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器固定组件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36799发布日期:2022-03-20 01:49阅读:78来源:国知局
冷凝器固定组件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凝器配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冷凝器固定组件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空调器中的冷凝器,一般为双排翅片型结构,这种冷凝器的固定较为棘手。
3.目前,一般采用两种固定方式对双排冷凝器进行固定,第一种方式,在两排冷凝器上分别固定钣金件,然后,将固定在两排冷凝器上的钣金件通过螺钉固定在一起,以实现两排冷凝器的相互固定,钣金件成本较高,不但产品制造成本较高,而且一旦损坏,维修成本也较高;第二种方式,利用线扎将两排冷凝器上的u管绑在一起,虽然成本较低,但是固定效果较差,可承受的冲击力较小,容易导致内排冷凝器的u管因错位而被其他结构破坏。
4.综上,如何克服现有的空调器中双排冷凝器的固定结构的上述缺陷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凝器固定组件及空调器,以缓解现有技术中的双排冷凝器的固定结构存在的技术问题。
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冷凝器固定组件,用于固定沿横向并排设置的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多个第一u管和所述第二冷凝器的多个第二u管均沿纵向排布,所述冷凝器固定组件包括定位件和锁紧件,所述锁紧件与所述定位件固定连接,所述定位件具有主体部、第一卡抓部、第二卡抓部和第三卡抓部;
7.所述第一卡抓部与所述第一u管配合,所述第二卡抓部与所述第二u管配合,用于限制所述第一u管与所述第二u管沿纵向和横向的相对移动;
8.所述定位件和所述锁紧件均与所述第一冷凝器的机体和所述第二冷凝器的机体抵接,所述第三卡抓部与所述第一u管配合,所述锁紧件与所述第二u管配合,至少用于限制所述第一u管与所述第二u管沿所述第二u管的长度方向的相对移动。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凝器固定组件,可用来固定双排冷凝器,为了便于描述,将双排冷凝器中的两个冷凝器分别定义为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并将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的排布方向定义为横向,相应地,将第一冷凝器的多个第一u管和第二冷凝器的多个第二u管的排布方向均定义为纵向。
11.特别地,上述冷凝器固定组件主要由定位件和锁紧件组成,将锁紧件与定位件固定连接,定位件具有主体部、第一卡抓部、第二卡抓部和第三卡抓部。
12.在装配时,将第一卡抓部与第一u管配合,将第二卡抓部与第二u管配合,以限制第一u管与第二u管沿纵向和横向的相对移动,从而,当内侧冷凝器(第一冷凝器或第二冷凝器)承受纵向荷载时,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不易发生纵向错位,也不易发生横向错位;
当内侧冷凝器(第一冷凝器或第二冷凝器)承受横向负载时,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不易相互远离也不易发生横向错位。将定位件和锁紧件均与第一冷凝器的机体和第二冷凝器的机体抵接,锁紧件与第二u管配合,并将第三卡抓部与第一u管配合,以限制第一u管与第二u管沿第二u管的长度方向的相对移动,从而,当内侧冷凝器(第一冷凝器或第二冷凝器)承受沿第二u管的长度方向的荷载时,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不易发生沿第二u管的长度方向的错位。
13.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凝器固定组件能够实现对双排冷凝器的固定,可采用注塑方式或其他低成本加工方式制造,相对于钣金件,产品制造成本以及维修成本较低;相对于线扎,固定效果更佳,可承受的冲击力较大,从而,内排冷凝器的u管不易发生错位,故不易被其他结构破坏。
14.优选地,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卡抓部至少为两个,每个所述第一卡抓部上均具有槽口朝向为纵向的第一限位槽,存在两个所述第一限位槽的槽口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限位槽均与所述第一u管配合;
15.和/或,所述第二卡抓部至少为两个,每个所述第二卡抓部上均具有第二限位槽,且两个所述第二限位槽均与所述第二u管配合,存在两个所述第二限位槽的槽口相对设置。
16.有益效果在于,第一u管不易发生相对第二u管的纵向移动和横向移动,即第一冷凝器(内侧冷凝器)不易发生相对第二冷凝器(外侧冷凝器)的纵向移动和横向移动。
17.优选地,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限位槽的横截面为第一圆弧,且所述第一圆弧的直径与所述第一u管的外径相同;和/或,所述第二限位槽的横截面为第二圆弧,且所述第二圆弧的直径与所述第二u管的外径相同。
18.有益效果在于,提高了承载能力。
19.优选地,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锁紧件具有承载柱,所述承载柱具有第一承载部和第二承载部,所述第一承载部卡于所述第二u管的内圈,所述主体部上开设有承载槽,所述第二承载部与所述承载槽插接配合。
