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电池制造中的PTC半导体冷热切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69354发布日期:2023-03-29 13:53阅读:9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电池制造中的PTC半导体冷热切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一种用于电池制造中的ptc半导体冷热切换装置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加工设备的技术领域,特指一种电池制造中用于干燥、静置、分容或化成等工序中的ptc半导体冷热切换装置。


背景技术:

2.在电池(如锂电池、钠电池等)生产过程中,常需要对电池进行电芯预热、热压定型、电芯干燥、电芯静置、电芯分容或电芯化成等,以确保电池后续使用过程中的性能;就干燥工序而语,常规的电池干燥发热源,一般是在放置电池的板体内布设发热管,发热管工作时发出的热量向板体传导,对电池进行干燥,然而,发热管的布设,需要占用加大空间,而且这些发热管一般设于板体内部,管路也较为复杂,若管路出现故障,不便于拆装及日常维护。
3.同时,在电池在不同工序被加热后,使得电池具备一定的温度,需要将电池静置一段时间,待电池冷却后取放,以便转移至下一工序,然而,该静置冷却的时间较长,以至于影响进入下一工序的时间,使得整个电池生产周期较长。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用于电池制造中的ptc半导体冷热切换装置,其优点在于简化了设备结构,使得日常维护更为简便,从工序上大大缩短了整个电池生产周期,控制简单方便,提升了使用的安全性,达到供冷、供热轻松切换的目的,为干燥、静置、分容或化成等工序的冷热源供应提供了方便。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用于电池制造中的ptc半导体冷热切换装置,所述的ptc半导体冷热切换装置包括至少一冷液箱、设于冷液箱其中一边的至少一冷液输送单元、设于冷液箱另一端的冷液回流单元、至少一热源箱、设于热源箱体其中一边的至少一热源输送单元、设于热源箱另一端的热源回流单元以及冷液箱和热源箱上的主ptc半导体片,该主ptc半导体片用以为冷液箱降温或对热源箱加热,该冷液输送单元和热源输送单元一端分别并联于一主输送管上,该主输送管用以连接需加热/冷却设备的送液端相连接,该冷液回流单元和热源回流单元一端分别并联于一主回流管上,该主回流管用以连接需加热/冷却设备的回流端相连接,该主ptc半导体片与一控制单元相连接,该控制单元用以对主ptc半导体片、ptc半导体冷热切换装置的其他电子器件或需加热/冷却设备之电子器件进行调控。
7.所述冷液箱和/或热源箱上设有液位感应器,该液位感应器用以配合控制单元对冷液箱和/或热源箱中的水位进行控制,该冷液箱和/或热源箱上还设有至少一加液口,该加液口与外部水源相连接。
8.所述冷液箱和/或热源箱上设有至少一排气口,该排气口用以平衡冷液箱和/或热源箱内的气压。
9.所述冷液箱和/或热源箱上设有温控表,该温控表用以配合控制单元对冷液箱和/
或热源箱中的液体温度进行调控。
10.所述冷液输送单元由与冷液箱相连接的至少一冷液传输管以及自冷液箱向外顺序设于冷液传输管上的至少一第一循环泵和至少一第一阀体组成,该第一阀体用以控制冷液传输管的管路通断,该冷液传输管与主传输管相连通,该第一循环泵处设有一第一安全阀,该第一安全阀用以防止冷液传输管的压力超过规定值。
11.所述冷液传输管上还设有一第一压力表,该第一压力表用以对冷液传输管内的压力进行检测。
12.所述冷液回流单元由与冷液箱相连接的至少一冷液回流管以及设于冷液回流管上的至少一第一阻流阀组成,该第一阻流阀用以控制冷液回流管的管路通断,该冷液回流管一端与主回流管相连通。
13.所述热源输送单元由与热源箱相连接的至少一热源传输管以及自热源箱顺序设于热源传输管上的至少一第二循环泵和至少一第二阀体组成,该第二阀体用以控制热源传输管的管路通断,该热源传输管与主传输管相连通,该第二循环泵处设有一第二安全阀,该第二安全阀用以防止热源传输管的压力超过规定值。
