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冰组件及制冷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00739发布日期:2023-02-01 00:39阅读:32来源:国知局
制冰组件及制冷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制冰组件及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2.制冰件设置于制冷设备的冷藏室内,制冰件的内部构造出制冰格,制冷剂管穿过制冰格为其制冰提供冷量。由于冷藏室内的温度较高,制冰格内的温度较低,容易在制冰件上结霜,为了防止化霜水流入冷藏室内,在制冰件的底部设置接水盘。相关技术中,接水盘的安装过程耗时耗力,装配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制冰组件,通过将接水盘组件整体可拆卸地连接在制冰件上,安装方便,装配快捷,便于制冰组件的维修和更换。
4.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制冷设备。
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制冰组件,包括:
6.制冰件,所述制冰件的内部构造出制冰格,所述制冰件设置有卡接部;
7.接水盘组件,所述接水盘组件套设在所述制冰件的外部,并适于可拆卸连接所述卡接部。
8.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接水盘组件,通过将接水盘组件整体可拆卸地连接在制冰件上,无需使用额外工具辅助进行安装或拆卸,安装方便,装配快捷,省时省力,便于制冰组件的维修和更换。有效避免因接水盘的安装空间小,装配不便,导致制冰组件的装配效率低。
9.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接水盘组件包括:
10.接水盘,所述接水盘设有排水口;
11.接水外壳,所述接水外壳套设在所述接水盘的外部;
12.隔热件,所述隔热件设置在所述接水盘与所述接水外壳之间;
13.所述接水盘或所述接水外壳适于可拆卸连接所述卡接部。
14.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接水外壳的内壁和所述卡接部中的任一个上设置有卡扣,所述接水外壳的内壁和所述卡接部中的另一个上设置有与所述卡扣相配合的卡槽。
1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隔热件上对应所述卡扣或所述卡槽的位置开设有避让槽,所述卡扣或所述卡槽穿设于所述避让槽。
16.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制冰件的外部还设置有罩壳和导冰耙,所述罩壳罩设在所述隔热件的一侧,所述导冰耙罩设在所述隔热件的另一侧;
17.所述接水外壳抵接在所述罩壳与所述导冰耙中至少一个的端部。
18.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制冰件背对所述制冰格的一侧设置有加热管;
19.所述接水盘设置有换热部,所述换热部贴合于所述加热管。
2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换热部的端部向内凹陷形成第一卡槽,所述加热管卡设于所述第一卡槽。
21.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接水盘包括:
22.盘体,所述盘体的表面沿长度向下倾斜,所述盘体的表面沿宽度向下倾斜,所述排水口设置在所述盘体表面的最低处;
23.第一排水槽,连接于所述盘体,并与所述排水口连通,所述第一排水槽倾斜向下延伸至所述盘体的外部。
24.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接水外壳的至少一端设有止挡件,所述止挡件开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一排水槽限位于所述第二卡槽内。
2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接水外壳设置有第二排水槽,所述第二排水槽的出水端向远离所述接水盘的方向延伸;
26.所述第一排水槽伸入所述第二排水槽内,以使所述第一排水槽和所述第二排水槽连通。
2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包括设备本体和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制冰组件,所述制冰组件设置在所述设备本体的制冷间室内。
28.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
29.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接水盘组件,通过将接水盘组件整体可拆卸地连接在制冰件上,无需使用额外工具辅助进行安装或拆卸,安装方便,装配快捷,省时省力,便于制冰组件的维修和更换。有效避免因接水盘的安装空间小,装配不便,导致接水盘组件的装配效率低。
30.进一步地,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制冷设备,通过设置上述的制冰组件,能够提升制冷设备的装配效率,便于制冰组件的维修和更换。
