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冷柜。
背景技术:2.商用卧式冷柜内部结霜量大的问题导致用户体验感差,因此,市面上的冷柜产品一般设置有减霜结构。
3.冷柜内结霜量大的主要原因是:柜内压力会因压缩机开停机发生变化,当压缩机工作时,柜外的湿空气通过门缝进入柜内,湿空气在柜内预冷便凝结成霜。
4.市面上减霜结构的原理为:在柜门上设置一个可连通柜内及柜外的通气结构,通气结构内设置有干燥材料,当压缩机工作时,柜外的湿空气通过该通气结构,被干燥材料除湿后变成干空气,进入冷柜内,从而实现减霜目的。
5.但是,现有的减霜结构组装效率低,密封方式复杂,且采用的pp波纹管容易在发泡时与门外壳接触引起门面鼓包。
6.因此,现有技术亟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冷柜,以解决现有技术的冷柜减霜结构组装效率低且容易引起门面鼓包的技术问题。
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冷柜,包括:
9.柜体,其内限定有制冷腔室;
10.柜门,其与所述柜体可活动连接,用于开闭所述制冷腔室;所述柜门包括门壳和门胆,所述门胆设置于所述门壳的内侧,与所述门壳共同形成门腔;所述门胆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门壳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
11.减霜模块,其设置于所述门腔内。
12.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减霜模块包括第一安装组件、第二安装组件、软管和限位件;所述第一安装组件嵌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处,所述第一安装组件设置有第一孔道供所述软管的第一端插接,所述第一安装组件设置有第一气孔与所述门腔外连通;所述第二安装组件嵌设于所述第二安装孔处,所述第二安装组件设置有第二孔道供所述软管的第二端插接,所述第二安装组件设置有第二气孔与所述门腔外连通;所述限位件套设于所述软管的外周,使所述软管不与所述门壳或所述门胆的内表面接触,所述限位件的最大尺寸小于所述门壳与所述门胆之间的距离,使所述限位件不同时与所述门壳和所述门胆的内表面接触。
13.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组件包括安装盒和前盖;
14.所述安装盒位于所述门腔内,所述安装盒形成第一内腔及所述第一孔道,所述第一内腔与所述第一安装孔对应,所述第一孔道的进口端供所述软管的第一端插接,所述第一孔道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一内腔相连通;
15.所述前盖位于所述门腔外,所述前盖形成有所述第一气孔,所述前盖与所述安装盒盖合连接时所述第一气孔与所述第一内腔相连通。
16.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孔道的孔壁具有第一锥度,使所述第一孔道的孔径从其进口端向出口端逐渐变小至与所述软管形成过盈配合。
17.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腔或所述第一孔道的出口端设置有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仅允许空气从所述第一孔道流向所述第一气孔,不允许空气从所述第一气孔流向所述第一孔道。
18.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单向阀为活动设置的第一挡片;
19.所述第一孔道的出口端处设置有第一挡环,所述第一挡环的孔径小于所述软管的外径,用于避免所述软管接触所述第一挡片。
20.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组件包括后盖和风道盒;
21.所述后盖嵌设于所述第二安装孔处,所述后盖的内部形成第三内腔,所述第三内腔位于所述门腔外的第一端形成有所述第二气孔;
22.所述风道盒形成第二内腔及所述第二孔道,所述第二孔道的进口端供所述软管的第二端插接,所述第二孔道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内腔相连通,所述第二内腔与所述第三内腔位于所述门腔内的第二端相连通。
23.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孔道的孔壁具有第二锥度,使所述第二孔道的孔径从其进口端向出口端逐渐变小至与所述软管形成过盈配合。
24.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内腔或所述第二孔道的出口端设置有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仅允许空气从所述第二气孔流向所述第二孔道,不允许空气从所述第二孔道流向所述第二气孔。
25.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单向阀为活动设置的第二挡片;
26.所述第二孔道的出口端处设置有第二挡环,所述第二挡环的孔径小于所述软管的外径,用于避免所述软管接触所述第二挡片。
27.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盖的第一端设置有一圈凸台,所述后盖的外壁靠近所述凸台的一段具有第三锥度,使所述后盖的外径从其第二端向第一端逐渐变大至与所述第二安装孔形成过盈配合.
