对开门冰箱中风道模组与蒸发器的第二安装结构示意图;
23.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单系统对开门冰箱中风道模组的第一安装结构示意图;
24.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单系统对开门冰箱中风道模组的分解图;
25.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单系统对开门冰箱的风道模组中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26.附图标记说明:1-箱体,11-控制单元,2-冷藏内胆,20-冷藏通孔,21-冷藏间室,3-冷冻内胆,30-冷冻通孔,31-冷冻间室,32-冷却室,
27.4-制冷系统,41-蒸发器,
28.42-风机,421-叶片固定板,422-叶片,423-径向出风侧,424-轴向进风侧,
29.43-上送风通道,431-上通道,432-冷藏风道,
30.44-风道模组,441-风道壳体,4411-风道背板,4412-风道前盖板,442-进风口,443-第一出风口,444-第二出风口,445-冷冻风道,446-环形主风道,45-下回风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32.单系统对开门冰箱具有沿水平方向并列设置的冷冻间室和冷藏间室,并且冷冻间室和冷藏间室共用一套冷却系统,通常在冷冻间室的后侧形成有冷却室,所述冷却室内设置蒸发器和风机,蒸发器释放的冷量通过风机及相应风道的配合从冷却室分别传送至冷藏间室和冷冻间室内,风机作为冷量传递过程的动力。
33.现有技术中的风机一般为离心式风机,离心式风机从其轴向方向上吸入冷量,然后吸入的冷量经过风机的叶片加压后,从风机的侧向方向也即风机的径向出风侧甩出去。每相邻的两个叶片之间形成一个径向出风侧,一离心式风机上设置有多个均匀间隔设置的叶片,因此也形成有多个径向出风侧。冷风在从风机的径向出风侧被甩出去后因受离心力的作用,冷风的风向沿风机的切线方向,在经过多个径向出风侧的叠加综合作用后,最后风机的径向出风侧形成相对沿风机的周向方向转动的风,最后经过风道的引导后流向冷藏间室。
34.现有技术中应用到冰箱上的风机42的叶片结构只有一种,如图1所示,具体包括叶片固定板421和固定在叶片固定板421上的叶片422,叶片422为大致呈弧形弯折,叶片422的第一端设置在叶片固定板421的边沿位置,叶片422的第二端向叶片固定板421的中心方向延伸,在相邻两叶片422的第一端之间形成所述径向出风侧423。采用该风机仅在沿图1所示的箭头方向上转动的时候才能在风机42的轴向方向上形成吸力,图1所示的箭头方向与叶片422弧形弯折的方向一致,轴向方向上形成吸力后在经过叶片422的作用后从径向出风侧423方向出风。相应的,在多个径向出风侧423的相互影响叠加的作用下风机42形成的出风也沿箭头方向旋转。
35.风机42通过固定架安装冰箱的箱体上的时候,在安装固定后固定板421相对设置在前侧方向。以用户站在冰箱前侧为坐标也即图2中所示的坐标,此时风机42需要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才能起到传递冷风的作用。在现有技术中由于冷冻间室设置在左侧,相应的放置蒸发器的冷却室也相对设置在左侧,冷藏间室则相对设置在右侧,冷量在传递过程中从冷却室通过上送风通道进入到冷藏间室,然后在冷藏间室循环后通过下回风通道回流至冷却
室,在现有技术中冷量在冷却室和冷藏室之间的循环沿顺时针方向循环,而风机42的转动沿逆时针并且风机42径向出风侧423形成的冷风也在风机42的周向沿逆时针方向流动,从径向出风侧423出来的冷风如果要参与到整个冷量循环过程中需要风道的引导,由于风机42的旋转方向与整个冷量循环的方向是反的,所以在采用风道引导的过程中需要将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冷风导入到顺时针方向循环的冷量循环系统中,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涡流从而造成风量的损耗,进而影响向冷藏间室传送冷量的效率。
