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势能复氧污水处理系统的上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70479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势能复氧污水处理系统的上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势能复氧污水处理系统的上水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对于污水进行生物处理主要采取活性污泥和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相结合的深度处理技术,处理后的水质能达到回用水的标准,此类污水生物处理工艺好氧过程多采用曝气法(主要为鼓风曝气),来增加污水中的溶解氧,以便让活性污泥中或填料生物膜上的好氧微生物得以生长、繁殖,并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但曝气法复氧效率很低,能耗很高,运转起来费用较高。势能复氧利用势能增氧生态床,如中国专利200520071365.X,将势能通过虹吸转化为动能进行大氧复氧及吹脱,虽然可以减少曝气耗能及人工控制,但污水在每一层生态床上停留时间很短,导致污水处理效果差。将势能通过浮力放水转化为动能进行大氧复氧及吹脱,也可以减少曝气耗能及人工控制,首先需要将污水抽至最上一层,若要污水实现间歇性排放,水泵就必须频繁启动、关闭,当污水处理量较大时,就容易造成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势能复氧污水处理系统的上水装置,在水泵不间断工作的前提下,实现污水的间歇性排放。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于势能复氧污水处理系统的上水装置,包括上水箱,上水箱的中部设有第一箱体,第一箱体的上部连接有上水管,所述上水管连接有水泵,并通过水泵将污水抽至第一箱体内,所述第一箱体的底部低于上水箱的上端面,第一箱体的底部设有入水口,并通过入水口与上水箱相连通;上水箱上一侧设有矩形边框,所述矩形边框的底部与上水箱相连通,所述第一箱体及矩形边框的上端口均高于上水箱的上端面,且上水箱位于矩形边框及第一箱体外的上端口封闭;第一箱体内设有进水控制机构,上水箱内设有出水控制机构;

所述进水控制机构包括位于第一箱体内的第二箱体,第二箱体底部的中心处固定有下端敞口的第三箱体,所述第三箱体的横截面小于入水口,第三箱体穿过入水口并伸入上水箱,且第三箱体的底部固定有用于封闭入水口的第一挡板;第一箱体的顶部及底部上下对应固定有竖直的导向杆,第二箱体内固定有与导向杆相适配的导套,所述导套的上端与第二箱体的上端口相平齐,导套的下端穿过并伸出第二箱体的底部,且导套的下端与第一箱体的底部相靠接;第二箱体的底部连通有用于排出第二箱体内污水的第一排水通道,所述第一排水通道的另一端设有第一排水口,第一排水口的外侧靠接有用于封闭第一排水口的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的下端与第一排水通道铰接,第二挡板的上部固定有第一浮体;

所述出水控制机构包括位于矩形边框处的第四箱体,第四箱体内设有第二浮体,第四箱体中部的底面与上水箱的底面之间有间距,第四箱体中部下方的上水箱底部设有出水口,出水口上设有用于封闭出水口的第三挡板,第三挡板上固定有竖直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上端穿过第四箱体底板并伸入第四箱体,且与第二浮体固定连接;第四箱体的前后两侧均连通有第五箱体,第五箱体的上端面低于第四箱体的上端面,且第五箱体的上端面设有进水口,第二浮体的前后两端均固定有竖直的支撑杆,两个支撑杆的上端均紧固安装有支撑板,前、后两个支撑板上分别吊挂有用于封闭前、后两个进水口的第四挡板;第四箱体的底部连通有用于排出第四箱体内污水的第二排水通道,所述第二排水通道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排水口,第二排水口的外侧靠接有用于封闭第二排水口的第五挡板,所述第五挡板的下端与第二排水通道铰接,第五挡板的上部固定有第三浮体;第四箱体靠近第一箱体的一侧连通有进水管,进水管的另一端向上弯折并伸入第三箱体内,第三箱体内顶部吊挂有用于封闭进水管管口的封水塞。

优选地,所述第二挡板包括第一竖直部及连接于第一竖直部底部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竖直部与第一排水通道的侧面相靠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呈U形,第一连接部位于第一排水通道的下方,并与第一排水通道的底面相铰接。