14.所述热源传输管上还设有一第二压力表,该第二压力表用以对热源传输管内的压力进行检测。
15.所述热源回流单元由与热源箱相连接的至少一热源回流管以及设于热源回流管上的至少一第二阻流阀组成,该第二阻流阀用以控制热源回流管的管路通断,该热源回流管一端与主回流管相连通。
16.当所述主ptc半导体片为冷液箱和热源箱共用时,该主ptc半导体片之制冷面与冷液箱相连接,该主ptc半导体片之发热面与热源箱相连接。
17.当所述主ptc半导体片分别独立设于冷液箱和热源箱上时,该冷液箱上的主ptc半导体片之制冷面与冷液箱相连接,且该主ptc半导体片之发热面设有至少一散热部,该散热部用以将主ptc半导体片之发热面的热量向外界传散/部分抵消;该热源箱上的主ptc半导体片之发热面与热源箱相连接,且该主ptc半导体片之制冷面设有至少一驱冷部,该驱冷部用以将主ptc半导体片之制冷面的冷度向外界传散或抵消。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9.1、于冷液箱和/或热源箱设置主ptc半导体片,通过主ptc半导体片对冷液箱和/或热源箱中的液体进行制冷/加热,再配合第一循环泵/第二循环泵将被加热/冷却液体经出液管向需加热/冷却设备输送,借助被加热/冷却液体的温度,对需加热/冷却设备中的产品进行加热/冷却,从工序上大大缩短了整个电池生产周期,控制简单方便;而且,主ptc半导体片设于冷液箱或热源箱外部,实现了水电分离,大大提升了加热/制冷的安全性。
20.2、主ptc半导体片的设置,简化了制冷/加热装置的结构,使得制冷/加热装置的结构更加小巧简单,降低了装配难度,遇到发热故障时,仅需对单独主ptc半导体片进行检修,从而使得日常维护更为简便。
21.3、冷液输送单元之第一安全阀和热源输送单元的第二安全阀的设置,能有效避免冷液输送单元/热源输送单元之管路超过压力规定值,保证冷液输送单元/热源输送单元管路的使用安全。
22.4、冷液箱之排气口设置,能有效平衡冷液箱内的气压,以及平衡液体热胀冷缩带
来的体积变化,保证了冷液箱的正常使用;热源箱之排气口设置,能有效避免热源箱超过气压规定值,保证了热源箱的使用安全。
23.5、冷液箱之主ptc半导体上的散热部的设置,能有效确保主ptc半导体片正常工作,保证主ptc半导体片对冷液箱中之液体有效供冷;热源箱之主ptc半导体上的驱冷部的设置,能有效确保主ptc半导体片正常工作,保证主ptc半导体发热片对热源箱中之液体有效供热。
24.6、加热供应装置与冷液供应装置并联于同一系统中,并至少通过控制第一阀体、第二阀体的通断,来实现加热供应装置与冷液供应装置的切换,达到供冷、供热轻松切换的目的,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冷热切换,为干燥、静置、分容或化成等工序的冷热源供应提供了方便。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26.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27.图3是本实用新型设置散热部和驱冷部的其中一实施例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28.图4是本实用新型设置散热部和驱冷部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29.图5是本实用新型设置散热部和驱冷部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30.图6是本实用新型设置散热部和驱冷部的第四实施例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31.附图标号说明:
32.1-冷液箱;2-冷液输送单元;21-冷液传输管;22-第一循环泵;23-第一阀体;24-第一安全阀;25-第一压力表;3-冷液回流单元;31-冷液回流管;32-第一阻流阀;4-热源箱;5-热源输送单元;51-热源传输管;52-第二循环泵;53-第二阀体;54-第二安全阀;55-第二压力表;6-热源回流单元;61-热源回流管;62-第二阻流阀;7-主ptc半导体片;8-主输送管;9-主回流管;e-液位感应器;f-加液口;g-排气口;h-温控表;j-散热部;j1-散热管道;j2-散热器;j3-散热风扇;j4-第一副ptc半导体片;k-驱冷部;k1-驱冷管道;k2-驱冷风扇;k3-第二副ptc半导体片;l-需加热/冷却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34.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用于电池制造中的ptc半导体冷热切换装置,该ptc半导体冷热切换装置包括至少一冷液箱1、设于冷液箱1其中一边的至少一冷液输送单元、设于冷液箱1另一端的冷液回流单元3、至少一热源箱4、设于热源箱4体其中一边的至少一热源输送单元5、设于热源箱4另一端的热源回流单元6以及冷液箱1和热源箱4上的主ptc半导体片7,该主ptc半导体片7用以为冷液箱1降温或对热源箱4加热,该冷液输送单元和热源输送单元5一端分别并联于一主输送管8上,该主输送管8用以连接需加热/冷却设备l的送液端相连接,该冷液回流单元3和热源回流单元6一端分别并联于一主回流管9上,该主回流管9用以连接需加热/冷却设备l的回流端相连接,该主ptc半导体片7与一控制单元(未图示)相连接,该控制单元用以对主ptc半导体片7、ptc半导体冷热切换装置的其他电子器件或需加热/冷却设备l之电子器件进行调控;其中,该需加热/冷却设备l一般为电池生
产过程中,干燥、静置、分容及化成等工序中的设备;该冷液箱1、冷液输送单元、冷液回流单元3和主ptc半导体片7共同构成一冷液供应装置,该热源箱4、热源输送单元5、热源回流单元6和主ptc半导体片7共同构成一热源供应装置。
35.如图1-6所示,冷液箱1和/或热源箱4上设有液位感应器e,该液位感应器e用以配合控制单元对冷液箱1和/或热源箱4中的水位进行控制,该冷液箱1和/或热源箱4上还设有至少一加液口f,该加液口f与外部水源相连接;具体而言,该液位感应器e对冷液箱1和/或热源箱4的液位高度进行检测,并反馈将液位高度的检测信号反馈给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根据接收到的液位高度信号,对加液口f处的外部水源之管路通断进行控制;当冷液箱1和/或热源箱4中的液位高度到达液位设定最大值时,控制单元会发出指令,对外部水源之管路进行关断,暂停加液口f处向冷液箱1和/或热源箱4中加水;当冷液箱1和/或热源箱4中的液位高度到达液位设定最小值时,控制单元会发出指令,对外部水源之管路进行导通,通过加液口f处向冷液箱1和/或热源箱4中加水,或者暂停各主ptc半导体片7工作。
36.如图1-6所示,冷液箱1和/或热源箱4上设有至少一排气口g,该排气口g用以平衡冷液箱1和/或热源箱4内的气压;具体而言,冷液箱1之排气口g,能在主ptc半导体片7对冷液箱1中的液体冷却过程中,平衡冷液箱1箱内的气压,以及平衡液体热胀冷缩带来的体积变化,保证了冷液箱1的正常使用;热源箱4之排气口g,能避免在主ptc半导体片7对热源箱4中的液体加热过程中,热源箱4因箱内气压过高而炸裂,保证了热源箱4的正常使用。
37.如图1-6所示,冷液箱1和/或热源箱4上设有温控表h,该温控表h用以配合控制单元对冷液箱1和/或热源箱4中的液体温度进行调控;具体而言,该温控表h通过至少一温感线(未图示)与冷液箱1和/或热源箱4相连接,通过温感线对冷液箱1和/或热源箱4表面或冷液箱1和/或热源箱4中液体温度情况进行检测,并将检测到的温度数据转化为信号反馈给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根据检测到的温度信号对主ptc半导体片7的制冷/加热状态进行调控。
38.如图1-6所示,冷液输送单元由与冷液箱1相连接的至少一冷液传输管21以及自冷液箱1向外顺序设于冷液传输管21上的至少一第一循环泵22和至少一第一阀体23组成,该第一阀体23用以控制冷液传输管21的管路通断,该冷液传输管21与主传输管相连通,该第一循环泵22处设有一第一安全阀24,该第一安全阀24用以防止冷液传输管21的压力超过规定值;其中,该第一循环泵22优选采用锅炉泵或其他水泵,该第一循环泵22的类型选择,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际使用需要进行配置,在此并不予以自限。
