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956022发布日期:2022-10-28 22:15阅读:45来源:国知局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2.外界温度较高的情况下,空调室外机的电控模块发热,需要及时降温冷却。若电控模块散热不良,会严重影响空调器的制冷能力。目前,为了给电控模块的散热,通过将冷媒循环管路引至电控模块的散热板处,将芯片热量传递给冷媒管路,但是由于空调器制冷制热循环反向,为了给电控模块降温,导致系统调试困难,而且管路及阀件的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4.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的缺陷,使得对电控模块的降温方式方便快捷,且不增加难度及成本。
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外机,包括:
6.机壳;
7.回气管路,用于与空调室外机的压缩机连接,所述回气管路内流动有低温冷媒;
8.散热器,设置于所述机壳内,所述散热器用于所述空调室外机的电控模块散热降温;
9.散热管路,与所述回气管路和所述散热器导热连接,所述散热管路设置有泵体,以驱动所述散热管路内的传热介质流动,所述散热器散发的热量经流动的传热介质传递至所述回气管路冷凝降温,降温后的传热介质流回所述散热器,形成散热循环。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泵体设置于所述散热器与所述回气管路之间的所述散热管路,以驱动所述散热管路内的传热介质循环流动。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管路包括:
12.蒸发管段,设于所述散热器,以与所述散热器换热;
13.冷凝管段,设于所述回气管路,以与所述回气管路换热;
14.其中,所述蒸发管段与所述冷凝管段相串联,所述散热管路内的传热介质于所述蒸发管段和所述冷凝管段循环流动。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凝管段嵌置于所述回气管路内,以使所述回气管路内的冷媒呈包裹状流经所述冷凝管段的外侧壁,以提高换热效率。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凝管段包括多个并联设置的毛细管段,所述毛细管段位于所述回气管路内,所述回气管路内的冷媒流经所述毛细管段的外侧壁,并与所述毛细管段内的传热介质热交换。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毛细管段内传热介质的流向与所述回气管路内冷媒的流向
相反。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管路还包括:
19.第一管段,连通所述蒸发管段和所述冷凝管段,且所述第一管段内的传热介质自所述蒸发管段向所述冷凝管段流动;
20.第二管段,连通所述蒸发管段和所述冷凝管段,且所述第二管段内的传热介质自所述冷凝管段向所述蒸发管段流动;
21.其中,所述泵体设于第二管段,以使所述冷凝管段内的传热介质回流至所述蒸发管段。
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器包括:
23.散热片,具有厚度的片状结构;
24.其中,所述散热管路缠绕于所述散热片的外部,或,所述散热管路设置于所述散热片内部,或,所述散热管路嵌置于所述散热片的表面。
25.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散热管路设置于所述散热片内部的情况下,所述散热片内构造有串联的流道,以使所述散热管路穿设于所述散热片内;
26.在所述散热管路嵌置于所述散热片的表面的情况下,所述散热片的表面构造有凹槽,以嵌置所述散热管路。
2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包括前述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室外机。
28.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29.电控模块的热量传递至散热器进行散热降温,散热管路内的传热介质接收散热器散发的热量,携带热量流动至回气管路处,与回气管路内的低温冷媒进行换热,换热后的传热介质在泵体的作用下流动至散热器处,进行下一散热循环;这样不仅能够利用回气管路内的低温冷媒对电控模块实现有效散热降温,而且散热管路与回气管路不连通,避免了对空调调试的影响。
30.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31.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32.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空调室外机的结构示意图;