31.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3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制冰组件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34.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接水盘组件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35.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制冰组件中制冰件的结构示意图;
36.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制冰组件中接水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37.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制冰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8.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制冰组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39.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40.附图标记:
41.100、制冰组件;
42.10、接水盘组件;101、接水盘;1011、盘体;1012、第一排水槽;1013、排水口;1014、换热部;1014-1、第一卡槽;102、接水外壳;1021、卡扣;1022、加强筋;1023、止挡件;1023-1、第二卡槽;1024、第二排水槽;103、隔热件;1031、避让槽;
43.20、制冰件;201、制冰格;202、卡接部;203、凹槽;204、第一肋板;205、第二肋板;
44.30、换热管;40、罩壳;50、翻冰组件;501、翻冰件;502、驱动件;503、导冰耙;60、保温罩;
45.300、制冷设备;301、冷藏间室;302、冷冻间室。
具体实施方式
4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47.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8.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4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50.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51.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制冰组件100,制冰组件100包括制冰件20和接水盘组件10,在制冰件20的内部构造出能够冰冻出冰块的制冰格201,制冰件20上设置有卡接部202;接水盘组件10套设在制冰件20的外部,并适于可拆卸连接卡接部202,用于盛接制冰组件100化霜产生的水。
52.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通过将接水盘组件10整体可拆卸地连接在制冰件上,无需
使用额外工具辅助进行安装或拆卸,安装方便,装配快捷,省时省力,便于制冰组件的维修和更换。有效避免因接水盘的安装空间小,装配不便,导致接水盘组件的装配效率低。
53.如图1和图2所示,接水盘组件10包括接水盘101、接水外壳102和隔热件103,接水盘101设有排水口1013,用于将盛接的水排出接水盘101。接水外壳102套设在接水盘101的外侧。隔热件103设置在接水盘101和接水外壳102之间,用于保持接水盘101内的温度,以防止盛接在接水盘101内的水结冰。其中,接水盘101或接水外壳102适于将接水盘组件10整体可拆卸地连接制冰件20的卡接部202。
54.由于接水盘101的内外温差,可使霜冻形成在接水盘101的外侧表面。因此,在接水盘101的外侧设置隔热件103以包围接水盘101。即隔热件103被设置在接水盘101和接水壳之间,还能够防止热量在接水盘101和接水壳之间进行热传递,减少接水盘101外部的结霜现象。
55.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可以理解的是,接水盘组件10与制冰件20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方式可以是,在接水外壳102的内壁上设置有卡扣1021,在卡接部202上设置有与该卡扣1021相配合的卡槽。接水外壳102与卡接部202之间通过卡扣1021与卡槽实现可拆卸地连接,在安装过程中,无需使用额外工具,便可以有效实现安装,操作方便,装配快捷;并且装配过程中,只需要简单的插入动作,无需作旋转运动或定位工作,能够简化接水外壳102在制冰件20上的安装工序,避免因操作空间小,装配不便,导致接水盘组件10装配效率低。
56.需要说明的是,卡扣1021的设置形式不做限定,卡扣1021可以为直臂卡扣、“l”形卡扣、“u”形卡扣或圆周卡扣等。在选择卡扣1021时,为方便加工,可以选择直臂型卡扣;为增加卡扣1021的结构强度,可以选用“l”形卡扣、“u”形卡扣或圆周卡扣,由于“l”形卡扣和“u”形卡扣的有效长度增加,因此具有较大的弹性。另外,为了使卡扣1021的安装更为牢固,卡扣1021可以与接水外壳102一体成型。
57.还需要说明的是,卡扣1021既可以设置在接水外壳102上,还可以设置在卡接部202上。当卡扣1021设置在卡接部202时,相应的,卡槽设置在接水外壳102的内壁上。
