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车辆空调换热系统以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666117发布日期:2024-04-18 20:39阅读:12来源:国知局
换热器、车辆空调换热系统以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车辆空调,具体地,涉及一种换热器、车辆空调换热系统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1、随着人们对环保、低碳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发展步伐也明显加快。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有关技术加速融合,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新能源汽车新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例如:申请号为cn202110228793.2,发明名称为混合动力系统、混合动力车辆及其控制方法;申请号为cn202110231482.1,发明名称为混合动力系统、混合动力车辆及其控制方法、整车控制器;申请号为cn202110251139.3,发明名称为混合动力系统、混合动力车辆及其控制方法、整车控制器;申请号为cn202010609385.7,发明名称为车辆的发电控制方法、装置及车辆;均描述了以电为主的混动技术,具备快、省、静、顺、绿等多重优势。申请号为cn202311373582.3,发明名称为车辆控制方法、介质及车辆;申请号为cn202311351004.x,发明名称为车辆制动方法、制动控制器、存储介质和车辆;申请号为cn202311222836.1,发明名称为泊车方法、介质及车辆;申请号为cn202311164098.x,发明名称为车辆控制系统、方法及车辆;申请号为cn202311170393.6,发明名称为车辆控制系统、控制方法、控制器及车辆;申请号为cn202211678720.4,发明名称为车辆的动力控制方法、装置、介质、车辆控制器及车辆;申请号为cn202211469445.5,发明名称为车辆及其控制方法、装置以及介质、电子设备;申请号为cn202210182808.0,发明名称为胎压识别装置及车辆;申请号为cn202110744962.8,发明名称为电驱动总成、四轮驱动系统及汽车;申请号为cn202110474242.4,发明名称为用于车辆的转向控制方法、电子控制单元、系统及车辆;申请号为cn202110351399.8,发明名称为制动控制方法、装置、介质和电子设备;均描述四个轮边电机独立驱动为核心的动力系统,使得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和动力性有了极大的提升。

2、车辆空调可以把车辆车厢内的温度、湿度等调整和控制在最佳状态,为乘员提供舒适的乘坐环境。通常车辆空调的换热器在夏季汽车空调制冷时作为蒸发器使用,以用于实现制冷目的。反之,在冬季汽车空调制热时,换热器又作为冷凝器使用,以用于实现制热目的。

3、然而,针对该种两用型换热器,即:又可以作蒸发器使用还可以作冷凝器使用的换热器,由于受到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该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制冷时的蒸发效果要优于作为冷凝器制热时的冷凝效果,即该换热器的蒸发性能和冷凝性能并不相当。

4、由此,亟需提供一种新的换热器、车辆空调换热系统以及车辆的技术方案,以均衡该换热器的蒸发性能和冷凝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换热器、车辆空调换热系统以及车辆,以使得换热器无论是作为蒸发器制冷使用还是作为冷凝器制热使用时的换热时换热性能能够较为均衡,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相关技术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公开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包括:换热壳体,所述换热壳体内部形成有用于供换热介质流通的换热通道,所述换热通道包括进口端和出口端;和导向结构,设于所述换热通道内,所述导向结构配置为在所述换热介质正向流动时的流动阻力大于逆向流动时的流动阻力,其中,所述正向流动为所述换热介质由所述进口端朝向所述出口端流动,所述逆向流动为所述换热介质由所述出口端朝向所述进口端流动。

3、可选地,所述导向结构包括多个主壁肋,所述多个主壁肋沿所述换热通道的延伸方向间隔布置,且沿所述正向流动方向,每个所述主壁肋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换热通道的内侧壁之间的夹角α呈锐角。

4、可选地,所述夹角α的取值范围为30°~60°。

5、可选地,所述主壁肋在所述换热通道的周向间隔布置。

6、可选地,所述换热通道包括沿所述换热通道的长度方向延伸且相对设置的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所述第一壁面和所述第二壁面上均设置有所述主壁肋。

7、可选地,所述导向结构还包括多个副壁肋,所述多个副壁肋沿所述换热通道的延伸方向间隔布置,且所述副壁肋与所述主壁肋的倾斜方向相同。

8、可选地,相邻两个所述主壁肋之间至少设有一个所述副壁肋。

9、可选地,所述副壁肋与所述第一壁面和/或所述第二壁面之间形成有供所述换热介质流通的换热间隙。

10、可选地,所述主壁肋的长度l1与所述换热通道的宽度w的比值为0.2-0.5之间;和/或

11、所述副壁肋的长度l2与所述主壁肋的长度l1的比值为0.3-0.7之间。

12、根据本公开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空调换热系统。该车辆空调换热系统包括:热泵单元,所述热泵单元包括电子膨胀阀、车内换热器、车外换热器、压缩机和第一四通换向阀,其中所述车内换热器和/或所述车外换热器为上述所述的换热器。

13、可选地,该车辆空调换热系统还包括除湿单元,所述除湿单元包括除湿换热器和车辆余热源,所述除湿换热器具有除湿模式和再生模式;

14、在所述除湿模式,所述除湿换热器用于对进入至车辆车厢内的空气进行除湿操作;

15、在所述再生模式,所述除湿换热器能够在所述车辆余热源的作用下进行再生。

16、可选地,所述除湿单元还包括第二四通换向阀、泵体和散热器,所述第二四通换向阀包括第五管口e、第六管口f、第七管口g和第八管口h;其中:

17、在所述除湿单元除湿时,所述泵体的出口连通于所述第八管口h,所述除湿换热器的入口连通于所述第五管口e,所述车辆余热源的入口连通于所述除湿换热器的出口,所述第七管口g连通于所述车辆余热源的出口,所述散热器的入口连通于所述第六管口f,所述泵体的入口连通于所述散热器的出口;

18、在所述除湿单元再生时,所述泵体的出口连通于所述第八管口h,所述车辆余热源的入口连通于所述第七管口g,所述除湿换热器的入口连通于所述车辆余热源的出口,所述第五管口e连通于所述除湿换热器的出口,所述散热器的入口连通于所述第六管口f,所述泵体的入口连通于所述散热器的出口。

19、可选地,所述车辆余热源包括用于电机、电控、发动机等汽车元器件的换热器。

20、可选地,所述除湿单元还包括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设于所述散热器的表面。

21、根据本公开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所述的车辆空调换热系统。

2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即换热器、车辆空调换热系统以及车辆。其中,本公开提供的技术方案创新性地在换热壳体的换热通道内设置导向结构,以使得换热介质正向流动时的流动阻力大于逆向流动时的流动阻力。进一步地,在该换热器作为冷凝器制热使用时,换热介质能够通过该导向结构,降低自身正向流动时的流动速度,以使得该换热介质能够在换热器内充分进行换热,从而保证该换热器无论是作为蒸发器制冷使用还是作为冷凝器制热使用时的换热时换热性能能够较为均衡。更进一步地,安装有该换热器的车辆空调换热系统无论是在制冷模式还是制热模式下,均能够保证相应的制冷效果和制热效果。而安装有该车辆空调换热系统的车辆也能够具有较好的乘坐体验。

23、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