33.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空调室外机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34.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空调室外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5.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空调室外机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6.附图标记:
37.10:回气管路;20:散热片;30:散热管路;301:泵体;302:蒸发管段;303:冷凝管段;304:毛细管段;305:第一管段;306:第二管段;40:压缩机。
具体实施方式
38.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
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39.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40.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41.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42.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43.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44.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45.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46.结合图1至图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室外机,包括机壳、回气管路10、散热器和散热管路30;回气管路10,用于与空调室外机的压缩机40连接,回气管路10内流动有低温冷媒;散热器设置于机壳内,散热器用于空调室外机的电控模块散热降温;散热管路30,与回气管路10和散热器导热连接,散热管路30设置有泵体301,以驱动散热管路30内的传热介质流动,散热器散发的热量经流动的传热介质传递至回气管路10冷凝降温,降温后的传热介质流回散热器,形成散热循环。
47.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外机,电控模块的热量传递至散热器进行散热降温,散热管路30内的传热介质接收散热器散发的热量,携带热量流动至回气管路10处,与回气管路10内的低温冷媒进行换热,换热后的传热介质在泵体301的作用下流动至散热器处,进行下一散热循环;这样不仅能够利用回气管路10内的低温冷媒对电控模块实现有效散热降温,而且散热管路30与回气管路10不连通,避免了对空调调试的影响。
48.在制冷工况下,回气管路10连通室内换热器和空调室外机的压缩机40,且回气管路10内流动的是低温低压的冷媒,回气管路10内的低温低压的冷媒自室内换热器流至压缩机40。本文中涉及的回气管路10部分,优先考虑设置于空调室外机的机壳内的部分。这样,
回气管路10、散热器和散热管路30均位于机壳内,一方面有助于空调室外机整体的美观度,另一方面,避免散热管路30裸露在机壳外发生不必要的损伤。
49.在与散热管路30导热连接的回气管路10部分位于空调室外机的机壳内的情况下,电控模块及散热器位于回气管路10的上方,则散热管路30与回气管路10呈上下设置。在散热管路30内的传热介质与回气管路10内的低温冷媒热交换后,通过泵体301能够使得散热管路30内液态的传热介质向散热器方向流动。
50.散热管路30内灌注可传递热量的传热介质。例如:比热容较高的防冻液或可相变的传热介质,如冷媒。散热管路30内的传热介质与回气管路10内的低温冷媒热交换后,泵体301驱动降温后的液态的传热介质向散热器方向流动,并于散热器处,吸热,然后携带热量向回气管路10方向流动,在回气管路10处与低温冷媒热交换,如此不断的进行散热循环,实现对电控模块的散热降温。不论是比热容较高的防冻液还是可相变的传热介质,通过泵体301加快了液态的低温的传热介质在散热管路30内的流动速度,从而能够缩短散热循环的时间,进而提高对电控模块的散热效率。
51.散热管路30与回气管路10分别为独立的管路,即,散热管路30内流动的传热介质与回气管路10内的冷媒不混合或不直接接触。散热管路30与回气管路10导热接触却不导通。这样,能够避免因回气管路10内的冷媒流至散热管路30以致影响回气管路10所在冷媒循环的调试工作。
