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防尘装置的新风冰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61008发布日期:2022-11-29 20:56阅读:79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防尘装置的新风冰箱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防尘装置的新风冰箱。


背景技术:

2.冰箱的保鲜是通过低温、保湿等手段实现的。低温能够抑制细菌增长,保湿能够保证果蔬失水率降低,长久保持新鲜。
3.因为冰箱内部是一个密闭的空间,食材散发的各类醇类物质、呼吸作用产生的有害气体容易淤积。此外,细菌繁殖也会产生异味。这些因素累积在一起,使得冰箱间室和间室之间、食材和食材之间发生互相污染、窜味现象。冰箱在长时间使用后,冰箱内部会产生明显异味。行业里主流的保鲜技术目前都集中在控温精准、湿度控制、电磁场保鲜等等。而对于冰箱内部的异味有害气体,一般采用活性炭过滤、光触媒、密封等手段进行处理,提升冰箱内部空气质量。
4.然而精准控温、湿度控制、电磁场保鲜等,虽然能够显著延长各类食品的保鲜期,但是食材自身还是会挥发各种气味分子在空气中,比如榴莲。气味分子会在冰箱的有限空间内浓度逐渐增加,引起异味。
5.传统的对冰箱异味的处理,比如活性炭一类的吸附物质,并不能持久的吸附异味,容易饱和失效,且不能再生;而且传统的冰箱防尘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防尘装置的新风冰箱,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冰箱内部空气质量不佳、防尘效果较差的问题。
7.一种基于防尘装置的新风冰箱,包括冷藏室和冷冻室,所述冷藏室和所述冷冻室之间至少具有一冷藏进风口和一冷藏回风口,以形成一回流通道,还包括:
8.新风模块,所述新风模块至少包括一连通至冰箱外部的第一新风开口和一连通至冰箱冷藏室的第二新风开口,所述第一新风开口连通至所述第二新风开口,且所述第一新风开口在竖直方向上高于所述第二新风开口;以及,
9.防尘装置,所述防尘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新风开口处。
10.更优地,所述防尘装置包括防尘孔盖和防尘滤网,所述防尘孔盖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第一新风开口处,所述防尘孔盖上开设有进气孔,所述防尘滤网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防尘孔盖内。
11.更优地,所述防尘孔盖的一端设置有上顶盖,所述防尘孔盖位于所述第一新风开口处时,所述第一新风开口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完全落入所述顶盖内;
12.所述第一新风开口上开设有卡槽,所述防尘孔盖上设置有与所述卡槽相配合的卡块。
13.更优地,所述防尘孔盖内开设有一收纳腔,所述收纳腔背离所述顶盖的一侧贯通设置,所述防尘滤网设置在所述收纳腔的底部,所述防尘滤网和所述收纳腔所合围成的空
间内设置有过滤材料。
14.更优地,所述新风模块还包括一集水装置,所述集水装置位于所述第二新风开口的下方,用于收集所述第二新风开口流出的冷凝水。
15.更优地,所述第一新风开口和所述第二新风开口之间通过一新风管道相连通;
16.所述新风模块还包括一増湿壳体,所述増湿壳体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冷藏室内,所述集水装置位于所述増湿壳体内;其中,所述集水装置上开设有第一集水开口和第二集水开口,所述第二新风开口可拆卸地贯通连接至所述第一集水开口;所述増湿壳体上开设有用于容纳气体流出的増湿出气孔。
17.更优地,所述第二新风开口与所述第一集水开口之间通过一进气软管相连通,所述进气软管位于所述集水装置内的开口在竖直方向上低于所述第一集水开口。
18.更优地,还包括弹性支撑部,所述弹性支撑部固定设置在所述増湿壳体内,用于支撑所述集水装置。
19.更优地,所述弹性支撑部为支撑弹簧,所述支撑弹簧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増湿壳体内、另一端固定连接有一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用于抵靠在所述集水装置上以支撑所述集水装置。