20.有益效果在于,进一步限制了第一冷凝器(内侧冷凝器)发生相对第二冷凝器(外侧冷凝器)的纵向移动和横向移动。
21.优选地,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承载部的横截面与所述第二u管的管壁的内圈为仿形结构。
22.有益效果在于,增大了第一承载部与第二u管的接触面积,减小螺纹局部压强,便于提高承载能力。
23.优选地,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承载部的横截面和所述承载槽的横截面均为梯形,且所述梯形的两个底边均沿纵向设置,所述梯形的短底边位于长底边的内侧。
24.有益效果在于,可减小应力集中,进一步提高承载能力。
25.优选地,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梯形为等腰梯形,和/或,所述梯形的两个底角的角度均为45
°

26.有益效果在于,结构稳定性较强,从而,承载能力较强。
27.优选地,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承载部的横截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承载部的横截面的面积。
28.有益效果在于,可防止锁紧件与定位件过度配合。
29.优选地,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锁紧件还具有固定板和卡扣,所述第一承载部与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主体部上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扣与所述卡槽卡接配合。
30.有益效果在于,可实现锁紧件与定位件的固定连接。
31.优选地,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第三卡抓部呈l形,所述第三卡抓部的纵杆与所述第一卡抓部连接,所述第三卡抓部的横杆伸入所述第一u管的内圈,且所述第三卡抓部的横杆与所述第二u管的最外端抵接。
32.有益效果在于,进一步提高定位件对第一u管的限制效果。
33.优选地,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卡抓部和所述第二卡抓部分别位于所述主体部的两侧,所述主体部卡在所述第一u管与所述第二u管之间。
34.有益效果在于,主体部能够配合第一卡抓部和第二卡抓部,起到更好的横向限位效果。
35.优选地,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固定板用于与所述第二u管的背离所述第一u管的一侧抵接。
36.有益效果在于,可进一步提高冷凝器固定组件的稳定性,使得冷凝器固定组件不易发生相对第二冷凝器的横向错位或歪斜。
37.优选地,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第三卡抓部的纵杆用于与所述第一u管的背离所述第二u管的一侧抵接。
38.有益效果在于,可进一步提高第一u管的稳定性,使得第一冷凝器不易发生横向错位或歪斜。
39.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其包括上述冷凝器固定组件。
4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包括上述冷凝器固定组件,故具有上述冷凝器固定组件的所有优点,产品制造成本以及维修成本较低,且可承受的冲击力较大,内排冷凝器的u管不易因发生错位而被其他结构破坏。
附图说明
4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冷凝器固定组件与第一冷凝器以及第二冷凝器的装配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43.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冷凝器固定组件与第一u管以及第二u管的装配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44.图3为图2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45.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冷凝器固定组件在组合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6.图5为图4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47.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冷凝器固定组件在分离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8.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冷凝器固定组件中的定位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49.附图标记说明:
50.100-第一u管;
51.200-第二u管;
52.300-定位件;310-主体部;311-承载槽;312-卡槽;320-第一卡抓部;321-第一限位槽;330-第二卡抓部;331-第二限位槽;340-第三卡抓部;341-纵杆;342-横杆;
53.400-锁紧件;410-承载柱;411-第一承载部;412-第二承载部;420-固定板;430-卡扣;
