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水机之设置侧壁管路结构的U形壳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12976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与水处理行业有关,具体涉及到饮用水的深度过滤、净化方面。



背景技术:

卧式净水机既可以放置在厨房橱柜台面上,也可以放置在橱柜内,只需将机器直接放置在使用位置上即可,无需打孔吊挂机器,因此使用十分方便。由于滤胆位于机座上方,更换滤胆比较方便,相对省时省力。但采用座式净水机结构的最大难题在于机器操作面小,显示窗口和操作控制装置只能设置在机器侧立面上,顶面用于更换滤胆,而且零部件无处可放。鉴于净水器的长宽尺寸有限,通常小于500毫米×200毫米×450毫米,因此将显示控制装置设在在机器侧立面上将影响滤胆的设置数量。而且当使用封闭滤胆时,由于滤胆的水口朝下,更换时滤胆里的水会由滤胆水口流出污染周围环境。处于所更换滤胆前、后级滤胆里的水也分别由所脱卸滤胆的对应机座进、出水管路流出,直至净水机里的水位重新平衡为止,因此,尽管下置机座的座式净水机具有提取滤胆方便的特点,但也很少采用该模式。当使用开放式滤筒的内置滤胆时,现有开放式滤筒内的内置滤胆都是随滤筒卸下后同水一起倒出来的,操作非常麻烦,至今极少有清洗滤筒内腔的范例。由于放置净水机的环境通常都比较差,在更换滤胆过程中外泄的水流速太快不易去除,既造成操作不便,还导致浸泡橱柜甚至损坏柜板。鉴于滤胆更换一直伴随着净水机使用的全过程,由更换滤胆和清洗过滤通道引出的相关问题会经常反复出现。此外,净水机长时间使用过后其滤筒及管路内壁结垢现象非常严重,净水机的净水处理环境越来越差。尤其是由于没有解决上置开放式滤筒的内腔清洗及含有大量杂质的污水排放问题和提取内置滤胆的问题,以致极少采用下置机座的机型。甚至,至今尚没有可以清洗滤筒的净水机面市。另一方面,净水机的更换滤胆及清洗维护需要有专业人员上门服务,费工、费时但收费又不能高,以及缺少清洗手段,专业人员也不愿提供上门清洗服务,故很少向用户提及机器清洗问题。导致绝大多数用户只知道更换滤胆,却极少有人知道要定期清洗机器。此外,现有的纳滤膜和反渗透膜净水机对水资源的浪费十分严重。通常,机器排放掉的“浓水”是制取的“纯水”的3倍左右。这些“浓水”都是经过前置微滤膜滤胆过滤处理后的净水,直接排放非常可惜。上述缺陷及不足致使净水器很难得到更广泛普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简单实用的净水机之设置侧壁管路结构的u形壳体装置,以克服上述缺陷及不足。

一种净水机之设置侧壁管路结构的u形壳体装置,包括容纳并放置多个滤 胆的u形壳体和上盖、电控过水部件及摆动锁钩装置;各滤胆通过滤胆紧固装置连接固定在u形壳体内,并且各滤胆的水口与u形壳体底面过水管路相应的对接水口密封对接,并在相关处连接电控过水部件构成过滤通道;上盖或为移盖结构或为翻盖结构,并通过摆动锁钩装置与u形壳体的上端口上、下配合连接构成封闭滤胆腔;该摆动锁钩装置包括摆轴、摆轴支架、摆动钩板及锁钩结构;u形壳体和上盖两部件中的部件一上设置摆轴和摆轴支架,部件二上设置锁钩结构;摆动锁钩装置或采用摆动钩板一端与摆轴铰接,另一端与锁钩结构配合连接的单轴摆动锁钩结构,或采用具有摆动钩板和连杆结构各自一端分别与锁钩结构和摆轴配合连接,各自的另一端相互铰接构成具有中间非固定摆动轴的双轴摆动锁钩结构;通过绕部件一摆轴摆动的摆动钩板与设置在部件二上的锁钩结构接触配合,将两部件连接构成一体;打开该摆动锁钩装置移动上盖,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沿u形壳体侧壁外侧设置的管路结构,该管路结构至少是溢流管路结构或导线管路结构二者之一的结构并与u形壳体构成一体,其中;管路结构为溢流管路结构时,其上端通过过水槽连通u形壳体的内腔构成溢流通道;管路结构为导线管路结构时,将置于u形壳体下方电控过水部件的控制导线引至u形壳体的上部构成导线通道。u形壳体包括侧壁与底座构成的组合结构。

还包括维修底座装置;所述的电控过水部件置于该维修底座装置上;所述的u形壳体是设置滤胆腔和管路结构的单层腔结构;u形壳体与维修底座装置之间上、下插接配合,并以紧固装置连接固定为一体;所述的管路结构设置在u形壳体上。

