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水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56271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净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纯水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水是药物生产中用量最大、使用最广的一种辅料,用于生产过程及药物抑制剂的制作。通常纯化水可作为配置普通药物制剂用的溶剂或试验用水;可作为中药注射剂、滴眼剂等灭菌制剂所用药材的提取溶剂;口服、外用制剂配置用溶剂或稀释剂;非灭菌制剂用器具的清洗用水。也用作非灭菌制剂所用药材的提取溶剂。通常的高纯水通常使用于精密仪器的制作中,如微电子工业、半导体工业、发电工业,制药行业和实验室。也可以作为制药蒸馏水、食物和饮料生产用水、发电厂的锅炉的补给水,以及其它应用。

但是,在医药行业中的水用途通常是根据导电率进行限定,现有经一般纯水净化装置净化的纯水满足不了电导率的要求,不能保证水质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纯水净化装置。

上述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纯水净化装置,包括依次经管路连通的第一水箱、第一增压泵、石英砂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保安过滤器、一级高压泵、一级反渗透膜元件、一级水箱、RO水箱、二级高压泵、二级反渗透膜元件、二级水箱、第一紫外线杀菌器、第二增压泵、EDI膜堆、EDI水箱、第二紫外线杀菌器和第三增压泵,所述第一水箱的进水接自来水,所述第三增压泵的出水接用水点一。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有第三紫外线杀菌器、第一水泵、第一循环回流管和用水点二;

所述第三紫外线杀菌器一端连接在所述一级水箱与所述RO水箱之间,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水泵相连,所述第一水泵的一路出口与用水点二相连,另一路出口通过所述第一循环回流管与所述一级水箱相连。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有臭氧消毒装置和第二循环回流管;

所述臭氧消毒器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三增压泵与所述用水点一之间,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循环回流管与所述EDI水箱相连。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有水质检测装置、换向阀和第三循环回流管,所述第三增压泵与所述水质检测装置相连,所述换向阀的一路出口与用水点一相连,另一路出口通过所述第三循环回流管与所述EDI水箱相连。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有电控系统,所述电控系统分别与所述水质检测装置和所述换向阀相连。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纯水净化装置较之常规的纯水净化装置结构更为简单、成本更低,此外,使用多级过滤器、一级反渗透膜元件、RO水箱、二级反渗透膜元件、紫外线杀菌器、EDI膜堆和EDI水箱,可使经过净化的纯水满足电导率的要求,并且保证水质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中纯水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纯水净化装置,包括依次经管路连通的第一水箱1、第一增压泵2、石英砂过滤器3、活性炭过滤器4、保安过滤器5、一级高压泵6、一级反渗透膜元件7、一级水箱8、RO水箱9、二级高压泵10、二级反渗透膜元件11、二级水箱12、第一紫外线杀菌器13、第二增压泵14、EDI膜堆15、EDI水箱16、第二紫外线杀菌器17和第三增压泵18,所述第一水箱1的进水接自来水,所述第三增压泵18的出水接用水点一25。

本实施例的纯水净化装置较之常规的纯水净化装置结构更为简单、成本更低,此外,使用多级过滤器、一级反渗透膜元件7、RO水箱9、二级反渗透膜元件11、紫外线杀菌器、EDI膜堆15和EDI水箱16,可使经过净化的纯水满足电导率的要求,并且保证水质的稳定性。

优选地,还包括有第三紫外线杀菌器19、第一水泵20、第一循环回流管21和用水点二22;所述第三紫外线杀菌器19一端连接在所述一级水箱8与所述RO水箱9之间,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水泵20相连,所述第一水泵20的一路出口与用水点二22相连,另一路出口通过所述第一循环回流管21与所述一级水箱8相连。

优选地,还包括有臭氧消毒装置23和第二循环回流管24;

所述臭氧消毒器23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三增压泵18与所述用水点一25之间,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循环回流管24与所述EDI水箱16相连。

优选地,还包括有水质检测装置26、换向阀27和第三循环回流管28,所述第三增压泵18与所述水质检测装置26相连,所述换向阀27的一路出口与用水点一25相连,另一路出口通过所述第三循环回流管28与所述EDI水箱16相连。优选地,还包括有电控系统29,所述电控系统29分别与所述水质检测装置26和所述换向阀27相连。纯水流至换向阀27并经第三循环回流管28流回EDI水箱16中;当水质检测装置26测得纯水水质达到设定值时,电控系统29控制换向阀27切换至出水工作状态,合格的纯水将从用水点一中25流出。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