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调节换热器内的冷媒温度的方法、装置、空调器与流程

文档序号:30981952发布日期:2022-08-03 00:51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用于调节换热器内的冷媒温度的方法、装置、空调器与流程
用于调节换热器内的冷媒温度的方法、装置、空调器
1.本技术要求2021年9月19号提交的名称为“分液器、单向阀、换热器、制冷循环系统、空调器”、申请号为202111102392.9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通过引用其全部内容被结合到本文中。
2.本技术要求2021年9月20号提交的名称为“分液器、单向阀、换热器、制冷循环系统、空调器”、申请号为202111102583.5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通过引用其全部内容被结合到本文中。
技术领域
3.本技术涉及空调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用于调节换热器内的冷媒温度的方法、装置、空调器。


背景技术:

4.空调器的换热器一般包括设置于室外机壳体内的室外换热器和设置于室内机壳体内的室内换热器。以室外换热器为例,通常通过u型发卡管的设置形式等方法使换热器的换热管形成不同的连接形式,进而使换热器呈不同的冷媒流路。
5.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现有的换热器采用固定的冷媒流路设置,不能同时满足制冷支路数量少、制热支路数量多的需求,且,在制热工况下,换热器的各支路的换热能力存在差异,降低了换热器的整体换热能力。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7.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调节换热器内的冷媒温度的方法、装置、空调器。
8.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空调器运行制热工况,且所述换热器作为室外换热器时,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部分,包括第一上部换热支路;第二换热部分,与所述第一换热部分并联连通,且所述第二换热部分包括并联连通的第一下部换热支路和第二下部换热支路;第一分液器,设置于所述换热器的进液口,且所述第一分液器与所述第二下部换热支路的冷媒进口端相连通;第二分液器,所述第二分液器分别与第一上部换热支路和第一下部换热支路的冷媒进口端一一连通;和,旁通管路,连通所述第一分液器和第二分液器,且,所述旁通管路设置有膨胀阀,所述用于调节换热器内的冷媒温度的方法包括:获取所述第一上部换热支路的冷媒出口的第一温度t1,和,第二下部换热支路的冷媒出口的第二温度t2,根据所述第一温度t1与第二温度t2的差值,调节所述膨胀阀的开度,以减小所述第一温度与第二温度之间的差值。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温度与第二温度的差值,调节所述膨胀阀的开度,包括,设定所述膨胀阀的初始开度为s0,运行一段时间后,以周期t获取所述第一温度
t1与第二温度t2,当t1-t2>t
x1
时,调大所述膨胀阀的开度;当t1-t2<-t
x1
时,调小所述膨胀阀的开度,其中,t
x1
为正值。
10.在一些实施例中,s0=a*f+b,其中a、b为常数,f为压缩机运行频率。
11.在一些实施例中,a的取值范围为0.8-1.2,b的取值范围为150-250。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当t1-t2>t
x1
时,调大所述膨胀阀的开度,包括:当t1-t2>t
x1
时,调节所述膨胀阀每周期t增加e,当t
x2
<t1-t2≤t
x1
时,调节所述膨胀阀每周期t增加f,其中,t
x2
为正值,且,e>f。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当t1-t2<-t
x1
时,调小所述膨胀阀的开度,包括:当t1-t2<-t
x1
时,调节所述膨胀阀每周期t减小e,当-t
x1
<t1-t2≤-t
x2
时,调节所述膨胀阀每周期t减小f。
14.在一些实施例中,用于调节换热器内的冷媒温度的方法还包括,当-t
x2
<t1-t2≤t
x2
时,控制所述膨胀阀的开度不变。
15.在一些实施例中,用于调节换热器内的冷媒温度的装置包括:温度获取模块,被配置为获取所述第一上部换热支路的冷媒出口的第一温度t1,和,第二下部换热支路的冷媒出口的第二温度t2,开度调节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温度t1与第二温度t2的差值,调节所述膨胀阀的开度,以减小所述第一温度与第二温度之间的差值。
