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156077阅读:613来源:国知局
冷凝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适用于例如搭载于汽车的制冷循环即汽车空调的冷凝器。
[0002]在本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将图1、图7以及图10所示的上下、左右称为上下、左右。
【背景技术】
[0003]例如作为汽车空调的冷凝器,本申请人先前提出了一种冷凝器,其具有:冷凝部;设在冷凝部的下方的过冷却部;和将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配置的受液部,在冷凝部设有由将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并且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并列状配置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至少2个制冷剂冷凝通路,在过冷却部设有由将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并且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并列状配置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至少I个制冷剂过冷却通路,从下端的制冷剂冷凝通路的热交换管流出的制冷剂经过受液部而流入至上端的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的热交换管,冷凝部具有至少2个制冷剂冷凝通路、和供下端的制冷剂冷凝通路的热交换管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侧端部连通的冷凝部出口集液部,过冷却部具有至少I个制冷剂过冷却通路、和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在左右某一侧为同一侧且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相比设在下方并且供上端的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的热交换管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上游侧端部连通的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受液部的下端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并且受液部的上端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在左右任意的一端部侧,以使第2集液箱与第I集液箱相比位于左右方向外侧的方式配置有第I集液箱和第2集液箱,其中,第I集液箱连接有冷凝部中的除了下端的制冷剂冷凝通路的热交换管以外的热交换管,第2集液箱连接有冷凝部中的下端的制冷剂冷凝通路的热交换管以及过冷却部的全部热交换管,第2集液箱的下端与第I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并且第2集液箱的上端与第I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在第2集液箱中的与第I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的部分上,连接有冷凝部中的下端的制冷剂冷凝通路的热交换管以及过冷却部的全部热交换管,在第2集液箱中的与第I集液箱的下端相比靠下方的部分上,以使冷凝部出口集液部位于上方并且相互连通的方式设有冷凝部出口集液部以及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第2集液箱兼作受液部(参照国际公开第2010/047320号小册子)。
[0004]上述文献所述的冷凝器在下端的制冷剂冷凝通路与第2集液箱内,制冷剂的状态几乎同等,在下端的制冷剂冷凝通路中制冷剂也被稍微过冷却。
[0005]但是,有时受到与发动机室内的其他设备间的布局限制,必须谋求冷凝器的小型化。例如,在搭载了带增压机的发动机的汽车中,以冷却被压缩的吸气来提高吸气密度从而提高发动机的燃烧效率为目的,通常使用了增压空气冷却器,有时增压空气冷却器在与散热器相比的前侧配置在冷凝器的下方,但是在该情况下需要使冷凝器小型化。
[0006]使冷凝器小型化的措施会导致热交换负载变大,但是在使专利文献I所述的冷凝器小型化的情况下,过冷却区域根据导管插入至第2集液箱上的层数而被固定,由此具有冷凝区域不足的情况,能够想到在温度或风速等外部环境变动的特殊条件下,无法充分地发挥冷凝部的冷凝能力。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即使在谋求小型化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冷凝部的冷凝能力相对于外部环境变动的稳定性的冷凝器。
[0008]本实用新型的冷凝器具有:冷凝部;设在冷凝部的下方的过冷却部;和设在冷凝部与过冷却部之间且由将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并且上下两端部被封闭的筒状体构成的受液部,在冷凝部设有由将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并且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并列状配置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至少I个制冷剂冷凝通路,在过冷却部设有由将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并且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并列状配置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至少I个制冷剂过冷却通路,从下端的制冷剂冷凝通路的热交换管流出的制冷剂经过受液部而流入至上端的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的热交换管。在所述受液部内设有:供制冷剂从下端的制冷剂冷凝通路的热交换管流入的第I空间;与第I空间相比位于上方且供制冷剂从第I空间内流入并将制冷剂分离为气相和液相的第2空间;和位于第I空间的下方且供制冷剂从第2空间流入并且向上端的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的热交换管流出的第3空间,在制冷剂从第I空间流入至第2空间的部分设有节流部。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具体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I的冷凝器的整体构成的正视图。
[0010]图2是示意表示图1所示的冷凝器的正视图。
[0011 ]图3是图1的A-A线放大剖视图。
[0012]图4是图3的8-8线剖视图。
[0013]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冷凝器的第I以及第2集液箱的一部分和制冷剂流通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0014]图6是表示图1所示的冷凝器中的制冷剂封入量与过冷度的关系的增量图。
[0015]图7是具体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冷凝器的整体构成的正视图。
[0016]图8是示意表示图7所示的冷凝器的正视图。
[0017]图9是表示图7所示的冷凝器的一部分的与图4相当的图。
[0018]图10是具体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的冷凝器的整体构成的正视图。
