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及包括其的热泵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68204发布日期:2022-11-22 20:58阅读:33来源:国知局
换热器及包括其的热泵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换热机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及包括其的热泵系统。


背景技术:

2.换热机组是将低温热源的热能转移到高温热源的装置,通过这种装置来实现制冷和供暖。相关技术中,换热机组的换热器一般是双通道换热器,即一路水和一路制冷剂,其无法实现三种换热介质换热。即使存在三通道换热器,也是背靠背式的,换热能力有限,应用场景有限。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一种换热器及包括其的热泵系统,提升换热能力,应用场景更多。
4.本技术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多个换热板、固定于所述多个换热板的至少三个换热管;每个所述换热板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多个换热板在第三方向上并排分布;所述至少三个换热管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并排分布,且均沿所述第三方向穿设于所述多个换热板;每个所述换热管包括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的两个第一管体和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二管体,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管体连通所述两个第一管体。
5.可选的,所述两个第一管体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并排设置且相互连通。
6.可选的,所述第二管体设置多个,多个所述第二管体沿所述第三方向并排设置且与所述两个第一管体连通。
7.可选的,每两个所述换热板之间设置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管体。
8.可选的,每个所述换热板设有第一连接口和第二连接口,所述第一连接口与所述第二连接口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分布;多个所述第一连接口在所述第三方向上位置对应,多个所述第二连接口在所述第三方向上位置对应;所述换热管包括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一管体穿设于多个所述第一连接口,另一个所述第一管体穿设于多个所述第二连接口。
9.可选的,每个所述换热板设有第三连接口和第四连接口,所述第三连接口与所述第四连接口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分布;多个所述第三连接口在所述第三方向上位置对应,多个所述第四连接口在所述第三方向上位置对应;所述换热管包括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一管体穿设于多个所述第三连接口,另一个所述第一管体穿设于多个所述第四连接口。
10.可选的,每个所述换热板设有第五连接口和第六连接口,所述第五连接口与所述第六连接口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分布;多个所述第五连接口在所述第三方向上位置对应;多个所述第六连接口在所述第三方向上位置对应;所述换热管包括第三换热管,所述第三换热管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一管体穿设于所述第五连接口,另一个所述第一管体穿设于所述第六连接口。
11.可选的,所述至少三个换热管内填充有换热介质,所述至少三个换热管填充的所
述换热介质不同。
12.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热泵系统,包括:
13.换热机组,包括第一换热机组和第二换热机组;及
14.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的至少三个换热管中的其中一个所述换热管与所述第一换热机组连接,所述至少三个换热管中的其中一个所述换热管与所述第二换热机组连接。
15.可选的,所述热泵系统包括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所述热泵系统处于所述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时,所述第一换热机组和所述第二换热机组中的至少一者运行。
16.可选的,所述第二换热机组运行时,所述第二换热机组与所述至少三个换热管中的其中一个所述换热管连通。