36.如图2-9所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单系统对开门冰箱包括:箱体1、设置在箱体1上并沿水平方向并列设置的冷藏内胆2、冷冻内胆3和制冷系统4,所述冷藏内胆2内形成有冷藏间室21,所述冷冻内胆3内形成有冷冻间室31和位于所述冷冻间室31后侧的冷却室32。
37.所述制冷系统4包括设置于冷却室32的蒸发器41、风机42和连通冷却室32和冷藏间室21的上送风通道43、下回风通道45,所述上送风通道43设置在下回风通道45的上侧。制冷系统4在安装在冷却是32内之后通过风道盖板遮盖,风道盖板将冷却室32和冷冻间室31分隔开。并且在风道盖板上形成通风孔,以将冷却室32的冷量传递至冷冻间室31。
38.所述风机42为设置在所述蒸发器41上侧的离心式风机,所述风机42具有轴向进风侧424和若干径向出风侧423;所述上送风通道43的入口与至少一所述径向出风侧423位置相对,所述冷冻间室31设置在所述冷藏间室21的右侧。
39.在本实施例中将冷冻间室31设置在所述冷藏间室21的右侧,相应的冷却室也相对设置在冷藏间室21的右侧,在风机的作用下蒸发器释放的冷量从冷却室32经过上送风通道43进入到冷藏间室21内,进而在冷藏间室21内流动并为食物提供冷量,使用完成的冷量再通过下部的下回风通道45进入到冷却室32内,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冷量循环。
40.在上述的冷量循环过程中冷量整体沿逆时针的方向进行循环流动,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逆时针方向是指人站在冰箱前侧,并且面朝冰箱时的逆时针方向。在风机42安装固定后风机42也需要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才能起到对冷量的传递,也就是在本实施例公开的方案中风机42的旋转方向与冷量的循环方向是一致的,都是沿逆时针方向,这样在从风机42的径向出风侧423分离出的冷量在参与到冷量的循环回路的时候不会受到涡流的影响,从而避免风量传递过程中的损耗,提升了冷量的传递的效率。在不改变现有风机配件的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冰箱的冷藏间室和冷冻间室的位置最大的提升了风机的送风效率。
41.同时将冷冻间室31设置在冰箱的右侧也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习惯与需求,对于一些用户对冷冻间室31的使用需求较大,因此会常开启冷冻间室31,同时在开启冰箱门的时候习惯使用右手,将冰箱的冷冻间室31设置在右侧能够方便上述习惯的用户对冰箱的开启。
42.所述冷藏内胆2的侧壁上形成有冷藏通孔(图未示),所述冷冻内胆3的侧壁上形成有冷冻通孔30,如图5-6所示,所述上送风通道43包括连通所述冷藏通孔与所述冷冻通孔30的上通道431和与所述上通道431连通的冷藏风道432,如图9所示,所述冷藏风道432的入口与至少一所述风机的径向出风侧423位置相对,且在竖向方向上所述冷藏风道432的入口位于所述风机42的中心轴线的上部。风机42的中心轴线是指风机42旋转过程中的旋转轴所在的方向,与风机的轴向进风侧424位置相对。
43.如图8-9所示,在水平方向上所述冷藏风道432的入口与所述风机42的顶部位置相对,并且所述冷藏风道的入口位于所述风机的中心轴线的左侧。冷藏风道432的入口在竖向
方向上的高度与风机42的顶部在竖向方向上的高度相一致,可以是冷藏风道432的入口的中心位置的高度与风机42的顶部在竖向方向上的高度一致,也可以是冷藏风道432的入口的底部的位置的高低与风机42的顶部在竖向方向上的高度一致,当然也可以是冷藏风道432的其他位置。上述结构的设置使冷藏风道432的入口的开口方向与风机的切线方向相一致,从而能够更方便的承接从风机42的径向出风侧423分离出的冷量。
44.将冷藏风道432设置在中心轴线的上部并且在水平方向上将冷藏风道432设置在中心轴线的左侧,这样使冷藏风道432相对设置在风机42的左上角,能够更便于从风机42的径向出风侧423分离出去的冷风参与到整个系统的冷量的循环过程中,避免过多的不必要的风道的引导,进而更有利于冷量的传递效率。如果将冷藏风道432的入口设置在风机的中心轴线的下侧或者右侧则需要过多的风道引导,在风道引导过程中也容易受到涡流的影响。
