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2.为了使冰箱达到深度制冷(-45℃以下)的目的,现有的冰箱多采用复叠式制冷系统。冰箱的复叠式制冷系统通常包括第一制冷系统(高温制冷系统)和第二制冷系统(低温制冷系统)。其中,第一制冷系统用于为第二制冷系统提供冷量,以冷却第二制冷系统中的冷媒,从而使第二制冷系统能够将深冷间室降低至-45℃以下。在构成上,第一制冷系统通常包括依次首尾相接的第一压缩机、第一冷凝器、第一降压构件、第一蒸发器和第一回气管,以使第一制冷系统中的第一冷媒沿着以下路径循环流动:第一压缩机
→
第一冷凝器
→
第一降压构件
→
第一蒸发器
→
第一回气管
→
第一压缩机。第二制冷系统通常包括依次首尾相接的第二压缩机、第二冷凝器、第二降压构件、第二蒸发器和第二回气管,以使第二制冷系统中的第二冷媒沿着以下路径循环流动:第二压缩机
→
第二冷凝器
→
第二降压构件
→
第二蒸发器
→
第二回气管
→
第二压缩机。
3.在现有的复叠式制冷系统中,除冷媒通过蒸发器与间室进行换热外,还涉及第一冷媒与第二冷媒之间的换热,以及各制冷系统中回气管路与高温换热管之间的回热换热。可见,复叠式制冷系统中的换热部件较多,除间室与外界换热外,各换热部件间的位置关系对系统与外界的冷量交换都一定的影响。复叠式制冷系统中换热过程的增多,将会导致复叠式制冷系统的漏冷风险增大。
4.在现有技术方案中,仅通过门封结构、保温层结构优化等方式来降低整个箱体与外界环境的冷交换,并未考虑换热部件内冷媒的流向。现有复叠式制冷系统的漏冷量仍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5.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解决现有制冷设备的漏冷量较大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一个目的在于,通过调整制冷设备内各换热部件中冷媒的流动方向,来降低制冷设备的漏冷量。
7.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一个目的在于,通过优化制冷设备内各换热部件的位置,来降低制冷设备的漏冷量。
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所述制冷设备包括:
9.箱体,其包括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内胆;
10.第一制冷系统,其包括依次首尾相接的第一压缩机、第一冷凝器、第一降压构件、第一蒸发器和第一回气管,以使第一冷媒在所述第一制冷系统内循环流动;
11.第二制冷系统,其包括依次首尾相接的第二压缩机、第二冷凝器、第二降压构件、第二蒸发器和第二回气管,以使第二冷媒在所述第二制冷系统内循环流动;
12.换热器,其包括彼此热连接的第一管件和第二管件,所述第一管件串联在所述第
一降压构件的出口与所述第一压缩机的进口之间,所述第二管件串联在所述第二冷凝器的出口与所述第二降压构件的进口之间,所述第一冷媒在所述第一管件内流动的方向与所述第二冷媒在所述第二管件内流动的方向相反。
13.可选地,所述第一管件和所述第二管件中的一个套设在另外一个的外侧;或者,所述第一管件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管件的延伸方向相同,并且所述第一管件和所述第二管件的圆周壁彼此连接;或者,所述第一管件与所述第二管件彼此之间相互缠绕。
14.可选地,所述第一管件自其进口端至其出口端逐渐远离所述内胆并逐渐靠近所述壳体,所述第二管件自其进口端至其出口端逐渐靠近所述内胆并逐渐远离所述壳体;并且/或者,所述第一管件和所述第二管件设置为螺旋形。
15.可选地,所述第一降压构件为第一毛细管,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包括所述第一毛细管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第一回气管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毛细管与所述第一回气管热连接;所述第一毛细管的至少一部分内所述第一冷媒的流动方向与所述第一回气管的至少一部分内所述第一冷媒的流动方向相反。
16.可选地,所述第一毛细管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第一回气管的至少一部分中的一个套设在另外一个的外侧;或者,所述第一毛细管的至少一部分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回气管的至少一部分的延伸方向相同,并且所述第一毛细管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第一回气管的至少一部分的圆周壁彼此连接;或者,所述第一毛细管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回气管的至少一部分彼此之间相互缠绕。