还包括维修底座装置;所述的电控过水部件置于该维修底座装置上;所述的u形壳体或是下部设置横向移动通道及上部设置竖直滤胆腔及管路结构的双层腔结构,或是下部设置横向移动通道及上部设置管路结构并内置竖直滤胆腔的双层腔结构;维修底座装置沿横向移动通道插入竖直滤胆腔的下方与u形壳体插接配合,并以紧固装置连接固定为一体;所述的管路结构或设置在u形壳体上,或设置在u形壳体与竖直滤胆腔的侧壁之间。

所述的u形壳体和维修底座装置上分别设置用于溢流的管路结构;当上u形壳体与维修底座装置接触配合时,两部件各自的管路结构也相互插接配合;当u形壳体与维修底座装置脱开配合时,两部件各自的管路结构也相互分离。

所述的u形壳体管路结构的上部设置摆轴支架,管路结构的外侧壁设置与摆动钩板配合的缺口结构成为半开式管路结构;上盖设置与摆动钩板活动连接配合的锁钩结构;上盖与u形壳体上、下接触配合,摆动钩板置于该缺口结构上,其上端与锁钩结构接触配合构成对上盖的限位。

所述的u形壳体为长方形结构;所述的管路结构设置在u形壳体的四个侧 壁拐角处。

所述的管路结构上设置用于摆动钩板的提拉结构,该管路结构或是置于缺口结构上的摆动钩板下端与缺口结构下端配合构成的提拉空间结构,或是置于置于缺口结构上的摆动钩板沿缺口下端结构设置的内凹的提拉空间结构。

上盖设置摆轴支架、摆轴及摆动钩板;u形壳体管路结构的外侧壁设置与摆动钩板活动连接配合的锁钩结构;上盖与u形壳体上、下接触配合,摆动钩板置于该上盖上,其下端与锁钩结构接触配合构成对上盖的限位。

所述的滤胆中包括设置进、出水口和排浓水口的精细滤胆,以及通过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连通精细滤胆排浓水口和进水口的排浓回用管路;u形壳体的竖直滤胆腔通过下部设置的水口连通连接在该排浓回用管路中;各滤胆与竖直滤胆腔之间设置隔水密封件。

还包括连接控制导线的插头和插座;插头和插座相互插接配合将跨越上、下两接触配合部件的控制导线由维修底座装置上电控过水部件的控制导线沿u形壳体管线通道向上延伸直至跨越上盖;两接触配合部件至少或为上盖和u形壳体两部件,或为u形壳体和维修底座装置两部件二者之一配合模式;分别位于两接触配合部件上的插头和插座,或采用两个零件分别固定在部件一和部件二的静-静互插模式,或采用零件一固定在部件一上,与其插接的零件二位于部件二上构成的静-动互插模式,或采用零件二固定在部件二上,与其插接的零件一位于部件一构成的静-动互插模式,或采用相互插接的两个零件分别位于两个部件上构成的动-动互插模式四者之一的插接模式;插头与插座之间的插接,或随插接配合的两部件分离,或由人工分离。

所述的上盖沿u形壳体设置上凸的加强筋结构;所述的锁钩结构位于该加强筋的外侧。

还包括翻盖及活动锁钩装置;该翻盖位于上盖上,其一侧与上盖以铰轴结构连接配合并构成一体,其另一侧与上盖以活动锁钩装置连接配合。

本发明与现有净水器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机器结构简单、装配质量稳定、效率高;拆装容易、省力;滤胆提取更换方便,不会出现更换滤胆过程中过滤通道中的水溢出机外污染环境的情况,并且可以清洗竖直滤胆腔体;鉴于u形壳体构成支撑滤胆的下置滤胆仓,同时将电控装置设置在上部操控仓内,以及设置维修底座装置使机器构成双层或三层结构,从而在有限的尺寸空间内,具有较大面积的“操作面”,用于布设电控装置、滤胆和电控过水部件,并可以便捷开启下置滤胆仓,同时满足显示控制、滤胆更换、滤仓清洗、部件维修各自的功能需要,以及机器结构简单、低成本的制造要求,并且可以充分利用纳滤膜、反渗透膜滤胆排放的“浓水”,具有显著的节水功能;使用者可以自行开启上盖更换滤芯,避免由专业人员预约上门服务引起的不便和服务支出,相应降 低了机器的使用成本,同时也方便了远程用户。

附图说明:

附图是本发明采用四个管路结构的u形壳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机器包括容纳并放置多个滤胆的u形壳体和上盖、电控过水部件及摆动锁钩装置;各滤胆通过滤胆紧固装置连接固定在u形壳体内,并且各滤胆的水口与u形壳体底面过水管路相应的对接水口密封对接,并在相关处连接电控过水部件构成过滤通道。该摆动锁钩装置包括摆轴、摆轴支架、摆动钩板及锁钩结构;u形壳体和上盖两部件中的部件一上设置摆轴和摆轴支架,部件二上设置锁钩结构;摆动锁钩装置或采用摆动钩板一端与摆轴铰接,另一端与锁钩结构配合连接的单轴摆动锁钩结构,或采用具有摆动钩板和连杆结构各自一端分别与锁钩结构和摆轴配合连接,各自的另一端相互铰接构成具有中间非固定摆动轴的双轴摆动锁钩结构。无论摆动锁钩装置采用单轴摆动锁钩结构,或是双轴摆动锁钩结构,都是通过绕部件一摆轴摆动的摆动钩板与设置在部件二上的锁钩结构接触配合,将两部件连接构成一体;打开该摆动锁钩装置脱开两部件的连接配合。上盖为移盖结构并通过摆动锁钩装置与u形壳体的上端口上、下配合连接构成封闭滤胆腔。沿u形壳体侧壁外侧设置的管路结构,该管路结构至少是溢流管路结构或导线管路结构二者之一的结构并与u形壳体构成一体,其中;管路结构为溢流管路结构时,其上端通过过水槽孔连通u形壳体的内腔构成溢流通道;管路结构为导线管路结构时,将置于u形壳体下方电控过水部件的控制导线引至u形壳体的上部构成导线通道。u形壳体既包括注塑成型的整体结构,也包括侧壁与底座组合构成的组合结构。

对于溢流管路结构构成的溢流通道,u形壳体腔内汇集的机器运行过程中滤胆水口连接处出现漏水水位,或者更换滤胆过程中过滤通道,以及滤胆外泄的积水水位不断升高直至流经溢流管路结构排泄至u形壳体的下方,从而避免污染周边环境。

对于导线管路结构构成的管线通道,将位于u形壳体外侧如下方的电控过水部件的控制导线引至的上部构成管线通道。

具有环状横截面的管路结构与u形壳体连体并且构成机器外部壳体的一部分并与竖直滤胆腔隔离。

打开摆动钩板便脱开对上盖的限位,并移开上盖更换u形壳体内的滤胆。

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机器还可以设置维修底座装置;将机器过滤通道中的电控过水部件置于该维修底座装置上;所述的u形壳体是设置竖 直滤胆腔及管路结构的单层腔结构;u形壳体与维修底座装置上、下接触配合并以紧固装置连接固定。该紧固装置包括分别位于两部件上的带销孔支架、与两部件各自支架上销孔插接配合的销件,以及上述的摆动锁钩装置。维修底座装置上电控过水部件的控制导线经过u形壳体侧壁上设置的管路结构引至u形壳体的上部。具有管路结构的u形壳体既可以注塑成型的整体结构,也可以侧壁与底座组合构成的组合结构。

具有环状闭合横截面的管路结构成为机器外部壳体的一部分并与竖直滤胆腔隔离。

作为改进,在u形壳体的侧壁上,以及维修底座装置上分别设置用于溢流的管路结构;当上u形壳体与维修底座装置上、下插接配合时,两部件各自的管路结构也相互插接配合;当u形壳体与维修底座装置脱开配合时,两部件各自的管路结构也相互分离。

实施例3。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机器还可以设置维修底座装置;将机器过滤通道中的电控过水部件置于该维修底座装置上。作为本例的第一种u形壳体结构模式,u形壳体是下部设置横向移动通道及上部设置竖直滤胆腔及管路结构的双层腔结构,维修底座装置沿横向移动通道插入竖直滤胆腔的下方与u形壳体插接配合,并以紧固装置连接固定为一体。该紧固装置包括紧固标准件如作用于维修底座装置和u形壳体之间的螺钉及螺母组件,以及上述的摆动锁钩装置。维修底座装置上电控过水部件的控制导线经过u形壳体侧壁上设置的管路结构引至u形壳体的上部。位于u形壳体侧壁上并具有环状横截面的管路结构既可以单独设置溢流管路结构或导线管路结构,也可以将溢流管路结构和导线管路结构一同设置在u形壳体,并且还可以设置多条导线管路结构以满足布线设计需要。具有环状闭合横截面的管路结构成为机器外部壳体的一部分并与竖直滤胆腔隔离。该管路结构既单独设置具有环状横截面的溢流管路结构或导线管路结构,也可以将溢流管路结构和导线管路结构一同设置在u形壳体,并且还可以设置多条管路结构以满足溢流及布线设计需要。

作为本例的第二种u形壳体结构模式,所述的u形壳体是下部设置横向移动通道及上部设置管路结构并内置竖直滤胆腔的双层腔结构;维修底座装置沿横向移动通道插入竖直滤胆腔的下方与u形壳体插接配合,并以紧固装置连接固定为一体。该紧固装置包括紧固标准件如作用于维修底座装置和u形壳体之间的螺钉及螺母组件,以及上述的摆动锁钩装置。维修底座装置上电控过水部件的控制导线经过u形壳体侧壁上设置的管路结构引至u形壳体的上部。