54.500-第一冷凝器的机体;
55.600-第二冷凝器的机体。
具体实施方式
56.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5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8.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59.参见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凝器固定组件,其可用来固定双排冷凝器,为了便于描述,将双排冷凝器中的两个冷凝器分别定义为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并将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的排布方向定义为横向,相应地,将第一冷凝器的多个第一u管100和第二冷凝器的多个第二u管200的排布方向均定义为纵向。
60.特别地,参见图1-图5,上述冷凝器固定组件主要由定位件300和锁紧件400组成,将锁紧件400与定位件300固定连接,定位件300具有主体部310、第一卡抓部320、第二卡抓部330和第三卡抓部340。
61.在装配时,将第一卡抓部320与第一u管100配合,将第二卡抓部330与第二u管200配合,以限制第一u管100与第二u管200沿纵向和横向的相对移动,从而,当内侧冷凝器(第一冷凝器或第二冷凝器)承受纵向荷载时,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不易发生纵向错位;当内侧冷凝器(第一冷凝器或第二冷凝器)承受横向负载时,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不易相互远离也不易发生横向错位。将定位件300和锁紧件400均与第一冷凝器的机体500和第二冷凝器的机体600抵接,锁紧件400与第二u管200配合,并将第三卡抓部340与第一u管100配合,以限制第一u管100与第二u管200沿第二u管200的长度方向(即图1中箭头指示的方向,图1中的虚线示意u管处于机体内的部分)的相对移动,从而,当内侧冷凝器(第一冷凝器或第二冷凝器)承受沿第二u管200的长度方向的荷载时,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不易发生沿第二u管200的长度方向的错位。
62.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冷凝器固定组件能够实现对双排冷凝器的固定,可采用注塑方式或其他低成本加工方式制造,相对于钣金件,产品制造成本以及维修成本较低;相对
于线扎,固定效果更佳,可承受的冲击力较大,从而,内排冷凝器的u管不易发生错位,故不易被其他结构破坏。
63.下面以第一冷凝器作为内侧冷凝器为例,对冷凝器固定组件的具体结构进一步详细说明,此种情况下,第二冷凝器与空调的钣金件直接固定连接,第一冷凝器通过第二冷凝器与空调器的钣金件间接连接。
64.具体地,第一卡抓部320至少为两个,在每个第一卡抓部320上均开设槽口朝向为纵向的第一限位槽321,将其中两个第一限位槽321的槽口相对设置,并将第一限位槽321与第一u管100配合,如此,槽口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限位槽321,能够分别在纵向上从两个相反的方向对第一u管100进行阻挡限位,从而,第一卡抓部320能够限制第一u管100沿纵向的错位移动;此外,因第一u管100卡在第一限位槽321的内部,故第一限位槽321的两侧槽壁,能够分别在横向上从两个相反的方向对第一u管100进行阻挡限位,从而,第一卡抓部321能够限制第一u管100沿横向的错位移动。
65.相应地,第二卡抓部330至少为两个,在每个第二卡抓部330上均开设槽口朝向为纵向的第二限位槽331,将其中两个第二限位槽331的槽口相对设置,并将第二限位槽331与第二u管200配合,如此,第二u管200能够分别在纵向上从两个相反的方向,对分别设置有槽口相对设置的第二限位槽331的第二卡抓部330进行阻挡限位,从而,第二u管200能够限制第二卡抓部330沿纵向的错位移动;此外,因第二u管200卡在第二限位槽331的内部,故第二u管200的两侧管壁,能够分别在横向上从两个相反的方向对第二限位槽331进行阻挡限位,从而,第二u管200能够限制第二卡抓部330沿横向的错位移动。
66.因此,第一u管100不易发生相对第二u管200的纵向移动和横向移动,即第一冷凝器(内侧冷凝器)不易发生相对第二冷凝器(外侧冷凝器)的纵向移动和横向移动。
67.具体地,上述第一卡抓部320沿纵向间隔排布,可保证较佳的承载能力。
68.优选地,将第一卡抓部320设置为两个,便于安装。
69.优选地,将第一限位槽321的横截面设置为第一圆弧,并将该第一圆弧的直径设置为与第一u管100的外径相同,如此,可增大第一限位槽321与第一u管100的接触面积,以减小第一限位槽321与第二u管200之间的局部压强,提高承载能力。
70.相应地,将第二限位槽331的横截面设置为第二圆弧,并将该第二圆弧的直径设置为与第二u管200的外径相同,如此,可增大第二限位槽331与第二u管200的接触面积,以减小第二限位槽331与第二u管200之间的局部压强,提高承载能力。
