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生态雨水花园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52156发布日期:2018-08-24 20:02阅读:138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生态雨水花园。



背景技术:

雨水花园是种行之有效的雨水自然净化与处置技术,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渗滤功能的现代风景园林发展方式,是运用了生物滞留的原理的旱地生态系统。雨水花园是指自然形成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并在浅凹绿地区域内种有各种灌木、花草以及树木等植物的专类工程设施,主要通过植物、天然土壤或人工土壤的过滤作用净化雨水,减小径流污染,同时消纳小面积汇流的初期雨水,将雨水暂时蓄留其中之后,慢慢渗入土壤来减少径流量,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技术工程。近年来,因城市的飞速建设等原因,城市内涝越来越严重,雨水花园利用园林的骨架因势诱导,将雨水汇入浅洼绿地中,对雨水进行收集、处理和综合利用,在改造提升原有景观带的同时,贯彻水资源循环利用意识,对强调城市绿化生态有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专利文献CN206005135U公开了一种梯形石笼围合的雨水花园的结构,该基于海绵城市的生态雨水花园包括原土层、碎石垫层、土工布、 种植土层和梯形石笼;所述梯形石笼围合近圆形的雨水花园预设场地,所述圆形场地自下而上分别为原土层、碎石垫层、土工布和种植土层;所述梯形石笼安装于所述雨水花园预设场地的周边,所述梯形石笼采用钢丝网板围合成,所述梯形石笼的剖面为梯形,所述梯形石笼内填入卵石。这样的雨水花园结构不仅使基于海绵城市的生态雨水花园的边界显得平缓,保证视觉景观效果,坡度能更平缓的与花园底部的微地形交接,还能够防止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在入水口底部铺设卵石,削弱了水流冲力。

然而,当该圆形的雨水花园预设场地内积存太多的雨水,土壤一时难以吸纳积水,空气无法在基于海绵城市的生态雨水花园与包裹住基于海绵城市的生态雨水花园的土壤之间流通,容易造成植物烂根,而如果长时间没有降雨还需要对人工对绿化带内的植物浇水,浪费人力成本,没有办法实现对雨水的有效利用。

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即希望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基于雨水花园对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设计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生态雨水花园,给市民提供优质的生活游憩空间,对城市雨水循环利用以及生态改善都大有裨益,对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生态雨水花园,该基于海绵城市的生态雨水花园不仅能解决雨水积存太多容易损坏植物根部的问题,同时还创造了优美的景观环境空间,完美的将雨水进行收集、净化和回收利用。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措施:

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生态雨水花园,包括设置在绿化带内的基坑,所述基坑的坑口处设有入水口,基坑内自下往上依次设置有素土层、砾石层、中砂过滤层、营养介质层和卵石层,卵石层上种植有有机植物层,所述砾石层内安设有排水管,所述基坑内垂直固定有溢流竖管,所述溢流竖管连接有接雨水管渠。

作为优选,所述溢流竖管的末端固定在所述素土层内,溢流竖管的顶端向上延伸穿过所述卵石层,所述溢流竖管的顶端设置有格栅。

作为优选,所述素土层的压实系数大于90%,素土层上铺设有第一透水土工布层,所述第一透水土工布层向外延伸并通过压紧砾石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入水口一侧底部铺设有缓冲卵石,缓冲卵石的直径为40-60mm,所述缓冲卵石倾斜铺设在卵石层的外侧围,形成卵石层的雨水缓冲区。

作为优选,所述营养介质层的厚度为400-500mm,所述营养介质层由腐殖土、表土以及细砂组成,所述腐殖土、表土和细砂的含量比例为3:3:4。

作为优选,所述中砂过滤层的厚度为150-200mm,中砂过滤层的上下两端连接有第二透水土工布层。

作为优选,所述基坑内设有景观石,所述景观石设置在所述卵石层上,景观石的至高点高于所述基坑的坑口。

作为优选,所述卵石层由直径为20-40mm的卵石铺设而成,卵石层的厚度为50mm。

作为优选,所述卵石层的最低点对应所述基坑的坑口之间的距离不小于400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的排水管连接有集水模块,积存在基于海绵城市的生态雨水花园基坑内的雨水经过植物净化和土壤吸纳后,多余的积水会随着排水管回收到雨水收集井内,由此实现对雨水的有效收集与利用。