39.如图1-6所示,冷液传输管21上还设有一第一压力表25,该第一压力表25用以对冷液传输管21内的压力进行检测,工作人员可根据第一压力表25展示的压力数据,了解冷液传输管21的实时压力情况。
40.如图1-6所示,冷液回流单元3由与冷液箱1相连接的至少一冷液回流管31以及设于冷液回流管31上的至少一第一阻流阀32组成,该第一阻流阀32用以控制冷液回流管31的管路通断,该冷液回流管31一端与主回流管9相连通;其中,该第一阻流阀32优选采用电动阀,电动阀耐高温、耐化学腐蚀、耐磨耐久、耐水锤冲击,对液体介质和大管径气体效果好,较为适用于本实用新型,然而,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阻流阀32还可采用其他可实现同等效果的阀门,如气动阀、液动阀或其他类型的阀门,该第一阻流阀32的选用类型,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际使用需要进行配置,在此并不予以自限。
41.如图1-6所示,热源输送单元5由与热源箱4相连接的至少一热源传输管51以及自
热源箱4顺序设于热源传输管51上的至少一第二循环泵52和至少一第二阀体53组成,该第二阀体53用以控制热源传输管51的管路通断,该热源传输管51与主传输管相连通,该第二循环泵52处设有一第二安全阀54,该第二安全阀54用以防止热源传输管51的压力超过规定值;其中,该第二循环泵52优选采用锅炉泵或其他水泵,该第二循环泵52的类型选择,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际使用需要进行配置,在此并不予以自限。
42.如图1-6所示,热源传输管51上还设有一第二压力表55,该第二压力表55用以对热源传输管51内的压力进行检测,工作人员可根据第二压力表55展示的压力数据,了解热源传输管51的实时压力情况。
43.如图1-6所示,热源回流单元6由与热源箱4相连接的至少一热源回流管61以及设于热源回流管61上的至少一第二阻流阀62组成,该第二阻流阀62用以控制热源回流管61的管路通断,该热源回流管61一端与主回流管9相连通;其中,该第二阻流阀62优选采用电动阀,电动阀耐高温、耐化学腐蚀、耐磨耐久、耐水锤冲击,对液体介质和大管径气体效果好,较为适用于本实用新型,然而,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二阻流阀62还可采用其他可实现同等效果的阀门,如气动阀、液动阀或其他类型的阀门,该第二阻流阀62的选用类型,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际使用需要进行配置,在此并不予以自限。
44.如图1所示,当主ptc半导体片7为冷液箱1和热源箱4共用时,该主ptc半导体片7之制冷面与冷液箱1相连接,该主ptc半导体片7之发热面与热源箱4相连接;该主ptc半导体片7之制冷面或发热面分别紧密贴合于冷液箱1、热源箱4之侧面;该主ptc半导体片7之制冷面或发热面分别通过胶水粘接于冷液箱1和热源箱4之侧面;或,于主ptc半导体片7之制冷面和发热面分别设置卡扣结构,同时于冷液箱1和热源箱4之侧面分别设置凹位结构,通过卡扣结构和凹位结构相互卡固,实现两者连接;又或,通过连接件(未图示)于主ptc半导体片7边缘进行锁固,将主ptc半导体片7之制冷面或发热面分别固定于冷液箱1和热源箱4之侧面,该主ptc半导体片7与冷液箱1、热源箱4的连接方式,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际结构设计需要以及装配、维护成本控制需要进行配置,在此并不予以自限。
45.首次使用时,第一阀体23和/或第一阻流阀32处于关断状态,第二阀体53和第二阻流阀62均保持开通状态,控制单元将外部水源经冷液箱1和热源箱4各自的加液口f注入,并配合冷液箱1和热源箱4各自的液位感应器e对冷液箱1和热源箱4中之液体的液位高度进行检测,各液位感应器e将检测到的液位实时数据转化为信号反馈给控制单元,在注水的同时,开启主ptc半导体片7,同一主ptc半导体片7之制冷面对冷液箱1进行制冷的同时,通过其发热面对热源箱4进行加热,并配合冷液箱1和热源箱4各自的温控表h分别对冷液箱1和热源箱4中液体温度进行检测,各温控表h将检测到的液体温度数据转化为信号实时反馈给控制单元;当液位高度达