16.在一些实施例中,用于调节换热器内的冷媒温度的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有程序指令的存储器,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在运行所述程序指令时,执行如前述的用于调节换热器内的冷媒温度的方法。
17.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包括如前述的用于调节换热器内的冷媒温度的方法。
18.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调节换热器内的冷媒温度的方法、装置、空调器,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19.根据第一上部换热支路的冷媒出口的第一温度t1和第二下部换热支路的冷媒出口的第二温度t2,调节设置于旁通管路上的膨胀阀的开度,进而调节第一上部换热支路和第一下部换热支路内冷媒的流速,进而减小了第一温度与第二温度之间的差值,使换热器的各换热支路换热更加均匀,进而提高了整个换热器的换热能力。
20.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21.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22.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调节换热器内的冷媒温度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23.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25.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26.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27.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第一分液器的结构示意图;
28.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第一分液器的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记:
30.111:第一上部换热支路;112:第二上部换热支路;113:第三上部换热支路;114:第四上部换热支路;121:第一下部换热支路;122:第二下部换热支路;
31.201:第一旁通管路;202:第二旁通管路;
32.301:第一电磁阀;302:第二电磁阀;401:膨胀阀;
33.500:第一分液器;511:汇流腔体;512:第一分支腔体;513:第二分支腔体;520:汇流管;521:第一管段;522:第二管段;530:第一分液支管;540:第二分液支管;
34.600:第二分液器;700:第三分液器;800:第四分液器;
35.901:第一总出;902:第二总出。
具体实施方式
36.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37.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38.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39.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40.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41.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42.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43.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44.空调器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其中室内机设置有室内换热器和室内风机等,其可用于实现配合冷媒与室内环境进行热交换等功能;室外机设置有室外换热器、室外风机、节
流阀、压缩机和气液分离器等,其可用于实现配合冷媒与室外环境进行热交换、冷媒压缩、冷媒节流等功能。
45.这里,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节流阀、压缩机和气液分离器等部件通过冷媒管路相连接,以共同构成用于冷媒在室内、外机之间进行循环输送的冷媒循环系统;可选的,该冷媒循环系统至少限定有两种分别用于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的冷媒流向,具体而言,在空调器运行制冷模式时,冷媒循环系统以第一冷媒流向输送冷媒,冷媒从压缩机排出后,依次流经室外换热器、节流阀和室内换热器,之后经由气液分离器流回压缩机;而在空调器运行制热模式时,冷媒循环系统以第二冷媒流向输送冷媒,冷媒从压缩机排出后,依次流经室内换热器、节流阀和室外换热器,之后经由气液分离器流回压缩机。