2、传统的基于海绵城市的生态雨水花园排流效率低,当大量降水时,基坑内会短时间积蓄大量的雨水,导致基坑满载从而溢流到基于海绵城市的生态雨水花园外,而本实用新型的基坑内设有溢流竖管,当积水漫过溢流竖管顶端时,积水会顺着溢流竖管流到接雨水管渠,避免基于海绵城市的生态雨水花园溢流。

3、本实用新型的基于海绵城市的生态雨水花园自上往下依次设置有卵石层、营养介质层、第二透水土工布层、中砂过滤层、第二透水土工布层砾石层、第一透水土工布层和素土层,各层的缝隙错落有致,有利于雨水流通,同时采用具有过滤吸附能力的材料作为内部填充材料,对初期雨水具有很好的过滤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生态雨水花园,包括设置在绿化带内的基坑1,所述基坑1的坑口处设有入水口2,基坑1内自下往上依次设置有素土层3、砾石层4、中砂过滤层5、营养介质层6和卵石层7,卵石层7上种植有有机植物层8,所述砾石层4内安设有排水管9,所述基坑1内垂直固定有溢流竖管10,所述溢流竖管10连接有接雨水管渠11。所述有机植物层8可选用风车草、细叶芒、鸢尾、水生美人蕉、 千屈菜、花叶芦竹、小兔子狼尾草等茎叶繁茂、净化能力强的植物,根据植物习性和水位高低相地种植。

本实施例中,所述溢流竖管10的末端固定在所述素土层3内,溢流竖管10的顶端向上延伸穿过所述卵石层7,所述溢流竖管10的顶端不高于所述基坑1的坑口,当基于海绵城市的生态雨水花园短时间内积蓄有大量雨水,且积水漫过溢流竖管10顶端时,积水会流入溢流竖管10,最终流到接雨水管渠11,避免积水漫过基坑1的坑口,导致基于海绵城市的生态雨水花园溢流;所述溢流竖管10的顶端设置有格栅101,可以防止颗粒较大的泥土或石粒混合在积水中流入溢流竖管10内,导致堵塞溢流竖管10。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所述素土层3的压实系数大于90%,素土层3上铺设有第一透水土工布层12,所述第一透水土工布层12向外延伸并通过压紧砾石13固定,防止第一透水土工布层12在雨水增压的情况下,发生变形或滑落,影响基于海绵城市的生态雨水花园结构的稳定性。所述中砂过滤层5的厚度为150-200mm,中砂过滤层5的上下两端连接有第二透水土工布层14,所述中砂过滤层5通过第二透水土工布层14与所述素土层3和营养介质层6隔离,防止中砂过滤层5在雨水渗透的过程中与所述素土层3和营养介质层6混合,影响中砂过滤层5的过滤效果。所述营养介质层6的厚度为400-500mm,所述营养介质层6由腐殖土、表土以及细砂组成,且当所述腐殖土、表土和细砂的含量比例为3:3:4时,有机植物层8能从营养介质层6获得足够营养成分,生长状态良好。所述卵石层7由直径为20-40mm的卵石铺设而成,卵石层7的厚度为50mm,且所述卵石层7的最低点对应所述基坑1的坑口之间的距离不小于400mm,保证雨水能汇聚到基于海绵城市的生态雨水花园内,减少溢流的发生。

所述入水口2一侧底部铺设有缓冲卵石21,缓冲卵石21的直径为40-60mm,所述缓冲卵石21倾斜铺设在卵石层7的外侧围,形成卵石层7的雨水缓冲区,能够防止雨水冲刷造成基于海绵城市的生态雨水花园水土流失,削弱水流冲力,提高基于海绵城市的生态雨水花园的结构稳定性。

为了实时考察基于海绵城市的生态雨水花园的使用状态,方便游览者观赏基于海绵城市的生态雨水花园的美景,所述基坑1内设有景观石15,所述景观石15设置在所述卵石层7上,景观石15的至高点高于所述基坑1的坑口,景观石15与植物相结合不仅营造出自然质朴、舒适宜人的城市园林游憩空间,达到自然景观和城市环境的和谐,而且观察者站在景观石15时,不会沾湿观察者的衣鞋。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经济、环保、渗透性强、过滤性好、生态效果和景观效果俱佳,基于海绵城市的生态雨水花园周围的积水随入水口流入基于海绵城市的生态雨水花园,过滤、积蓄在基于海绵城市的生态雨水花园内,多余的积水会随着排水管回收到雨水收集井内,完美的将雨水进行收集、净化和回收利用,且当大量降水时,积水会顺着溢流竖管流到接雨水管渠进行排流,避免基于海绵城市的生态雨水花园溢流,保证了优美的景观环境空间。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