20.更优地,还包括出气顶盖,所述出气顶盖设置在所述増湿壳体上、对应所述増湿出气孔的位置,用于防止冷藏室内壁顶部凝露。
21.更优地,所述出气顶盖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支撑块,所述増湿壳体上开设有与所述支撑块相对应的支撑槽,所述支撑块位于所述支撑槽内时,所述出气顶盖与所述増湿出气孔之间具有一用于容纳气流通过的间隙。
22.更优地,所述増湿壳体的上端面对应所述出气顶盖的位置具有一v字形的凹面,所述凹面用于引导冷凝水流至所述増湿出气孔处,所述増湿出气孔的位置与所述第二集水开口的位置相对应。
23.更优地,所述第二集水开口处设置有用于引导冷凝水朝向集水装置内流动的凝露回收漏斗,所述凝露回收漏斗延伸连接至所述増湿壳体的周侧壁。
2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防尘装置的新风冰箱,通过高温高湿空气在进入新风管道后,遇冷冷凝,气体压缩,外部空气不断补充,从而使得外部新鲜空气不断引入冰箱内部,同时冷凝水顺着新风管道流入冰箱内部,进行増湿,实现在空气中取水增湿,过程无需通电,对冷藏室的空气进行换气和増湿,提高冷藏室的保鲜效果;通过设置防尘装置,提高冰箱的防尘效果。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基于防尘装置的新风冰箱的结构示意图一;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基于防尘装置的新风冰箱的结构示意图二;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基于防尘装置的新风冰箱的立面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图3中新风模块的结构示意图一;
29.图5为图3中新风模块的结构示意图二;
30.图6为图3中新风模块的结构示意图三(隐藏支撑结构);
31.图7为图3中新风模块的气体流动示意图;
32.图8为图7中a处局部放大图;
33.图9为图3中新风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四(剖面结构);
34.图10为图9中b处局部放大图;
35.图11为新风模块的主视图;
36.图12为新风模块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7.图13为图12中c-c剖视图;
38.图14为图1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9.图15为图14中d处局部放大图;
40.图16为开度调节机构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41.图17为开度调节机构的第三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42.图18为图4中防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43.图19为图4中防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44.图20为防尘装置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45.附图标记说明:
46.1冷藏室;1a冷藏室门;1b冷藏进风口;1c冷藏回风口;2新风模块;21増湿壳体;21a増湿出气孔;22増湿盒门体;23集水装置;23a第一集水开口;23b第二集水开口;24新风管道;24a第一新风开口;24b第二增湿开口;25防尘孔盖;251进气孔;252卡块;26防尘滤网;27进气软管;27a密封结构一;27b密封结构二;27c密封结构二;28凝露回收漏斗;3冷冻室;3a冷冻室门;40开度调节机构;41调节旋钮;42调节齿轮;43调节挡块;44拨杆;45挡板;451泄流孔;50出气顶盖;501支撑块;52调节滑块;521调节齿条;522调节孔;60支撑弹簧;61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4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48.实施例一:
49.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防尘装置的新风冰箱,包括冷藏室1和冷冻室3,冷藏室1和冷冻室3处分别设置有冷藏室门1a和冷冻室门3a,冷凝器设置在冷冻室3内,冷藏室1和冷冻室3之间至少具有一冷藏进风口1b和一冷藏回风口1c,以形成一回流通道,冷冻室3内的冷气通过冷藏进风口1b送入冷藏室1并通过冷藏回风口1c回流至冷冻室3内。本实施例中,还包括:
50.新风模块2,新风模块2包括一连通至冰箱外部的第一新风开口24a和一连通至冰箱冷藏室1的第二新风开口24b,第一新风开口24a连通至第二新风开口24b,且第一新风开口24a在竖直方向上高于第二新风开口24b。第一新风开口24a和第二新风开口24b均开设在冷藏室门1a上,具体的,如图3所示,第一新风开口24a开设在冷藏室门1a的上端面,第二新风开口24b开设在冷藏室门1a朝向冰箱内部的侧壁上,在冷藏室门1a的发泡层内开设有空腔贯通第一新风开口24a和第二新风开口24b,也可通过管道连通第一新风开口24a和第二新风开口24b,管道埋设在冷藏室门1a的发泡层内。
51.在另一种方案中,第一新风开口24a和第二新风开口24b还可以均开设在冰箱箱体
的侧壁上,第一新风开口24a和第二新风开口24b通过管道相连通。
52.高温高湿空气在进入新风管道后,遇冷冷凝,气体体积压缩,外部空气不断补充,从而使得外部新鲜空气不断引入冰箱内部,从而通过引入新风,净化冰箱内空气,提升冰箱内空气质量。
53.值得注意的是,在两种实施方案中,第一新风开口24a在竖直方向上均高于第二新风开口24b,以便于冷凝水能够在重力作用下流入冰箱内部,以对冰箱进行加湿。可以理解的是,冷凝水可以是大颗粒的水雾,或呈液态的水流,也可两者兼具。
54.作为进一步优化方案,如图4、图18、图19和图20所示,在第一新风开口24a的位置,设置有防尘孔盖25,防尘孔盖25的下方设置有防尘滤网26,以防止外部灰尘进入新风管道24内。其中防尘滤网26和防尘孔盖25的设置方式可采用现有技术中通用的设置方案。
55.具体的,如图18和图19所示,防尘装置包括防尘孔盖25和防尘滤网26,防尘孔盖25可拆卸地安装在第一新风开口24a处,防尘孔盖25上开设有进气孔251,防尘滤网26与防尘孔盖25之间可拆卸连接,具体连接方式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过盈配合连接或卡扣连接或其他通用连接方式。
56.防尘孔盖25的一端设置有上顶盖,防尘孔盖25位于第一新风开口24a处时,第一新风开口24a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完全落入顶盖内,以便灰尘在重力作用下下落时,顶盖能够完全覆盖第一新风开口24a,避免灰尘进入第一新风开口24a内。
57.第一新风开口24a上开设有卡槽,防尘孔盖25上设置有与卡槽相配合的卡块252,通过卡块252和卡槽的配合,实现防尘孔盖25与第一新风开口24a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并且如图20所示,卡块252与卡槽配合安装时,防尘孔盖25与卡槽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以便气流能够顺利地通过进气孔251进入新风管道24内。
58.进一步的,防尘孔盖25内开设有一收纳腔,收纳腔背离顶盖的一侧贯通设置,防尘滤网26设置在收纳腔的底部,防尘滤网26和收纳腔所合围成的空间内设置有过滤材料。过滤材料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替换设置,如活性炭吸附剂、现有技术中的过滤用滤芯等。
59.实施例二:
60.在实施例一中,冷凝水直接流入冰箱内部容易在冰箱侧壁或冷藏室门1a体上凝固结冰,不易清理。
61.因此,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新风模块2还包括一集水装置23,集水装置23位于第二新风开口24b的下方,用于收集第二新风开口24b流出的冷凝水。
62.具体的,第一新风开口24a和第二新风开口24b之间通过一新风管道24相连通;
63.如图4所示,新风模块2还包括一増湿壳体21,増湿壳体21可拆卸地安装在冷藏室1内,集水装置23位于増湿壳体21内;其中,集水装置23上开设有第一集水开口23a和第二集水开口23b,第二新风开口24b可拆卸地贯通连接至第一集水开口23a;増湿壳体21上开设有用于容纳气体流出的増湿出气孔21a,蒸发后的水汽通过第二集水开口23b逸出,并通过増湿出气孔21a逸出至冷藏室1内,对冷藏室1进行増湿。