46.下述换热器以空调器运行制热工况,且换热器作为室外换热器时为例进行介绍。此处是对换热器在具体工况下使用时进行的描述,并不限定换热器只能作为室外换热器。
47.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用于调节换热器内的冷媒温度的方法。
48.在空调器运行制热工况,且换热器作为室外换热器时,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部分、第二换热部分、第一分液器、第二分液器和旁通管路。第一换热部分包括第一上部换热支路。第二换热部分与第一换热部分并联连通,且第二换热部分包括并联连通的第一下部换热支路和第二下部换热支路。第一分液器设置于换热器的进液口,且第一分液器与第二下部换热支路的冷媒进口端相连通。第二分液器分别与第一上部换热支路和第一下部换热支路的冷媒进口端一一连通。旁通管路连通第一分液器和第二分液器,且,旁通管路设置有膨胀阀。
49.如图1所示,用于调节换热器内的冷媒温度的方法包括:
50.s1,获取第一上部换热支路的冷媒出口的第一温度t1,和,第二下部换热支路的冷媒出口的第二温度t2。
51.s2,根据第一温度t1与第二温度t2的差值,调节膨胀阀的开度,以减小第一温度与第二温度之间的差值。
52.空调器在冬季运行制热工况时,在室外环境相对湿度较高时,室外换热器的表面容易出现结霜现象。在室外换热器的表面只有部分出现结霜时,换热器的各换热支路的冷媒出口温度不同。其中,出口温度较高的换热支路内冷媒流量少,换热能力低,外表面不结霜;出口温度较低的换热支路内冷媒流量多,换热能力高,外表面结霜。
53.但是,经研究,在只有部分外表面出现结霜的换热器,室外风机的风容易从风阻较小的未结霜处穿过。如前述,外表面未结霜处换热支路的冷媒出口的温度较高,冷媒流量小,换热能力低,而换热能力相对较高的外表面结霜的换热支路,由于流经的风量大大减少,相当于被短路,进而间接地降低了该处换热支路的换热能力,所以,降低了换热器的整体换热能力。
54.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调节换热器内的冷媒温度的方法,根据第一温度t1与第二温度t2的差值,调节膨胀阀的开度,进而调节换热支路内的冷媒流速和流量,缩小了第一温度t1与第二温度t2之间的差距,提高了换热器的各换热支路的换热均匀性,进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整体换热能力。
55.可选地,根据第一温度t1与第二温度t2的差值,调节膨胀阀的开度,包括:设定膨胀阀的初始开度为s0,运行一段时间后,以周期t获取第一温度t1与第二温度t2,当t1-t2>
t
x1
时,调大膨胀阀的开度;当t1-t2<-t
x1
时,调小膨胀阀的开度,其中,t
x1
为正值。
56.膨胀阀设置一个初始开度s0,运行3分钟后,定时获取一次第一温度t1与第二温度t2。可选地,t为30-60s。t
x1
=3℃。
57.当t1-t2>3℃时,第一上部换热支路的冷媒出口的第一温度t1相对较大、冷媒流量相对较少、换热能力相对较低,此时,调大膨胀阀的开度,增加了第一上部换热支路内的冷媒流量和流速,提高了第一上部换热支路的换热能力,缩小了第一温度t1与第二温度t2之间的差距,进而提高了整个换热器的换热均匀性。可选地,每60秒获取一次第一温度t1与第二温度t2,若每次t1-t2均大于3℃,则每次都调大膨胀阀的开度,直至-1℃<t1-t2<1℃。
58.当t1-t2<-3℃时,第二下部换热支路的冷媒出口的第一温度t2相对较大、冷媒流量相对较少、换热能力相对较低,此时,调小膨胀阀的开度,增加了第二下部换热支路内的冷媒流量和流速,提高了第二下部换热支路的换热能力,缩小了第一温度t1与第二温度t2之间的差距,进而提高了整个换热器的换热均匀性。可选地,每60秒获取一次第一温度t1与第二温度t2,若每次t1-t2均小于-3℃,则每次都调小膨胀阀的开度,直至-1℃<t1-t2<1℃。
59.可选地,s0=a*f+b,其中a、b为常数,f为压缩机运行频率。
60.根据压缩机的实时运行频率进行膨胀阀开度的初始设置,提高了膨胀阀开度设置的准确性。可选地,a的取值范围为0.8-1.2,b的取值范围为150-250。s0的单位为步,膨胀阀的最大开度为480步。
61.可选地,当t1-t2>t
x1
时,调大膨胀阀的开度,包括:当t1-t2>t
x1
时,调节膨胀阀每周期t增加e,当t
x2
<t1-t2≤t
x1
时,调节膨胀阀每周期t增加f。其中,t
x2
为正值,且,e>f。
62.可选地,t
x1
=3℃,t
x2
=1℃,t=60秒,e为6步,f为2步。即,当t1-t2>3℃时,认为第一温度t1与第二温度t2之间相差较大,调节膨胀阀每周期t增加6步;当1℃<t1-t2≤3℃时,认为第一温度t1与第二温度t2之间相差不大,调节膨胀阀每周期t增加2步,直至-1℃<t1-t2<1℃。
63.可选地,当t1-t2<-t
x1
时,调小膨胀阀的开度,包括:当t1-t2<-t
x1
时,调节膨胀阀每周期t减小e,当-t
x1
<t1-t2≤-t
x2
时,调节膨胀阀每周期t减小f。