52.散热器通过散热管路30内的传热介质向外传递热量,从而实现散热目的。散热管路30与散热器可看做两个独立的部件,或者是一个一体化部件。无论散热管路30与散热器是两个单独的部件还是一个一体化部件,散热管路30为一个封闭的循环管路,能够消除管路内的传热介质在流经散热器时,与散热器的连接处存在泄漏隐患。
53.可选地,泵体301设置于散热器与回气管路10之间的散热管路30,以驱动散热管路30内的传热介质循环流动。
54.泵体301位于散热器与回气管路10之间的散热管路30,一方面便于将泵体301安装于散热管路30,另一方面便于泵体301驱动散热管路30内的传热介质的循环流动,防止影响散热管路30于散热器处和回气管路10处的热交换效果。另外,通过泵体301加快了传热介质在散热管路30内的流动速度,从而能够缩短散热循环的时间,进而提高对电控模块的散热效率。
55.尤其是,在散热片20及散热器位于压缩机40及回气管路10的上方的情况下,通过泵体301能够将散热管路30内的液态的传热介质泵向散热器处的散热管路30,防止液态的传热介质无法克服重力回流至散热器处。
56.可选地,散热管路30包括:蒸发管段302,设于散热器,以与散热器换热;冷凝管段303,设于回气管路10,以与回气管路10换热;其中,蒸发管段302与冷凝管段303相串联,散热管路30内的传热介质于蒸发管段302和冷凝管段303循环流动。
57.蒸发管段302设于散热器,以接收散热器散发的热量,蒸发管段302内的传热介质接收热量后,携带热量向冷凝管段303流动。冷凝管段303内的温度较高的传热介质与回气管路10内的低温的冷媒进行换热,降低温度,然后在泵体301的作用下向蒸发管段302流动,进行下一散热循环。通过散热管路30内的传热介质在蒸发管段302和冷凝管段303之间不同的流动传热,对电控模块进行快速地散热降温,从而提升对电控模块的散热效果。
58.可选地,冷凝管段303嵌置于回气管路10内,以使回气管路10内的冷媒呈包裹状流经冷凝管段303的外侧壁,以提高换热效率。
59.冷凝管段303嵌置于回气管路10内,即冷凝管段303伸入回气管路10内,回气管路10内的冷媒呈包裹状冷凝管段303的外侧壁。这样,能够扩大回气管路10内的冷媒与冷凝管段303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回气管路10内的冷媒与冷凝管段303内的传热介质的换热效率。
60.在冷凝管段303嵌置于回气管路10内的情况下,冷凝管段303与回气管路10的连接处进行密封处理,以防回气管路10内的冷媒泄漏。
61.可选地,冷凝管段303包括多个并联设置的毛细管段304,毛细管段304位于回气管路10内,回气管路10内的冷媒流经毛细管段304的外侧壁,并与毛细管段304内的传热介质热交换。
62.通过多个并联设置的毛细管段304,能够进一步地扩大回气管路10内的冷媒与冷凝管段303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回气管路10内的冷媒与冷凝管段303内的传热介质的换热效率。
63.多个毛细管段304分别与蒸发管段302相串联,自蒸发管段302流出的传热介质流入毛细管段304,在毛细管段304内与回气管路10内的冷媒进行热交换,以降低温度。
64.可选地,多个毛细管段304之间间隔一定距离。这样,以便回气管路10内的冷媒流经相邻毛细管段304之间,使得冷媒包裹毛细管段304,与毛细管段304的外表面直接导热接触。
65.可选地,多个毛细管段304之间间隔距离相等。这样,在回气管路10内的冷媒流经毛细管段304的情况下,有助于等流量的冷媒流经毛细管段304的外侧壁,从而有助于降低多个毛细管段304内的传热介质之间的换热效率的差异,进而保证冷凝管段303与回气管路10之间整体的换热效率。
66.可选地,毛细管段304内传热介质的流向与回气管路10内冷媒的流向相反。
67.通过毛细管段304内的传热介质的流向与回气管路10内冷媒的流向相反,毛细管段304内的传热介质与回气管路10内的冷媒可形成形式上的对流,使得传热介质在一定的流动距离的情况下,增加了进行热交换的冷媒流量,从而提高了传热介质与冷媒之间的换热效率,进而提升了冷凝管段303的降温效果。
68.可选地,散热管路30还包括:第一管段305,连通蒸发管段302和冷凝管段303,且第一管段305内的传热介质自蒸发管段302向冷凝管段303流动;第二管段306,连通蒸发管段302和冷凝管段303,且第二管段306内的传热介质自冷凝管段303向蒸发管段302流动;其中,泵体301设于第二管段306,以使冷凝管段303内的传热介质回流至蒸发管段302。
69.散热管路30由第一管段305、蒸发管段302、第二管段306和冷凝管段303依次串联构造形成。其中,第一管段305和第二管段306呈直线状或弧状,其目的在于将散热管路30内的传热介质引流至冷凝管段303或蒸发管段302。将泵体301设置在第二管段306,这样,不论是可相变的传热介质或者是防冻液,均可通过泵体301将液态的传热介质泵向流至蒸发管段302,防止液态的传热介质无法克服重力回流至散热器处。
70.可选地,泵体301于第二管段306靠近回气管路10设置,能够将冷凝管段303内的温度较低的传热介质快速泵离冷凝管段303,以便第一管段305内的温度较高的传热介质能够
尽快的进入冷凝管段303,热交换进行降温。
