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净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92978阅读:52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境污染治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河道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对黑臭河道的污水处理往往是直接在河道内设置污水处理的物理装置或直接将化学制剂和微生物投放至河道内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或将污水抽取至河堤上对污水进行处理;在河道内设置物理净化装置会影响河道行洪;而由于河道内的污水是流动的,在河道内直接投放化学制剂和微生物对污水进行净化的程度非常有限;将污水抽取至河堤上进行处理时会占用较多的土地资源。现有技术对河道污水的处理无法兼顾行洪、节约土地资源和净化质量。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河道净化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对河道污水的处理无法兼顾行洪、节约土地资源和净化质量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河道净化系统,其中,包括依次设置的沉积池、微生物处理间和动植物处理间;所述微生物处理间内设置有用于放置对水进行净化的微生物的第一空间;所述动植物处理间内设置有用于放置对水进行净化的动植物的第二空间;所述沉积池上设置有用于与河道连接的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接口可通过第一管道与河道连接;所述沉积池上还设置有通过第二管道与微生物处理间相连通的第二接口;所述微生物处理间通过第三管道与动植物处理间相连通;动植物处理间还连接有用于将水排入河道的第四管道。

所述的河道净化系统,其中,其还包括用于将所述河道净化系统支撑并安装在河道上方的支架。

所述的河道净化系统,其中,所述沉积池、微生物处理间和动植物处理间沿河流方向依次设置。

所述的河道净化系统,其中,所述沉积池、微生物处理间和动植物处理间的容积比为(1-5):(10-50):(100-1000)。

所述的河道净化系统,其中,所述沉积池内设置有对沉积得到的污泥进行干化的电阻加热器。

所述的河道净化系统,其中,所述微生物为厌氧菌、光合细菌和微藻。

所述的河道净化系统,其中,所述微生物的密度为1-100mg/。

所述的河道净化系统,其中,所述动植物为聚草、苦草、凤眼莲和螺蚌。

所述的河道净化系统,其中,所述动植物的单位面积质量为100-1500g

有益效果: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河道净化系统对污水静置后得到的污泥进行干化,干化后的污泥更易被清理出来,且很大程度的减少了污泥散发的臭味,同时,清理出来的干化的污泥可以施放到树林里用作肥料;不会占用河道周边的土地资源,大大的节省了土地资源;且对河道内污水的净化处理过程都是在河道的正上方完成,而非在河道内完成,对抽取的污水进行净化后排出了污泥,减少了河道内污泥的淤积量,大大的提高了河道的行洪能力;经过三次净化处理,使得河道中污水的净化更加彻底,净化质量更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河道净化系统的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河道净化系统,所述河道净化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沉积池2、微生物处理间3和动植物处理间4;较佳的,所述河道净化系统还包括用于将所述河道净化系统支撑并安装在河道1上方的支架11,所述河道净化系统通过支架11置于河道1上方,且所述沉积池2、微生物处理间3和动植物处理间4沿河流方向依次设置。所述沉积池2上设置有用于与河道1连接的第一接口21,所述第一接口21可通过第一管道与河道连接,同时设置与第一管道连接的第一水泵,使用第一水泵将河道1内的污泥与污水混合物通过第一管道抽取至沉积池2内进行初步沉积过滤。由于所述河道净化系统被支架11架设在河道1的正上方,因此所述河道净化系统并不会占用河道1周边的土地资源,大大的节省了土地资源;且对河道1内污水的净化处理过程都是在河道1的正上方完成,而非在河道1内完成,对抽取的污水进行净化后排出了污泥,减少了河道1内污泥的淤积量,大大的提高了河道1的行洪能力。

第一管道的一端置于河道1内,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接口21相连,相比于将河道1内污水抽取至河堤进行处理时使用的管道长度,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河道净化系统大大的减少了抽取污水所使用的第一管道的长度,从而节省了原材料,降低了成本。

在每次抽取污水至沉积池2内进行首次净化时,尽可能使污水充满沉积池2,使用第一水泵将河道中的污水抽取至沉积池2内后,污水在沉积池内2滞留预定时间,较佳的,污水在沉积池2内静置3-10天,使得污水中的污泥等相对密度较大的无机颗粒在重力作用下产生沉淀,形成污水层和污泥层。较佳的,所述沉积池2的底层设置有活性炭吸附层,对污水中的污泥杂质进行吸附使其沉积在沉积池的底部,加快沉积速度,提升沉积效果。