17.可选的,所述第一换热机组运行时,所述第一换热机组与所述换热器的所述至少三个换热管中的任意一个所述换热管不连通。
18.可选的,所述热泵系统包括低温制热模式;所述热泵系统处于所述低温制热模式时,所述第一换热机组和所述第二换热机组运行;所述第一换热机组与所述至少三个换热管中的其中一个所述换热管连通,所述第二换热机组与所述至少三个换热管中的其中一个所述换热管连通;所述至少三个换热管内填充有换热介质,其中与所述第一换热机组连通的其中一个所述换热管内填充的所述换热介质是第一制冷剂,与所述第二换热机组连通的其中一个所述换热管内填充的所述换热介质是第二制冷剂;所述第一制冷剂和所述第二制冷剂相同或不同。
19.本技术实施例的换热器,设置多个换热板以及固定于多个换热板的至少三个换热管,通过至少三个换热管可实现任意两种换热介质的换热,应用场景更多。
附图说明
20.图1所示为本技术的换热器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所示为本技术的热泵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系统原理图。
22.图3所示为图2所示的热泵系统的第一换热机组的制冷模式的原理图。
23.图4所示为图2所示的热泵系统的第一换热机组的制热模式的原理图。
24.图5所示为图2所示的热泵系统的第二换热机组的制冷模式的原理图。
25.图6所示为图2所示的热泵系统的第二换热机组的制热模式的原理图。
26.图7所示为图2所示的热泵系统的第一换热机组和第二换热机组的制冷模式的原理图。
27.图8所示为图2所示的热泵系统的第一换热机组和第二换热机组的制热模式的原理图。
28.图9所示为图2所示的热泵系统的第一换热机组和第二换热机组的低温制热模式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
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30.在本技术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除非另作定义,本技术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技术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多个”或者“若干”表示至少两个。除非另行指出,“前”、“后”、“下”和/或“上”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且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31.在本技术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3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多个换热板、固定于多个换热板的至少三个换热管;每个换热板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延伸设置,多个换热板在第三方向上并排分布;至少三个换热管在第一方向上并排分布,且均沿第一方向穿设于多个换热板;每个所述换热管包括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的两个第一管体和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二管体,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管体连通所述两个第一管体。设置多个换热板以及固定于多个换热板的至少三个换热管,通过至少三个换热管可实现任意两种换热介质的换热,应用场景更多。
33.本技术提供一种换热器及包括其的热泵系统。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换热器及包括其的热泵系统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4.图1所示为本技术的换热器10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换热器10包括多个换热板101以及固定于多个换热板101的至少三个换热管 30。每个换热管30包括沿第三方向z延伸的两个第一管体31和沿第二方向 y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二管体32,至少一个第二管体32连通两个第一管体31。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管体31可以是横管。第二管体32可以是纵管。在换热板101的一侧(图1中的右侧),两个第一管体31通过第二管体32 连通。设置多个换热板101以及固定于多个换热板101的至少三个换热管30,通过至少三个换热管30可实现任意两种换热介质的换热,应用场景更多。