2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冷柜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2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柜,柜门的减霜模块包括分别嵌设于门壳及门胆上的安装座,采用软管通过插接的方式与安装座组装,组装方便,组装效率高。并且,由于软管材质软,即使发泡过程中与门壳接触也不会导致门面鼓包,限位件也设置为与软管尺寸匹配的尺寸,有效避免发泡时导致门面鼓包。
附图说明
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冷柜的结构示意图;
32.图2是柜门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33.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柜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34.图4是减霜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35.图5是减霜模块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36.图6是柜门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37.图7是图6中a1-a1处剖视图;
38.图8是软管和限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39.图9是图4中b1-b1处剖视图;
40.图10是安装盒的结构示意图;
41.图11是前盖的结构示意图;
42.图12是图4中c1-c1处剖视图;
43.图13是风道盒的结构示意图;
44.图14是后盖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4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9.如图1-1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冷柜主要包括柜体100、柜门200、减霜模块300和制冷循环系统。
50.所述柜体100内限定有制冷腔室,所述柜门200与所述柜体100可活动连接,用于开闭所述制冷腔室。所述柜门200包括门壳220和门胆210,所述门胆210设置于所述门壳220的内侧,与所述门壳220共同形成门腔201。其中,所述门胆210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211,所述门壳220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221。
51.所述减霜模块300设置于所述门腔201内,所述减霜模块300包括第一安装组件、第
二安装组件、软管330和限位件340。所述第一安装组件嵌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孔211处,所述第一安装组件设置有第一孔道312供所述软管330的第一端插接,所述第一安装组件设置有第一气孔321与所述门腔201外连通。所述第二安装组件嵌设于所述第二安装孔221处,所述第二安装组件设置有第二孔道352供所述软管330的第二端插接,所述第二安装组件设置有第二气孔362与所述门腔201外连通。所述限位件340套设于所述软管330的外周,使所述软管330不与所述门壳220或所述门胆210的内表面接触。所述限位件340的最大尺寸小于所述门壳220与所述门胆210之间的距离,使所述限位件340不同时与所述门壳220和所述门胆210的内表面接触。
52.优选的,所述软管330采用pvc材料制备,所述软管330的外径小于11mm。
53.所述制冷循环系统一般包括通过管路连通的压缩机、冷凝器、干燥过滤器、毛细管和蒸发器等部件结构,所述制冷循环系统的工作过程包括压缩过程、冷凝过程、节流过程和蒸发过程。具体的,压缩过程为:插上冷柜电源线后,在冷柜有制冷需求的情况下,所述压缩机开始工作,来自所述蒸发器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被所述压缩机吸入,在所述压缩机汽缸内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的过热气体后排出到所述冷凝器中。冷凝过程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通过所述冷凝器散热,温度不断下降,逐渐被冷却为常温、高压的饱和蒸汽,并进一步冷却为饱和液体,温度不再下降,制冷剂在整个冷凝过程中的压力几乎不变。