71.可选地,散热器包括:散热片20,具有厚度的片状结构;其中,散热管路30缠绕于散热片20的外部,或,散热管路30设置于散热片20内部,或,散热管路30嵌置于散热片20的表面。
72.散热片20具有一定的厚度,这样能够便于散热管路30设置在散热片20内部或者嵌置于散热片20的表面。另外,保证散热片20与散热管路30之间尽可能多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散热片20与散热管路30之间的传热效率。
73.散热片20呈片状结构,不仅有利于铺设散热管路30,而且还有助于与电控模块的安装。
74.需要说明的是,“散热管路30缠绕于散热片20的外部”可以理解为散热管路30一圈一圈的套设在散热片20的外部,或者,散热管路30仅贴合,导热连接在散热片20的部分表面。在实际应用中,散热片20与电控模块导热连接,散热片20与电控模块的连接表面平整,有助于散热片20与电控模块之间的热传递。散热片20与电控模块的连接表面为吸热面,则散热片20的剩余表面为散热面,那么散热管路30导热连接于散热片20的散热面,能够提高散热片20的散热效率,从而实现对电控模块的快速降温目的。
75.在散热管路30设置于散热片20内部的情况下,有助于缩短热量自电控模块传递至散热管路30的路径,从而提高散热管路30内的传热介质的热循环效率,进而提升对电控模块的散热效果。
76.在散热管路30嵌置于散热片20的表面的情况下,一方面有助于固定散热管路30,另一方面能够扩大散热管路30与散热片20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散热管路30与散热片20的传热面积,从而提高了散热管路30与散热片20之间的传热效率。
77.可选地,散热器还包括翅片组,翅片组设于散热片20,以对散热片20散热降温。
78.可选地,在散热管路30设置于散热片20内部的情况下,散热片20内构造有串联的流道,以使散热管路30穿设于散热片20内。
79.散热管路30穿设于散热片20内部构造的流道,流道串联,使得散热管路30能够贯穿散热片20内的全部流道,提高散热管路30与散热片20之间的传热面积。
80.可选地,散热片20的侧部包括流道进口和流道出口。散热管路30自流道进口进入散热片20,并自流道出口伸出散热片20。另外,“流道进口”还可理解为:散热管路30内的传热介质自回气管路10处回流至散热片20处;“流道出口”理解为:散热管路30内的传热介质自散热片20处向回气管路10处流动。自“流道进口”进入散热片20的传热介质为低温液态的传热介质。自“流道出口”流出散热片20的传热介质为高温气态的传热介质。
81.可选地,散热片20内部的流道呈一个或多个s型的首尾相连,或,呈凹字型结构。
82.可选地,在散热管路30嵌置于散热片20的表面的情况下,散热片20的表面构造有凹槽,以嵌置散热管路30。
83.散热管路30嵌置于散热片20表面的凹槽内,一方面能够起到固定散热管路30及散热片20的目的,另一方面能够扩大散热管路30及散热片20之间的传热面积,以提高传热效率。
84.可选地,散热片20的表面构造有多个凹槽,多个凹槽串联,以嵌置散热管路30。
85.可选地,散热片20的凹槽包括凹槽进口和凹槽出口。散热管路30自凹槽进口进入
散热片20,并自出口伸出散热片20。另外,“凹槽进口”还可理解为:散热管路30内的传热介质自回气管路10处回流至散热片20处;“凹槽出口”理解为:散热管路30内的传热介质自散热片20处向回气管路10处流动。自“凹槽进口”进入散热片20的传热介质为低温液态的传热介质。自“凹槽出口”流出散热片20的传热介质为高温气态的传热介质。
86.可选地,散热片20的多个凹槽呈多个s型的首尾相连,或,呈凹字型结构。
87.此处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更好的展示,本文中提到的凹槽进口与流道进口在附图中可看作同一进口,凹槽出口与流道出口在附图中可看作同一出口。
88.结合图1至图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外机。空调室外机包括机壳、回气管路10、散热器和散热管路30;回气管路10,用于与空调室外机的压缩机40连接,回气管路10内流动有低温冷媒;散热器设置于机壳内,散热器用于空调室外机的电控模块散热降温;散热管路30,与回气管路10和散热器导热连接,散热管路30设置有泵体301,以驱动散热管路30内的传热介质流动,散热器散发的热量经流动的传热介质传递至回气管路10冷凝降温,降温后的传热介质流回散热器,形成散热循环。
89.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电控模块的热量传递至散热器进行散热降温,散热管路30内的传热介质接收散热器散发的热量,携带热量流动至回气管路10处,与回气管路10内的低温冷媒进行换热,换热后的传热介质在泵体301的作用下流动至散热器处,进行下一散热循环;这样不仅能够利用回气管路10内的低温冷媒对电控模块实现有效散热降温,而且散热管路30与回气管路10不连通,避免了对空调调试的影响。
90.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