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防止原水和净水混合的净水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93412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防止原水和净水混合的净水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净水壶,具体涉及一种可防止原水和净水混合的净水壶。



背景技术:

在净水器行业中,净水壶由于其便携和外形美观而十分受大众青睐。净水壶通常包括壶体、滤筒和水壶内胆。用户将自来水(通常称为原水)注入净水壶中时,有可能出现原水和净水混合的现象,而原水存在的细菌、胶体、重金属等物质会威胁用户的身体健康。

在现有技术中,常见的净水壶使用硅胶圈将滤筒和水壶内胆的边缘密封,防止原水与净水混合。但是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滤筒和内胆装配不当,导致硅胶圈错位,造成滤筒和水壶内胆之间存在缝隙,原水通过该缝隙流入净水区中,污染净水,未达到净化效果。

2、长期使用的净水壶中的硅胶圈会老化变形,容易破损,达不到封水效果,导致原水通过渗透的方式与净水混合进行二次污染,不能达到最佳净化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防止原水和净水混合的净水壶,该净水壶能够更有效、更可靠地将原水与过滤后的净水隔绝,防止净水有二次污染的可能,使得净化效果更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可防止原水和净水混合的净水壶,包括壶体、水壶内胆、设置在水壶内胆里的滤筒以及设置在滤筒里面用于净化原水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壶内胆包括用于原水缓存的上内胆和用于与滤筒装配的下内胆;所述下内胆的底部设有往上延伸的支柱;所述滤筒的顶部设有用于原水进入滤芯的原水进水口,所述滤筒的底部设有净水出水口,所述滤筒的外壁上端设有与下内胆内壁贴合的密封环,所述滤筒的底部设有往上延伸的中空的支撑筒,所述支柱伸入到支撑筒,且支柱的顶面支撑在支撑筒内腔的顶面;所述滤筒与下内胆装配后,下内胆的内壁与滤筒的外壁之间的空间形成净水缓存区,该净水缓存区包括下内胆内侧壁与滤筒外侧壁之间的环形区、下内胆的底部上表面与滤筒的底部下表面之间的净水出水区以及支柱外侧壁与支撑筒内侧壁之间的净水排水区,所述环形区、净水出水区以及净水排水区相连通;所述支柱的顶面与支撑筒内腔的顶面之间设有排水口。

上述可防止原水和净水混合的净水壶的工作原理是:

净水过程中,缓存在上内胆的原水通过滤筒顶部的原水进水口进入滤芯;经过滤芯过滤后得到的净水通过设置在滤筒底部的净水出水口后,进入净水出水区,随后进入环形区和净水排水区,随着净化后的净水水量增加,环形区和净水排水区中的水位不断升高,位于净水排水区中的空气被逐渐排走,而位于环形区上方的空气处于封闭空间内,被逐渐压缩;当净水排水区中的净化水漫过支柱的顶面与支撑筒内腔的顶面之间的排水口时,净水就会从排水口中流出,供给用户。而随着环形区中水位的升高,环形区上方的空气不断被压缩,空气压力不断升高,最终,整个净水壶内的压力达到一种平衡状态,此时环形区中水位保持稳定,滤筒底部的净水出水口的出水量和排水口中的排水量一致;而环形区上方的压缩空气一方面抵挡下方的净水的上升压力,同时抵挡上方的原水向下的渗透压力,保证存放在上内胆的原水始终无法渗透进入净水缓存区与净水混合。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滤筒的顶部中央设有拆装把手,该拆装把手包括圆柱形的连接部和设置在连接部上端的手提环,所述连接部的下端与滤筒顶部连接。通过设置这样的拆装把手,便于用户拆卸和安装滤筒。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滤筒的顶部设有多个原水进水口,所述拆装把手的连接部上也设有若干个原水进水口。通过设置多个原水进水口,有利于原水从多个方向均匀地进入滤筒。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设置在滤筒外壁上端的密封环为弹性件,该密封环从上往下向外倾斜,所述密封环的上端与滤筒外壁上端连接,所述密封环的下端与下内胆的内壁紧密接触。采用这样倾斜且具有弹性的密封环,使得密封环的下端与下内胆的内壁紧密接触时具有向外的张力,使得封水效果更佳。

优选地,所述下内胆内壁的上端设置成从上到下逐渐变小的结构,以便于安装时密封环更容易进入到下内胆中。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支柱和支撑筒分别设置在下内胆和滤筒底部的中央;所述下内胆的截面呈长方形;所述滤筒的下部设有两个向下延伸的延伸筒,所述净水出水口设置在两个延伸筒的底部。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支柱为中空结构,该支柱内腔的上端设有定位环,该定位环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向定位环的水平中心线倾斜,所述定位环上设有一个用于导出净水的出水缺口;所述支撑筒的内顶部设有向下延伸的定位柱,所述定位环的内孔与定位柱的外壁相配合。设置定位环和定位柱的作用在于,在安装滤筒时对滤筒进行对中定位,便于滤筒的快速安装和定位。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净水排水区的上端从下到上逐渐变窄,有利于提高到达该部位的净水的压力和流速,使得便于净水从排出口中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定位柱的下端设有两个开口槽。这样,在将滤筒装配到水壶的下内胆时,由于设有开口槽,定位柱受到支柱的定位环的挤压后在径向会作一定的收缩变形,使之能够顺利装入到支柱的定位环中。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滤芯为活性炭,或炭纤维,或树脂,或PP棉等净化滤材。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利用空气压差的原理,实现净水壶中原水和净水的有效隔离,使得净水效果更佳,避免了净水的二次污染。