节流过程为:经冷凝后的制冷剂饱和液体经所述干燥过滤器滤除水分和杂质后流入所述毛细管,通过所述毛细管进行节流降压,制冷剂变为常温、低压的湿蒸汽。蒸发过程为:常温、低压的湿蒸汽进入所述蒸发器内,开始吸收热量进行汽化,降低了所述蒸发器及其周围的温度,使制冷腔室实现制冷,而且使制冷剂变成低温、低压的气体。从所述蒸发器出来的制冷剂再次回到所述压缩机中,重复以上过程,通过制冷剂的状态变化进行能量转换,将冷柜内的热量转移到柜外的空气中,从而实现冷柜的制冷循环。当所述蒸发器设于制冷腔室的腔壁上时,即为直冷冷柜;当所述蒸发器设于冷柜的风道内时,即为风冷冷柜。上述关于冷柜制冷循环系统的结构设置及运行原理均为现有技术,本技术不再赘述。
54.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冷柜,柜门的减霜模块包括分别嵌设于门壳及门胆上的安装座,采用软管通过插接的方式与安装座组装,组装方便,组装效率高。并且,由于软管材质软,即使发泡过程中与门壳接触也不会导致门面鼓包,限位件也设置为与软管尺寸匹配的尺寸,有效避免发泡时导致门面鼓包。
55.本技术的一些改进方案中,所述第一安装组件包括安装盒310和前盖320。所述安装盒310位于所述门腔201内,所述安装盒310形成第一内腔311及所述第一孔道312,所述第一内腔311与所述第一安装孔211对应,所述第一孔道312的进口端供所述软管330的第一端插接,所述第一孔道312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一内腔311相连通。所述前盖320位于所述门腔201外,所述前盖320形成有所述第一气孔321,所述前盖320与所述安装盒310盖合连接时所述第一气孔321与所述第一内腔311相连通。
56.本技术的一些改进方案中,所述第一内腔311或所述第一孔道312的出口端设置有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仅允许空气从所述第一孔道312流向所述第一气孔321。
57.本技术的一些改进方案中,所述第二安装组件包括后盖360和风道盒350。所述后盖360嵌设于所述第二安装孔221处,所述后盖360的内部形成第三内腔361,所述第三内腔361位于所述门腔201外的第一端形成有所述第二气孔362。所述风道盒350形成第二内腔
351及所述第二孔道352,所述第二孔道352的进口端供所述软管330的第二端插接,所述第二孔道352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内腔351相连通,所述第二内腔351与所述第三内腔361位于所述门腔201内的第二端相连通。
58.本技术的一些改进方案中,所述第二内腔351或所述第二孔道352的出口端设置有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仅允许空气从所述第二气孔362流向所述第二孔道352。
59.本技术的一些改进方案中,所述后盖360的第一端设置有一圈凸台363,所述后盖360的外壁靠近所述凸台363的一段具有第三锥度,使所述后盖360的外径从其第二端向第一端逐渐变大至与所述第二安装孔221形成过盈配合。
60.实施例1
61.参见图1-14,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冷柜,具体为卧式冷柜,其主要包括柜体100、柜门200、减霜模块300和制冷循环系统。
62.所述柜门200包括门壳220、门胆210和门端盖230,所述门端盖230设置于所述门壳220的横向两侧,所述门胆210设置于所述门壳220的内侧,所述门端盖230、所述门胆210与所述门壳220共同形成门腔201。其中,所述门胆210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211,第一安装孔211为矩形沉头孔。所述门壳220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221,第二安装孔221为圆形沉头孔。
63.参见图4-5,所述减霜模块300包括第一安装组件、第二安装组件、软管330和限位件340。
64.参见图9-11,所述第一安装组件包括安装盒310和前盖320。
65.所述安装盒310位于所述门腔201内,所述安装盒310形成第一内腔311及所述第一孔道312,所述第一内腔311与所述第一安装孔211对应,所述第一孔道312的进口端供所述软管330的第一端插接,所述第一孔道312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一内腔311相连通。所述前盖320位于所述门腔201外,所述前盖320形成有所述第一气孔321,所述前盖320与所述安装盒310盖合连接(具体可通过卡扣实现盖合连接)时,使所述第一安装组件嵌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孔211处,所述第一气孔321与所述第一内腔311相连通。