优选地,所述第五挡板包括第二竖直部及连接于第二竖直部底部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竖直部与第二排水通道的侧面相靠接,所述第二连接部呈U形,第二连接部位于第二排水通道的下方,并与第二排水通道的底面相铰接。

优选地,所述第三挡板的底面沿第三挡板的长度方向设有用于加固的筋板。

优选地,出水口处固定有导向板,导向板上设有与连接杆相匹配的导向孔,所述连接杆的下端穿过并伸出导向孔。

优选地,所述封水塞呈球状。

本实用新型使用一个上水箱在连续上水的情况下,实现出水口间歇排水,这样在污水处理量较小的情况下,将本实用新型安装在一个势能复氧污水处理塔上即可实现自动运行,无需专人管理,可全部自控,水泵连续工作,避免反复启动,可延长水泵使用寿命,降低了能耗,提高了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上水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主视图;

图4是图1的仰视图;

图5是图1的俯视图;

图6是图5沿A-A线的剖面图;

图7是图5沿B-B线的剖面图;

图8是图5沿C-C线的剖面图;

图9是图7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图7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图8中F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2是图8中G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3是图5沿M-M线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13所示,一种用于势能复氧污水处理系统的上水装置,包括上水箱3,所述上水箱3包括长方体形的箱壳301,箱壳301的左侧设有矩形边框304,所述矩形边框304的底部与箱壳301相连通,矩形边框304的上端口高于箱壳301的上端面;箱壳301位于矩形边框304外的上端口设有箱盖302,箱盖302的中部设有凹槽303,凹槽303内设有入水口5。箱盖302上中部设有长方体形的第一箱体2,第一箱体2的底部与箱盖302无缝连接,且第一箱体2包围凹槽303,第一箱体2通过入水口5与上水箱3相连通;第一箱体2的上端口高于矩形边框304的上端口,第一箱体2的上部连接有上水管1,所述上水管1连接有水泵,并通过水泵将污水抽至第一箱体2内,第一箱体2内设有进水控制机构,上水箱3内左侧设有出水控制机构。

所述进水控制机构包括位于第一箱体2内的第二箱体8,所述第二箱体8呈长方体形且第二箱体8上端敞口,第二箱体8底部位于凹槽303内;第二箱体8底部的中心处固定有第三箱体38,所述第三箱体38呈圆柱形且第三箱体38下端敞口,第三箱体38的直径小于入水口5的直径,第三箱体38的顶部高于第二箱体8的底部,第三箱体38穿过入水口5并伸入上水箱3内,且第三箱体38的底部在入水口5的下方固定有用于封闭入水口5的第一挡板37。第一箱体2的顶部及底部上下对应均固定有4个竖直的导向杆21(共8个导向杆21),且4个导向杆21呈矩形排布;第一箱体2的上端口处沿左右方向固定有第一横杆7,顶部的导向杆21的上端固定于第一横杆7上,底部的导向杆21直接固定于凹槽303内;第二箱体8内固定有与导向杆21相适配的导套23,所述导套23的上下两端分别套装于上下两侧的导向杆21上,导套23的下端穿过并伸出第二箱体8的底部,且导套23的下端与凹槽303的底部相靠接,第二箱体8的顶部沿左右方向固定有第二横杆22,导套23的上端固定于第二横杆22上。第二箱体8后侧面的底部连通有用于排出第二箱体8内污水的第一排水通道32,所述第一排水通道32的后端设有第一排水口33,第一排水口33的外侧靠接有用于封闭第一排水口33的第二挡板34,所述第二挡板34包括第一竖直部及连接于第一竖直部底部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竖直部与第一排水通道32的侧面相靠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呈U形,第一连接部位于第一排水通道32的下方,并与第一排水通道32的底面相铰接,第二挡板34的上部固定有第一浮体9。