17.可选地,所述第一毛细管自其进口端至其出口端逐渐靠近所述内胆并逐渐远离所述壳体,所述第一回气管自其进口端至其出口端逐渐远离所述内胆并逐渐靠近所述壳体;并且/或者,所述第一毛细管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第一回气管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为螺旋形。
18.可选地,所述第二降压构件为第二毛细管,所述第二回气管包括第一管段;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第二换热单元,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包括所述第二毛细管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第一管段,所述第二毛细管与所述第一管段热连接;所述第二毛细管的至少一部分内所述第二冷媒的流动方向与所述第一管段内所述第二冷媒的流动方向相反。
19.可选地,所述第二毛细管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第一管段中的一个套设在另外一个的外侧;或者,所述第二毛细管的至少一部分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管段的延伸方向相同,并且所述第二毛细管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第一管段的圆周壁彼此连接;或者,所述第二毛细管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管段彼此之间相互缠绕。
20.可选地,所述第二毛细管自其进口端至其出口端逐渐靠近所述内胆并逐渐远离所述壳体,所述第一管段自其进口端至其出口端逐渐远离所述内胆并逐渐靠近所述壳体;并且/或者,所述第二毛细管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第一管段设置为螺旋形。
21.可选地,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串联在所述第二冷凝器与所述第二管件之间的换热管,所述第二回气管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管段的出口流体连接的第二管段;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第三换热单元,所述第三换热单元包括所述换热管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第二管段,所述换热管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二管段热连接,所述换热管的至少一部分内所述第二冷媒的流动方向与所述第二管段内所述第二冷媒的流动方向相反。
22.可选地,所述换热管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第二管段中的一个套设在另外一个的外侧;或者,所述换热管的至少一部分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管段的延伸方向相同,并且所述
换热管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第二管段的圆周壁彼此连接;或者,所述换热管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二管段彼此之间相互缠绕。
23.可选地,所述换热管自其进口端至其出口端逐渐靠近所述内胆并逐渐远离所述壳体,所述第二管段自其进口端至其出口端逐渐远离所述内胆并逐渐靠近所述壳体;并且/或者,所述换热管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第二管件设置为螺旋形。
24.基于前文的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前述的技术方案中,通过使第一冷媒在第一管件内流动的方向与第二冷媒在第二管件内流动的方向相反,提升了第一冷媒和第二冷媒之间的换热效率,从而使得换热器在满足第一制冷系统和第二制冷系统之间换热需求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地缩短第一管件和第二管件的长度,从而降低了第一管件和第二管件的换热面积,进而降低了换热器的漏冷量,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设备有效地降低了制冷设备的漏冷量。
25.进一步,通过使第一管件自其进口端至其出口端逐渐远离内胆并逐渐靠近壳体,使第二管件自其进口端至其出口端逐渐靠近内胆并逐渐远离壳体,降低了第一管件和第二管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从而降低了第一管件和第二管件与外界环境之间传热能力,进而降低了制冷设备的漏冷量。
26.本实用新型还通过使第一毛细管与第一回气管热连接,并使第一毛细管的至少一部分内第一冷媒的流动方向与第一回气管的至少一部分内第一冷媒的流动方向相反,提升了第一毛细管和第一回气管之间的换热效率,从而使得第一毛细管和第一回气管在满足第一制冷系统内部换热需求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地缩短第一毛细管和第一回气管的长度,从而降低了第一毛细管和第一回气管的换热面积,进而降低了第一毛细管和第一回气管的漏冷量,进一步降低了制冷设备的漏冷量。