45.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更好的冷量的传递,如图4所示,所述冷冻通孔30设置在所述冷冻内胆3的侧壁上靠近顶部的位置,所述冷藏通孔设置在所述冷藏内胆2的侧壁上靠近顶部的位置。由于冷量在进入到冷藏内胆2的时候会下沉,因此尽量将冷藏通孔设置在所述冷藏内胆2内靠近顶部的位置。至于冷冻通孔30可以不必要放在冷冻内胆3内靠近顶部的位置,对于冷冻通孔30最优选的方案为设置在靠近风机42的顶部的位置。
46.如图5-9所示,所述制冷系统4包括风道模组44,所述风道模组44设置在所述冷却室32内,风道模组44内形成有若干风道以用于将冷量传送至冷冻间室31或者冷藏间室21。具体的,所述风道模组44包括风道壳体441和设置在所述风道壳体441上的进风口442、第一出风口443、第二出风口444,所述风机42固定在所述风道壳体441内,且所述风机42的轴向进风侧424与所述进风口442位置相对,所述第一出风口443与所述径向出风侧423之间形成冷冻风道445,所述第二出风口444与径向出风侧423之间形成所述冷藏风道432。
47.为了更好的实现冷量的引导,如图8-9所示,所述风道模组44内还具有沿所述风机42的周向设置并与所述径向出风侧423位置相对的环形主风道446,所述冷冻风道445连通所述环形主风道446与所述第一出风口443,所述冷藏风道432连通所述环形主风道446与所述第二出风口444。从径向出风侧423出来的冷风会沿着环形主风道446逆时针流动,在流动到冷冻风道445的入口的时候从环形主风道446流动至冷冻风道445,当流动到冷藏风道432的时候从环形主风道446流动到冷藏风道432。
48.所述风道壳体441包括形成有所述进风口442的风道背板4411以及形成有所述第一出风口443的风道前盖板4412,所述风机42固定在所述风道前盖板4412上,所述第二出风口444形成在所述风道壳体441的侧壁上。风道背板4411与所述风道前盖板4412可拆卸连接固定以方便实现风道壳体的安装拆卸。
49.进一步的,作为更为优选的方案,为了满足更多用户对大的冷冻间室的需要,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冻间室31的尺寸大于所述冷藏间室21的尺寸,这里的尺寸指冷冻间室31的开口的尺寸大于冷藏间室21的开口的尺寸,在水平左右方向上冷冻间室31的长度大于冷藏间室21的长度。在现有技术中冷藏间室设置在右侧,冷冻间室设置在左侧,并且冷藏间室的尺寸大,因此在箱体1上设置的控制单元一般位于冷藏间室的上部。
50.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冷冻间室31设置在冰箱的右侧,为了避免降低产线的影响箱体1上的控制单元11位置不变,因此造成控制单元11设置在冷冻内胆3的上部,在现有技术中
控制单元11位于冷藏间室的上方并受冷藏间室的影响,因此受到的冷量的影响少。但是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控制单元11相对的形成在了冷冻内胆3的上部,因此容易受到冷冻间室31内温度的影响,从而使控制单元11上形成凝露,造成控制单元11的损坏。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所述控制单元11设置在所述冷冻内胆3的上部,且在所述控制单元11旁侧和/或所述控制单元11与所述冷冻内胆3之间设置有用于为所述控制单元11传递热量的加温单元。所述加温单元可以设置在发泡层与箱体1之间。
51.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加温单元为绕设在所述控制单元11旁侧和/或绕射在所述控制单元11与所述冷冻内胆3之间的冷凝器管路。通过冷凝器管路对控制单元11进行加温处理以降低控制单元11受冷冻间室31冷量的影响能够更充分的利用冷凝器管路上的热量。
52.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