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泵系统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810659发布日期:2024-11-01 18:40阅读:13来源:国知局
热泵系统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热泵,特别涉及一种热泵系统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1、很多热泵系统中会在其冷媒循环回路中设置冷却模块,在运行过程中利用中温冷媒对热泵系统所在设备中的电控等发热件进行散热。其中,为了防止冷却模块出现凝露问题,会在其两端分别设置电子膨胀阀和单向节流阀芯,在冷媒制冷循环和制热循环时只采用设于冷却模块出口的部件进行节流、设于入口的部件不节流,基于此,可实现不同模式下冷媒均可流入冷却模块中对发热件进行散热。

2、然而,这样的系统设置,在冷媒制热循环时采用单向节流阀芯节流,在冷媒制冷循环时采用电子膨胀阀节流,由于单向节流阀芯无法调节节流开度,在制热循环过程中除霜时只能停机并切换至制冷循环来对外机除霜,这会导致除霜过程中室内环境温度波动,并且切换过程系统部件产生噪音,影响用户舒适性;若在冷媒制热循环时采用电子膨胀阀节流,在冷媒制冷循环时采用单向节流阀芯节流,由于单向节流阀芯无法调节节流开度,制冷低负荷运行时存在能效较差的问题。由此可见,目前设置冷却模块的热泵系统无法实现散热、防止冷却模块凝露、不停机化霜以及制冷高效运行的有效兼顾。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热泵系统,旨在实现设置冷却模块的热泵系统可兼顾实现散热、防止冷却模块凝露、不停机化霜以及制冷高效运行。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热泵系统,包括压缩机、室内换热器、换向阀、室外换热器、冷却模块、电子膨胀阀以及第一冷媒调节组件,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所述室内换热器以及所述室外换热器均与所述换向阀连接;

3、所述冷却模块包括对流散热组件和冷媒散热组件,所述对流散热组件和所述冷媒散热组件均用于与发热组件换热连接,所述冷媒散热组件包括冷媒管,所述室内换热器、所述电子膨胀阀、所述冷媒管以及所述室外换热器依次连接;

4、所述冷媒管、所述电子膨胀阀以及所述室外换热器均与所述第一冷媒调节组件连接,所述第一冷媒调节组件设置为在所述换向阀以不同阀位运行时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冷媒状态,所述第一状态包括冷媒由所述室内换热器流向所述室外换热器时限制所述电子膨胀阀流出的冷媒流入所述冷媒管,所述第二状态包括冷媒由所述室外换热器流向所述室内换热器时调节冷媒依次流经所述冷媒管和所述电子膨胀阀。

5、可选地,所述对流散热组件与所述冷媒散热组件相对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发热组件的容纳空间。

6、可选地,所述冷媒散热组件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导热板和第二导热板,所述冷媒管夹设在所述第一导热板与所述第二导热板之间,所述第一导热板设置为与所述发热组件抵接。

7、可选地,所述对流散热组件与所述冷媒管并排设置,以使所述对流散热组件和所述冷媒管与所述发热组件的同一侧换热连接。

8、可选地,所述发热组件包括电路板和固定于所述电路板上的电子元件;

9、所述冷却模块还包括第三导热板和第四导热板,所述第三导热板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冷媒管和所述对流散热组件均抵接于所述第一面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面设置为与所述电子元件抵接,所述第四导热板抵接于所述冷媒管背离所述第三导热板的一面。

10、可选地,所述对流散热组件包括翅片组件;

11、可选地,所述冷却模块设于室外,以与设于室外的所述发热组件换热连接。

12、可选地,所述第一冷媒调节组件包括:

13、第一单向导流组件,所述第一单向导流组件设于所述电子膨胀阀与所述冷媒管的第一端之间的管路,所述第一单向导流组件设置为由所述冷媒管的第一端至所述电子膨胀阀单向导通;

14、第二单向导流组件,所述第一单向导流组件与所述电子膨胀阀之间的管路与所述第二单向导流组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单向导流组件的第二端与所述冷媒管的第二端均与所述室外换热器连接,所述第二单向导流组件设置为由所述第二单向导流组件的第一端至所述第二单向导流组件的第二端单向导通。

15、可选地,所述室内换热器所设置的第一高度大于所述室外换热器所设置的第二高度,所述第二单向导流组件的第二端与所述冷媒管的第二端连接形成第一位置,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室外换热器连接;

16、所述第一冷媒调节组件还包括第三单向导流组件,所述第三单向导流组件设于所述冷媒管与所述第一位置之间的管路,所述第三单向导流组件设置为由所述第一位置至所述冷媒管单向导通。

17、可选地,所述室外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换热部的第一端连接形成第二位置,所述第二单向导流组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位置连接;