35.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第一管体31在第二方向y上并排设置且相互连通。两个第一管体31在第二方向y上通过第二管体32连通。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管体32设置多个,多个第二管体32沿第三方向z并排设置且与两个第一管体31连通。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两个换热板101之间设置至少一个第二管体32。如此设置,增大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果。
36.在本实施例中,换热管30设置为三个,换热管30包括第一换热管102、第二换热管103及第三换热管104。换热板101作为固定载体,用于固定第一换热管102、第二换热管103及第三换热管104。每个换热板101呈平板状,沿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延伸设置。多个换热
板101在第三方向z上并排分布。相邻的两个换热板101之间具有合适的距离,该距离可以进行散热。第一换热管102、第二换热管103及第三换热管104在第一方向x上并排分布,且均沿第三方向z穿设于多个换热板101。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和第三方向z中的任意两者相交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和第三方向z中的任意两者垂直设置。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102的进口端和出口端、第二换热管103的进口端和出口端以及第三换热管104的进口端和出口端均位于多个换热板101的同一侧(如图1的左侧)。如此设置,节省机组的安装空间,且便于组装。
37.在上述方案中,设置多个换热板101以及固定于多个换热板101的第一换热管102、第二换热管103及第三换热管104。与背靠背式换热器相比,通过第一换热管102、第二换热管103及第三换热管104可实现任意两种换热介质的换热,提升换热能力,应用场景更多。与双通道换热器相比,通过增加换热管的数量,实现三通道换热,提升换热能力,且节省机组安装空间;由于换热管固定,不需要多余的阀件进行切换,整体成本降低,制冷剂充注量减少,便于管理制冷剂分配。
38.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三个换热管30填充有换热介质。至少三个换热管 30填充的换热介质不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102、第二换热管103 及第三换热管104内填充有换热介质。换热介质包括水或第一制冷剂或第二制冷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制冷剂和第二制冷剂相同或不同。如此设置,可以实现水、第一制冷剂和第二制冷剂中的任意两种的切换,换热场景更多。
39.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每个换热板101设有第一连接口105和第二连接口106,第一连接口105与第二连接口106在第二方向y上分布。多个第一连接口105在第三方向z上位置对应,多个第二连接口106在第三方向z 上位置对应。如此设置,便于组装和/或更换第一换热管102,且便于连接外部的换热管路。
4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102的其中一个第一管体31穿设于多个第一连接口105,另一个第一管体31穿设于多个第二连接口106。第一换热管 102的其中一个第一管体31可以是第一换热部107。第一换热管102的另一个第一管体31可以是第二换热部108。第一换热部107和第二换热部108相互连通。第一换热部107的一端为进口端,第二换热部108的一端为出口端,均位于换热板101的左侧。第一换热部107的另一端与第二换热部108的另一端相互连通,位于换热板101的右侧。第一换热部107穿设于多个第一连接口105,第二换热部108穿设于多个第二连接口106。如此设置,可节省机组的安装空间,便于组装,且不需要多余的阀件进行切换,降低整体成本。
4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102的第二管体32可以是第三换热部109。第三换热部109沿第二方向y延伸设置且设于两个换热板101之间,与第一换热部107、第二换热部108连通。如此设置,通过增加第三换热部109,增加换热面积,提升换热效果。
42.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每个换热板101设有第三连接口110和第四连接口111,第三连接口110与第四连接口111在第二方向y上分布。多个第三连接口110在第三方向z上位置对应,多个第四连接口111在第三方向z 上位置对应。如此设置,便于组装和/或更换第二换热管103,且便于连接外部的换热管路。
4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换热管103的其中一个第一管体31穿设于多个第三连接口110,另一个第一管体31穿设于多个第四连接口111。第二换热管 103的其中一个第一管体