位于u形壳体侧壁上的管路结构,既可以设置在u形壳体的侧壁上,也可以设置在或设置在u形壳体与竖直滤胆腔的侧壁之间。该管路结构与第一种u形壳体结构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位于u形壳体侧壁上并且与竖直滤胆腔隔离 的管路结构,除了可以单独设置具有环状闭合横截面,也可以设置成由u形壳体与竖直滤胆腔的侧壁组合而成的结构。此时该管路结构的横截面非闭合连贯。而且在设置溢流管路结构是还要实际结构情况考虑是否需要密封两侧壁间隙的问题。当竖直滤胆腔的侧壁与u形壳体侧壁之间采用插接配合并预留拼装管路结构时可以不考虑两侧壁之间的配合间隙。采用由u形壳体与竖直滤胆腔的侧壁组合而成的管路结构,可以降低制造难度、机器具有更好的强度,尤其是单独制造u形单层壳体可以实现u形双层连体壳体不能实现的外观造型设计要求。

作为二种u形壳体模式的改进,所述的u形壳体和维修底座装置上分别设置用于溢流的管路结构;当上u形壳体与维修底座装置插接配合时,两部件各自的管路结构也相互插接配合;当u形壳体与维修底座装置脱开配合时,两部件各自的管路结构也相互分离。

本实施例中,具有管路结构和竖直滤胆腔及横向移动通道的u形壳体,既可以注塑成型的整体结构,也可以由多个注塑成型件组合构成的组合结构。

实施例4。在实施例1、2、3的基础上,u形壳体管路结构的上部设置摆轴支架,管路结构的外侧壁设置对应摆动钩板配合的缺口结构成为半开式管路结构;上盖设置与摆动钩板活动连接配合的锁钩结构;上盖与u形壳体上、下接触配合,摆动钩板置于该缺口结构上并嵌入该缺口结构,其上端嵌入上盖并与锁钩结构接触配合从而限制上盖移位。此时,摆动钩板嵌入上盖及u形壳体并与两部件配合,从而保持三部件的外观平整。半开式管路结构的缺口结构位于管路结构的上部。

实施例5。在实施例1、2、3的基础上,上盖设置摆轴支架、摆轴及摆动钩板;u形壳体管路结构的外侧壁设置与摆动钩板活动连接配合的锁钩结构;u形壳体与维修底座装置上、下接触配合,摆动钩板置于该上盖上,其下端与u形壳体上的锁钩结构接触配合并限置上盖移位。此时,摆动钩板同样嵌入上盖及u形壳体并与两部件配合,保持三部件的外观平整。

作为实施例1、2、3、4、5的改进,所述的管路结构设置在u形壳体的拐角处。例如,围绕长方形u形壳体和上盖的四个拐角处设置摆动锁钩装置并且将摆轴斜置对应u形壳体或上盖的拐角圆弧顶端。摆动钩板呈圆弧状并嵌入u形壳体和上盖的圆弧结构内,保持摆动钩板和u形壳体及上盖三部件外观平整。

作为实施例1、2、3、4进一步的改进,u形壳体上缺口结构的截面为上部长方形与下部半圆形结构的组合形状;摆动钩板的下部轮廓也相应的呈半圆形。

作为实施例1、2、3、4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的管路结构上设置用于摆动钩板的提拉结构,该管路结构或是置于缺口结构上的摆动钩板下端与缺口结构下端配合构成的提拉空间结构,或是置于缺口结构上的摆动钩板沿缺口下端结构设置的内凹的提拉空间结构。

附图是实施例2、4对应的u形壳体结构示意图。摆动锁钩装置为摆轴、摆轴支架、摆动钩板及锁钩结构,其中,u形壳体上设置摆轴和摆轴支架,上盖上设置锁钩结构;摆动锁钩装置采用具有摆动钩板和连杆结构各自一端分别与锁钩结构和摆轴配合连接,各自的另一端相互铰接构成具有中间非固定摆动轴的双轴摆动锁钩结构。附图中,u形壳体1的四个圆角处均设置管路结构2。该管路结构2的上部设置摆轴支架2a。摆轴(未标出)的两端与摆轴支架2a插接配合并固定成一体。连杆(未标出)的一端与摆轴铰接配合并绕摆轴摆动,其另一端与摆动钩板相互铰接。管路结构2的外侧壁设置对应摆动钩板(未标出)配合的缺口结构2b成为半开式管路结构;u形壳体1上缺口结构2b的截面为上部长方形,下部呈半圆形2c或长方形或方形用于开启摆动钩板。上盖(未标出)设置与摆动钩板活动连接配合的锁钩结构。

