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吹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吹气装置。
背景技术:
在瓶胚进入吹瓶主机进行吹瓶之前,瓶胚要先经过一遍加热程序,也就是要在加热炉中进行加热让瓶胚有适合的软度,以便配合吹瓶主机的拉伸吹瓶工艺,但是在加热之前需要将瓶胚中的灰尘吹出,现有的操作模式大多是通过一些简单的直接吹气装置对瓶胚进行单个的吹气,这样导致吹气效率低,无法满足企业的生产加工效率,给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因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对瓶胚的吹气效率高一次性可以对两个瓶胚进行吹气的吹气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吹气装置,包括气套、气套芯轴、承载板、支撑座、定位支架、升降机构、喷嘴固定座、吹嘴和吹气软管;所述气套的中部开有第一径向通孔,且第一径向通孔内设有气套芯轴;所述气套芯轴内设有第二径向通孔,且气套芯轴的上端设有与第二径向通孔相通的轴向进气孔,下端设有与第二径向通孔相通的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一轴向出气孔;两个所述第一轴向进气孔分别与位于气套下端的两个第二轴向出气孔相通;所述气套下端设有承载板,承载板下端设有支撑座;所述承载板两端设有定位支架,且承载板和定位支架之间构成了容纳瓶胚的卡口;所述承载板两侧设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与喷嘴固定座相连,用于驱动喷嘴固定座上下升降;所述喷嘴固定座下端设有吹嘴,且气嘴位于卡口上方;所述第二轴向出气孔通过吹气软管与喷嘴固定座相联通。
优选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升降导轨、定位杆和联接板;两个所述升降导轨位于承载板下端,且两者关于支撑座相互对称;所述升降导轨上端设有定位杆,且定位杆穿过承载板与联接板相连;所述联接板与喷嘴固定座相连。
优选的,所述气套芯轴通过多个螺钉设置在气套内。
优选的,所述第二轴向出气孔的直径比第一轴向出气孔的直径小。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发明方案的吹气装置,气体从气套芯轴进入到气套内再通过吹使瓶胚中的灰尘吹出,整个操作过程方便省力,且一次性可以对两个瓶胚进行吹气,吹气效果好,满足了实际的吹气需求,符合企业的生产加工需求。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中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3为附图1中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1、气套;2、气套芯轴;3、承载板;4、支撑座;5、定位支架;6、喷嘴固定座;7、吹嘴;8、吹气软管;9、卡口;10、瓶胚;11、第二轴向出气孔;21、第二径向通孔;22、轴向进气孔;23、第一轴向出气孔;31、升降导轨;32、定位杆;33、联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附图1-3所示的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吹气装置,包括气套1、气套芯轴2、承载板3、支撑座4、定位支架5、升降机构、喷嘴固定座6、吹嘴7和吹气软管8;所述气套1的中部开有第一径向通孔(图中未示出),且第一径向通孔内设有气套芯轴2;所述气套芯轴2内设有第二径向通孔21,且气套芯轴2的上端设有与第二径向通孔21相通的轴向进气孔22,下端设有与第二径向通孔21相通的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一轴向出气孔23;两个所述第一轴向进气孔23分别与位于气套1下端的两个第二轴向出气孔11相通;所述气套1下端设有承载板3,承载板3下端设有支撑座4;所述承载板3两端设有定位支架5,且承载板3和定位支架5之间构成了容纳瓶胚的卡口9;所述承载板3两侧设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与喷嘴固定座6相连,用于驱动喷嘴固定座6上下升降;所述喷嘴固定座6下端设有吹嘴7,且气嘴7位于卡口9上方;所述11通过吹气软管8与喷嘴固定座6相联通;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升降导轨31、定位杆32和联接板33;两个所述升降导轨31位于承载板3下端,第二轴向出气孔且两者关于支撑座4相互对称;所述升降导轨31上端设有定位杆32,且定位杆32穿过承载板3与联接板33相连;所述联接板33与喷嘴固定座6相连;所述气套芯轴2通过多个螺钉(图中未示出)设置在气套1内;所述第二轴向出气孔11的直径比第一轴向出气孔23的直径小。
实际运行时,首先将两个瓶胚10放置到对应的两个卡口内,使其卡设在卡口中,接着升降导轨往下移动,这样升降导轨通过联接板带动两个喷嘴固定座往下移动,喷嘴固定座同时驱动气嘴往下移动到瓶胚内,接着气体从轴向进气孔22进入到第二径向通孔21内,然后气体从两个第一轴向出气孔23分别进入到两个第一轴向出气孔11内,然后气体通过吹气软管进入到吹嘴,吹嘴将瓶胚中的灰尘吹出。
如附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此时一个升降导轨处于上升状态,另一个升降导轨处于下降状态。
本发明的吹气装置,气体从气套芯轴进入到气套内再通过吹使瓶胚中的灰尘吹出,整个操作过程方便省力,且一次性可以对两个瓶胚进行吹气,吹气效果好,满足了实际的吹气需求,符合企业的生产加工需求。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具体应用范例,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构成任何限制。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权利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