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两用式水箱反渗透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99595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一种两用式水箱反渗透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两用式水箱反渗透系统。



背景技术:

海水淡化技术中,随着近些年工程造价和运行成本持续降低,反渗透法已成为发展最快的海水淡化方法。反渗透法是通过高压泵将海水加压使淡水透过反渗透膜进入另一侧从而实现海水的淡化,具有投资省、能耗低、建设期短、占地少的优点。

现有反渗透系统中,原水和反渗透膜处理装置产生的废水和净水分别用不同的箱体储存,原水箱的原水经反渗透膜处理装置处理后只能得到少量的净水,产生的大部分废水进入废水箱,如此,在净水过程中需频繁将废水箱的废水倒掉,并补充原水箱的原水,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且使用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节约水资源且不必频繁倾倒废水,提高产水比的两用式水箱反渗透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1.一种两用式水箱反渗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水箱和反渗透膜处理装置,水箱内的原水通过高压泵送至反渗透膜处理装置,所述水箱内部设有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一出水管的进水口高度高于所述水箱箱底,所述第一出水管的出水口与第二出水管的进水口相连,所述第一出水管与所述第二出水管通过导向机构连接,所述第二出水管与所述高压泵的进水管路连接,所述第一出水管内设有第一闭水阀,所述第一出水管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二出水管的进水口的连接处设有密封件,所述水箱上还设有与所述反渗透膜处理装置的浓水排放管道连通的回水管。

优选地,所述第一出水管与所述第二出水管连接时,所述第一闭水阀由顶出机构顶出,从而导通第一出水管。

优选地,所述第二出水管上设有第二闭水阀,所述第一出水管与所述第二出水管连接时,所述第一闭水阀和所述第二闭水阀由顶出机构顶出,从而导通第一出水管和第二出水管。

优选地,所述第一出水管包括直管段和第一扩径段,所述第一闭水阀包括第一挡水板和第一压力弹簧,所述第一压力弹簧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出水管的内壁上,另一端与第一挡水板固接,所述顶出机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出水管内壁上,另一端为自由端。

优选地,所述第一出水管包括直管段和第一扩径段,所述第一闭水阀包括第一挡水板和第一压力弹簧,所述第一压力弹簧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出水管的内壁上,另一端与第一挡水板固接,所述第二出水管包括直管段和第二扩径段,所述第二闭水阀包括第二挡水板和第二压力弹簧,所述第二压力弹簧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出水管的内壁上,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挡水板固接。

优选地,所述顶出机构包括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第一顶杆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出水管内壁上,另一端为自由端,第二顶杆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出水管内壁上,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第一出水管和所述第二出水管连接时,所述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的自由端分别将第一挡水板顶至第一扩径段,第二挡水板顶至第二扩径段,从而实现第一出水管和第二出水管的导通。

优选地,所述顶出机构包括第三顶杆,所述第三顶杆的固定端设置在第一挡水板或第二挡水板上,所述第一出水管和所述第二出水管连接时,所述第三顶杆的自由端与另一挡水板接触,对第一挡水板和第二挡水板产生压力,将第一挡水板和第二挡水板分别顶至第一扩径段和第二扩径段,实现第一出水管和第二出水管的导通。

优选地,所述第一闭水阀包括活动挡板和第三压力弹簧,所述第三压力弹簧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出水管内壁上,另一端与所述活动挡板固接,所述活动挡板一端通过铰链连接到所述第一闭水阀的内壁上,所述顶出机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出水管的内壁上,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第一出水管和所述第二出水管连接时,所述顶出机构的自由端将活动档板顶开,活动挡板绕铰链转动一定角度,从而实现第一出水管和第二出水管的导通。

优选地,所述第一闭水阀包括挡球和第四压力弹簧,所述第四压力弹簧一端固定于设置在所述第一出水管直管段内壁上的套环上,另一端与所述挡球固接,所述第一出水管下端向内倾斜一定角度,所述顶出机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出水管的内壁上,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第一出水管和所述第二出水管连接时,所述顶出机构的自由端将挡球顶至第一出水管的直管段,从而实现第一出水管和第二出水管的导通。

优选地,所述顶出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出水管或第二出水管上,或者,所述顶出机构设置在第一挡水板或第二挡水板上;所述顶出机构为顶杆或杆状结构或块状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出水管与所述第二出水管的连接方式为套接或卡接或对接。

