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净化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24917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水体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净化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在水体处理的过程当中,一般需要利用水泵来把水体通入到净水装置中,而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比如:需要利用净水细菌来对水中的废料进行分解,或者,水中饲养有生物,在这些特殊的情况下,还需要同时利用气泵来为水体中的净水细菌或水中生物进行供氧。

最典型的情况就是水族养殖,所谓“养鱼先养水”,水质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水族养殖的成功与否。在水族养殖的水体中存在大量有害物质,比如鱼的排泄物、饲料残渣等有机废料被水体中的厌氧性腐生菌分解后会使得水体中富含氨和亚硝酸等物质,若水体中的氨和亚硝酸等物质太多的话就会导致鱼类的缺氧,这就需要使用硝化细菌来对水体中的氨和亚硝酸等物质进行氧化分解,而硝化细菌必须在含氧量极高的水体中生存,同时鱼类的生存也要求水体中富含氧气,因此,不仅需要利用水泵把水体通入到具有硝化细菌的净水装置内进行净水处理,同时还要利用气泵往水体内通入气体以保证水体中的含氧量,这就导致了整个水体净化系统的元件过多,成本较高,使用复杂,拆洗不方便等诸多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净化处理装置,利用气体把水体通入到净化腔内进行处理,还同时利用气体提高水体中的含氧量,具有元件少,成本低,使用简单,拆卸方便等优势。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净化处理装置,包括净化腔和设置在所述净化腔内的滤芯,以及与所述净化腔连通的出水口、进水口和进气口,所述出水口位于在所述滤芯的一侧,所述进水口和进气口位于在所述滤芯的另一侧;从所述进气口进来的气体将从所述进水口进来的水体推送至所述净化腔内进行净化处理,并将完成处理后的水体继续推送至所述出水口流出。

进一步地,所述净化腔连接有管道,所述进水口和进气口设置在所述管道上。

进一步地,所述净化腔和管道之间为可拆卸设计或一体化设计。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口处设置有护套,所述护套上具有若干过水孔。

进一步地,所述净化腔内设置有滞留层,所述滞留层位于所述进水口和滤芯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滞留层和净化腔之间为可拆卸设计或一体化设计。

进一步地,所述滤芯至少包括净水细菌附着层,用于附着净水细菌。

进一步地,所述滤芯还包括位于所述净水细菌附着层和出水口之间的过滤层。

进一步地,所述净水细菌为硝化细菌。

进一步地,该净化处理装置上还设置有附着机构,用于将该净化处理装置附着在用于盛放水体的容器上。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净化处理装置利用气泵不断往所述进气口通入气体时所产生的推动力,把水体推动到所述净化腔内进行处理,同时还能提高水体中的含氧量,节省了现有水体净化系统的水泵,具有元件少,成本低,使用简单,拆卸方便等优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净化处理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净化处理装置,包括净化腔1和设置在所述净化腔1内的滤芯,以及与所述净化腔1连通的出水口3、进水口5和进气口4,所述出水口3设置在所述滤芯的一侧,所述进水口5和进气口4设置在所述滤芯的另一侧;从所述进气口3进来的气体将从所述进水口5进来的水体6推送至所述净化腔1内进行净化处理,并将完成处理后的水体6继续推送至所述出水口3流出。

在使用时,该净化处理装置的进水口5和进气口4均伸入到水体6内,所述进气口4连接至气泵,所述气泵源源不断往所述进气口4通入气体;气体进入所述进气口4后,在从所述进水口5进来的水体6中形成气泡,并在前进的过程中推动水体6进入到所述净化腔1内进行处理,然后,完成处理的水体6继续被气体向前推动,最终从所述出水口3流出,并且,部分气体会溶解在水体6中,提高了水体6的含氧量。

该净化处理装置利用气泵不断往所述进气口4通入气体时所产生的推动力,把水体6推送到所述净化腔1内进行处理,同时还能提高水体6的含氧量,节省了现有水体净化系统的水泵,具有元件少,成本低,使用简单,拆卸方便等优势。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水口5、进气口4、净化腔1及出水口3从下到上依次分布,以使水体6从所述进水口5至出水口3的水流路径沿竖直方向向上,这样,从所述进气口4进来的气体在水体6的浮力作用下就会不断往上浮动,并在上浮的过程中利用自身的浮力推动其上方的水体6往上流动,可以充分利用水体6对气体的浮力来推动水体6流动。

在实际使用时,如果所述气泵的功率足够,水体6从所述进水口5至出水口3的水流路径也可以是曲折的,或者沿水平方向,并且,所述进气口4也可以位于所述进水口5的下方。

在实际使用时,所述出水口3位于水体6上方,且不宜离水体6的水面太高,不然的话,所述出水口3离所述净化腔1内的水面会太高,在所述气泵功率较小的情况下,所述气泵产生的气体量不足以推动水体6从所述出水口3流出;优选地,所述出水口3的位置稍稍高于水体6的水面。

当然,在实际使用时,所述出水口3位于水体6内也可以。

所述净化腔1连接有管道2,所述进水口5和进气口4设置在所述管道2的上,且优选地,所述进水口5和进气口4设置在所述管道2远离所述净化腔1的另一端上,以尽量加长所述管道2内的水柱长度。