31可以是第四换热部112。第二换热管103的另一个第一管体31可以是第五换热部113。第四换热部112和第五换热部113相互连通。第四换热部112的一端为进口端,第五换热部113的一端为出口端,均位于换热板101的左侧。第四换热部112的另一端与第五换热部113的另一端相互连通,位于换热板101的右侧。第四换热部112穿设于多个第三连接口110,第五换热部113穿设于多个第四连接口111。如此设置,可节省机组的安装空间,便于组装,且不需要多余的阀件进行切换,降低整体成本。
4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换热管103的第二管体32可以是第六换热部114。第六换热部114沿第二方向y延伸设置且设于两个换热板101之间,与第四换热部112、第五换热部113连通。如此设置,通过增加第六换热部114,增加换热面积,提升换热效果。
45.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每个换热板101设有第五连接口115和第六连接口116,第五连接口115与第六连接口116在第二方向y上分布。多个第五连接口115在第三方向z上位置对应,多个第六连接口116在第三方向z 上位置对应。如此设置,便于组装和/或更换第一换热管102,且便于连接外部的换热管路。
4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换热管104的其中一个第一管体31穿设于多个第五连接口115,另一个第一管体31穿设于多个第六连接口116。第三换热管 104的其中一个第一管体31可以是第七换热部117。第三换热管104的另一个第一管体31可以是第八换热部118。第七换热部117和第八换热部118相互连通。第七换热部117的一端为进口端,第八换热部118的一端为出口端,均位于换热板101的左侧。第七换热部117的另一端与第八换热部118的另一端相互连通,位于换热板101的右侧。第七换热部117穿设于第五连接口 115,第八换热部118穿设于第六连接口116。如此设置,可节省机组的安装空间,便于组装,且不需要多余的阀件进行切换,降低整体成本。
4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换热管104的第二管体32可以是第九换热部119。第九换热部119沿第二方向y延伸设置且设于两个换热板101之间,与第七换热部117、第八换热部118连通。如此设置,通过增加第九换热部119,增加换热面积,提升换热效果。
48.图2所示为本技术的热泵系统20的一个实施例的系统原理图。如图2 所示,热泵系统20具有把低温热能输送至高温热能的功能。热泵系统20包括换热机组21及图1实施例所示的换热器10。换热机组21包括第一换热机组 201和第二换热机组202。第一换热机组201和第二换热机组202均是可以实现热量交换和传递的机组。第一换热机组201和第二换热机组202可以设置一个或一个以上。相关技术中,第一换热机组201与第二换热机组202是直接相互连接关系,这样使第一换热机组201与第二换热机组202必须同时启动或同时关闭,从而使在常温换热过程中,导致第一换热机组201与第二换热机组202 的能效较差的问题。
49.在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换热器10的至少三个换热管30中的其中一个换热管30与第一换热机组201连接,至少三个换热管30中的其中一个换热管30与第二换热机组202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102、第二换热管103及第三换热管104中的其中一个换热管与第一换热机组201连接,第一换热管102、第二换热管103及第三换热管104中的其中一个换热管与第二换热机组202连接。通过将第一换热机组201与第二换热机组202并联设置,其两者之间没有直接连接关系,这样在常规制冷或制热时,可以使第一换热机组201和第二换热机组202中的至少一个启动或关闭。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启动第一换热机组201,控制关闭第二换热机组202。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启动第二换热机组202,控制关闭第一换
热机组201。在又一些实施例中,控制第一换热机组201和第二换热机组202同时启动或同时关闭。
50.如此,相较于将第一换热机组201与第二换热机组202直接相互连接而使得第一换热机组201与第二换热机组202需同时启动或同时关闭的方案,有效提升热泵系统20的整体能效。并且,该热泵系统20通过设置上述图1 所示的换热器10,换热器10的第一换热管102、第二换热管103及第三换热管104中的剩余一个换热管可以连接外部的热水器,以便制取低温冷水或高温热水,方便用户使用。