优选地,所述水箱与所述高压泵之间设有预过滤装置或进水阀。

优选地,所述导向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出水管或所述第二出水管或所述水箱或用于承载所述水箱的承载设备上,用于定位所述第一出水管和所述第一出水管的连接位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出水管的进水口距离所述水箱箱底的高度占所述水箱储水高度的5%-60%。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将原水箱和废水箱合并,反渗透膜处理装置产生的废水可经原水箱回到反渗透膜处理装置继续净化,直至原水箱内剩余水的水质不适合继续净化时,将原水箱内的废水倾倒后再补充新鲜原水即可重复净化过程,如此减少了废水的排放量,减少人工倾倒废水和换水的次数,使用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水箱与承载设备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第一闭水阀和第二闭水阀与顶出机构配合时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第一闭水阀处于关闭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的第二闭水阀处于关闭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第一闭水阀和第二闭水阀与顶出机构配合时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第一闭水阀与顶出机构配合时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第一闭水阀与顶出机构配合时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第一闭水阀处于关闭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只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两用式水箱2反渗透系统,包括水箱2、预过滤装置1和反渗透膜处理装置5,水箱2内的原水通过高压泵4送至反渗透膜处理装置5,所述预过滤装置1与所述高压泵4之间设有进水阀3。

所述水箱2内部设有第一出水管7,所述第一出水管7的进水口高度高于所述水箱2箱底,所述第一出水管7的出水口与第二出水管8的进水口相连,所述第一出水管7或所述第二出水管8上设有用于定位所述第一出水管7和第二出水管8连接位置的第一导向机构9,所述第二出水管8与所述高压泵4的进水管路连接,所述第一出水管7内设有第一闭水阀,所述第一出水管7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二出水管8的进水口的连接处设有密封件。

所述水箱2上还设有与所述反渗透膜处理装置5的浓水排放管道连通的回水管。所述浓水排放管道上还设有排水阀6,所述水箱2放置于承载设备11上,所述承载设备11或所述水箱2上设有用于定位所述承载设备11和所述水箱2连接位置的第二导向机构10。

如图3至图9所示,优选地,所述第一出水管7与所述第二出水管8连接时,所述第一闭水阀由顶出机构顶出,从而导通第一出水管7。

所述第二出水管8上还可设有第二闭水阀。

所述第一出水管7与所述第二出水管8连接时,所述第一闭水阀和所述第二闭水阀由顶出机构顶出,从而导通第一出水管7和第二出水管8。

所述顶出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出水管7或第二出水管8上。

所述第一出水管7与所述第二出水管8的连接方式为套接或卡接或对接。

如图3至图5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所述第一出水管7包括直管段和扩径段Ⅰ18,所述第一闭水阀包括第一挡水板14和第一压力弹簧13,所述第一压力弹簧13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出水管7的内壁上,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挡水板14固接,所述顶出机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出水管8内壁上,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第二出水管8包括直管段和扩径段Ⅱ19,所述第二闭水阀包括第二挡水板16和第二压力弹簧15,所述第二压力弹簧15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出水管8的内壁上,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挡水板16固接,所述顶出机构包括顶杆Ⅰ12和顶杆Ⅱ17,顶杆Ⅰ12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出水管8内壁上,另一端为自由端,顶杆Ⅱ17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出水管8内壁上,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第一出水管7和所述第二出水管8连接时,所述顶杆Ⅰ12和顶杆Ⅱ27的自由端分别将第一挡水板14顶至扩径段Ⅰ18,第二挡水板16顶至扩径段Ⅱ19,从而实现第一出水管7和第二出水管8的导通。

如图6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上述实施例一中的顶出机构还可设置在第一挡水板14或第二挡水板16上,实施例二中的所述顶出机构包括顶杆Ⅲ20,所述顶杆Ⅲ20的固定端设置在第一挡水板14或第二挡水板16上,所述第一出水管7和所述第二出水管8连接时,所述顶杆Ⅲ20的自由端与另一挡水板接触,对第一挡水板14和第二挡水板16产生压力,将第一挡水板14和第二挡水板16分别顶至扩径段Ⅰ18和扩径段Ⅱ19,从而实现第一出水管7和第二出水管8的导通。

如图7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实施例,所述第一闭水阀包括活动挡板21和第三压力弹簧22,所述第三压力弹簧22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出水管7内壁上,另一端与所述活动挡板21固接,所述活动挡板21一端通过铰链连接到所述第一闭水阀的内壁上,所述顶出机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出水管8的内壁上,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第一出水管7和所述第二出水管8连接时,所述顶出机构的自由端将活动档板21顶开,活动挡板21绕铰链转动一定角度,从而实现第一出水管7和第二出水管8的导通,该实施例中的顶出机构为顶杆Ⅳ23。

如图8和图9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种实施例,所述第一闭水阀包括挡球25和第四压力弹簧26,所述第四压力弹簧26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出水管7直管段内壁上的套环27上,另一端与所述挡球25固接,所述第一出水管7下端管壁向内倾斜一定角度,所述顶出机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出水管8的内壁上,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第一出水管7和所述第二出水管8连接时,所述顶出机构的自由端将挡球25顶至第一出水管7的直管段,从而实现第一出水管7和第二出水管8的导通。第一出水管7未与第二出水管8连接时,所述挡球25在自重及第四压力弹簧26的拉力作用下正好将所述第一出水管7的出水口封闭。该实施例中的顶出机构为顶杆Ⅴ24。

本实用新型中的顶出机构可为杆状结构或块状结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