58.如图1所示,具体的,在接水外壳102的内壁上设置有多个卡扣1021,在隔热件103上开设有与该卡扣1021位置相对应的避让槽1031,当隔热件103固定在接水外壳102的内部时,卡扣1021从避让槽1031内伸出,接水盘101嵌设在隔热件103的内部,接水盘101的外边缘低于露出的卡扣1021。因此当接水盘组件10整体组装完成之后,与制冰件20安装时,通过设置在接水外壳102上的卡扣1021实现与制冰件20之间的卡接。
59.通过在隔热件103的相应位置开设避让槽1031,以使设置在接水外壳102的内壁上的卡扣1021穿过该避让槽1031,与制冰件20可拆卸连接,能够避免接水外壳102与隔热件103存在较大空间,导致能量散失严重。
60.如图1和图5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制冰件20的外部还设置有换热管30和导冰耙503,换热管30和导冰耙503位于制冰格201的上方,换热管30和导冰耙503与接水外壳102相对设置,换热管30包裹隔热件103的一侧,导冰耙503包裹隔热件103的另一侧。相对于,隔热件103包裹设置在制冰件20的外侧,从而使制冰件20化霜所产生的水能够完全落入接水盘101内,防止化霜水在制冰组件100的其他部位结冰。也相当于隔热件103的整体轮廓大于制冰件20的轮廓尺寸。
61.需要说明的是,换热管30和导冰耙503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通过螺钉等紧固件相
互之间可拆卸地连接。导冰耙503主要用于将制冰件20所制冰块导入储冰室内。
62.如图1和图5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在高度方向上,隔热件103的高度大于接水外壳102的高度,因此当接水盘组件10整体与制冰件20连接时,换热管30设置在隔热件103的一侧,导冰耙503设置在隔热件103的另一侧,当接水盘组件10卡接在制冰件20时,隔热件103的一侧伸入到换热管30与制冰件20之间,隔热件103的另一侧伸入到导冰耙503与制冰件20之间,隔热件103的两侧分别与制冰件20的外壁抵接,能够提高制冰格201的保温效果。接水外壳102的一侧与换热管30的端部抵接,接水外壳102的另一侧与导冰耙503的端部抵接,以保证接水外壳102的外观与制冰件20的外观平齐,使结构整体的美观度好。
63.如图4所示,可以理解的是,接水外壳102的内壁上还设置有加强筋1022,加强筋1022能够有效提高接水外壳102的结构强度,隔热件103卡设在相应的加强筋1022上,以使加强筋1022为隔热件103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64.另外,接水外壳102与制冰件20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方式还可以是,在接水外壳102的一端与制冰件20通过铰接件转动连接,接水外壳102的另一端通过螺钉、螺栓等紧固件与制冰件20可拆卸地连接。当拆卸掉连接接水外壳102与制冰件20的紧固件后,接水外壳102绕铰接件的中心转动可以方便将接水盘101内的水倒掉,同时方便维修和更换部分制冰件20。
65.如图1所示,接水盘101包括盘体1011和第一排水槽1012,盘体1011的表面适于化霜水流动,排水口1013设置在盘体1011的一侧,用于将接水盘101内的水排出,第一排水槽1012设置在该排水口1013处,并倾斜向下延伸至盘体1011的外部,将盛接制冰件20底部的化霜水排出接水盘组件10。
66.其中,盘体1011的表面沿长度向第一方向倾斜,盘体1011的表面沿宽度向第二方向倾斜,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互呈夹角,排水口1013设置在盘体1011表面的最低处;相当于盘体1011的表面不管从长度方向还是宽度方向都是向排水口1013的位置倾斜,从而利于化霜水沿着接水盘101的表面流向排水口1013。
67.相当于接水盘101沿长度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沿宽度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盘体1011的表面自第一端至第二端向下倾斜,盘体1011的表面自第一侧至第二侧向下倾斜,排水口1013设置在第二端和第二侧的交会处。
68.如图4所示,可以理解的是,接水外壳102的至少一端设有止挡件1023,也即接水外壳102沿长度方向的端部中的一个或两个设置有止挡件1023,用于对隔热件103实现限位。与第一排水槽1012的位置相对应的止挡件1023上开设第二卡槽1023-1,第一排水槽1012限位于第二卡槽1023-1内。
69.如图4所示,接水外壳102上设置有第二排水槽1024,第二排水槽1024连接在第二卡槽1023-1处,第二排水槽1024的出水端向外延伸,第一排水槽1012的出水端抵接在第二排水槽1024的内部,相当于第二排水槽1024是第一排水槽1012的延续排水槽。
70.需要说明的是,接水盘101可由具有高导热率的材,如铝、铜制成。故而,接水盘101可在除霜过程中可以吸收加热管的热传递,使霜快速融化并排出。
71.隔热件103可以为真空板、石棉板、挤塑板和泡沫板中的至少一种。接水外壳102的材质可以为塑料,其具有低导热率,可防止霜冻形成在接水盘101和接水壳上。接水外壳102与隔热件103可以通过胶水粘接,连接更为紧密,不仅使连接稳定可靠,而且能够减小接水
外壳102与隔热件103之间的空隙,有效防止能量散失,实现良好的保温效果。