64.可选地,t
x1
=3℃,t
x2
=1℃,t=60秒,e为6步,f为2步。即,当t1-t2<-3℃时,认为第一温度t1与第二温度t2之间相差较大,调节膨胀阀每周期t减小6步;当-3℃<t1-t2≤-1℃时,认为第一温度t1与第二温度t2之间相差不大,调节膨胀阀每周期t减小2步,直至-1℃<t1-t2<1℃。
65.如图1和图2所示,以换热器包括第一上部换热支路、第一下部换热支路和第二下部换热支路,室内温度20℃/-,室外温度2℃/1℃为例,空调器的制热能力和功率如下述表1所示。
66.表1
67.稳定阶段t1(℃)t2(℃)制热能力(w)功率(w)膨胀阀调节前-6.4-3.439741835膨胀阀调节后-5.2-5.542891776
68.在空调器运行稳定阶段对第一上部换热支路和第二下部换热支路的出口温度进
行获取,膨胀阀开度调节前,t1为-6.4℃,t2为-3.4℃,两出口温度相差较大,此时空调器的制热能力为3974w;对膨胀阀的开度进行调节之后,t1为-5.2℃,t2为-5.5℃,两出口温度相差不大,换热器的各换热支路的换热能力较为均匀,此时空调器的制热能力为4289w。可见,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提高了空调器的制热能力。
69.可选地,前述的用于调节换热器内的冷媒温度的方法的方法还包括:当-t
x2
<t1-t2≤t
x2
时,控制膨胀阀的开度不变。
70.可选地,t
x2
=1℃。当-1℃<t1-t2≤1℃时,认为第一上部换热支路的出口温度与第二下部换热支路的出口温度相差微小,认为换热器整体换热较为均匀,不需要对旁通管路上的膨胀阀的开度进行调节。
71.本公开实施例同时提供了一种用于调节换热器内的冷媒温度的装置,包括:温度获取模块,被配置为获取第一上部换热支路的冷媒出口的第一温度t1,和,第二下部换热支路的冷媒出口的第二温度t2;开度调节模块,被配置为根据第一温度t1与第二温度t2的差值,调节膨胀阀的开度。
72.可以理解的是,前述的用于调节换热器内的冷媒温度的方法中的实施例均适用于此处的装置,在此不再赘述。
73.本公开实施例同时提供了一种用于调节换热器内的冷媒温度的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有程序指令的存储器,处理器被配置为在运行程序指令时,执行如前述的用于调节换热器内的冷媒温度的方法。
74.本公开实施例同时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如前述的用于调节换热器内的冷媒温度的方法。
75.本公开实施例同时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可用于前述的前述用于调节换热器内的冷媒温度的方法、装置和空调器,如图2至图7所示。
76.可以理解的是,前述的用于调节换热器内的冷媒温度的方法、装置和空调器中的旁通管路为换热器中的第二旁通管路。
77.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部分和第二换热部分。第一换热部分包括n条上部换热支路。第二换热部分设置于第一换热部分的下部,并且,第二换热部分包括并联连通的m条下部换热支路。第一旁通管路201连通第一换热部分的冷媒出口端与第二换热部分的冷媒出口端。第一旁通管路201设置有第一电磁阀301。其中,n≥m-1,且m≥2。
78.以第一旁通管路201的上下端对换热器的换热支路进行划分,分为第一换热部分和第二换热部分。在换热器为竖直的安装使用状态时,第一换热部分位于第二换热部分的上部。n可以为1、2、3、4、5、6、7等整数数值。当上部换热支路的数量为多条时,类似的,多条上部换热支路并联连通。m可以为2、3、4、5、6、7等整数数值。多条上部换热支路与多条下部换热支路并联连通。
79.如图2至图5所示,第一换热部分的多条上部换热支路采用第四分液器800汇流,第二换热部分的多条下部换热支路采用第三分液器汇流700,第一旁通管路201连接第三分液器700与第四分液器800。
80.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在空调器运行制热工况时,换热器的各换热支路呈并联连通,满足了空调器的制热性能,提升了空调器的低温制热量。
81.可选地,第一换热部分包括第一上部换热支路111和第二上部换热支路112,第二
换热部分包括第一下部换热支路121和第二下部换热支路122。换热器还包括第一分液器500、第二分液器600、第二旁通管路202。第一分液器500设置于换热器的进液口,且第一分液器500的一个分液支管与第二下部换热支路122的冷媒进口端相连通。第二分液器的多个分液支管分别与第一上部换热支路111、第二上部换热支路112和第一下部换热支路121的冷媒进口端一一连通。第二旁通管路202连通第一分液器500和第二分液器。第二旁通管路202设置有第二电磁阀302和膨胀阀401。
82.通过控制第一电磁阀301和第二电磁阀302的开闭状态,可使换热器的各换热支路在制冷和制热工况下分别呈不同的冷媒流路形式,能够同时保证换热器在不同工作模式下的性能需求。
