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泥机的刷土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90140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去泥机的刷土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去泥机的刷土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植物的药用价值也越显突出,人们发现植物的用途也具多样,因此,越来越多人种植具有药物价值的植物或采摘野生的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

目前,无论是养植或野生的植物,采摘后,植物的根部总会残留一定的泥土,为了不影响植物的药用价值,需去除沾附在植物上泥土,以保证植物的药用价值。

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去泥机对植物进行泥土的去除,将植物放入去泥机后,通过去泥机内的刷体,进而去除沾附在植物上泥土,往往刷体只能单方向对植物进行刷除泥土,为了提高其去泥效果,往往需要对植物进行多次去泥,导致去泥的步骤繁杂,并且无法保证去泥机的去泥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去泥机的刷土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去泥机的去泥步骤繁琐且去泥效果不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去泥机的刷土结构,包括筒体,所述筒体的内部穿设有相对于所述筒体轴向移动的移动轴,所述移动轴包括置于所述筒体内部的内置段;所述移动轴的内置段的外侧壁设置有多个第一刷体,所述筒体的内侧壁设置有多个第二刷体,沿所述移动轴径向向外的方向,多个所述第一刷体分别朝下倾斜布置,所述第二刷体朝向所述第一刷体延伸,且与所述第一刷体之间具有间隙。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第一刷体呈多列状布置,形成多列沿所述移动轴的轴向布置的第一刷体列,多个第一刷体列环绕所述内置段的外侧壁的圆周方向环绕布置;多个所述第二刷体呈多列状布置,形成多列沿所述筒体的轴向布置的第二刷体列,多个第二刷体列环绕所述筒体的内侧壁的圆周方向环绕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刷体呈水平状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刷体的内端嵌入在所述移动轴的内置段的外侧壁,所述第一刷体的外端形成有弧形刷除粒。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刷体的内端嵌入在所述筒体的内侧壁所述第二刷体的,外端形成有弧形刷除粒。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轴连接有导向件,当所述移动轴上下移动时,所述导向件使所述移动轴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导向件包括固定布置的导向筒,所述移动轴活动穿过所述导向筒,所述导向筒中设有螺旋布置的导向槽,所述导向槽沿所述导向筒的轴向延伸,所述移动轴的外侧壁设有导向块,所述导向块活动置于所述导向槽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去泥机的刷土结构,由于移动轴的内置段的外侧壁设置有多个第一刷体,筒体的内侧壁设置有多个第二刷体,并且多个第二刷体与多个第一刷体之间具有间隙且相对布置,因此,当去泥机投入工作时,待去泥的植物进入筒体,即第二刷体与第一刷体的间隙中,在驱动结构的作用下,移动轴相对于筒体上下移动,第一刷体以及第二刷体对待去泥的植物进行多方位的去除泥土,因为第一刷体沿移动轴径向向外的方向,朝下倾斜布置,所以可引导待去泥的植物由上至下移动,从而使待去泥的植物经多个第一刷体以及第二刷体进行刷除泥土,保证去泥机的去泥效果,同时只需控制驱动结构,则可实现去泥机的去泥功能,操作简单,便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去泥机的刷土结构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去泥机的刷土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参照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较佳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去泥机的刷土结构,解决了去泥机的去泥步骤繁琐且去泥效果不佳的问题。

去泥机的刷土结构,包括筒体10,筒体10内部穿设有移动轴20,移动轴20的外侧壁与筒体10的内侧壁之间具有间隔区域,这样,可在间隔区域内安装清除泥土的装置,并且待去泥的植物可通过此间隔区域进行清除泥土;移动轴20包括置于筒体10内部的内置段22以及沿筒体10的上部的方向延伸且穿出筒体10的外置段21,筒体10的上方设置有驱动移动轴20相对筒体10上下移动的驱动结构。

