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水处理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06913阅读:376来源:国知局
废水处理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废水处理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废水处理就是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对废水进行处理,使废水净化,减少污染,以至达到废水回收、复用,充分利用水资源;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各类废水大量排放,众所周知,工业废水中含有多种重金属离子,如铅、锌、汞、镉、铬等,排入水环境中危害极大,使得水体重金属污染严重,不仅难以被生物降解,还会通过水体进入到生物链,最终富集到人体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对重金属的需求越来越大,重金属资源出现了相对短缺的局面,因此,实现重金属废水的高效净化处理,回收重金属成为目前废水处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如今对废水的分离净化,主要分为沉降和磁分离两种方式;采用沉降的方式进行分离需要修建大面积的沉降池,不但占地面积大,且分离效率较低,磁分离技术通常采用向废水中加入磁性污泥絮凝剂,充分搅拌,使之与金属离子及其他污染物质混合在一起,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磁性絮凝团,然后利用磁场进行固液分离的方式,该种分离方式处理效率高且净化效果好,故在泥水净化处理中被广泛应用。

现有技术中的磁分离设备,虽能实现泥水的高效分离与净化,但我们在日常使用中发现其仍存在如下缺陷:1、体积大,结构复杂,且成本高;2、不便于实现磁性絮凝团的回收利用;3、设备操作繁琐,分离效率有待提高。

因此,开发一种废水处理分离装置,实现废水的磁分离净化,不但具有迫切的研究价值,也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工业应用潜力,这正是本实用新型得以完成的动力所在和基础。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废水处理分离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提高了重金属废水的净化处理效率,同时便于实现磁性絮凝团的回收利用。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废水处理分离装置,包括具有一进水管和出水管的箱体,所述箱体的一侧上部开设有污泥出口,所述箱体内转动安装有驱动电机驱动的环形滚筒,所述环形滚筒贴靠所述箱体开设有所述污泥出口的一侧设置,所述环形滚筒的筒体空腔内设有磁性体,所述磁性体固定安装于所述箱体上,且所述磁性体靠近所述箱体的底部,与所述环形滚筒的横向中心线呈一周向角度设置;

所述箱体的底部开设有与所述环形滚筒对应设置的净水槽。

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驱动电机安装于所述箱体上,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安装有主动轮,所述环形滚筒通过转轴安装有从动轮,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从动轮传动连接。

作为一种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主动轮与所述从动轮采用带传动或链传动方式传动连接。

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环形滚筒的外周表面均匀设有若干磁选齿。

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磁性体为永磁体。

作为一种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磁性体为直径略小于所述环形滚筒的半圆柱形,且所述磁性体的半圆面贴近所述磁性滚筒的内壁设置。

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净水槽为与所述环形滚筒相适配的圆弧面,且所述净水槽与所述环形滚筒之间形成一供介质流通的等间距通道。

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箱体上与所述污泥出口对应位置处安装有导污板。

作为一种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导污板为横截面为U型的槽板,所述导污板的槽口朝上设置,且所述导污板呈一下倾角度安装。

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进水管和所述出水管上均设有电磁阀。

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种废水处理分离装置,包括具有一进水管和出水管的箱体,箱体的一侧上部开设有污泥出口,箱体内转动安装有驱动电机驱动的环形滚筒,环形滚筒贴靠箱体开设有污泥出口的一侧设置,环形滚筒的筒体空腔内设有磁性体,磁性体固定安装于箱体上,且磁性体靠近箱体的底部,与环形滚筒的横向中心线呈一周向角度设置;箱体的底部开设有与环形滚筒对应设置的净水槽。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废水自进水管通入,流经至箱体内的净水槽,在设有的磁性体以及环形滚筒的转动作用下,将废水中含有的磁性絮凝团吸附到环形滚筒的外筒壁上,磁性絮凝团在磁性体吸力的作用下至污泥出口处,在污泥出口位置处,磁性絮凝团不受磁性体的磁吸力,在自身重力及离心力的共同作用下,磁性絮凝团自污泥出口排出箱体外,以便后续集中回收处理,实现磁性絮凝团的回收再利用,经吸收净化后的不含磁性絮凝团的净水自出水管排出,该装置整体结构简单,体积小,能够实现废水中磁性絮凝团的高效净化吸收及回收利用。

环形滚筒的外周表面均匀设有的若干磁选齿,增大了环形滚筒与废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环形滚筒对磁性絮凝团的吸附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对废水的净化吸收效果。