经过沉积池2首次净化得到的上层污水层需要进入微生物处理间3进行第二次净化。所述沉积池2上还设置有通过第二管道与微生物处理间3相连通的第二接口22;第二管道的一端与第二接口相连接,另一端与微生物处理间3的进水口31连接,在垂直方向上,第二接口22高于微生物处理间3的进水口31,使得首次净化得到的污水从第二接口22排出时,可由重力沿第二管道自微生物处理间3的进水口31进入微生物处理间3,进行第二次净化,第二接口22设置在其顶端。所述河道净化系统还包括第二水泵,第二水泵与第二管道连接 ,从而将沉积池2内首次净化得到的污水层中污水抽取并排放至微生物处理间3。较佳的,还可以在将沉积池2内首次净化得到的污水排放至微生物处理间3后,向微生物处理间3内补充干净水源,对污水进行稀释,使得污水更加适宜微生物的生长,从而提高净化质量。

进一步的,第二接口22处和微生物处理间3的进水口31处均设置有滤网,以对流经的污水进一步过滤,阻止大颗粒杂质流入微生物处理间3内。沉积池2内还设置有电阻加热器,当污水层中污水被抽取至微生物处理间3后,沉积池2内剩余沉积在其底部的污泥,此时开启电阻加热器,对沉积池2内存留污泥进行加热干化。干化后的污泥更易被清理出来,且很大程度的减少了污泥散发的臭味,同时,清理出来的干化的污泥可以施放到树林里用作肥料。

所述微生物处理间3内设置有用于放置对水进行净化的微生物的第一空间,所述微生物包括厌氧菌、光合细菌和微藻;微生物对经过沉积池2首次净化得到的污水进行第二次净化,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经过沉积池2首次净化得到的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转化为无机物,从而使污水得到第二次净化。较佳的,污水要在微生物处理间3内静置5-10天,微生物处理间3内微生物的密度为1-100mg/,使得微生物对污水内有机物进行充分的分解转化,从而使得净化效果更佳。

微生物处理间3与动植物处理间4通过第三管道连通,第三管道的一端与微生物处理间3的出水口32连接,另一端与动植物处理间4的进水口41连接;在垂直方向上,微生物处理间3的出水口32高于动植物处理间4的进水口41,微生物处理间3的底面高于动植物处理间4的底面,微生物处理间3的出水口32设置在其侧壁的下端。在微生物处理间3的出水口32处设置有闸门和滤网,当打开闸门后,经过微生物处理间3净化得到的第二过滤水经过第三管道自行进入动植物处理间4,无需使用水泵将微生物处理间3内净化得到的第二过滤水排放至动植物处理间4,结构更加简单,更加节约能耗。

所述动植物处理间内4设置有用于放置对水进行净化的动植物的第二空间,在所述动植物处理间4内种植沉水植物聚草和苦草、可快速生长的漂浮植物凤眼莲和螺蚌,以对第二过滤水进行第三次净化;较佳的动植物处理间4内单位面积设置的动植物质量为100-1500g。动植物处理间还连接有用于将水排入河道的第四管道,第四管道与动植物处理间的出水口42连接,动植物处理间的出水口42设置有闸门和滤网且设置在其侧壁的下端,,当打开闸门后,动植物处理间4通过第四管道将最终净化得到的第三过滤水自行排入河道1,既减少了河道1中的污泥,很好的预防了污泥在河道1内沉积对河道行洪的影响,又对污水进行多重净化,减少污水及污水的臭气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较佳的,所述沉积池2、微生物处理间3和动植物处理间4均为长方体,且三者容积比为(1-5):(10-50):(100-1000)。所述沉积池2的长度为5m、宽度与河道宽度相等、高为3m;所述微生物处理间3的长度为50m、宽度与河道宽度相等、高为1m;所述动植物处理间4的长度为500m、宽度与河道宽度相等、高为1m。所述动植物处理间4的底部面积为最大,使得单位面积设置的动植物的质量多,从而起道更好的净化作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河道净化系统,干化后的污泥更易被清理出来,且很大程度的减少了污泥散发的臭味,同时,清理出来的干化的污泥可以施放到树林里用作肥料;不会占用河道周边的土地资源,大大的节省了土地资源;且对河道内污水的净化处理过程都是在河道的正上方完成,而非在河道内完成,对抽取的污水进行净化后排出了污泥,减少了河道内污泥的淤积量,大大的提高了河道的行洪能力;三次净化,使得河道中污水的净化更加彻底,净化质量更高。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