再者,内置段22的外侧壁设置有多个第一刷体30,筒体10的内侧壁设置有多个第二刷体40,沿移动轴20径向向外的方向,多个第一刷体30朝下倾斜且环绕移动轴20布置,第二刷体40朝向第一刷体30延伸,且与第一刷体30之间具有间隙,这样设置的好处是,当去泥机投入工作时,进入到筒体10内的待去泥的植物,处于第一刷体30与第二刷体40的间隙中,在第一刷体30的作用下,会由上至下移动,从而使待去泥的植物通过多个第一刷体30以及第二刷体40,进而通过多个第一刷体30以及多个第二刷体40的不断相对运动,对待去泥的植物进行刷擦,从而去除沾附在植物上的泥土,进而提高去泥机的去泥效果。

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刷体30呈多列状布置,形成多列沿移动轴20的轴向布置的第一刷体30列,多个第一刷体30列环绕内置段22的外侧壁的圆周方向环绕布置;多个第二刷体40呈多列状布置,形成多列沿筒体10的轴向布置的第二刷体40列,多个第二刷体40列环绕筒体10的内侧壁的圆周方向环绕布置这样设置的意义在于,增加第一刷体30以及第二刷体40的设置密度,从而对进入筒体10的待去泥的植物进行全方位的去除泥土,使其去泥的更加彻底,从而保证去泥机的去泥效果。

为了提高去泥机的去泥效果,第二刷体40呈水平状布置,这样第二刷体40具有更大的与待去泥植物的横截接触面,从而单个第二刷体40去除泥土的范围就越大,从而在多个第二刷体40的协同作用下,对于待去泥的植物的去泥范围更广,同时在相同的范围下,多个第二刷体40具有多次对于待去泥的植物进行刷擦,从而提高去泥机的去泥效果。

或者,作为其它实施例,多个第二刷体40沿筒体10径向向外朝下倾斜且环绕筒体10内壁布置,这样设置的意义在于,向下倾斜布置的第二刷体40与沿移动轴20径向向外向下倾斜布置的第一刷体30相互呼应,第二刷体40不会影响第一刷体30引导进入去泥机的待去泥的植物向下移动,同时协同第一刷体30,使待去泥的植物更易于沿筒体10至上向下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待去泥的植物不会卡在第一刷体30或第二刷体40上,进而影响去泥机的正常工作;第二刷体40环绕筒体10内壁布置,这样进入去泥机内的待去泥的植物具有更大的去泥范围,从而保证去泥机具有更强的去泥效果。

为了避免第一刷体30以及第二刷体40对待去泥的植物造成较大的伤害,第一刷体30内端嵌入在内置段22的外侧壁,外端形成弧形刷除粒;第二刷体40内端嵌入在筒体10的内侧壁,外端形成弧形刷除粒,这样设置能达到的效果是,弧形刷除粒能有效的降低第一刷体30以及第二刷体40对于待去泥的植物的磨损,从而对于待去泥的植物在移动中起到保护作用;另外,由于第一刷体30会跟随移动轴20上下移动,从而第一刷体30与第二刷体40之间存在相对运动,因此,弧形刷除粒能降低第一刷体30和第二刷体40与待去泥的植物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提高第一刷体30以及第二刷体40的使用寿命。

为了进一步的增加去泥机的去泥效果,移动轴20连接有导向件70,导向件70使移动轴20相对筒体10上下移动的过程时,不仅进行上下移动,而且还沿移动轴20的径向方向进行转动,这样设置的好处是,设置在移动轴20的内置段22上的第一刷体30跟随移动轴20转动而转动,从而带动进入筒体10的待去泥的植物向筒体10径向偏移,因此,待去泥的植物具有更长的刷擦距离,从而进入筒体10的待去泥的植物能接触更多的第一刷体30以及第二刷体40,从而使去泥机的去泥效果更佳。