83.以图2和图3所示的3个换热支路为例,在空调器运行制冷工况时,控制第一电磁阀301和第二电磁阀302关闭。冷媒经第一总出901流入,依次流经第一上部换热支路111、第一下部换热支路121、第二下部换热支路122,从第二总出902流出,换热器的冷媒流路的换热支路数量少。
84.当换热器的换热支路数量为4时,如图4所示,在制冷工况下,第一上部换热支路111与第二上部换热支路112呈并联连通;当换热器的换热支路数量为6时,如图5所示,在制冷工况下,第一上部换热支路111、第二上部换热支路112、第三上部换热支路113和第四上部换热支路114呈并联连通。
85.以图2和图3所示的3个换热支路为例,在空调器运行制热工况时,控制第一电磁阀301和第二电磁阀302开启。冷媒经第二总出902流入,第一上部换热支路111、第一下部换热支路121、第二下部换热支路122呈并联连通,从第一总出901流出,换热器的冷媒流路的换热支路数量多。
86.可选地,膨胀阀401设置于第二电磁阀302的上部。
87.空调器运行制冷工况时,第二分液器600中的冷媒比第一分液器500中的冷媒压力高,第二电磁阀302存在阀芯受到冲击、密封不严的风险。膨胀阀401设置于第二电磁阀302的上部,可通过控制膨胀阀401关闭,可减小第二电磁阀302两端的压差,保证第二电磁阀302关闭的可靠性。并且,膨胀阀401可以调节开度。以图2和图3所示的3个换热支路为例,在空调器运行制热工况时,在冷媒经空调器系统的节流装置后由膨胀阀401进一步调节循环量,进而调节了第一上部换热支路111、第二上部换热支路112和第一下部换热支路121中参与冷媒循环的换热管的数量,实现了对换热器的换热容积的调节,提高了空调器不同负荷运行时的能效。
88.可选地,第一上部换热支路111、第二上部换热支路112、第一下部换热支路121和第二下部换热支路122依次自上而下设置。
89.可选地,第一分液器500包括壳体、汇流管520、第一分液支管530和第二分液支管540。壳体内部具有分液腔,壳体开设有第一分液口和第二分液口。汇流管520包括弯折连通的第一管段521和第二管段522,第一管段521与分液腔直接连通。第一分液支管530通过第一分液口与分液腔连通,且第一分液支管530与第二旁通管路202相连通。第二分液支管540通过第二分液口与分液腔连通,且第二分液支管540与第三换热部分相连通。第一管段521和第二管段522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为第一平面,第一分液支管530和第二分液支管540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为第二平面,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非垂直。如图6和图7所示。
90.可选地,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的夹角大于或等于50度,且小于或等于70度;或者,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的夹角大于或等于30度,且小于或等于60度。可选地,第一分液支管530的内径大于或等于5.1mm,且小于或等于6.1mm。第二分液支管540的内径大于或等于3.1mm,且小于或等于3.7mm。
91.可选地,分液腔包括汇流腔体511,第一分支腔体512和第二分支腔体513,第一分液支管530通过第一分液口与第一分支腔体512连通,第二分液支管540通过第二分液口与第二分支腔体513连通。
92.汇流管520包括第一管段521和第二管段522,第一管段521和第二管段522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为第一平面,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的夹角为e。如图7所示。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非垂直,可以理解为,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的夹角e小于90
°
。可选地,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之间的夹角以两者形成的锐角计。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非垂直,这样,经第一管段521进入第一分液支管530与第二分液支管540的冷媒量不同。例如,当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之间的夹角在第一分液支管530侧时,在重力作用下,冷媒流向第二分液支管540的流量大于流向第一分液支管530的流量。类似的,当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之间夹角在第二分液支管540侧时,在重力作用下,冷媒流向第一分液支管530的流量大于流量第二分液支管540的流量。