27.进一步,通过使第一毛细管自其进口端至其出口端逐渐靠近内胆并逐渐远离壳体,使第一回气管自其进口端至其出口端逐渐远离内胆并逐渐靠近壳体,降低了第一毛细管和第一回气管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从而降低了第一毛细管和第一回气管与外界环境之间传热能力,进而降低了制冷设备的漏冷量。
28.本实用新型还通过使第二毛细管与第一管段热连接,使第二毛细管的至少一部分内第二冷媒的流动方向与第一管段内第二冷媒的流动方向相反,提升了第二毛细管和第一管段之间的换热效率,从而使得第二毛细管和第一管段在满足第二制冷系统内部换热需求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地缩短第二毛细管和第一管段的长度,从而降低了第二毛细管和第一管段的换热面积,进而降低了第二毛细管和第一管段的漏冷量,进一步降低了制冷设备的漏冷量。
29.进一步,通过使第二毛细管自其进口端至其出口端逐渐靠近内胆并逐渐远离壳体,使第一管段自其进口端至其出口端逐渐远离内胆并逐渐靠近壳体,降低了第二毛细管和第一管段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从而降低了第二毛细管和第一管段与外界环境之间传热能力,进而降低了制冷设备的漏冷量。
30.本实用新型还通过使换热管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二管段热连接,换热管的至少一部分内第二冷媒的流动方向与第二管段内第二冷媒的流动方向相反,提升了换热管和第二管段之间的换热效率,从而使得换热管和第二管段在满足第二制冷系统内部换热需求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地缩短换热管和第二管段的长度,从而降低了换热管和第二管段的换热面积,
进而降低了换热管和第二管段的漏冷量,进一步降低了制冷设备的漏冷量。
31.进一步,通过使换热管自其进口端至其出口端逐渐靠近内胆并逐渐远离壳体,使第二管段自其进口端至其出口端逐渐远离内胆并逐渐靠近壳体,降低了换热管和第二管段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从而降低了换热管和第二管段与外界环境之间传热能力,进而降低了制冷设备的漏冷量。
32.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3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后文将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同一附图标记在不同附图中所标示的部件或部分相同或类似;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彼此之间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34.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制冷设备的效果示意图;
35.图2是图1中制冷设备沿a-a方向的剖视效果示意图;
36.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复叠式制冷系统的构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7.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下文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本实用新型的全部实施例,该一部分实施例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基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所获得的其它所有实施例,仍应落入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3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顶部”“底部”、“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9.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0.进一步,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制冷设备包括冰箱、冷柜、冰柜等。
41.在本实用新型中,制冷设备包括箱体、第一制冷系统、第二制冷系统和换热器。其中,箱体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内胆。第一制冷系统包括依次首尾相接的第一压缩机、第一冷凝器、第一降压构件、第一蒸发器和第一回气管,以使第一冷媒在第一制冷系统内循环流动。第二制冷系统包括依次首尾相接的第二压缩机、第二冷凝器、第二降压构件、第二蒸发器和第二回气管,以使第二冷媒在第二制冷系统内循环流动。换热器包括彼此热连接