到最大设定值时,控制单元暂停冷液箱1和热源箱4的加液口f处的注水;当热源箱4中的水温达到设定温度值时,控制单元开启第二循环泵52,将热源箱4中的液体经热源传输管51、主传输管输送至需加热/冷却设备l,此时,液体的温度经传导,为需加热/冷却设备l提供电池加热所需的热量,同时,液体经过需加热/冷却设备l后,由热源回流管61、主回流管9,流回到热源箱4中,循环使用,根据预设加热时间,对电池进行加热;加热完成后,关断第二阀体53和/或第二阻流阀62,将第一阀体23和第一阻流阀32导通,同时,第一循环泵22开启,将冷液箱1中已冷却的液体,经冷液传输管21、主输送管8向需加热/冷却设备l输送,液体经过需加热/冷却设备l后,由冷液回流管31、主回流管9,流回到冷液箱1
中,循环使用,根据预设冷却时间,将被加热的电池进行冷却,以便后续工作人员转移电池。需要说明的是,在此工作过程中,由于主ptc半导体片7的结构特性,同一主ptc半导体片7对冷液箱1的制冷作业以及对热源箱4加热作业是同时进行的,在需要对电池加热时,热源供应装置与主传输管之间处于导通状态,并向需加热/冷却设备l提供热源,冷液供应装置与主传输管之间处于关断状态,并处于“储冷”状态,在需要对电池制冷时,冷液供应装置与主传输管之间处于导通状态,并向需加热/冷却设备l提供冷液,热源供应装置与主传输管之间处于关断状态,并处于“储热”状态。
46.如图2-6所示,当主ptc半导体片7分别独立设于冷液箱1和热源箱4上时,该冷液箱1上的主ptc半导体片7之制冷面与冷液箱1相连接,且该主ptc半导体片7之发热面设有至少一散热部j,该散热部j用以将主ptc半导体片7之发热面的热量向外界传散/部分抵消;散热部j的设置,能有效将主ptc半导体片7之制冷面之冷面的热量向外界传散/部分抵消,保证主ptc半导体片7的正常制冷;需要说明的是,由于ptc半导体发热片的结构特性,其在工作过程中,其中一面发热,另一面制冷,散热部j的设置,能有效确保主ptc半导体片7正常工作,保证主ptc半导体片7对冷液箱1中之液体有效供冷。
47.如图2-6所示,热源箱4上的主ptc半导体片7之发热面与热源箱4相连接,且该主ptc半导体片7之制冷面设有至少一驱冷部k,该驱冷部k用以将主ptc半导体片7之发热面的冷度向外界传散或抵消;驱冷部k的设置,能有效将主ptc半导体片7之发热面的冷度向外界传散或抵消,保证主ptc半导体片7的正常发热;需要说明的是,由于ptc半导体片的结构特性,其在工作过程中,其中一面发热,另一面制冷,驱冷部k的设置,能有效确保主ptc半导体片7正常工作,保证主ptc半导体片7对热源箱4中之液体有效供热;主ptc半导体片7于热源箱4外部设置,实现了水电分离,同时,主ptc半导体片7在加热到一定温度时,会变成绝缘体,不再持续加热,在超温保护方面提升了电加热的安全性,而且,主ptc半导体片7的使用寿命平均10年,传统电加热管的使用寿命仅为5年,大大延迟了加热元件的使用寿命,减少了设备的元件更换,节省了设备的维护成本。
48.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一种用于电池制造中的ptc半导体冷热切换装置,其冷液箱1上的主ptc半导体片7之制冷面紧密贴合于冷液箱1底面/侧面;该主ptc半导体片7之制冷面通过胶水粘接于冷液箱1底面/侧面;或,于主ptc半导体片7上开制至少二螺孔(未图示),并配合螺丝锁固于冷液箱1底面/侧面;又或,于主ptc半导体片7其中一面设置卡扣结构(未图示),同时于冷液箱1底面/侧面设置凹位结构(未图示),通过卡扣结构和凹位结构相互卡固,实现两者连接;又或,通过连接件(未图示)于主ptc半导体片7边缘进行锁固,将主ptc半导体片7固定于冷液箱1底面/侧面,该主ptc半导体片7和冷液箱1的连接方式,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际结构设计需要以及装配、维护成本控制需要进行配置,在此并不予以自限;同时,传统的冷媒制冷会对环境造成影响,而主ptc半导体片7制冷更为环保。
49.进一步地,如图3、6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一种用于电池制造中的ptc半导体冷热切换装置,其散热部j为布设于主ptc半导体片7之发热面另一面的散热管道j1,该散热管道j1用以供水,该散热部j可与外界水源连接,或该散热部j其中一端与主传输管相连接,另一端接入主回流管9,冷液箱1中有温度的水在第一循环泵22的作用下,经散热部j流经各主ptc半导体片7,将主ptc半导体片7之发热面的热量向外界传散/部分抵消。