上盖与u形壳体上、下接触配合,对应的摆动钩板置于该缺口结构2b上并嵌入该缺口结构。该摆动钩板为长方形状,并且为与u形壳体圆角对应的圆弧体,其上端嵌入上盖并与锁钩结构接触配合从而限制上盖移位,其下端与缺口结构2b的下部之间留有提拉空间。在摆动钩板嵌入上盖及u形壳体1并与两部件配合后,保持上盖、u形壳体1及摆动钩板三部件的外观平整。半开式管路结构的缺口结构2b位于管路结构2的上部。

通过缺口结构2b下部的半圆形2c或长方形或方形提拉空间向上移动摆动钩板的下端,便可以将嵌入上盖并与锁钩结构接触配合的摆动钩板上端上抬,脱开与上盖锁钩结构的配合,相应解除对上盖的移动限位。

此外,从机器外观考虑,摆动钩板可以设置成与u形壳体上缺口结构2b形状相对应的结构并且在摆动钩板设置提拉结构,如摆动钩板为长方形与半圆形2c的组合形状,并沿下部半圆形结构设置半圆形内凹的提拉结构,同样可以向上移动摆动钩板。

u形壳体1的管路结构2中,包括用于布设电控过水部件控制导线的导线管路结构,将电控过水部件的控制导线引至u形壳体的上部构成管线通道。由于管路结构2上端设有摆轴不便于穿过控制导线(影响摆动锁钩装置),因此在其旁边开设通道结构2d,以便于将控制导线引至u形壳体的上端,继而跨越至上盖上。通道结构2d的结构不限于附图所示结构,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成相应的结构,但其作用不变。

u形壳体1的管路结构2中,包括溢流管路结构2e,其上端通过过水槽5连通u形壳体的内腔构成溢流通道。通常,机器的外接排浓水软管设置在u形壳体的底部并连接溢流通道。由于过水槽5设置在溢流管路结构2e的内壁上,并且低于u形壳体1上端面,而且缺口结构2设置在溢流管路结构的外壁上,而且缺口结构2下端也处于溢流管路结构2e的外侧壁上,因此,即便u形壳体 的内腔有水溢出u形壳体1也只会从过水槽5溢出并沿溢流管路结构2内壁流下,不易从缺口结构2b下部的提拉空间处流出。当摆动钩板设置成与u形壳体上缺口结构2b形状相对应的结构并且在摆动钩板设置提拉结构时,溢流管路结构2流下的水更不易从缺口结构2与摆动钩板之间的间隙处流出。

当需要将机器的外接排浓水软管设置在维修底座装置上时,溢流管路结构2e的下部设置管路插接结构,与维修底座装置(未标出)上设置溢流管路结构插接将溢流通道引至维修底座装置上。再连接机器的外接排浓水软管。

本案中,采用四个双轴摆动锁钩结构连接锁定上盖和u形壳体1,以增加连接的稳定性。u形壳体1的四个圆角处均设置带缺口结构2b的管路结构2。可以根据具体的需要选择使用管路结构2的个数,各管路结构2的上部均设置摆轴支架2a支撑固定摆轴。未被使用的溢流管路结构或导线管路结构则为虚设的管路结构,可以用于放置随机物品。只有在打开摆动钩板后才可取出该物品。

另外,u形壳体的两侧设置提手3,其后侧设置外接软管槽4及4a,用于放置机器的外接进、出水软管。

实施例6。在实施例1、2、3、4、5的基础上,所述的滤胆中包括设置进、出水口和排浓水口的精细滤胆,以及通过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连通精细滤胆排浓水口和进水口的排浓回用管路。u形壳体的竖直滤胆腔通过下部设置的水口连通连接在该排浓回用管路中;各滤胆与竖直滤胆腔之间设置隔水密封件。

该精细滤胆既可以是钠滤膜滤胆,也可以是反渗透膜滤胆。相应的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至少或是组合电磁阀、自动冲洗组合阀、自动冲洗阀、累计冲洗阀、智能冲洗阀、废水比、六者之一的流量控制装置。进入竖直滤胆腔内的排浓水再由泵抽水送入机器的前置过滤通道中。过滤通道中,位于连接精细滤胆进水口的增压泵前的串接滤胆过水通道部分都视为前置过滤通道。

此外,精细滤胆还可以是超滤膜滤胆,相应的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采用电磁阀或止水阀。鉴于运行状态下的超滤膜滤胆的排浓水口是需要关闭的,因此,超滤膜滤胆的排浓回用管路只有在非运行状态下开启,待排浓水进入竖直滤胆腔后再由泵抽水送入机器的过滤通道中并由龙头放出。

为了防止机器前置过滤通道中的水逆向进入排浓回用管路,连接u形壳体(竖直滤胆腔)出水端的排浓回用管路中设置逆止阀。

作为上述实施例1、2、3、4、5、6的改进,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可以设置连接控制导线的插头和插座;插头和插座相互插接配合将跨越上、下两接触配合部件的控制导线沿u形壳体管线通道向上延伸直至跨越上盖;上、下两接触配合部件至少为上盖和u形壳体两部件,或为u形壳体和维修底座装置两部件二者之一配合模式。