磁性体为永磁体,使用寿命长,同时使得装置维修维护方便,降低了故障发生率;磁性体为直径略小于环形滚筒的半圆柱形,且磁性体的半圆面贴近磁性滚筒的内壁设置的结构,增大了环形滚筒的磁吸附面积以及对磁性絮凝团的吸附力,使得磁分离效果更加,此外,半磁的结构设计,在保证磁分离效果的同时,大大降低了环形滚筒的转动阻碍力,同时便于磁性絮凝团的排出,而不需增加额外的辅助刮除设备。

净水槽为与环形滚筒相适配的圆弧面,且净水槽与环形滚筒之间形成一供介质流通的等间距通道;基于以上改进,净水槽的该结构,使得废水介质流经净水槽与环形滚筒时,实现废水中磁性絮凝团的有效吸附,大大提高了对废水的净化效率及净化质量。

箱体上与污泥出口对应位置处安装有的导污板,能够实现对自污泥出口排出的磁性絮凝团的承接与导向,便于磁性絮凝团的回收。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提高了重金属废水的净化处理效率,同时便于实现磁性絮凝团的回收再利用,满足了人们对废水分离处理的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箱体;101-净水槽;2-进水管;3-出水管;4-污泥出口;5-驱动电机;6-环形滚筒;601-磁选齿;7-磁性体;8-主动轮;9-从动轮;10-传动带;11-导污板;12-电磁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废水处理分离装置,包括具有一进水管2和出水管3的箱体1,箱体1的一侧上部开设有污泥出口4,出水管3位于污泥出口4下方且靠近污泥出口4设置,箱体1内转动安装有驱动电机5驱动的环形滚筒6,驱动电机5安装于箱体1上,驱动电机5的输出轴上安装有主动轮8,环形滚筒6通过转轴安装有从动轮9,主动轮8与从动轮9采用带传动或链传动方式传动连接,本实施例中,主动轮8和从动轮9之间采用传动带10实现两者之间的传动连接,环形滚筒6贴靠箱体1开设有污泥出口4的一侧设置,环形滚筒6的筒体空腔内设有磁性体7,磁性体7固定安装于箱体1上,且磁性体7靠近箱体1的底部,与环形滚筒6的横向中心线呈一周向角度设置;箱体1的底部开设有与环形滚筒6对应设置的净水槽101,净水槽101为与环形滚筒6相适配的圆弧面,且净水槽101与环形滚筒6之间形成一供介质流通的等间距通道,净水槽101的该结构,使得废水介质流经净水槽101与环形滚筒6时,实现废水中磁性絮凝团的有效吸附,大大提高了对废水的净化效率及净化质量。

为提高环形滚筒6对废水中的磁性絮凝团的吸附能力,本实施例中,环形滚筒6的外周表面均匀设有若干磁选齿601,设有的若干磁选齿601,增大了环形滚筒6与废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环形滚筒6对磁性絮凝团的吸附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对废水的净化吸收效果。

本实施例中,磁性体7为直径略小于环形滚筒6的半圆柱形永磁体,且磁性体7的半圆面贴近磁性滚筒的内壁设置;选用永磁体,使用寿命长,同时使得装置维修维护方便,降低了故障发生率,磁性体7为直径略小于环形滚筒6的半圆柱形,且磁性体7的半圆面贴近磁性滚筒的内壁设置的结构,增大了环形滚筒6的磁吸附面积以及对磁性絮凝团的吸附力,使得磁分离效果更加,此外,半磁的结构设计,在保证磁分离效果的同时,大大降低了环形滚筒6的转动阻碍力,同时便于磁性絮凝团的排出,而不需增加额外的辅助刮除设备。

为能够实现对自污泥出口4排出的磁性絮凝团的承接与导向,便于磁性絮凝团的回收,本实施例中,箱体1上与污泥出口4对应位置处安装有导污板11,导污板11为横截面为U型的槽板,导污板11的槽口朝上设置,且导污板11呈一下倾角度安装。

进水管2和出水管3上均设有电磁阀12,使用时,可依据需求调节电磁阀12进而调节废水水流的快慢,实现废水分离净化的灵活调节。

基于上述结构的该废水处理分离装置,使用时,废水自进水管2通入,流经至箱体1内的净水槽101,在设有的磁性体7以及环形滚筒6的转动作用下,将废水中含有的磁性絮凝团吸附到环形滚筒6的外筒壁上,磁性絮凝团在磁性体7吸力的作用下至污泥出口4处,在污泥出口4位置处,磁性絮凝团不受磁性体7的磁吸力,在自身重力及离心力的共同作用下,磁性絮凝团自污泥出口4排出箱体1外,以便后续集中回收处理,实现磁性絮凝团的回收再利用,经吸收净化后的不含磁性絮凝团的净水自出水管3排出,该装置整体结构简单,体积小,能够实现废水中磁性絮凝团的高效净化吸收及回收再利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