50.或,如图2-4所示,散热部j包括设于主ptc半导体片7之发热面上的至少一散热器
j2以及设于散热器j2处的至少一散热风扇j3,该散热器j2用以对主ptc半导体片7之发热面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进行传散,该散热风扇j3加速主ptc半导体片7之发热面以及散热器j2上的热量向外界传散,其中,该散热器j2可通过螺丝固定于主ptc半导体片7之发热面上,或搭配安装支架(未图示)固定于主ptc半导体片7之发热面上,该散热器j2的连接方式,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之结构设计和成本控制需要进行配置,在此并不予以自限。
51.又或,如图4所示,散热部j为至少一第一副ptc半导体片j4,该第一副ptc半导体片j4之制冷面贴合于主ptc半导体片7之发热面,通过第一副ptc半导体片j4之制冷面抵消主ptc半导体片7之发热面产生的热量,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副ptc半导体片j4的面积小于主ptc半导体片7的面积,并且,当两个以上第一副ptc半导体片j4叠加使用时,后叠加之第一副ptc半导体片j4的面积需小于在先叠加之第一副ptc半导体片j4的面积,形成以宝塔结构,各第一副ptc半导体片j4与控制单元电性连接,由控制单元对各第一副ptc半导体片j4进行调控;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副ptc半导体片j4与主ptc半导体片7的连接方式,或各第一副ptc半导体片j4之间的连接方式,均可采用胶粘、螺丝锁固、卡扣连接或配合连接件连接,具体连接方式,可参照前述之主ptc半导体片7与冷液箱1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予以赘述。
52.需要说明的是,当两组以上冷液供应装置进行并联时,各组冷液供应装置可采用上述之散热部j任意一种或多种结构进行配置,散热部j的具体结构选择,在此并不予以自限。
53.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一种用于电池制造中的ptc半导体冷热切换装置,其热源箱4上的主ptc半导体片7之发热面紧密贴合于热源箱4底面/侧面;该主ptc半导体片7之发热面通过胶水粘接于热源箱4底面/侧面;或,于主ptc半导体片7上开制至少二螺孔(未图示),并配合螺丝锁固于热源箱4底面/侧面;又或,于主ptc半导体片7其中一面设置卡扣结构(未图示),同时于热源箱4底面/侧面设置凹位结构(未图示),通过卡扣结构和凹位结构相互卡固,实现两者连接;又或,通过连接件(未图示)于主ptc半导体片7边缘进行锁固,将主ptc半导体片7固定于热源箱4底面/侧面,该主ptc半导体片7和热源箱4的连接方式,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际结构设计需要以及装配、维护成本控制需要进行配置,在此并不予以自限。
54.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一种用于电池制造中的ptc半导体冷热切换装置,其驱冷部k为布设于主ptc半导体片7另一面的驱冷管道k1,该驱冷管道k1用以供水,该驱冷部k可与外界水源连接,或该驱冷部k其中一端与主传输管相连接,另一端接入主回流管9,热源箱4中有温度的水在第二循环泵52的作用下,经驱冷部k流经各主ptc半导体片7,将主ptc半导体片7之制冷面的冷度向外界传散或抵消。
55.或,如图5、6所示,驱冷部k为至少一驱冷风扇k2,通过驱冷风扇k2推动主ptc半导体片7之制冷面的空气流动,将驱冷风扇k2推动主ptc半导体片7之制冷面的冷度向外界传散,其中,该驱冷风扇k2可通过螺丝固定于主ptc半导体片7之制冷面上,或搭配安装支架(未图示)固定于主ptc半导体片7之制冷面上,该驱冷风扇k2的连接方式,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之结构设计和成本控制需要进行配置,在此并不予以自限。