2、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计紧凑且简洁,巧妙地利用下内胆和滤筒之间的空间存储一部分空气,并利用水压对该部分空气进行压缩,而压缩后的空气的压力用于抵抗原水向下的渗透压力,从而达到水压和气压的平衡,防止原水向下渗透,有效地解决目前该领域中不能够完全防止原水和净水混合的技术难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防止原水和净水混合的净水壶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II的放大图。

图3为图1中壶体和水壶内胆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I的放大图。

图5为图1中滤筒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滤筒的立体图。

图7为图1中壶体和水壶内胆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

参见图1-图7,本实施例的可防止原水和净水混合的净水壶包括壶体1、水壶内胆、设置在水壶内胆里的滤筒2以及设置在滤筒2里面用于净化原水的滤芯9;所述水壶内胆包括用于原水缓存的上内胆3和用于与滤筒2装配的下内胆4;所述下内胆4的底部设有往上延伸的支柱4-1;所述滤筒2的顶部设有用于原水进入滤芯9的原水进水口2-1,所述滤筒2的底部设有净水出水口2-2,所述滤筒2的外壁上端设有与下内胆4内壁贴合的密封环2-3,所述滤筒2的底部设有往上延伸的中空的支撑筒2-4,所述支柱4-1伸入到支撑筒2-4,且支柱4-1的顶面支撑在支撑筒2-4内腔的顶面;所述滤筒2与下内胆4装配后,下内胆4的内壁与滤筒2的外壁之间的空间形成净水缓存区,该净水缓存区包括下内胆4内侧壁与滤筒2外侧壁之间的环形区5、下内胆4的底部上表面与滤筒2的底部下表面之间的净水出水区6以及支柱4-1外侧壁与支撑筒2-4内侧壁之间的净水排水区7,所述环形区5、净水出水区6以及净水排水区7相连通;所述支柱4-1的顶面与支撑筒2-4内腔的顶面之间设有排水口8。

参见图5或图6,所述滤筒2的顶部中央设有拆装把手,该拆装把手包括圆柱形的连接部2-7和设置在连接部2-7上端的手提环2-6,所述连接部2-7的下端与滤筒2顶部连接。通过设置这样的拆装把手,便于用户拆卸和安装滤筒2。

参见图5或图6,所述滤筒2的顶部设有多个原水进水口2-1,所述拆装把手的连接部2-7上也设有若干个原水进水口2-1。通过设置多个原水进水口2-1,有利于原水从多个方向均匀地进入滤筒2。

参见图1或图5,所述设置在滤筒2外壁上端的密封环2-3为弹性件,该密封环2-3从上往下向外倾斜,所述密封环2-3的上端与滤筒2外壁上端连接,所述密封环2-3的下端与下内胆4的内壁紧密接触。采用这样倾斜且具有弹性的密封环2-3,使得密封环2-3的下端与下内胆4的内壁紧密接触时具有向外的张力,使得封水效果更佳。

参见图1或图3,所述下内胆4内壁的上端设置成从上到下逐渐变小的结构,以便于安装时密封环2-3更容易进入到下内胆4中。

参见图1、图2、图6和图7,所述支柱4-1和支撑筒2-4分别设置在下内胆4和滤筒2底部的中央;所述下内胆4的截面呈长方形;所述滤筒2的下部设有两个向下延伸的延伸筒2-8,所述净水出水口2-2设置在两个延伸筒2-8的底部。

参见图1-图4,所述支柱4-1为中空结构,该支柱4-1内腔的上端设有定位环4-11,该定位环4-1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向定位环4-11的水平中心线倾斜,所述定位环4-11上设有一个用于导出净水的出水缺口4-12;所述支撑筒2-4的内顶部设有向下延伸的定位柱2-5,所述定位环4-11的内孔与定位柱2-5的外壁相配合。设置定位环4-11和定位柱2-5的作用在于,在安装滤筒2时对滤筒2进行对中定位,便于滤筒2的快速安装和定位。

参见图1或图2,所述净水排水区7的上端从下到上逐渐变窄,有利于提高到达该部位的净水的压力和流速,使得便于净水从排出口中排出。

参见图1、图2或图5,所述定位柱2-5的下端设有两个开口槽2-51,这样,在将滤筒2装配到水壶的下内胆4时,由于设有开口2-51槽,定位柱2-5受到支柱4-1的定位环4-1的挤压后在径向会作一定的收缩变形,使之能够顺利装入到支柱4-1的定位环4-1中。

参见图1,所述滤芯9为活性炭,或炭纤维,或树脂,或PP棉等净化滤材。

参见图1-图7,本实施例的可防止原水和净水混合的净水壶的工作原理是:

净水过程中,缓存在上内胆3的原水通过滤筒2顶部的原水进水口2-1进入滤芯9;经过滤芯9过滤后得到的净水通过设置在滤筒2底部的净水出水口2-2后,进入净水出水区6,随后进入环形区5和净水排水区7,随着净化后的净水水量增加,环形区5和净水排水区7中的水位不断升高,位于净水排水区7中的空气被逐渐排走,而位于环形区5上方的空气处于封闭空间内,被逐渐压缩;当净水排水区7中的净化水漫过支柱4-1的顶面与支撑筒2-4内腔的顶面之间的排水口8时,净水就会从排水口8中流出,供给用户。而随着环形区5中水位的升高,环形区5上方的空气不断被压缩,空气压力不断升高,最终,整个净水壶内的压力达到一种平衡状态,此时环形区5中水位保持稳定,滤筒2底部的净水出水口2-2的出水量和排水口8中的排水量一致;而环形区5上方的压缩空气一方面抵挡下方的净水的上升压力,同时抵挡上方的原水向下的渗透压力,保证存放在上内胆3的原水始终无法渗透进入净水缓存区与净水混合。

上述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内容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做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