分别位于两接触配合部件上的插头和插座,既可以采用零件一固定在部件 一上,与其插接的零件二位于部件二上构成的静-动互插模式,也可以采用零件二固定在部件二上,与其插接的零件一位于部件一构成的静-动互插模式,还可以采用相互插接的两个零件分别位于两个部件上构成的动-动互插模式三者之一的插接模式;插头与插座之间的插接由人工分离。

在更换滤胆或维修时,将相关的上盖和u形壳体两部件,或者u形壳体和维修底座装置两部件分离,相应脱开的连接两部件上控制导线的插头和插座的插接配合,以便于移动并另处放置三个部件中某一个部件,如上盖或维修底座装置。

作为改进,将插头和插座两部件中的一个部件固定在u形壳体上,另一个部件或固定在上盖上或固定在维修底座装置上;当u形壳体或与上盖或与维修底座装置接触配合时,相应位于两部件上的插头和插座也随之相互插接配合;当u形壳体或与上盖或与维修底座装置脱开配合时,该插头和插座的插接配合也随之分离。

实施例7。上述实施例1、2、3、4、5的基础上,机器还可以设置翻盖;该翻盖位于上盖上,其一侧与上盖以铰轴结构连接配合并构成一体,其另一侧与上盖以活动锁钩装置连接配合。

翻盖的一侧与上盖通过轴铰接构成翻盖结构。翻盖通过设置轴孔板架与上盖上设置的轴架上的轴插接配合构成翻盖的铰接机构,以相同轴线的翻盖轴孔板架与上盖轴架上的轴进行“轴与轴套”的铰接配合,相关的轴铰接机构为翻盖闭合时不暴露的暗接模式。

另外,翻盖与上盖之间还可以采用在翻盖的转动侧外设转臂,与设置在上盖上的相应转动轴架之间,以“轴与轴套”进行铰接配合。上盖上的转动轴架结构及与翻盖转臂之间的铰接机构为外露的明接模式。

打开翻盖并转动至90°~180°的角度范围内。与位于上盖上并置于翻盖内的电控装置连接的单显示窗口装置的显示窗口位于翻盖外侧。通过设置摆动限位限制翻盖的摆动角度范围。通常,显示窗口设置在上表面上。

本实施例中用于翻盖的摆轴既可以采用金属轴结构,也可以采用与连接部件一起注塑成型的同轴线摆轴柱结构。该摆轴即可以位于上盖上,也可以位于翻盖上;作为“轴套”,相应的摆动轴架位于翻盖上,或位于上盖上。

除此之外,翻盖与上盖之间还可以采用连体且配置中间刚性折痕的结构。即作为摆动铰结构,刚性折痕结构的两侧为采用同一材质并且较厚材质的大、翻盖刚性体,中间以较薄材质并设置折痕结构连接成一体。即该连体刚性折痕摆动装置的两侧分别是上盖、翻盖,翻盖通过折痕连接处摆动实现与上盖件之间的摆动。

翻盖的一侧通过连体刚性折痕摆动装置与上盖实现摆动,另一侧设置两个 弹性卡扣装置:通过上盖与翻盖之间的过盈紧度配合,借助于翻盖卡扣部件的弹性变形与上盖的相应结构进行卡接配合的卡扣装置。

翻盖的一侧与上盖通过转轴铰接构成翻盖结构,另一侧与上盖之间或通过活动锁钩装置与上盖连接配合构成一体。活动锁钩装置如采用摆动锁钩结构装置,或采用设置过盈紧度配合并通过相关部件弹性变形进行卡接配合的卡扣装置,还有通过移动脱开与锁柱配合,并具有复位机构的锁勾装置。

作为本实施例的派生模式,单显示窗口装置的显示窗口或者位于翻盖内侧,或者位于翻盖内的上盖上。此时,相应的显示内容显示在上盖和翻盖组合构成的机器操控仓内,只有打开翻盖才能见到显示内容。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滤胆除了采用封闭壳体的滤胆与具有带筒盖的开放式滤筒的滤胆组合的配置模式外,也可以采用全部采用封闭滤胆具有的封闭壳体,还可以全部采用具有带筒盖的开放式滤筒的滤胆。

作为改进,上盖上设置放置滤胆的滤胆孔架,以及滤胆锁位机构。当滤胆上部置于上盖的滤胆孔架中,并且置于操控仓内时,上盖通过滤胆锁位机构对滤胆进行锁位,防止滤胆退出与竖直滤胆腔的连接,造成滤胆下端的水口与相应下置过水管路朝上对接水口之间密封对接脱开的现象发生。滤胆锁位机构位于上盖上,与滤胆设置凹型限位结构对应。开启翻盖并脱开滤胆锁位机构,方可将滤胆取出。