93.以图4所示的换热器为例,在制热工况下,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冷媒经第一分液器500分流后,分别流入四条并联的换热支路,即,第一上部换热支路111、第二上部换热支路112、第一下部换热支路121和第二下部换热支路122。其中,冷媒经第一分液器500的左侧的分液支管后仅流入第二下部换热支路122,冷媒经第一分液器500右侧的分液支管后流入三条换热支路,分别为第一上部换热支路111、第二上部换热支路112和第一下部换热支路121。可见,冷媒经过第一分液器500后,第一分液器500的两个分液支管所需的冷媒量不同。右侧的分液支管所需的冷媒量是左侧的分液支管的冷媒量的3倍。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分液器,利用冷媒在流动过程中的重力作用,通过汇流管520的第一管段521和第二管段522的轴线所在的第一平面与第一分液支管530和第二分液支管540的轴线所在的第二平面之间的夹角的设置,实现了分液器的不同分液支管流出的冷媒量不同,满足了分液支管所需冷媒量不同的需求,进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94.可选地,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的夹角小于90度。可选地,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的夹角为0度、30度、60度、70度或80度等。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90度,使得冷媒在流经汇流管520的第一管段521后,在重力的作用下实现偏流,进而使得流入第一分液支管530和第二分液支管540的冷量不同。
95.可选地,第一分液支管530的内径大于第二分液支管540的内径。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分液器,通过汇流管520的第一管段521和第二管段522的轴线所在的第一平面与两个分液支管的轴线所在的第二平面之间设置夹角,并进一步配合两个分液支管之间的内径差,进一步增大了流入两个分液支管的冷媒量的差。
96.可选地,汇流管520的第一管段521向第二分液支管540侧倾斜设置,则,在重力作用下,进一步配合第一分液支管530的内径大于第二分液支管540的内径,使更多的冷媒流入第一分液支管530,进一步增大了两个分液支管的冷媒流量差。
97.仅通过限定第一分液支管530和第二分液支管540的内径差别,很难实现第一分液支管530与第二分液支管540的流量比为3:1的冷媒分配甚至更大的冷媒流量差的冷媒分
配。原因在于,分液支管的内径有最小值的限制,如,分液支管的内径不能低于3mm,甚至不能低于3.36mm,低于该内径的铜管实际已经成为毛细管,毛细管具有较大的流动阻力,对冷媒的流动形成节流降压作用,进而会增大压缩机的功率,降低系统的性能;甚至导致空调器运行制热工况时,室外换热器结霜严重,影响系统的安全可靠性。由于分液支管内径最小值的限制,为了实现流量比为3:1的冷媒分配,另一个分液支管的管径需大于7mm,可选地,此处的7mm可以为外径,一般的,外径比内径大1.4mm,然而,这显然超出了换热器的实际使用的换热管的内径,换热器的一般管径为7mm,如管翅式换热器。因此,仅通过限定第一分液支管530和第二分液支管540的内径差别,在不超出换热器中换热管的管径允许的范围内,很难实现第一分液支管530与第二分液支管540的流量比为3:1的冷媒分配甚至更大的冷媒流量差的冷媒分配。
98.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通过汇流管520的第一管段521和第二管段522的轴线所在的第一平面与两个分液支管的轴线所在的第二平面之间设置夹角,并进一步配合两个分液支管之间的内径差的技术方案,在换热器的换热管管径允许的范围内,可实现两个分液支管的冷媒流量比为2:1-7:1,甚至更大比例的冷媒分配需求,如2:1、3:1、4:1、5:1、6:1、7:1。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实现较大的流量比的冷媒分配方案,第二分液支管540的内径不需要设计的过细,也可以实现第一分液支管530内冷媒的流量远大于第二分液支管540内冷媒的流量。因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分液器的冷媒分配方案,避免了两个分液支管冷媒分配比较大时分液器的分液支管及换热器的总压降过大的问题。
99.可选地,汇流管520的第一管段521和第二管段522的轴线所在的第一平面与两个分液支管的轴线所在的第二平面之间设置夹角大于或等于50度,且小于或等于70度。提高了第一分液支管530和第二分液支管540内冷媒流量的差异。
100.可选地,第一分液支管530的内径大于或等于5.1mm,且小于或等于6.1mm;第二分液支管540的内径大于或等于3.1mm,且小于或等于3.7mm。
101.可选地,汇流管520的第二管段522向第二分液支管540侧倾斜设置。