56.又或,如图6所示,驱冷部k为至少一第二副ptc半导体片k3,该第二副ptc半导体片k3之发热面贴合于主ptc半导体片7之制冷面,通过第二副ptc半导体片k3之发热面驱除主ptc半导体片7之制冷面的冷度,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二副ptc半导体片k3的面积小于主ptc半导体片7的面积,并且,当两个以上第二副ptc半导体片k3叠加使用时,后叠加之第二副
ptc半导体片k3的面积需小于在先叠加之第二副ptc半导体片k3的面积,形成以宝塔结构,各第二副ptc半导体片k3与控制单元电性连接,由控制单元对各第二副ptc半导体片k3进行调控;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副ptc半导体片k3与主ptc半导体片7的连接方式,或各第二副ptc半导体片k3之间的连接方式,均可采用胶粘、螺丝锁固、卡扣连接或配合连接件连接,具体连接方式,可参照前述之主ptc半导体片7与热源箱4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予以赘述。
57.需要说明的是,当两组以上热源供应装置进行并联时,各组热源供应装置可采用上述之驱冷部k任意一种或多种结构进行配置,驱冷部k的具体结构选择,在此并不予以自限。
58.首次使用时,第一阀体23和/或第一阻流阀32处于关断状态,第二阀体53和第二阻流阀62均保持开通状态,控制单元将外部水源经冷液箱1和热源箱4各自的加液口f注入,并配合冷液箱1和热源箱4各自的液位感应器e对冷液箱1和热源箱4中之液体的液位高度进行检测,各液位感应器e将检测到的液位实时数据转化为信号反馈给控制单元,在注水的同时,开启各主ptc半导体片7,冷液箱1上的主ptc半导体片7对冷液箱1进行制冷,热源箱4上的主ptc半导体片7对热源箱4进行加热,并配合冷液箱1和热源箱4各自的温控表h分别对冷液箱1和热源箱4中液体温度进行检测,各温控表h将检测到的液体温度数据转化为信号实时反馈给控制单元;当液位高度达到最大设定值时,控制单元暂停冷液箱1和热源箱4的加液口f处的注水;当热源箱4中的水温达到设定温度值时,控制单元开启第二循环泵52,将热源箱4中的液体经热源传输管51、主传输管输送至需加热/冷却设备l,此时,液体的温度经传导,为需加热/冷却设备l提供电池加热所需的热量,同时,液体经过需加热/冷却设备l后,由热源回流管61、主回流管9,流回到热源箱4中,循环使用,根据预设加热时间,对电池进行加热;加热完成后,关断第二阀体53和/或第二阻流阀62,将第一阀体23和第一阻流阀32导通,同时,第一循环泵22开启,将冷液箱1中已冷却的液体,经冷液传输管21、主输送管8向需加热/冷却设备l输送,液体经过需加热/冷却设备l后,由冷液回流管31、主回流管9,流回到冷液箱1中,循环使用,根据预设冷却时间,将被加热的电池进行冷却,以便后续工作人员转移电池。可见,当需要对电池加热时,热源供应装置与主传输管之间处于导通状态,并向需加热/冷却设备l提供热源,冷液供应装置与主传输管之间处于关断状态,并处于“储冷”状态,在需要对电池制冷时,冷液供应装置与主传输管之间处于导通状态,并向需加热/冷却设备l提供冷液,热源供应装置与主传输管之间处于关断状态,并处于“储热”状态。
59.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循环泵22和第二循环泵52在本实用新型工作时,一般是在第一阀体23或第二阀体53导通时,随之开启,其他时间处于待机状态。
60.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装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本实用新
型使用到的零部件均可根据说明书和附图的记载进行订制,在此不再赘述。
61.以上所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装饰,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