71.参见图3-图6,在锁紧件400的具体结构设置承载柱410,承载柱410具有第一承载部411和第二承载部412,将第一承载部411卡于第二u管200的内圈,在主体部310上开设承载槽311,将第二承载部412与承载槽311插接配合,如此,主体部310与第二u管200之间能够通过承载柱410传递沿第二u管200的长度方向的作用力,从而,第二u管200能够限制定位件300沿横向的错位移动,在此基础上,在定位件300上的第三卡爪部340与第一u管100的配合作用下,第一u管100不易发生相对第二u管200的沿第二u管200的长度方向的错位移动,即第一冷凝器(内侧冷凝器)不易发生相对第二冷凝器(外侧冷凝器)的沿第二u管200的长度方向的错位移动;此外,主体部310与第二u管200之间还能够通过承载柱410传递纵向作用力,从而,第二u管200能够限制定位件300沿纵向的错位移动,第一u管100不易发生相对第二u管200的纵向移动,即第一冷凝器(内侧冷凝器)不易发生相对第二冷凝器(外侧冷凝器)
的纵向移动。
72.优选地,将第一承载部411的横截面与第二u管200的管壁的内圈设置为仿形结构,如此,可增大第一承载部411与第二u管200的接触面积,减小局部压强,便于提高承载能力。
73.相应地,可将第二承载部412的横截面与承载槽311的横截面设置为仿形结构,如此,可增大第二承载部412与承载槽311的接触面积,减小局部压强,以提高承载能力。
74.具体的,参见图6和图7,可将第二承载部412的横截面和承载槽311的横截面均设置为梯形,将梯形的两个底边均沿纵向设置,并将梯形的短底边(即上底边)设置在长底边(即上底边)的内侧,如此,出现沿第二u管200的长度方向的外力时,第二承载部412对应梯形的短底边和腰边的面会同时承载作用力,梯形的两个腰对应的面能够将沿第二u管200的长度方向的外力分解到其他方向,如此,可减小应力集中,进一步提高承载能力。
75.优选地,将第二承载部412的横截面和承载槽311的横截面均设置为等腰梯形,如此,第二承载部412和承载槽311的受力较平衡,结构稳定性较强,从而,承载能力较强。
76.特别地,可将梯形的两个底角的角度均设置为45
°

77.优选地,将第一承载部411的横截面的面积设置为大于第二承载部412的横截面的面积,如此,在第一承载部411与第二承载部412之间会形成台阶,该台阶能够阻挡第一承载部411进入承载槽311内,从而,可防止锁紧件400与定位件300过度配合。
78.参见图6,在锁紧件400的具体结构中还设置有固定板420和卡扣430,将第一承载部411与固定板420固定连接,在定位件300的主体部310上开设卡槽312,将卡扣430与卡槽312卡接配合,如此,可实现锁紧件400与定位件300的固定连接,定位件300可通过卡扣430将载荷顺利传递给锁紧件400。
79.可将卡扣430设置为永久型不可拆卡扣,以提高承载能力。
80.优选地,可将第一承载部411设置为两个,将两个第一承载部411分别与相邻的两个第二u管200配合,并将卡扣430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承载部411之间,如此,本实施例提供的冷凝器固定组件的受力更加平衡,不易发生歪斜。
81.优选地,可将上述固定板420与第二u管200的背离第一u管100的一侧抵接,如此,第二u管200能够在横向上阻挡锁紧件400的固定板420,可进一步提高冷凝器固定组件的稳定性,使得冷凝器固定组件不易发生相对第二冷凝器的横向错位或歪斜。
82.具体地,参见图4,可将第三卡抓部340设置为l形结构,将第三卡抓部340的纵杆341与第一卡抓部320连接,将第三卡抓部340的横杆342伸入第一u管100的内圈,并使第三卡抓部340的横杆342与第二u管200的最外端抵接,如此,第三卡抓部340便可从第一u管100的内侧阻挡第一u管100,从而,当第一冷凝器受到沿第一u管100的长度方向的力时,第一u管100能够通过第三卡抓部340的横杆342将力传递到定位件300,并由定位件300传递给锁紧件400,最终由锁紧件400传递给第二u管200,使得第一u管100与第二u管200不易发生在第一u管100的长度方向的相对移动。
83.优选地,将第三卡抓部340的纵杆341设置为与第一u管100的背离第二u管200的一侧抵接,如此,第三卡抓部340的纵杆341能够在横向上阻挡第一u管100,可进一步提高第一u管100的稳定性,使得第一冷凝器不易发生横向错位或歪斜。
84.优选地,将第一卡抓部320和第二卡抓部330分别设置在主体部310的两侧,并将主体部310卡在第一u管100与第二u管200之间,如此,主体部310能够配合第一卡抓部320和第
二卡抓部330,起到更好的横向限位效果。
85.进一步的,可将主体部310的与第二u管200抵接的面设置为平面,如此,可增大主体部310与第二u管200的接触面积,限位效果更佳。
86.相应地,可将主体部310的与第一u管100抵接的面也设置为平面,进一步提高限位效果。
87.具体地,上述冷凝器固定组件采用具有一定弹性的材料制造,以使得第三卡抓部340能够发生一定的可复位形变,实现第三卡抓部340与第一u管100的内圈的卡位配合;此外,卡扣430也能够发生一定的可复位形变,以能够卡入卡槽312内。
88.特别地,可采用具有一定弹性的塑料作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冷凝器固定组件的制造材料。
89.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其包括上述冷凝器固定组件。
90.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具有上述冷凝器固定组件的所有优点,产品制造成本以及维修成本较低,且可承受的冲击力较大,内排冷凝器的u管不易因发生错位而被其他结构破坏。
91.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冷凝器固定组件及空调器,其克服了传统的双排冷凝器的固定结构的诸多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冷凝器固定组件及空调器,产品制造成本以及维修成本较低,且可承受的冲击力较大,内排冷凝器的u管不易因发生错位而被其他结构破坏。
92.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