所述管道2可视长度所需由多条滤管21通过连接管22拼接而成,且本实施例中,所述管道2远离所述净化腔1的最末端设置有转接件24,所述转接件24具有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作为所述进水口5,所述第二开口作为所述进气口4,所述第三开口连接所述管道的滤管21,其中,所述进水口4处设置有护套23,所述护套23上具有若干过水孔,用于防止异物从所述进水口4进入到该净化处理装置内。

所述气泵产生的气体进入所述进气口4后,在水体6浮力的作用下,在所述管道2内沿管壁不断上浮,并推动其上方的水体6向上流动至所述净化腔1内进行净化处理。

所述净化腔1由壳体围成,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杯状主体11和上盖12,所述上盖12铰接在所述杯状主体11的开口处,所述出水口3设置在所述杯状主体11的开口处边缘;所述管道2连接所述净化腔1的壳体底部上。

所述净化腔1和管道2之间为可拆卸设计或一体化设计。

本实施例中,所述净化腔1的壳体和管道2之间为可拆卸设计,包括但不限于采用插接、螺纹锁紧等方式的可拆卸设计。

所述净化腔1内设置有滞留层,所述滞留层位于所述滤芯和进水口5之间,用于存储在处理过程中从流速减慢后的水体6中沉积下来的废料,防止废料重新回到水体6中,可以减少水体6中的废料含量。

本实施例中,所述滞留层位于所述净化腔1的底部,且连接所述管道2。

具体的,所述净化腔1的壳体底部在与所述管道2的接口处内凹,使所述壳体底部在接口处的四周形成凹槽结构16,所述凹槽结构16用作滞留层。

所述滞留层和净化腔1之间为可拆卸设计或一体化设计。

具体的,所述净化腔1的壳体中的杯状主体11包括上部和下部,其中,上部对应于所述滤芯,下部对应于所述滞留层;所述杯状主体11的上部和下部之间为可拆卸设计或一体化设计。

本实施例中,所述杯状主体11的上部和下部之间为一体化设计,但是在使用时优选为可拆卸设计,比如,将所述杯状主体11的上部和下部设计成螺纹连接或卡接连接的可拆卸设计,这样可以方便对所述滞留层内沉积的废料进行处理和清洗。

当该净化处理装置用在普通的净水过程,即无需使用净水细菌的净水过程中时,所述净化腔1内设置现有的常规滤芯即可,比如pp滤芯、活性炭滤芯、ro滤芯等。

当该净化处理装置用在需要使用净水细菌的净水过程中时,所述滤芯至少包括净水细菌附着层13,用于附着净水细菌;所述净水细菌附着层13内含有疏松多孔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生化棉、细菌球等物质中的一种或多种,净水细菌附着在这些疏松多孔的材料内。

所述净水细菌附着层13为净水细菌提供了生长所需的温床;气体不仅提高了水体6中的含氧量,还直接为所述净水细菌附着层13内的净水细菌直接提供氧气,以促进净水细菌的生长繁殖速度,而大量繁殖的净水细菌又会反过来提高水体6的净化效果。

所述滤芯还包括位于所述净水细菌附着层13和出水口3之间的过滤层14,所述过滤层14优选但不限于为过滤棉。

水体6经过所述过滤层14时,水体6中的废料被所述过滤层14阻挡,并留在所述净水细菌附着层13内,成为净水细菌生长的养分而被分解,促进净水细菌的繁殖速度,也提高了对水体6的净化处理速度。

当该净化处理装置用在水族养殖的净水过程中时,所述净水细菌为硝化细菌。

在水族养殖的过程中,水体6含有大量的厌氧性腐生菌,这些厌氧性腐生菌分解水体6中的排泄物、饲料残渣等有机废料后产生大量的氨和亚硝酸等物质,容易导致鱼类缺氧,此时就需要利用硝化细菌来对水体6中的氨和亚硝酸等物质进行分解处理,但是,与厌氧性腐生菌相比,硝化细菌的繁殖周期长、繁殖速度慢,在20个小时内,1个净水细菌可分裂成10亿个,而1个硝化细菌还停留在1个的初始状态,排泄物、饲料残渣等有机废料被厌氧性腐生菌分解的速度太快,硝化细菌根本无法处理这些有机废料分解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氨和亚硝酸等物质。

该净化处理装置应用在水族养殖的净水过程中时,利用所述净水细菌附着层13为硝化细菌提供生长所需的温床,利用所述过滤层14阻挡下排泄物、饲料残渣等有机废料为硝化细菌提供生长所需的养分,利用推动水体6前进的气体直接为硝化细菌提供生长所需的氧气,大大地提高了硝化细菌的生长繁殖速度,也提高了氨和亚硝酸等物质的处理速度,很好地保持了硝化细菌和厌氧性腐生菌的共生平衡。因此,该净化处理装置应用在水族养殖的净水过程中时,具有重大的使用价值。

该净化处理装置上还设置有附着机构15,用于将其附着在水体6的容器(水缸、水箱、水池等)上;本实施例中,所述附着机构15为设置在所述净水腔1的壳体外的若干吸盘,当然,所述附着机构15也可以是挂钩或其它现有结构。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但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形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应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