所述出水控制机构包括位于矩形边框304处的第四箱体10,第四箱体10内设有第二浮体11,第四箱体10中部的底面与上水箱3的底面之间有间距,第四箱体10中部下方的上水箱3底部设有出水口25,出水口25上设有用于封闭出水口25的第三挡板26,所述第三挡板26的底面沿第三挡板26的长度方向设有用于加固的筋板27;第三挡板26上固定有竖直的第一连接杆28,所述第一连接杆28的上端穿过第四箱体10底板并伸入第四箱体10,且与第二浮体11固定连接;出水口25处固定有导向板6,导向板6上设有与第一连接杆28相匹配的导向孔,所述第一连接杆28的下端穿过并伸出导向孔。第四箱体10的前、后两侧均连通有第五箱体14,第五箱体14的上端面低于第四箱体10的上端面,且第五箱体14的上端面设有进水口29,第二浮体11的前后两端均固定有竖直的支撑杆24,两个支撑杆24的上端均紧固安装有水平的支撑板13,前、后两个支撑板13上分别紧固安装有连接板19,所述连接板19沿左右方向延伸,且连接板19的左右两端均固定有第二连接杆20,并通过第二连接杆20吊挂有用于封闭前、后两个进水口29的第四挡板12;第四箱体10的底部连通有用于排出第四箱体10内污水的第二排水通道30,所述第二排水通道30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排水口31,第二排水口31的外侧靠接有用于封闭第二排水口31的第五挡板15,所述第五挡板15包括第二竖直部及连接于第二竖直部底部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竖直部与第二排水通道30的侧面相靠接,所述第二连接部呈U形,第二连接部位于第二排水通道30的下方,并与第二排水通道30的底面相铰接,第五挡板15的上端固定有第三浮体16。第四箱体10右侧面的中部连通有进水管17,上水箱3内设有用于支撑进水管17的支架18,进水管17的右部向上弯折并伸入第三箱体38内,且进水管17的上端管口低于箱盖302,第三箱体38内顶部吊挂有用于封闭进水管17管口的封水塞39,所述封水塞39呈球状。

本实用新型使用前,第二箱体8通过导套23落于凹槽303底面上,第二箱体8的底面与凹槽303的底面之间有间距,且第一挡板37位于入水口5的下方,使入水口5保持打开状态。该上水装置使用时,打开水泵,上水管1通过水泵将污水抽至第一箱体2,进入第一箱体2的污水通过入水口5进入上水箱3内;上水箱3内污水淹至第三浮体16时,会托起第三浮体16,使第五挡板15封闭第二排水口31,随着上水箱3内污水逐渐增多,污水水位漫入凹槽303内,第一浮体9受浮力作用,使第二挡板34封闭第一排水口33;随着上水管1继续向第一箱体2内排入污水,上水箱3内被注满污水,污水水位在第一箱体2内继续上升,当第二箱体8受到的浮力大于其浮起所需的力时,沿导向杆21竖直上移,并通过第三箱体38带动第一挡板37向上移动,将入水口5封闭;同时,第二箱体8的上浮也通过第三箱体38将封水塞39提起,进水管17的管口打开,上水箱3内的污水通过进水管17进入第四箱体10,第二浮体11开始上浮,并通过支撑杆24及支撑板13将前后两个第四挡板12提起,前后两个进水口29打开,上水箱3内的水通过进水口29快速进入第四箱体10内,第二浮体11迅速浮起,并通过第一连接杆28将第三挡板26提起,出水口25打开,上水箱3内的水通过出水口25排入下方的反应槽;随着上水箱3内污水水位逐渐下降,第三浮体16下落,第五挡板15向下翻转,第四箱体10内的污水通过第二排水口31进入上水箱3,并通过出水口25排出,第二浮体11下落,并通过第一连接杆28带动第三挡板26重新封闭出水口25,完成上水箱3的一次排水。与此同时,水泵的不间断工作,上水管1持续向第一箱体2内供水,第一箱体2内的水位上升至第二箱体8上边缘时,开始漫入第二箱体8内,随着第二箱体8内污水量逐渐增多,直至第二箱体8及第二箱体8内污水的总重大于第二箱体8所受的浮力时,第二箱体8下落,通过第三箱体38带动第一挡板37及封水塞39向下移动,使入水口5打开、进水管17的上端管口封闭,第一箱体2内的污水迅速通过入水口5进入上水箱3,第一浮体9下落,第二挡板34向下翻转,第二箱体8内的污水通过第一排水口33进入第一箱体2,并通过入水口5进入上水箱3;随着上水管1继续供水,本实用新型各部件就按照前面的动作顺序实现上水箱3的再次排水。这样,水泵的持续工作,也可实现上水箱3的间歇性排水。

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