的第一管件和第二管件,第一管件串联在第一降压构件的出口与第一压缩机的进口之间,第二管件串联在第二冷凝器的出口与第二降压构件的进口之间,第一冷媒在第一管件内流动的方向与第二冷媒在第二管件内流动的方向相反。
42.本实用新型通过使第一冷媒在第一管件内流动的方向与第二冷媒在第二管件内流动的方向相反,提升了第一冷媒和第二冷媒之间的换热效率,从而使得换热器在满足第一制冷系统和第二制冷系统之间换热需求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地缩短第一管件和第二管件的长度,从而降低了第一管件和第二管件的换热面积,进而降低了换热器的漏冷量,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设备有效地降低了制冷设备的漏冷量。
43.下面参照附图并结合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设备进行详细说明。
44.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制冷设备1000包括箱体100、第一制冷系统210、第二制冷系统220、换热器300、第一换热单元400、第二换热单元500和第三换热单元600。其中,换热器300用于使第一制冷系统210内的第一冷媒与第二制冷系统220内的第二冷媒进行换热,以使第一制冷系统210对第二制冷系统220进行制冷。第一换热单元400用于对第一制冷系统210内的不同部件进行换热,第二换热单元500和第三换热单元600用于对第二制冷系统220内的不同部件进行换热。
45.如图2所示,箱体100包括壳体110和内胆120。第一内胆121122。其中,内胆120包括第一内胆121和第二内胆122,第一内胆121和第二内胆122均以固定的方式设置在壳体110内。优选地,第一内胆121内限定有冷冻间室,第二内胆122内限定有深冷间室。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使第一内胆121内限定有储藏间室,或者使第一内胆121内限定有变温间室。
46.进一步,虽然图中并未示出,但是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内胆121仅限定出冷冻间室,箱体100还包括限定出冷藏间室的第三内胆。
47.如图3所示,第一制冷系统210包括第一压缩机211、第一冷凝器212、第一防露管213、第一干燥过滤器214、换向阀215、第一降压构件216、第一蒸发器217、第一储液包218和第一回气管219。其中,第一降压构件216包括冷藏毛细管2161、冷冻毛细管2162和辅助毛细管2163,第一蒸发器217包括冷藏蒸发器2171、冷冻蒸发器2172和辅助蒸发器2173。其中,冷藏蒸发器2171用于冷却冰箱的冷藏间室,冷冻蒸发器2172用于冷却冰箱的冷冻间室,辅助蒸发器2173用于辅助第二制冷系统220冷却冰箱的深冷间室。
48.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将第一降压构件216设置为电子膨胀阀。
49.继续参阅图3,第一压缩机211的出口与第一冷凝器212的进口流体连通,第一冷凝器212的出口与第一防露管213的进口流体连通,第一防露管213的出口与第一干燥过滤器214的进口流体连通,第一干燥过滤器214的出口与换向阀215的进口流体连通。
50.继续参阅图3,换向阀215包括第一出口、第二出口和第三出口。其中,第一出口与冷藏毛细管2161的进口流体连通,冷藏毛细管2161的出口与冷藏蒸发器2171的进口流体连通,冷藏蒸发器2171的出口与冷冻蒸发器2172的进口流体连通。第二出口与冷冻毛细管2162的进口流体连通,冷冻毛细管2162的出口与冷冻蒸发器2172的进口流体连通。第三出口与辅助毛细管2163的进口流体连通,辅助毛细管2163的出口与辅助蒸发器2173的进口流体连通,辅助蒸发器2173的出口与冷冻蒸发器2172的进口流体连通。
51.继续参阅图3,冷冻蒸发器2172的出口与第一储液包218的进口流体连通,第一储
液包218的出口与第一回气管219的进口流体连通,第一回气管219的出口与第一压缩机211的吸气口流体连通。
52.第一制冷系统210的工作原理如下:
53.从第一压缩机211流出的冷媒为高温高压的状态,在流经第一冷凝器212时被冷却,变成低温高压的状态。低温高压的冷媒在换向阀215的作用下流向冷藏毛细管2161、冷冻毛细管2162和辅助毛细管2163中的至少一项。流经制冷藏毛细管2161的冷媒压力降低发生膨胀,变为低温低压的状态。低温低压的冷媒在冷藏蒸发器2171中吸收热量变成高温低压的状态,并因此对冰箱的冷藏间室进行制冷。流经制冷冻毛细管2162的冷媒压力降低发生膨胀,变为低温低压的状态。低温低压的冷媒在冷冻蒸发器2172中吸收热量变成高温低压的状态,并因此对冰箱的冷冻间室进行制冷。流经辅助毛细管2163的冷媒压力降低发生膨胀,变为低温低压的状态。低温低压的冷媒在辅助蒸发器2173中吸收热量变成高温低压的状态,并因此对冰箱的深冷间室进行制冷。最后,高温低压的气态冷媒流经第一压缩机211时,被再次压缩成高温高压的状态。