机座上盖上设置通过凹凸结构配合对滤胆进行锁位的滤胆锁位机构,如具有凸结构的滤胆锁位机构与滤胆径向设置凹结构之间的凹凸结构配合模式,以及具有凹结构的滤胆锁位机构与滤胆径向设置凸结构之间的凹凸结构配合模式。该滤胆锁位机构或位于封闭滤壳的壳体圆周面上,或位于带筒盖的开放式滤筒的圆周面上:滤胆锁位机构沿上盖上设置的锁位滑槽移动,当滤胆锁位机构沿锁位滑槽径向向内移动后,插入滤胆径向设置凹结构的限位结构,此时滤胆壳体无法转动。当滤胆锁位机构沿锁位滑槽径向向外移动后,退出与滤胆径向设置的凹结构限位结构的插接接触配合,滤胆便可以转动退出了。对于具有带筒盖的开放式滤筒的滤胆,可以在开放式滤筒壳体圆周面上径向设置具有凹结构的限位结构;滤胆锁位机构沿上盖上设置的锁位滑槽移动,对开放式滤筒进行锁位。

此外,也可以将具有凸结构的滤胆锁位机构设置在翻盖内侧的下端,与滤胆的封闭滤壳顶端或开放式滤筒的筒盖顶端设置凹结构的限位结构对应。关闭翻盖即实现对封闭滤胆或开放式滤筒的锁位。

当滤胆置于u形壳体内并置于上盖下方时,通过上盖下端设置凸结构的滤胆锁位机构对滤胆的封闭滤壳顶端设置凹结构的限位结构进行锁位,防止其退出,造成滤胆下端的水口与相应下置过水管路朝上对接水口密封对接脱开的现 象发生。开启上盖及滤胆锁位机构将滤胆退出并与u形壳体分离。

另外,还可以将设置凸结构的滤胆锁位机构与滤胆顶端设置凹结构的限位结构的配合结构,用于具有带筒盖的开放式滤筒中筒盖内侧下端与内胆壳体顶端之间的锁位。

实施例8。在实施例6的基础上,电控装置置于上置操控仓内。与电控装置连接的单显示窗口装置位于上盖上并置于操控仓的外侧,其显示窗口与采用翻盖结构的翻盖并排设置。

实施例9。实施例9是最优实施例。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电控装置连接的显示窗口装置采用双显示窗口装置与翻盖组合使用。该电控装置既可以设置在上置操控仓外侧的上盖上,也可以位于操控仓内,或设置在翻盖上内侧,或者置于翻盖内的上盖上。相应的显示窗口装置是设置运行状态显示窗口和检修维护状态显示窗口的双显示窗口装置。其中,运行状态显示窗口设置在翻盖的外侧;检修维护状态显示窗口或设置在翻盖的内侧,或设置在翻盖内侧上盖上。

在此基础上,所述的检修维护状态显示窗口装置包括过滤通道检测流程及状态示意图,并对应显示过滤通道中选择相关滤胆或检测过水控制部件的状态信息。在配置led指示灯的过滤通道检测流程及状态示意图中,当机器运行正常时,从过滤通道检测流程及状态示意图中代表滤胆及各过水控制部件的led指示灯的提示就可以直接判断过滤通道运行状态正常。当过滤通道中有滤胆或过水控制部件异常导致过滤通道运行异常时,对应异常滤胆或异常过水控制部件的led指示灯发出异常提示并提示该异常部件的代码,以及在过滤通道中的位置。用户只需在机器上找出该代码的部件并进行更换即完成了对机器的维修。此后,过滤通道检测流程及状态示意图中代表滤胆及各过水控制部件的led指示灯的提示过滤通道运行状态正常。

对于设置“帮助”的自动检测模式的机型,随选择的过水控制部件检测项目,过滤通道检测流程及状态示意图中相应代表该检测过水控制部件的led指示灯给出相应的提示。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将配置led指示灯的过滤通道检测流程及状态示意图,并对应显示过滤通道中相关滤胆或过水控制部件的状态信息的模式,改为配置lcd显示装置的过滤通道检测流程及状态示意图,并对应显示过滤通道中相关滤胆或过水控制部件的状态信息的模式。

所述的管路结构设置在u形壳体的拐角处。通常围绕长方形u形壳体和上盖的四个角设置摆动锁钩装置。摆动锁钩装置采用具有摆动钩板和连杆结构各自一端分别与锁钩结构和摆轴配合连接,各自的另一端相互铰接构成具有中间非固定摆动轴的双轴摆动锁钩结构。

实施例10。在上述实施例1-9的技术上,上盖采用与上述翻盖相同的翻盖结构。

上盖的一侧与u形壳体通过轴铰接构成翻盖结构。上盖通过设置轴孔板架与u形壳体上设置的轴架上的轴插接配合构成翻盖的铰接机构,以相同轴线的上盖轴孔板架与u形壳体轴架上的轴进行“轴与轴套”的铰接配合,相关的轴铰接机构为上盖闭合时不暴露的暗接模式。