本实施例中,导向件包括固定布置的导向筒50,移动轴20活动穿过导向筒50,导向筒50中设有螺旋布置的导向槽51,导向槽51沿导向筒50的轴向延伸,外置段21的外侧壁设有导向块52,导向块52活动置于导向槽51中;于是,当移动轴20在向下移动的过程中,导向块52在导向槽51的槽内移动,这样,移动轴20相对于筒体10不仅进行向下移动,而且沿移动轴20径向的方向进行转动;当移动轴20向上移动时,导向块52沿导向槽51向上移动,从而使移动轴20相对于筒体10不仅进行在向上的过程,而且沿移动轴20径向的方向进行转动;这样能达到的效果是,在第一刷体30的作用下,使进入筒体10的待去泥的植物不仅实现向下移动,沿筒体10的径向作圆周移动,这样,待去泥的植物具有更长的刷擦距离,从而能接触更多的第一刷体30以及第二刷体40,使去泥机的去泥效果更佳,并且移动轴20沿径向转动的过程中,促使第一刷体30也沿筒体10作圆周运动,使第一刷体30与第二刷体40能更全面的对待去泥的植物进行刷擦,从而提高去泥机的去泥效果。

另外,外置段21的外侧壁可设有两个相对称的导向块52,这样,导向筒50也设有两个相对应的螺旋布置的导向槽51,这样设置的好处是,移动轴20在移动过程中,两个导向块52分别在导向槽51内移动,两个导向块52同时移动,从而驱动结构作用于移动轴20的作用力能较为均匀,从而使移动轴20在移动过程中,更加平稳;同时,避免移动轴20受力不均,造成零件的磨损,影响零件的使用寿命。

为了降低导向块52与导向槽51之间的磨损,导向块52设置有缓冲环,缓冲环环绕导向块52,这样设置避免了导向块52与导向槽51直接接触,造成相互磨损,缓冲环具有较高的柔韧性,当导向块52在导向槽51的槽内移动时,不会对导向槽51和导向块52造成较大的磨损,从而提高零件的使用寿命。

为了防止驱动结构外露,筒体10的上端部设有安装外壳70,驱动结构以及外置段21置于安装外壳70的内部,这样能防止驱动结构以及外置段21与其他物体直接发生碰撞,造成驱动结构损坏,同时避免驱动结构以及外置段21长时间外露,造成零件腐蚀,影响驱动结构的使用寿命。

再者,驱动结构包括转动手柄80,转动手柄80活动连接在安装外壳70上,转动手柄80延伸至安装外壳70内,形成内置端90,内置端90连接有偏心轮,所述偏心轮抵接在外置段21的上部段的顶部;通过转动驱动结构的转动手柄80,在偏心轮的作用下,移动轴20相对筒体10进行上下移动且沿移动轴20径向转动,这样操作人员能较省力的操作去泥机,从而使去泥机操作更加简便、省力。

筒体10具有放入待去泥植物的放入口60以及供去泥后的植物离开筒体10的下出口,放入口60位于下出口的上方;放入口60呈上大下小,这样,当多个待去泥的植物一同进入到筒体10内时,放入口60上端较大,能使待去泥的植物更易进入筒体10,放入口60由上至下逐渐变小,有助于对多个待去泥的植物一同进入到筒体10时,进行分流,也就是说,使多个待去泥的植物一同进入筒体10的进入口,但分流进入到筒体10,有效防止过多待去泥的植物一同进入去泥机,从而影响到去泥机的去泥效果。

另外,放入口60贯通筒体10,这样设置的好处是,通过放入口60,进入去泥机的待去泥的植物直接进入筒体10,这样有助于提高去泥机的去泥效率,节省去泥机的去泥时间,同时,避免待去泥的植物进入去泥机的其他机构,造成其他机构无法进行正常工作。

为了方便去泥后的植物的收集,筒体10的下出口设置有底座100,底座100的内部具有镂空空间,筒体10的下出口贯通底座100的内部镂空空间,这样既可对去泥后的植物进行收集,去泥后的植物通过筒体10的下出口进入底座100,这样,去泥后的植物则不会散乱分布,从而对人们收取去泥后的植物造成极大地不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