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冰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57112发布日期:2022-09-27 22:27阅读:58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载冰箱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载冰箱。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发展,汽车的功能越来越多,目前市面上许多汽车内配备有车载冰箱,车载冰箱的制冷系统通常包括安装在箱体内的蒸发器、压缩机和冷凝器,冷媒在蒸发器、压缩机和冷凝器之间依次输送,由于冷媒在移动过程中的冲击,制冷系统容易震动并产生噪音,严重影响用户的使用感受。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制冷系统工作时具有震动和噪音的问题。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车载冰箱,其特征在于,包括:
5.箱体,包括相邻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的第二腔室由一块支撑板分成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所述的第一空间位于所述的第二空间的上侧;
6.内胆,设置在所述的第一腔室内;
7.制冷系统,部分设置在所述的第二腔室内并且被配置为向所述的内胆输送冷量,所述的制冷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的第一空间内的压缩机和冷凝器;以及
8.减震组件,设置在所述的压缩机和支撑板之间,所述的减震组件包括至少三个减震块和连接在所述的压缩机底部的减震板,各个所述的减震块包括可柔性变形的弹性壳体以及一端部连接在所述的支撑板上的连接件,所述的弹性壳体内形成有容纳至少部分所述的连接件的吸音内腔,所述的弹性壳体具有与所述的减震板相连接的第一端和与所述的支撑板相连接的第二端,所述的连接件的另一端部由所述的第二端向所述的第一端延伸并穿过所述的减震板。
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制冷系统还包括制冷蒸发器,所述的制冷蒸发器安装在所述的内胆的外壁面上。
1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制冷蒸发器通过回气管与所述的压缩机流体连通,所述的冷凝器通过排气管与所述的压缩机流体连通,所述的冷凝器和所述的制冷蒸发器之间通过毛细管流体连通,所述的回气管包括螺旋绕圈的防震圈。
1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排气管与所述的冷凝器之间设置有消音包,所述的消音包的直径大于所述的排气管的直径。
1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毛细管呈弹簧状,至少部分所述的毛细管缠绕在所述的回气管上。
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毛细管与所述的冷凝器之间设置有干燥过滤器。
1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弹性壳体为橡胶构件。
1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弹性壳体的外表面具有若干个径向向
内凹陷的环槽,所述的若干个环槽由所述的第一端向所述的第二端依次分布。
1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吸音内腔包括由所述的第一端向所述的第二端依次分布的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所述的第二腔体的直径大于所述的第一腔体和第三腔体的直径,所述的第二腔体的容积大于所述的第一腔体和第三腔体的容积。
1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车载冰箱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的箱体的第二空间的电池组件,所述的电池组件包括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的第二空间内的电池。
18.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获得如下有益效果:
19.本技术在压缩机和支撑板之间设置有减震组件,通过各个减震块的弹性壳体和吸音内腔,减小压缩机向箱体传递的震动以及压缩机产生的噪音。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载冰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图1中的车载冰箱的制冷系统在箱体内的位置示意图;
22.图3为图2中的压缩机安装在支撑板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4.图5为图3中的弹性壳体的主视图;
25.图6为沿图5中的b-b线剖切的剖视图。