另外,上盖与u形壳体之间还可以采用在上盖的转动侧外设转臂,与设置在u形壳体上的相应转动轴架之间,以“轴与轴套”进行铰接配合。u形壳体上的转动轴架结构与上盖转臂之间的铰接机构为外露的明接模式。

上盖与位于其的翻盖活动连接组合构成操控仓。打开翻盖并转动至90°~180°的角度范围内,进行机器监控操作。转动翻开上盖进行滤胆更换操作。

作为上述各实施例的改进,采用“明接模式”或“暗接模式”的翻盖,或通过设置在翻盖上的摆动按件脱开具有复位机构的锁勾装置的锁钩与上盖上的锁柱的配合,或通过设置在翻盖上移动滑槽中的移动件脱开具有复位机构的锁勾装置的锁钩与上盖上的锁柱的配合。

作为改进,在上盖设置锁钩结构的相关实施例中,所述的上盖沿u形壳体设置一圈上凸的加强筋结构以增加抗变形性能;所述的锁钩结构位于该加强筋的外侧。

作为进一步改进,当翻盖通过小盖紧固装置与上盖连接配合构成上置操控仓时,该加强筋结构位于翻盖与上盖配合处的内侧。

同理,在上盖设置摆轴支架及摆轴的相关实施例中,所述的上盖沿u形壳体设置一圈上凸的加强筋结构以增加抗变形性能;所述的摆轴支架及摆轴位于该加强筋的外侧。

作为进一步改进,当翻盖通过小盖紧固装置与上盖连接配合构成上置操控仓时,该加强筋结构位于翻盖与上盖配合处的内侧。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上述各实施例中的配套滤胆,至少包括设置滤胆紧固装置的封闭滤壳,或是设置具有带筒盖的开放式滤筒,或是置于开放式滤筒内的滤料层壳体三者之一的壳体,该壳体通过滤胆紧固装置与机座连接配合,该滤胆紧固装置或是螺纹连接结构,或是旋卡连接结构,或是压板连接结构。

作为配套滤胆的改进,在配套滤胆的顶端设置旋提手柄。配套滤胆的水口结构为常规的水口结构,如环形同心内外水口。

作为上述各实施例的改进,在u形壳体的竖直滤胆腔上端口附近增设滤胆孔架,既增强竖直滤胆腔的强度,又便于滤胆的竖直插入。

鉴于翻盖通过小盖紧固装置与上盖连接配合构成上置操控仓,将翻盖视为上盖的一部分。所述上盖的滤胆锁位机构既包括设置是在上盖上的滤胆锁位机 构,也包括设置在翻盖上的滤胆锁位机构。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所述的翻盖、上盖、u形壳体都与机座连接构成一体,因此,都是机座的一部分。就u形壳体而言,就可以认为机座围绕各滤胆外侧设置的一个具有上端口的u形容器,利用各滤胆的周围空间储存水。作为u形壳体的“u形集水腔体”在不影响机器过滤通道的正常运行,以及不增加机器高度的前提下,将过滤通道断开处流出的水汇集在腔内并进行处理。

此外,无论进、出水接口设置在u形壳体上或是维修底座装置上或是上盖上都视为设置在机座上。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无论上盖或为移盖结构或为翻盖结构,摆动锁钩装置既可以对称设置,也可以采用非对称设置的模式,以应对u形壳体与上盖之间特殊的配合结构。例如,当上盖为移盖结构时,摆动锁钩装置除了上述的四角设置模式外,还可以前、后侧对称设置或左、右侧对称设置;当上盖为后侧铰接的翻盖结构时,摆动锁钩装置对称设置在前侧或左、右两侧。u形壳体侧壁上竖直管路结构的位置不限于位于摆动锁钩装置的下方,并且管路结构的设置个数也不受限制。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将具有封闭滤壳或是具有带筒盖的开放式滤筒的滤胆连接固定在u形壳体内上时,所采用的螺纹连接结构,或旋卡连接结构,或压板连接结构,或紧固标准件连接结构都属于常规的技术手段,本案中不再展开说明。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显示窗口装置包括所有常规的显示零部件,如lcd液晶显视器、led显示器、led指示灯、数码显示模块。

所述的电控过水部件至少是过水电控阀或水压控制开关或流量传感器或水路切换器或增压泵或排浓水流量控制装置或紫外线杀菌器七者之一的部件。其中,流量传感器包括流量开关。鉴于各过水控制部件均是常规现有技术,本案不再详细阐述说明。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案的保护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可以根据需要将上述各实施例中公开的相关技术手段及原理进行重新组合派生出新的实施方案,并且同样处于本申请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