[0019]图11是示意表示图10所示的冷凝器的正视图。
[0020]图12是表示图10所示的冷凝器的一部分的与图4相当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0022]在以下说明中,将图1、图7以及图10的纸面背侧(图3的上侧)称为前,将其相反侧称为后。
[0023]另外,在以下说明中,“铝”这一术语除了纯铝之外还包括铝合金。
[0024]而且,在全部附图中对于同一部件以及同一部分标注同一附图标记。
[0025]实施方式I
[0026]本实施方式由图1?图6所示。
[0027]图1具体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I的冷凝器的整体构成,图2示意表示图1的冷凝器,图3?图5表示图1的冷凝器的主要部分的构成。在图2中,省略了各热交换管的图示,并且也省略了波纹状散热片、侧板、制冷剂入口部件以及制冷剂出口部件的图示。
[0028]在图1以及图2中,冷凝器I具有:冷凝部IA ;设在冷凝部IA的下方的过冷却部IB ;和设在冷凝部IA与过冷却部IB之间且由将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并且上下两端部被封闭的筒状体构成的受液部2。冷凝器I具有:在将宽度方向朝向通风方向(图1以及图2的纸面表背方向)并且将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的状态下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铝制扁平状热交换管3 ;将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配置并且使热交换管3的左右两端部通过钎焊而连接的3个铝制集液箱4、5、6 ;配置在相邻的热交换管3彼此之间以及上下两端的外侧并钎焊在热交换管3上的铝制波纹状散热片7 ;和配置在上下两端的波纹状散热片7的外侧并钎焊在波纹状散热片7上的铝制侧板8。
[0029]在冷凝器I的冷凝部IA以及过冷却部IB上,分别设有由上下连续排列的多个热交换管3构成的至少I个、在此为一个热交换通路P1、P2,设在冷凝部IA上的热交换通路Pl成为制冷剂冷凝通路,设在过冷却部IB上的热交换通路P2成为制冷剂过冷却通路。构成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的热交换管3的长度比构成制冷剂冷凝通路的热交换管3的长度长。分别构成各热交换通路P1、P2的全部热交换管3的制冷剂流动方向相同,并且相邻的2个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3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不同。在此,将冷凝部IA的热交换通路Pl称为第I热交换通路,将过冷却部IB的热交换通路P2称为第2热交换通路。在冷凝器I中,从第I热交换通路Pl (下端的制冷剂冷凝通路)的热交换管3流出的制冷剂经由受液部2而流入至第2热交换通路P2 (上端的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的热交换管3。
[0030]在冷凝器I的左端侧以使第2集液箱5位于左右方向外侧的方式独立地设有第I集液箱4和第2集液箱5,其中,第I集液箱4通过钎焊而连接有设在冷凝部IA上的第I热交换通路Pl的全部热交换管3的左端部,第2集液箱5通过钎焊而连接有设在过冷却部IB上的第2热交换通路P2的全部热交换管3的左端部。第2集液箱5的下端与第I集液箱4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并且第2集液箱5的上端与第I集液箱4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在第2集液箱5中的与第I集液箱4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的部分上,连接有过冷却部IB的全部热交换管3、即第2热交换通路P2的全部热交换管3。第2集液箱5蓄留从冷凝部IA流入的制冷剂并使其分离为气相和液相,并且兼作将液相主体的制冷剂向过冷却部IB供给的受液部2。
[0031]在第I集液箱4的整体上,设有与受液部2独立地设置并且供第I热交换通路Pl (冷凝部IA的下端的热交换通路)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侧端部连通的I个冷凝部出口集液部9,在第2集液箱5中的与第I集液箱4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的部分上,设有供第2热交换通路P2 (过冷却部IB的上端的热交换通路)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上游侧端部连通的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11。也就是说,受液部2即第2集液箱5的下端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9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并且第2集液箱5的上端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9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
[0032]在冷凝器I的右端部侧配置有第3集液箱6,该第3集液箱6通过钎焊而连接有构成第I以及第2热交换通路P1、P2的全部热交换管3的右端部。
[0033]第3集液箱6内通过设在第I热交换通路Pl与第2热交换通路P2之间的高度位置上的板状的铝制分隔部件12而分割成上下2个区域6a、6b,在上侧区域6a内设有供冷凝部IA的第I热交换通路Pl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上游侧端部连通的I个冷凝部入口集液部13,在下侧区域6b内设有供过冷却部IB的第2热交换通路P2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侧端部连通的过冷却部出口集液部14。在第3集液箱6的冷凝部入口集液部13的高度方向的中央附近形成有制冷剂入口 15,并且在过冷却部出口集液部14上形成有制冷剂出口 16。另夕卜,在第3集液箱6上,接合有与制冷剂入口 15连通的铝制制冷剂入口部件17、以及与制冷剂出口 16连通的铝制制冷剂出口部件18。
[0034]如图3?图5所示,在作为受液部2的第2集液箱5内设有:供制冷剂从第I热交换通路Pl的热交换管3经由冷凝部出口集液部9流入的第I空间20 ;与第I空间20相比位于上方且供制冷剂从第I空间20内流入的第2空间21 ;和位于第I空间20的下方且供制冷剂从第2空间21流入并且向第2热交换通路P2的热交换管3流出的第3空间22,在制冷剂从第I空间20流入至第2空间21的部分上设有节流部。第I空间20设在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9的下端相比靠上方的部分上。第3空间22兼作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11。
[0035]在第I集液箱4的冷凝部出口集液部9内的靠近下端的部分、与和第2集液箱5的第I空间20对应的高度位置之间配置有铝制连通部件23,并且将其钎焊在两集液箱4、5上。在连通部件23上形成有使冷凝部出口集液部9内以及第I空间20内连通的连通路24。连通部件23的连通路24成为当制冷剂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9内流入至第I空间20时的节流部。连通部件23的连通路24的流路截面面积优选为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9连通的全部热交换管3的总流路截面面积以下。
[0036]在作为受液部2的第2集液箱5内,设有:将第2集液箱5内分割成第I空间20和第2空间21的第I分隔
当前第1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