54.需要说明的是,冷媒的前述状态,即,冷媒的高温、低温、高压、低压,是冷媒进入相应部件后或流出相应部件的状态相较于其流入相应部件之前的状态。
55.继续参阅图3,第一冷凝器212、冷藏蒸发器2171、冷冻蒸发器2172和辅助蒸发器2173还分别配置有风机,以使第一冷凝器212、冷藏蒸发器2171、冷冻蒸发器2172和辅助蒸发器2173通过各自对应的风机提升与周围环境的换热速率。
56.进一步,如图3所示地,第二制冷系统220包括第二压缩机221、第二冷凝器222、第二干燥过滤器223、第二降压构件224、第二蒸发器225、第二储液包226、第二回气管227和换热管228。
57.其中,第二降压构件224优选地被设置为毛细管,为了方便描述,这里记做第二毛细管。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将第二降压构件224设置为电子膨胀阀。
58.继续参阅图3,第二压缩机221的出口与第二冷凝器222的进口流体连通,第二冷凝器222的出口与换热管228的进口流体连通,换热管228的出口与第二干燥过滤器223的进口流体连通,第二干燥过滤器223的出口与第二降压构件224的进口流体连通,第二降压构件224的出口与第二蒸发器225的进口流体连通,第二蒸发器225的出口与第二储液包226的进口流体连通,第二储液包226的出口第二回气管227的进口流体连通,第二回气管227的出口与第二压缩机221的进口流体连通。
59.第二制冷系统220的工作原理如下:
60.从第二压缩机221流出的冷媒为高温高压的状态,在流经第二冷凝器222时被冷却,变成低温高压的状态。低温高压的冷媒在流经第二降压构件224时,压力降低发生膨胀,变为低温低压的状态。低温低压的冷媒在第二蒸发器225中吸收热量变成高温低压的状态,并因此对冰箱的深冷间室进行制冷。高温低压的气态冷媒流经第二压缩机221时,被再次压缩成高温高压的状态。
61.从图3中可以看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蒸发器225与辅助蒸发器2173共同使用一个风机,并同时用于对冰箱的深冷间室进行制冷。在结构上,第二蒸发器225和辅助蒸发器2173可以通过同一组翅片连接到一起,也可以彼此不接触。
62.继续参阅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300包括第一管件310和第二
管件320。其中,第一管件310串联在第一降压构件216的出口与第一压缩机211的进口之间。优选地,第一管件310的进口与冷冻毛细管2162的出口、冷藏蒸发器2171的出口和辅助蒸发器2173的出口分别流体连接,第一管件310的出口与冷冻蒸发器2172的进口流体连接。第二管件320串联在第二冷凝器222的出口与第二降压构件224的进口之间,具体地,第二管件320串联在第二冷凝器222与第二干燥过滤器223之间。
63.如图2所示,换热器300设置在第一内胆121的后壁与壳体110的后侧板之间。并且/或者,换热器300与第一内胆121的侧壁抵接。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将换热器300设置在第一内胆121与壳体110之间的其他任意位置,例如,将换热器300设置在第一内胆121的左侧、右侧、顶侧或底侧。
64.进一步,第一冷媒在第一管件310内流动的方向与第二冷媒在第二管件320内流动的方向相反,以提升第一冷媒与第二冷媒之间的换热效率。从而使换热器300在满足第一制冷系统210和第二制冷系统220之间换热需求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地缩短第一管件310和第二管件320的长度,从而降低了第一管件310和第二管件320的换热面积,进而降低了换热器300的漏冷量。
65.再进一步,第一管件310和第二管件320被配置成以下形式之一:
66.形式一:第一管件310和第二管件320中的一个套设在另外一个的外侧。优选地,第一管件310位于第二管件320的内侧,以使第一冷媒和第二冷媒通过第一管件310的圆周壁进行换热。同时,还能够使高温的第二管件320对低温的第一管件310进行保温。
67.形式二:第一管件310的延伸方向与第二管件320的延伸方向相同,并且第一管件310和第二管件320的圆周壁彼此连接。优选地,第一管件310和第二管件320的圆周壁以抵接的形式固定连接到一起。
68.形式三:第一管件310与第二管件320彼此之间相互缠绕。优选地,第一管件310和第二管件320缠绕成麻花状。
69.再进一步,第一管件310和第二管件320还被配置成,第一管件310自其进口端至其出口端逐渐远离内胆120(具体是第一内胆121)并逐渐靠近壳体110,第二管件320自其进口端至其出口端逐渐靠近内胆120(具体是第一内胆121)并逐渐远离壳体110,以使第一管件310和第二管件320各自的冷端靠近第一内胆121,第一管件310和第二管件320各自的热端靠近壳体110,从而降低了第一管件310和第二管件320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降低了第一管件310和第二管件320与外界环境之间传热能力,进而降低了制冷设备1000的漏冷量。
70.可选地,当第一管件310和第二管件320较长时,第一管件310和第二管件320设置为螺旋形,以使第一管件310和第二管件320在内胆120与壳体110之间逐层延伸。