26.其中:1、箱体;12、第二腔室;121、第一空间;122、第二空间;13、分隔板;14、箱门;3、制冷系统;32、压缩机;33、冷凝器;35、回气管;351、防震圈;36、排气管;37、毛细管;38、消音包;39、干燥过滤器;4、支撑板;5、减震组件;51、减震板;52、减震块;521、弹性壳体;5210、环槽;5211、吸音内腔;52111、第一腔体;52112、第二腔体;52113、第三腔体;522、连接件;6、电池组件;61、安装座;62、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详细说明申请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达成目的及功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下面的描述中,出于解释的目的,阐述了许多具体细节以提供对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或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然而,各种示例性实施例也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或者在一个或更多个等同布置的情况下实施。此外,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可以不同,但不必是排他的。例如,在不脱离发明构思的情况下,可以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使用或实现示例性实施例的具体形状、构造和特性。
28.以下,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9.本技术所述的“上”、“下”按照附图1中的上、下。
30.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
介间接相连。
3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载冰箱,如图1、2所示,该车载冰箱包括具有相邻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12的箱体1、设置在第一腔室内的内胆(图中未示出)、部分设置在第二腔室12内的制冷系统3以及与制冷系统3电连接的控制系统。
32.箱体1内设置有分隔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12的分隔板13,箱体1的第一腔室的顶部还设置有可覆盖和打开第一腔室的箱门14,第二腔室12内设置有用于承载至少部分制冷系统3的支撑板4,支撑板4固定连接在分隔板13靠近第二腔室12的一侧,支撑板4将第二腔室12分隔为第一空间121和第二空间122,第一空间121位于第二空间122的上方。
33.内胆的顶部具有敞口,内胆安装在第一腔室内,用户通过敞口在内胆内存取物品。
34.制冷系统3用于向内胆输送冷量,制冷系统3包括制冷蒸发器(图中未示出)、压缩机32和冷凝器33。制冷蒸发器设置在内胆的外壁面上,与内胆交换热量,压缩机32和冷凝器33均设置在第一空间121内。
35.如图3、4所示,压缩机32与支撑板4之间设置有减震组件5,减震组件5包括连接在压缩机32的底部的减震板51和四个减震块52,各个减震块52包括可柔性变形的弹性壳体521和沿上下方向穿设在弹性壳体521内的连接件522。
36.如图4-6所示,弹性壳体521具有第一端5212和第二端5213,弹性壳体521的第二端5213通过连接件522固定连接在支撑板4的上表面,弹性壳体521的第一端5212与减震板51相连接,连接件522的一端部固定在支撑板4上,另一端部由第二端5213向第一端5212延伸后穿过减震板51,连接件522的另一端部不与减震板51以及弹性壳体521相接触。为防止减震板51脱离连接件522,还可以在连接件的上端部螺纹连接一防脱螺帽。弹性壳体521为橡胶构件,弹性壳体521内部形成有容纳至少部分连接件522的吸音内腔5211,弹性壳体521的外表面具有若干个径向向内凹陷的环槽5210,若干个环槽5210自上而下地在弹性壳体521的外表面依次分布。吸音内腔5211包括自上向下依次分布的第一腔体52111、第二腔体52112和第三腔体52113,第二腔体52112的直径大于第一腔体52111和第三腔体52113的直径,第二腔体52112的容积大于第一腔体52111和第三腔体52113的容积,吸音内腔5211便于弹性壳体521的变形,并且吸音内腔5211的各个腔体的容积的变化有利于削弱震动产生的噪音。当压缩机32工作产生震动时,减震板51移动,弹性壳体521的第一端5212随着减震板51相对于连接件522上下、水平地移动,弹性壳体521通过弹性压缩和伸展来消除压缩机32的震动以及震动产生的噪音,避免压缩机32的震动传递到连接在箱体1上的支撑板4。
37.继续参照附图3,制冷蒸发器通过回气管35与压缩机32流体连通,冷凝器33通过排气管36与压缩机32流体连通,冷凝器33与制冷蒸发器通过毛细管37流体连通,制冷蒸发器、回气管35、压缩机32、排气管36、冷凝器33以及毛细管37依次流体连通以形成流体循环。回气管35包括螺旋绕圈的防震圈351,螺旋绕圈的防震圈351将各方向的震动抵消。排气管36与冷凝器33之间还设置有消音包38,消音包38的直径大于排气管36的直径,流体由排气管36输送到消音包38时,由于管道截面骤然变大,流体的噪音和震动被损耗。毛细管37和冷凝器33之间还设置有干燥过滤器39,干燥过滤器39用于过滤冷凝器33输出的流体中的杂质和水汽,毛细管37被配置成弹簧状地连接在干燥过滤器39和制冷蒸发器之间,部分毛细管37缠绕在回气管35靠近制冷蒸发器的一段上。
38.如图1、3所示,该车载冰箱还包括设置在第二空间122内的电池组件6,电池组件6
包括设置在第二空间122的安装座61和可拆卸地设置在安装座61上的电池62。
39.本技术在压缩机32和支撑板4之间设置有减震组件5,通过各个减震块52的弹性壳体521和吸音内腔5211,减小压缩机32向箱体1传递的震动以及压缩机32产生的噪音。
40.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