18、所述热泵系统还包括第二冷媒调节组件,所述冷媒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换热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换热部的第二端与所述换向阀连接,所述冷媒管与所述第二换热部之间的管路以及所述第一换热部与所述换向阀之间的管路均与所述第二冷媒调节组件连接;

19、所述第二冷媒调节组件设置为与所述第一冷媒调节组件配合在第一流向与第二流向之间切换所述室外换热器中的冷媒流向,所述第一流向为冷媒依次流经所述第一换热部和所述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二流向为冷媒分别流经所述第一换热部和所述第二换热部。

20、可选地,所述第二冷媒调节组件包括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二换热部与所述冷媒管之间管路与所述第一单向阀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换热部与所述换向阀之间的管路与所述第一单向阀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单向阀设置为由所述第一单向阀的第一端至所述第一单向阀的第二端单向导通。

21、可选地,所述第一冷媒调节组件还包括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设于所述冷媒管与所述第二换热部之间的管路,所述第二单向阀设置为由所述第二换热部至所述冷媒管单向导通。

22、可选地,所述第一换热部包括多于一个并联的冷媒流路,所述第一换热部中所述冷媒流路的数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换热部中所述冷媒流路的数量。

23、可选地,所述室外换热器还包括第三换热部、第四换热部以及第五换热部,所述热泵系统还包括第三冷媒调节组件;

24、所述第三换热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换热部的第一端连接形成第三位置,所述第三位置和所述第五换热部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第二单向导流组件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冷媒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五换热部的第一端连接;

25、所述第三换热部的第二端与所述换向阀连接,所述第四换热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五换热部的第二端连接形成第四位置,所述第三换热部与所述换向阀之间的管路和所述第四位置均与所述第三冷媒调节组件连接;

26、所述第三冷媒调节组件设置为与所述第一冷媒调节组件配合在第三流向与第四流向之间切换所述室外换热器中的冷媒流向,所述第三流向为冷媒分别流经所述第三换热部、所述第四换热部以及所述第五换热部,所述第四流向为冷媒依次流经所述第三换热部、所述第四换热部以及所述第五换热部。

27、可选地,所述第三冷媒调节组件包括第三单向阀,所述第四位置与所述第三单向阀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换热部与所述换向阀之间的管路与所述第三单向阀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单向阀设置为由所述第三单向阀的第一端至所述第三单向阀的第二端单向导通。

28、可选地,定义第一管路为所述第一单向导流组件与所述电子膨胀阀之间的管路,所述第二单向导流组件还包括第四单向阀和第五单向阀,所述第四单向阀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五单向阀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第一管路连接,所述第四单向阀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位置连接,所述第五单向阀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五换热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五单向阀与所述第五换热部之间的管路与所述冷媒管的第二端连接;

29、所述第四单向阀设置为由所述第一管路至所述第三位置单向导通,所述第五单向阀设置为由所述第一管路至所述第五换热部单向导通。

30、可选地,定义第二管路为所述冷媒管与所述第五换热部之间的管路,所述第一冷媒调节组件还包括第六单向阀,所述第六单向阀设于所述第二管路,所述第六单向阀设置为由所述第五换热部至所述冷媒管单向导通。

31、可选地,所述第三换热部包括多于一个并联的冷媒流路,所述第三换热部中所述冷媒流路的数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四换热部中所述冷媒流路的数量,所述第四换热部中所述冷媒流路的数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五换热部中所述冷媒流路的数量。

3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热泵系统。

33、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热泵系统中压缩机、室内外换热器均与换向阀连接,室内外换热器之间的冷媒可在换向阀的调节下切换流向,冷却模块设置对流散热组件和冷媒散热组件对发热组件散热,室内换热器、电子膨胀阀、冷媒散热组件中的冷媒管以及室外换热器依次连接,基于此,在第一冷媒调节组件的调节作用下,冷媒在制冷、制热或除霜等任意模式下均可流经电子膨胀阀节流降压,满足热泵系统制冷循环时所需的大流量范围以保证系统高效运行,而系统制热循环需要除霜时可通过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来增大提高室外机冷媒温度,无需切换至制冷循环化霜,从而实现不停机化霜;在任意模式下,室内外换热器之间冷媒均不会先经过电子膨胀阀节流降压后再流入冷却模块中,可有效避免冷却模块凝露;并且冷却模块可适应于室内外换热器之间流向不同采用单独对流散热方式或同时使用对流散热与冷媒散热的双散热方式对发热组件进行散热,可有效提高发热组件的散热效率。基于此,该热泵系统可兼顾实现散热、防止冷却模块凝露、不停机化霜以及制冷高效运行。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