66.参见图9,所述第一孔道312的孔壁f1具有第一锥度,第一锥度约为0.75
°
,使所述第一孔道312的孔径从其进口端向出口端逐渐变小至与所述软管330形成过盈配合,形成密封连接,如此,所述软管330插接到位后不需要额外使用胶带进行密封,有利于节省材料以及提高组装效率。
67.所述第一内腔311设置有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为活动设置的第一挡片(图中未示出,其结构设置可参考下述的第二挡片353),所述第一挡片仅允许空气从所述第一孔道312流向所述第一气孔321,不允许空气从所述第一气孔321流向所述第一孔道312。所述第一孔道312的出口端处设置有第一挡环313,所述第一挡环313的孔径小于所述软管330的外径,用于避免所述软管330插入至所述第一内腔311中接触所述第一挡片,影响第一挡片的活动,导致单向阀功能失效。
68.参见图12-14,所述第二安装组件包括后盖360和风道盒350。
69.所述后盖360嵌设于所述第二安装孔221处,所述后盖360的内部形成第三内腔361,第三内腔361内设置有干燥剂。所述第三内腔361位于所述门腔201外的第一端形成有所述第二气孔362。所述后盖360的第一端设置有一圈凸台363,所述后盖360的外壁靠近所述凸台363的一段f3具有第三锥度,第一锥度约为0.75
°
,使所述后盖360的外径从其第二端
向第一端逐渐变大至与所述第二安装孔221形成过盈配合,从而形成密封安装,不需额外使用密封结构,安装牢固且有效减少发泡过程中的漏料问题。
70.所述风道盒350形成第二内腔351及所述第二孔道352,所述第二孔道352的进口端供所述软管330的第二端插接,所述第二孔道352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内腔351相连通,所述第二内腔351与所述第三内腔361位于所述门腔201内的第二端相连通。
71.参见图12,所述第二孔道352的孔壁f2具有第二锥度,第二锥度约为0.75
°
,使所述第二孔道352的孔径从其进口端向出口端逐渐变小至与所述软管330形成过盈配合,形成密封连接,如此,所述软管330插接到位后不需要额外使用胶带进行密封,有利于节省材料以及提高组装效率。
72.所述第二内腔351设置有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为活动设置的第二挡片353,所述第二挡片353仅允许空气从所述第二气孔362流入所述第二孔道352,不允许空气从所述第二孔道352流向第二气孔362。所述第二孔道352的出口端处设置有第二挡环354,所述第二挡环354的孔径小于所述软管330的外径,用于避免所述软管330插入至所述第二内腔351中接触所述第二挡片353。
73.第一单向阀及第二单向阀可择一设置,或同时设置。
74.参见图8,所述限位件340套设于所述软管330的外周,使所述软管330不与所述门壳220或所述门胆210的内表面接触。所述限位件340的最大尺寸小于所述门壳220与所述门胆210之间的距离,使所述限位件340不同时与所述门壳220和所述门胆210的内表面接触。所述限位件340可为距离星结构。
75.当压缩机工作时,柜体100外的空气依次通过第二气孔362、第二孔道352、软管330、第一孔道312及第一气孔321流入柜体100内。
76.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冷柜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优化减霜模块的结构,优化后有效提升安装效率,并大大提升发泡后的柜门产品的外观质量,具体体现在:
77.第一,现有技术一般采用d17.6mm的pp波纹管作为连接管,并采用大距离星安装座作为限位件,pp波纹管外套在安装盒上。而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连接管优化为d10mm的pvc软管,大距离星安装座更换为两个小距离星安装座,管套安装由原来外套在安装盒上改为内嵌在安装盒开孔内,大大改善了柜门的门面鼓包问题。
78.第二,本技术使安装盒、风道盒的孔道具有锥度,便于软管装配,并且在孔道末端位置增加环状挡环,有效防止软管顶到单向阀挡片造成减霜失效。
79.第三,本技术使减霜后盖用于与门壳安装孔配合的管段的外管径增大且圆弧过渡,以用于与门壳安装孔形成过盈装配,从而无需海绵胶带密封,有效改善门体发泡漏料问题。
80.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