5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机组201包括第一压缩机203、第一四通阀204、第一水侧换热器205、第一节流装置206以及第一风侧换热器207。第一压缩机 203、第一四通阀204、第一水侧换热器205、第一节流装置206以及第一风侧换热器207依此连通并形成第一换热回路。在此过程中,切换第一四通阀204 的导通方向来切换第一换热机组201的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以分别实现制冷或制热,以便制取低温冷水或高温热水。
5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机组201还包括第二节流装置208,第一水侧换热器205通过第二节流装置208与换热器10的第一换热管102、第二换热管 103及第三换热管104中的其中一个换热管的一端连接,该其中一个换热管的另一端与第一四通阀204连接。
5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换热机组202包括第二压缩机209、第二四通阀210、第三节流装置211以及第二风侧换热器212。第二风侧换热器212通过第三节流装置211与换热器10的第一换热管102、第二换热管103及第三换热管104 中的其中一个换热管的一端连接,该其中一个换热管的另一端与第二四通阀210连接。第二压缩机209、第二四通阀210、换热器10的其中一个换热管、第三节流装置211以及第二风侧换热器212依此连通并形成第二换热回路。在此过程中,切换第二四通阀210的导通方向来切换第二换热机组202的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以分别实现制冷或制热,以便制取低温冷水或高温热水。
54.在一些实施例中,热泵系统20包括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热泵系统20 处于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时,第一换热机组201和第二换热机组202中的至少一者运行。在换热机组21能力足够的情况下,第一换热机组201和第二换热机组202中的其中一者运行,如此可节省能源。在换热机组21能力不够的情况下,第一换热机组201和第二换热机组202并行运行,如此提高换热机组21的换热能力,从而提升热泵系统20的整体能效。
55.在一些实施例中,利用第一换热机组201进行制冷或制热。在此情况下,第二换热机组202停止运行,在保证换热能力足够时,可节省部分能源。
56.图3所示为图2所示的热泵系统20的第一换热机组201的制冷模式的原理图。结合图1和图3所示,由于第一换热机组201与换热器10的第一换热管102、第二换热管103及第三换热管104中的其中一个换热管连接,因此其形成的第一换热回路内填充的是第一制冷剂。热泵系统20处于制冷模式时,第一换热机组201的第一压缩机203的排气口将第一制冷剂排出,依此经过第一四通阀204、第一风侧换热器207、第一节流装置206以及第一水侧换热器205直至到第一压缩机203的进气口。在此过程中,第一风侧换热器207 作为冷凝器,起到冷凝作用。第一水侧换热器205作为蒸发器,起到蒸发作用。如此反复循环流动,实现热泵系统20的第一换热机组201的制冷,以便从第一水侧换热器205制取低温冷水。
57.图4所示为图2所示的热泵系统20的第一换热机组201的制热模式的原理图。图4所示的实施例与图3所示的实施例相比,切换第一四通阀204的导通方向,将第一换热机组201
的制冷模式切换为制热模式,以实现制热。热泵系统20处于制热模式时,第一换热机组201的第一压缩机203的排气口将第一制冷剂排出,依此经过第一四通阀204、第一水侧换热器205、第一节流装置206以及第一风侧换热器207直至到第一压缩机203的进气口。在此过程中,第一水侧换热器205作为冷凝器,起到冷凝作用。第一风侧换热器207作为蒸发器,起到蒸发作用。如此反复循环流动,实现热泵系统20的第一换热机组201的制热,以便从第一水侧换热器205制取高温热水。
58.在上述第一换热机组201的制冷过程或制热过程中,第二节流装置208 关闭,第一换热机组201独立运行。在第一换热机组201独立运行时,第一换热机组201与换热器10的至少三个换热管30中的任意一个换热管30不连通。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换热机组201独立运行时,第一换热机组201与第一换热管102、第二换热管103及第三换热管104中的任意一个换热管不连通。
59.在一些实施例中,利用第二换热机组202进行制冷或制热。在此情况下,第一换热机组201停止运行,在保证换热能力足够时,可节省部分能源。
60.图5所示为图2所示的热泵系统20的第二换热机组202的制冷模式的原理图。结合图1和图5所示,由于第二换热机组202与换热器10的第一换热管102、第二换热管103及第三换热管104中的其中一个换热管连接,因此其形成的第二换热回路内填充的是第二制冷剂。热泵系统20处于制冷模式时,第二换热机组202的第二压缩机209的排气口将第二制冷剂排出,依此第二四通阀210、第二风侧换热器212、第三节流装置211以及换热器10的其中一个换热管直至第二压缩机209的进气口。在此过程中,第二风侧换热器212 作为冷凝器,起到冷凝作用。换热器10的第一换热管102、第二换热管103 及第三换热管104中的其中一个换热管作为蒸发器,起到蒸发作用。如此反复循环流动,实现热泵系统20的第二换热机组202的制冷,以便从换热器 10的其中一个换热管制取低温冷水。