64.第二新风开口24b与第一集水开口23a之间通过一进气软管27相连通,进气软管27的两端分别通过卡扣或其他可拆卸的方式连接至第一集水开口23a和第二新风开口24b,增湿软管和第一集水开口23a的连接处通过密封结构二27b27c实现密封连接,増湿软管和第二新风开口24b的连接处通过密封结构一27a实现密封连接,冷凝水和/或水雾通过新风管
道24和进气软管27进入集水装置23内,其中,进气软管27位于集水装置23内的开口在竖直方向上低于第一集水开口23a。当高湿空气进入新风管道24并冷凝后,沿着进气软管27流入集水装置23中,集水装置23中的液面不断上升,当液面高度高于进气软管27位于集水装置23中的一端时,水面封堵进气软管27,高湿空气无法继续进入新风管道24内,从而避免液面继续上升,避免由于水量过高而溢出集水装置23。
65.如图11所示,増湿壳体21的前端设置有一増湿盒门体22,増湿盒门体22铰接在増湿壳体21上,集水装置23采用透明材质制成,在増湿盒门体22上设置有一观察窗,观察窗为镂空或透明材质制成,以方便观察集水装置23内的水位。
66.实施例三:
67.为了使集水装置23和进气软管27之间能够紧密结合,方便集水装置23和新风管道24的分离,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如图5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弹性支撑部,弹性支撑部固定设置在増湿壳体21内,用于支撑集水装置23。
68.具体的,弹性支撑部为支撑弹簧60,支撑弹簧60的一端固定设置在増湿壳体21内、另一端固定连接有一支撑板61,支撑板61用于抵靠在集水装置23上以支撑集水装置23。
69.集水装置23在未收集水时,集水装置23整体质量较轻,第一集水开口23a通过进气软管27与第二新风开口24b相连接,而当集水装置23内收集部分水时,由于重力作用会产生下沉,导致第一集水开口23a与进气软管27脱离和/或进气软管27与第二新风开口24b脱离,而由于支撑弹簧60的存在,其通过支撑板61支撑集水装置23,当集水装置23总体重量变重而下沉时,支撑弹簧60可以克服重力,避免集水装置23过度下沉,保持第一集水开口23a、进气软管27和第二新风开口24b三者之间的密封连接。而当拆卸时,只需按压集水装置23,使支撑弹簧60压缩,即可将集水装置23拆卸,从而方便清理集水装置23。
70.实施例四:
71.在实施例一至三任意一项的基础上,还包括出气顶盖50,出气顶盖50设置在増湿壳体21上、对应増湿出气孔21a的位置,用于防止冷藏室1内壁顶部凝露。
72.如图13和图14所示,増湿壳体21的上端面对应出气顶盖50的位置具有一v字形的凹面(横截面),凹面用于引导冷凝水流至増湿出气孔21a处,増湿出气孔21a的位置与第二集水开口23b的位置相对应。凹面的最低处正对増湿出气孔21a,凹面用于引导冷凝水回流集中至増湿出气孔21a上方,冷凝水增多后,通过増湿出气孔21a滴落至増湿壳体21内。
73.具体的,潮湿空气从増湿出气孔21a逸出后,冲击至出气顶盖50,在出气顶盖50处受冷凝结,凝结后的水珠在重力作用下沿导向面滑动至最低处,当水珠的重力大于水珠与出气顶盖50之间的附着力时,水珠滴落,通过増湿出气孔21a回流至増湿壳体21内。
74.进一步地,如图13和图14所示,出气顶盖50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支撑块501,増湿壳体21上开设有与支撑块501相对应的支撑槽,支撑块501位于支撑槽内时,出气顶盖50与増湿出气孔21a之间具有一用于容纳气流通过的间隙。如图13所示,出气顶盖50的一侧设置有支撑块501,支撑块501大致呈矩形凸块,在増湿壳体21上开设有一与矩形凸块相匹配的矩形凹槽,矩形凸块卡设在矩形凹槽内,出气顶盖50与増湿壳体21之间的间隙由小到大,间隙最大处,大致位于増湿出气孔21a的位置,其中,出气顶盖50也为倾斜布置,其最底端位于増湿出气孔21a的上方,以使冷凝水能够流至増湿出气孔21a上方,方便从増湿出气孔21a内滴落回集水装置23内。
75.进一步地,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二集水开口23b处设置有用于引导冷凝水朝向集水装置23内流动的凝露回收漏斗28,凝露回收漏斗28延伸连接至増湿壳体21的周侧壁。由于冷凝水的生成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从増湿出气孔21a处滴落的水滴在受到气流的影响也可能无法刚好滴落至第二集水开口23b进而进入集水装置23内,当水流滴落至第二集水开口23b周侧时,水流会在凝露回收漏斗28的引导下,流至第二集水开口23b的位置,进而进入集水装置23内。其中,第二集水开口23b处和凝露回收漏斗28之间通过密封结构三实现密封连接。