72.如图5和图6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接水盘组件10在装配过程中,接水盘101过盈配合安装在隔热件103的内部,接水外壳102通过胶水粘接在隔热件103的外侧。装配之后使接水盘101的一端高,另一端低,使接水盘101的盘面形成斜面,允许收集的水流向排水口1013,使接水盘101收集的从制冰件20或换热管落下的化霜水集中向排水口1013的方向汇集,最终从排水口1013排出。另外,通过排水口1013排出的化霜水可通过排水软管向外排出,排水软管连接到设置在保温罩60中的第一排水槽1012。保温罩60用于隔开制冰间室和冷藏间室。
73.如图4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在制冰件20的底部设置有凹槽203,也即在制冰件20背对制冰格201的一侧设置有凹槽203,在凹槽203内限位有加热管,通过加热管加热制冰件20而容易地将冰与制冰件20分离,加热管可具有沿着制冰件20的外围延伸的“u”形。在接水盘101上朝向加热管的一侧向外延伸设置有换热部1014,换热部1014贴合于加热管。制冰组件100通过给加热管通电对其进行化霜时,加热管的热量通过换热部1014传导至接水盘101,以使接水盘101上的霜融化,并从排水口1013排出。
74.换热部1014可以是翅片、肋板、导热筋等结构。以换热部1014为翅片作为举例,翅片可以设置在接水盘101的表面并伸入到加热管的表面,当加热管与翅片发生充分的热交换时,翅片再将热量传递到接水盘101中。
75.换热部1014为导热筋或肋板时的设置,与换热部1014为翅片时的设置相同。其中,换热部1014与制冰件20可以一体成型设置。
76.当换热部1014为导热筋时,导热筋可被构造成将接水盘101和加热管连接。导热筋可由能够传热的材料制成。以将加热管的热量传递到接水盘101,从而防止霜冻形成在接水盘101上。导热筋的数量可根据将被传递到接水盘101的热的量而进行不同的选择。导热筋可由具有高导热率的材料制成,并可由与接水盘101的材料相同的材料,比如铝制成。
77.为了增加导热筋与加热管之间的传热效率,导热筋朝向制冰件20的一侧向内凹陷形成有适于卡设在加热管上的第一卡槽1014-1,即换热部1014设计有圆弧沟槽,增大与加热管之间的接触面积,提升传热效率。
78.在制冰件20的底部除了设置加热管,还可以设置换热管30,换热管30可以被安装成不与加热管叠置,比如,具有“u”形的加热管可以置于换热管30的“u”形部分之间,并且使加热管的安装在比加热管位置更高处,也即相比换热管30,加热管更贴近制冰件20,该设置能够防止加热管的热量被直接传递到换热管30,同时防止制冷剂的冷量被直接传递到加热管,引起能量损耗。
79.如图3所示,在制冰件20的底部设置有相互平行的第一肋板204和第二肋板205,换热管30设置在第一肋板204和第二肋板205之间,第一肋板204和第二肋板205之间主要用于增加换热管30与制冰件20之间的换热面积,以提高制冰件20的换热能力。
8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制冰组件100在进行装配过程中,将制冰组件的保温罩60贴合接水盘组件10的底部设置,以有效减小制冰间室多余的空间,降低冷量消耗,同时能够有效防止制冰件20外部结霜。
81.换热管30包括制冷剂管和蓄冷剂管。制冷剂管和蓄冷剂管均用于为制冰件20提供冷量;在实际制冰时,可以向制冰格201中加入一定量的清水,并通过换热管30中制冷剂对
制冰件20降温以实现制冰。制冰完成后,设置在制冰件20上的翻冰组件50将冰块送入储冰盒进行储存,需要使用冰块时,储冰盒内的冰被螺旋状的送料件送入碎冰机,由碎冰机制作的碎冰穿过排冰导管被供应到分送器。
82.具体的,如图1所示,翻冰组件50包括翻冰件501和驱动件502,翻冰件501沿着制冰件20的长度方向设置在制冰格201的出冰口,驱动件502设置在制冰件20的一侧。
83.如图7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示意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制冷设备300,制冷设备300包括用于限定制冷设备300外观的设备本体和上述的制冰组件100,制冰组件100安装在设备本体上。制冷设备300具体可以为冰箱、冰柜、冰吧中的一种。
84.当制冷设备300以冰箱为例进行描述时,制冷设备300包括设备本体和箱胆本体,箱胆本体与设备本体扣合设置,箱胆本体限制出用于存储食物的冷藏间室301和冷冻间室302,以及用于打开冷藏间室301的冷藏间室301门和用于打开冷冻间室302的冷冻间室302门,使用者可以通过打开相应的间室门将食物储存在相应的间室。制冷设备300通过绝热材料发泡,以使制冰间室、冷藏间室301和冷冻间室302之间相互绝热。
85.制冰组件100设置在冷藏间室301,在冷藏间室301的低温环境下,便于制冰组件100运行,以方便用户直接使用。
86.换热管可以连接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冷藏蒸发器以及冷冻蒸发器等。流经换热管的制冷剂可从压缩机流出,然后穿过冷凝器和膨胀阀之后被供应到冷藏蒸发器和冷冻蒸发器。在冷藏蒸发器中,制冷剂能够与存在于冷藏间室301中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使冷藏间室301的空气冷却。另一方面,被供应到冷冻蒸发器的制冷剂能够与存在于冷冻间室302中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使冷冻间室302的空气冷却。流经换热管的制冷剂可经由膨胀阀穿过换热管,然后依次进入冷藏蒸发器和冷冻蒸发器。
87.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各种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