61.图6所示为图2所示的热泵系统2的第二换热机组202的制热模式的原理图。图6所示的实施例与图5所示的实施例相比,切换第二四通阀210的导通方向,将第二换热机组202的制冷模式切换为制热模式,以实现制热。热泵系统20处于制热模式时,第二换热机组202的第二压缩机209的排气口将第二制冷剂排出,依此第二四通阀210、换热器10的其中一个换热管、第三节流装置211以及第二风侧换热器212直至第二压缩机209的进气口。在此过程中,换热器10的第一换热管102、第二换热管103及第三换热管104中的其中一个换热管作为冷凝器,起到冷凝作用。第二风侧换热器212作为蒸发器,起到蒸发作用。如此反复循环流动,实现热泵系统20的第二换热机组202 的制热,以便从换热器10的其中一个换热管制取高温热水。
62.在上述第二换热机组202的制冷或制热过程中,第二节流装置208关闭,第二换热机组202独立运行。在第二换热机组202独立运行时,第二换热机组202与换热器10的至少三个换热管30中的其中一个换热管30连通。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换热机组202独立运行时,第二换热机组202与换热器10 的第一换热管102、第二换热管103及第三换热管104中的其中一个换热管连通。
63.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换热机组21能力不够的情况下,第一换热机组201 和第二换热机组202并行运行。利用第一换热机组201和第二换热机组202 进行制冷或制热,如此提高换热机组21的换热能力,提升热泵系统20的整体能效。
64.图7所示为图2所示的热泵系统20的第一换热机组201和第二换热机组 202的制冷模式的原理图。图7所示的实施例与图3和图5所示的实施例类似,主要区别是,第一换热机组201和第二换热机组202同时制冷,如此提高换热机组21的制冷能力,以制取更多的低温冷水,增加应用场景。
65.图8所示为图2所示的热泵系统20的第一换热机组201和第二换热机组 202的制热模式的原理图。图8所示的实施例与图4和图6所示的实施例类似,主要区别是,第一换热机组201和第二换热机组202同时制热,如此提高换热机组21的制热能力,以制取更多的高温热水,增加应用场景。
66.在一些实施例中,热泵系统20包括低温制热模式。低温制热模式也是一种复叠循环模式。由于在北方冬季的环温很低。例如环温可能低于-20℃,在环温低于-20℃时,热泵系统20的出水温度一般在45℃。热泵系统20的出水温度会随着环温的降低而降低,这导致水温舒适度较差。因此,热泵系统20需启动复叠循环模式,使热泵系统20的出水温度升高,以满足水温感受的舒适度。
67.图9所示为图2所示的热泵系统20的第一换热机组201和第二换热机组 202的低温制热模式的原理图。结合图1和图9所示,在热泵系统20处于低温制热模式时,第一换热机组201和第二换热机组202运行。在此过程中,第一换热机组201中的部件部分运行。第二换热机组202全部运行。
6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机组201与至少三个换热管30中的其中一个换热管30连通,第二换热机组202与至少三个换热管30中的其中一个换热管30连通。具体的,第一换热机组201与第一换热管102、第二换热管103 及第三换热管104中的其中一个换热管连通,第二换热机组202与第一换热管102、第二换热管103及第三换热管104中的其中一个换热管连通。至少三个换热管30填充有换热介质,其中与第一换热机组201连通的其中一个换热管内填充的换热介质是第一制冷剂。与第二换热机组202连通的其中一个换热管内填充的换热介质是第二制冷剂。在上述方案中,第一制冷剂和第二制冷剂相同或不同,在本技术中不作限定。
69.在上述热泵系统20低温制热过程中,换热器10的填充第一制冷剂的换热管与第一换热机组201的第一四通阀204和第二节流装置208连通。该填充第一制冷剂的换热管作为蒸发器,这样可使第一制冷剂在第一换热机组201 与蒸发器内循环流动。换热器10的填充第二制冷剂的换热管与第二换热机组 202的第二四通阀210和第三节流装置211连通。该填充第二制冷剂的换热管作为冷凝器,这样可使第二制冷剂在第二换热机组202与冷凝器内循环流动。进一步地,由于冷凝器与蒸发器并排设置于多个换热板101内,需要在低温环境中制热时,第二换热机组202内的第二制冷剂流向冷凝器进行冷凝,可以向蒸发器以及第一换热机组201提供较高的蒸发温度,同时提升冷凝器的冷凝温度,实现低温制热的目的,以便制取高温热水,并且可实现第一制冷剂和第二制冷剂的换热,增加应用场景。第二制冷剂在不同模式下都流经同一个换热器10,减少该热泵系统20的总体成本。在使用该换热器10后,热泵系统 20的管路、阀件以及制冷剂充注量都将减少,成本降低,方便制冷剂分配控制。且在不同模式切换的过程中,第二换热机组202中实际使用的换热器容积始终是一致的,便于冷媒和润滑油管理。
70.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
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