76.实施例五:
77.为了能够根据实际増湿需要灵活调节通气量,以控制和调节冷藏室1内湿度情况。
78.在实施例一至四任意一项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如图12至图15所示,増湿壳体21上还设置有一开度调节机构40,开度调节机构40用于调节増湿出气孔21a的出气量的大小。
79.如图14所示,开度调节机构40包括调节旋钮41、调节齿轮42和调节滑块52。
80.调节旋钮41可转动地设置在増湿壳体21上;调节齿轮42位于増湿壳体21内,调节旋钮41的一端延伸驱动连接至调节齿轮42;具体的,调节旋钮41上设置有一驱动轴,驱动轴通过轴承设置在増湿壳体21的侧壁上,驱动轴远离调节旋钮41的一端通过键块驱动连接至调节齿轮42或固定连接至调节齿轮42,以使调节旋钮41转动时能够带动调节齿轮42转动。
81.调节滑块52可滑动地设置在増湿壳体21上,具体的,如图13所示,在増湿壳体21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一对卡扣,调节滑块52位于两个卡扣之间,调节滑块52和两个卡扣保持滑动连接,调节滑块52上开设有若干调节孔522,其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调节滑块52上设置有调节齿条521,调节齿条521位于调节滑块52背离増湿壳体21的一侧,调节齿条521与调节齿轮42相啮合;调节滑块52移动时,用于调节调节孔522与増湿出气孔21a的重合度,以控制出气量。
82.如图15所示,増湿壳体21上开设有増湿出气孔21a,调节滑块52上开设有调节孔522,当调节旋钮41转动时,通过调节齿轮42带动调节齿条521移动,调节齿条521带动调节滑块52滑动,当调节滑块52滑动时,会使调节孔522和増湿出气孔21a呈重合或部分重合以及错位三种状态之间切换,当调节孔522和増湿出气孔21a部分重合时,通过不同的重合程度,可以调节气流通过的量,当两者错位时,实现封闭,从而实现对通气量的调节。
83.实施例六:
84.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五不同的是,如图16所示,开度调节机构40包括调节旋钮41和调节部:
85.调节旋钮41可转动地设置在増湿壳体21上,其结构与实施例五结构相同;
86.调节旋钮41延伸驱动连接至调节部,调节部上设置有若干调节挡块43;其中,
87.当増湿出气孔21a在调节部的转动轴线方向上的投影完全落入调节挡块43上时,増湿出气孔21a闭合;当増湿出气孔21a在调节部的转动轴线方向上的投影部分或未落入调节挡块43上时,増湿出气孔21a开启。
88.当调节旋钮41转动时,带动调节挡块43转动。调节挡块43转动时,会使调节挡块43和増湿出气孔21a之间呈现完全重合、部分重合和完全错位的状态,当完全重合时,调节挡块43封堵増湿出气孔21a,増湿出气孔21a闭合。当部分重合和完全错位时,増湿出气孔21a部分或完全贯通至増湿壳体21内,从而实现通气量的调节。
89.实施例七:
90.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五不同的是,如图17所示,开度调节机构40包括拨杆44和挡板45:
91.挡板45可滑动地设置在増湿壳体21上,拨杆44的一端驱动连接至挡板45,本实施例中,拨杆44和挡板45之间采用紧固件连接的方式实现可拆卸的固定连接,拨杆44用于带动挡板45移动,挡板45上开设有泄流孔451;其中,
92.当泄流孔451与増湿出气孔21a沿垂直于挡板45的移动方向上的投影完全错位时,増湿出气孔21a闭合;当泄流孔451与増湿出气孔21a沿垂直于挡板45的移动方向上的投影部分或完全重合时,増湿出气孔21a开启。
93.当拨杆44移动时,会使泄流孔451和増湿出气孔21a之间呈现完全重合、部分重合和完全错位的状态,当完全重合和部分重合时,増湿出气孔21a部分或完全贯通至増湿壳体21内,从而实现通气量的调节。当完全错位时,挡板45封堵増湿出气孔21a,气流无法通过。
94.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