102.在空调器运行制热工况时,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换热器在如下情况能够发挥最理想的换热能力:在制热时,从低温液态不断吸收周围环境空气中的热量,随着温度升高到达了气液两相态,这个时候温度保持在蒸发温度不变,只是不断的发生液态到气态的相变,液态冷媒越来越少,气态冷媒越来越多,到整个换热支路的出口时刚好全部变为气态并温度高于蒸发温度1~2℃。这是因为当换热支路的出口温度过热时,全部为气态冷媒,气态冷媒焓差小换热能力低,且当过热度过大时,冷媒和环境温度换热温差小,比如当蒸发温度为0~1℃左右时,若过热度大于3℃,温度在4℃以上,而冬天环境温度也就7℃左右,换热温差很小,就更难以发挥换热器的换热能力了。
103.而均匀性越好,越容易每个换热支路有合适的换热,如果不均匀,很容易有的支路已经过热严重,后面几根发卡管无换热效果,而有的换热支路冷媒过多,流经整个换热支路仍有很多低温液态冷媒没有将冷量交换出去,这样一来,同样的冷媒流量下,整个换热器换热效果差,空调器的能力就很低。因此制热时经验的分流好的判断方法为:各支路出口温差在2℃以内,出口过热度在1℃左右,这种情况下分流较好。
104.表2
[0105][0106]
表3
[0107][0108]
可选地,在空调器运行制热工况、换热器在作为蒸发器,且,并联的第一上部换热支路111、第二上部换热支路112和第一下部换热支路121与第一分液支管530相连通,第二下部换热支路122与第二分液支管540相连通时,如图4所示,各换热支路的出口处的冷媒温度如表2和表3所示。其中,表2为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的夹角为90度时,不同第一分液支管530和第二分液支管540内径下,第二下部换热支路122与前三支路的最大温差以及空调器的制热能力。从表2的数据中可以看出,第一分液支管530的内径为5.6mm,且,第二分液支管540的内径为3.36mm时,换热器的第二下部换热支路122与前三支路的最大温差最小,为3.4℃,且,该内径下空调器的制热能力最大,为4855.2w。表3为第一分液支管530的内径为5.6mm,且,第二分液支管540的内径为3.36mm时,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的夹角为不同角度下,第二下部换热支路122与前三支路的最大温差与空调器的制热能力。从表3中可以看出,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的夹角为60度时,第二下部换热支路122与前三支路的最大温差最小,为1.2℃,且,该角度下,空调器的制热能力最大,为5016.1w。
[0109]
从表2和表3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当换热器中与第一分液支管530相连通的换热支路的数量为3条,与第二分液支管540相连通的换热支路的数量为1条,例如如图4所示的换热器,第一分液支管530的内径为5.6mm、第二分液支管540的内径为3.36mm,且,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之间的夹角为60度时,第四换热支路330与前三支路的最大温差最小,各换热支路内冷媒的换热能力均匀性最好,且,空调器的制热能力最大。即,实现了第一分液支管530内冷媒量与第二分液支管540内的冷媒量比为3:1。
[0110]
类似的,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50度,且小于或等于70度,第一分液支管530的内径大于或等于5.1mm,且小于或等于6.1mm,第二分液支管540的内径大于或等于3.1mm,且小于或等于3.7mm时,均可以较好的实现第一分液支管530内冷媒量与第二分液支管540内的冷媒量比为3:1。该实施例中其他内径与夹角实现的温差和空调器的制
热能力与表2和表3中的数据相似,此处不一一赘述。
[0111]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显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所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连续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可以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在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所对应的描述中,不同的方框所对应的操作或步骤也可以以不同于描述中所披露的顺序发生,有时不同的操作或步骤之间不存在特定的顺序。例如,两个连续的操作或步骤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可以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动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