71.如图2所示,第一换热单元400设置在第一内胆121与壳体110之间。优选地,第一换热单元400设置在第一内胆121的后壁与壳体110的后侧板之间;并且/或者,第一换热单元400与第一内胆121的侧壁抵接。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将第一换热单元400设置在第一内胆121与壳体110之间的其他任意位置,例如,将第一换热单元400设置在第一内胆121的左侧、右侧、顶侧或底侧。
72.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单元400包括冷藏毛细管2161、冷冻毛细管2162和辅助毛细管2163中的至少一项的至少一部分,为了方便说明,这里记做第一毛细管。第一换热单元400还包括第一回气管219的至少一部分。并且,该第一毛细管与
第一回气管219热连接,以使第一回气管219能够为第一毛细管提供冷量。
73.进一步,第一冷媒在第一毛细管内流动的方向与第一冷媒在第一回气管219内流动的方向相反,以提升第一毛细管内的第一冷媒与第一回气管219内的第一冷媒的换热效率。从而使第一换热单元400在满足第一制冷系统210内部换热需求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地缩短第一毛细管和第一回气管219的长度,从而降低了第一毛细管和第一回气管219的换热面积,进而降低了第一换热单元400的漏冷量。
74.再进一步,第一毛细管和第一回气管219被配置成以下形式之一:
75.形式一:第一毛细管和第一回气管219中的一个套设在另外一个的外侧。优选地,第一毛细管位于第一回气管219的外侧,以使第一回气管219内外两侧的第一冷媒通过第一回气管219的圆周壁进行换热。同时,还能够使高温的第一冷媒对低温的第一冷媒进行保温。
76.形式二:第一毛细管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回气管219的延伸方向相同,并且第一毛细管和第一回气管219的圆周壁彼此连接。优选地,第一毛细管和第一回气管219的圆周壁以抵接的形式固定连接到一起。
77.形式三:第一毛细管与第一回气管219彼此之间相互缠绕。优选地,第一毛细管和第一回气管219缠绕成麻花状。
78.再进一步,第一毛细管和第一回气管219还被配置成,第一毛细管自其进口端至其出口端逐渐靠近内胆120(具体是第一内胆121)并逐渐远离壳体110,第一回气管219自其进口端至其出口端逐渐远离内胆120(具体是第一内胆121)并逐渐靠近壳体110,以使第一毛细管和第一回气管219各自的冷端靠近第一内胆121,第一毛细管和第一回气管219各自的热端靠近壳体110,从而降低了第一毛细管和第一回气管219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降低了第一毛细管和第一回气管219与外界环境之间传热能力,进而降低了制冷设备1000的漏冷量。
79.可选地,当第一毛细管和第一回气管219较长时,第一毛细管和第一回气管219设置为螺旋形,以使第一毛细管和第一回气管219在内胆120与壳体110之间逐层延伸。
80.继续参阅图2,第二换热单元500设置在第二内胆122与壳体110之间。优选地,第二换热单元500设置在第二内胆122的后壁与壳体110的后侧板之间;并且/或者,第二换热单元500与第二内胆122的侧壁抵接。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将第二换热单元500设置在第二内胆122与壳体110之间的其他任意位置,例如,将第二换热单元500设置在第二内胆122的左侧、右侧、顶侧或底侧。
81.如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回气管227包括第一管段2271和第二管段2272。第一管段2271和第二管段2272依次串联在第二储液包226与第二压缩机221之间。
82.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换热单元500包括作为第二毛细管的第二降压构件224的至少一部分和第一管段2271,第二降压构件224与第一管段2271热连接,以使第一管段2271对第二降压构件224进行冷却。
83.进一步,第二冷媒在第二降压构件224(第二毛细管)内流动的方向与第二冷媒在第一管段2271内流动的方向相反,以提升第二降压构件224内的第二冷媒与第一管段2271内的第二冷媒之间的换热效率。从而使第二换热单元500在满足第二制冷系统220内部换热
需求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地缩短第二降压构件224(第二毛细管)和第一管段2271的长度,从而降低了第二降压构件224(第二毛细管)和第一管段2271的换热面积,进而降低了第二换热单元500的漏冷量。
84.再进一步,第二降压构件224(第二毛细管)和第一管段2271被配置成以下形式之一:
85.形式一:第二降压构件224(第二毛细管)和第一管段2271中的一个套设在另外一个的外侧。优选地,第二降压构件224(第二毛细管)位于第一管段2271的外侧,以使第一管段2271内外两侧的第二冷媒通过第一管段2271的圆周壁进行换热。同时,还能够使高温的第二冷媒对低温的第二冷媒进行保温。
86.形式二:第二降压构件224(第二毛细管)的延伸方向与第一管段2271的延伸方向相同,并且第二降压构件224(第二毛细管)和第一管段2271的圆周壁彼此连接。优选地,第二降压构件224(第二毛细管)和第一管段2271的圆周壁以抵接的形式固定连接到一起。
87.形式三:第二降压构件224(第二毛细管)与第一管段2271彼此之间相互缠绕。优选地,第二降压构件224(第二毛细管)和第一管段2271缠绕成麻花状。
88.再进一步,第二降压构件224(第二毛细管)和第一管段2271还被配置成,第二降压构件224(第二毛细管)自其进口端至其出口端逐渐靠近内胆120(具体是第二内胆122)并逐渐远离壳体110,第一管段2271自其进口端至其出口端逐渐远离内胆120(具体是第二内胆122)并逐渐靠近壳体110,以使第二降压构件224(第二毛细管)和第一管段2271各自的冷端靠近第二内胆122,第二降压构件224(第二毛细管)和第一管段2271各自的热端靠近壳体110,从而降低了第二降压构件224(第二毛细管)和第一管段2271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降低了第二降压构件224(第二毛细管)和第一管段2271与外界环境之间传热能力,进而降低了制冷设备1000的漏冷量。
89.可选地,当第二降压构件224(第二毛细管)和第一管段2271较长时,第二降压构件224(第二毛细管)和第一管段2271设置为螺旋形,以使第二降压构件224(第二毛细管)和第一管段2271在内胆120与壳体110之间逐层延伸。
90.继续参阅图2,第三换热单元600设置在第二内胆122与壳体110之间。优选地,第三换热单元600设置在第二内胆122的后壁与壳体110的后侧板之间。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将第三换热单元600设置在第二内胆122与壳体110之间的其他任意位置,例如,将第三换热单元600设置在第二内胆122的左侧、右侧、顶侧或底侧。
91.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换热单元500包括换热管228的至少一部分和第二管段2272,换热管228与第二管段2272热连接,以使第二管段2272对换热管228进行冷却。
92.进一步,第二冷媒在换热管228内流动的方向与第二冷媒在第二管段2272内流动的方向相反,以提升第二降压构件224内的第二冷媒与第二管段2272内的第二冷媒之间的换热效率。从而使第三换热单元600在满足第二制冷系统220内部换热需求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地缩短换热管228和第二管段2272的长度,从而降低了换热管228和第二管段2272的换热面积,进而降低了第三换热单元600的漏冷量。
93.再进一步,换热管228和第二管段2272被配置成以下形式之一:
94.形式一:换热管228和第二管段2272中的一个套设在另外一个的外侧。优选地,换
热管228位于第二管段2272的外侧,以使第二管段2272内外两侧的第二冷媒通过第二管段2272的圆周壁进行换热。同时,还能够使高温的第二冷媒对低温的第二冷媒进行保温。
95.形式二:换热管228的延伸方向与第二管段2272的延伸方向相同,并且换热管228和第二管段2272的圆周壁彼此连接。优选地,换热管228和第二管段2272的圆周壁以抵接的形式固定连接到一起。
96.形式三:换热管228与第二管段2272彼此之间相互缠绕。优选地,换热管228和第二管段2272缠绕成麻花状。
97.再进一步,换热管228和第二管段2272还被配置成,换热管228自其进口端至其出口端逐渐靠近内胆120(具体是第二内胆122)并逐渐远离壳体110,第二管段2272自其进口端至其出口端逐渐远离内胆120(具体是第二内胆122)并逐渐靠近壳体110,以使换热管228和第二管段2272各自的冷端靠近第二内胆122,换热管228和第二管段2272各自的热端靠近壳体110,从而降低了换热管228和第二管段2272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降低了换热管228和第二管段2272与外界环境之间传热能力,进而降低了制冷设备1000的漏冷量。
98.可选地,当换热管228和第二管段2272较长时,换热管228和第二管段2272设置为螺旋形,以使换热管228和第二管段2272在内胆120与壳体110之间逐层延伸。
99.基于前文的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地降低制冷设备的漏冷量,并提高制冷设备的制冷效率,同时还能够缩短换热部件内管路的长度,从而降低了制冷设备的生产成本。
100.至此,已经结合前文的多个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这些具体实施例。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拆分和组合,也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和/或技术原理之内所做的任何更改、等同替换、改进等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