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滤芯和净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90377发布日期:2018-09-08 01:04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复合滤芯及净水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一体化复合滤芯由于体积小、接头少等优点,使其在净水系统中的应用和研究越来越多。而为了提高复合滤芯的过滤效果,提高复合滤芯的水通量,复合滤芯大多需要连接增压泵,现有的复合滤芯直接在底部开设连接增压泵的敞口,敞口面积较大导致密封圈的可靠性降低,复合滤芯与增压泵连接位置的密封性较差,增加了复合滤芯漏水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复合滤芯,旨在提高复合滤芯的密封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复合滤芯包括:滤壳,呈筒状设置,所述滤壳上形成有原水进口、纯水出口、预处理水出口和预处理水入口;以及预处理滤芯和次级滤芯,均设于所述滤壳内,所述预处理滤芯和所述次级滤芯由外向内依次设置,所述预处理滤芯的进水端与所述原水进口相连通,所述预处理滤芯的出水端与所述预处理水出口相连通;所述次级滤芯的进水端与所述预处理水入口相连通,所述次级滤芯的出水端与所述纯水出口相连通;其中,所述滤壳的底部设有与所述预处理滤芯的出水端相连通的预处理水流出通道,所述预处理水流出通道远离所述预处理滤芯的一端形成所述预处理水出口,所述预处理水出口的端口面积小于所述滤壳的横截面积。

优选地,所述滤壳包括由内向外间隔设置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次级滤芯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预处理滤芯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壳体的底部沿所述滤壳的轴向延伸设有第一管接头,所述第二壳体的底部沿所述滤壳的轴向延伸设有第二管接头,所述第一管接头和所述第二管接头自内向外同轴设置,所述第一管接头和所述第二管接头之间形成所述预处理水流出通道。

优选地,所述预处理水流出通道沿所述预处理水的流出方向呈台阶形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管接头的外壁和/或所述第二管接头的外壁上设有密封件。

优选地,所述复合滤芯还包括后处理滤芯,所述后处理滤芯设在所述滤壳内,所述后处理滤芯与所述次级滤芯相连且位于所述次级滤芯的下游,所述后处理滤芯与所述滤壳之间限定出由内向外依次设置且相互间隔开的净化通道和浓缩水通道,所述净化通道与所述次级滤芯的中心集水管连通,所述后处理滤芯上设有供纯水流出的纯水通道。

优选地,所述后处理滤芯设于所述次级滤芯的上侧。

优选地,所述复合滤芯还包括连接壳,所述连接壳设在所述滤壳内且与所述次级滤芯相连,所述连接壳与所述滤壳之间限定出所述浓缩水通道,所述后处理滤芯设在所述连接壳内,所述后处理滤芯与所述连接壳之间限定出所述净化通道。

优选地,所述复合滤芯还包括: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所述第一定位件和所述第二定位件相对设置在所述后处理滤芯的轴向两端且与所述后处理滤芯相连。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净水器,包括:增压泵和复合滤芯,所述增压泵的一端与所述预处理水出口相连且另一端与所述预处理水入口相连,所述增压泵用于将从所述预处理水出口流出的水加压并输送至所述预处理水入口,所述复合滤芯包括:

滤壳,呈筒状设置,所述滤壳上形成有原水进口、纯水出口、预处理水出口和预处理水入口;以及预处理滤芯和次级滤芯,均设于所述滤壳内,所述预处理滤芯和所述次级滤芯由外向内依次设置,所述预处理滤芯的进水端与所述原水进口相连通,所述预处理滤芯的出水端与所述预处理水出口相连通;所述次级滤芯的进水端与所述预处理水入口相连通,所述次级滤芯的出水端与所述纯水出口相连通;其中,所述滤壳的底部设有与所述预处理滤芯的出水端相连通的预处理水流出通道,所述预处理水流出通道远离所述预处理滤芯的一端形成所述预处理水出口,所述预处理水出口的端口面积小于所述滤壳的横截面积。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复合滤芯将预处理水流出通道的端口面积进行收缩处理,使得预处理水出口的端口面积小于滤壳的横截面积,如此,能够缩小滤壳底部用于连接增压泵的接口面积,从而降低滤壳与增压泵连接时出现漏水的风险,进而提高复合滤芯与增压泵连接位置的密封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复合滤芯一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 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复合滤芯,该复合滤芯与增压泵的连接结构合理,密封性显著提高。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该复合滤芯10包括滤壳100,以及设于所述滤壳100内的预处理滤芯200和次级滤芯300,其中,所述滤壳 100呈筒状设置,所述滤壳100上形成有原水进口122、纯水出口125、预处理水出口123和预处理水入口124;所述预处理滤芯200和次级滤芯300沿所述滤壳100的径向由外向内依次设置,所述预处理滤芯200的进水端与所述原水进口122相连通,所述预处理滤芯200的出水端与所述预处理水出口123 相连通;所述次级滤芯300的进水端与所述预处理水入口124相连通,所述次级滤芯300的出水端与所述纯水出口125相连通;所述滤壳100的底部设有与所述预处理滤芯200的出水端相连通的预处理水流出通道500,所述预处理水流出通道500远离所述预处理滤芯200的一端形成所述预处理水出口 123,所述预处理水出口123的端口面积小于所述滤壳100的横截面积。

具体地,经过预处理滤芯200过滤后的预处理水流入预处理水流出通道 500,经预处理水流出通道500流入增压泵(未图示)进行加压,加压后的初级净化水再流入次级滤芯300进行过滤。由于本专利提出的复合滤芯10将预处理水流出通道500的端口面积进行收缩处理,使得预处理水出口123的端口面积小于滤壳100的横截面积,如此,能够缩小滤壳100底部用于连接增压泵的接口面积,从而降低滤壳100与增压泵连接时出现漏水的风险,进而提高复合滤芯10与增压泵连接位置的密封性。

更重要的是,由于本专利复合滤芯10的第二壳体120的底部呈收口结构设置,如此,安装在第二壳体120内壁上的密封圈的尺寸相应得以减小,从而能够提高密封圈的可靠性,进而避免未经预处理滤芯200过滤的水流至预处理水流出通道500。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3和图4,所述滤壳100包括由内向外间隔设置的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所述次级滤芯300设于所述第一壳体110内,所述预处理滤芯200设于所述第一壳体110和所述第二壳体120之间,如此,复合滤芯10的预处理滤芯200和次级滤芯300沿所述滤壳100的径向自外向内设置,复合滤芯10的结构更为合理,进而能够减小复合滤芯10的尺寸。另外,由于滤壳100的底部形成有与预处理滤芯200的出水端相连通的预处理水流出通道500,预处理滤芯200安装在第一壳体110的外周壁和第二壳体 120的内周壁之间,因此,当预处理滤芯200安装完成后,可以同时实现预处理滤芯200出水端与预处理水流出通道500的连通,如此,复合滤芯10的结构合理,能够方便预处理滤芯200的安装。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照图3和图4,为了方便增压泵连通预处理水出口 123,本专利一实施例中,在第一壳体110的底部设有第一管接头111,在所述第二壳体120的底部设有第二管接头121。具体地,所述第一管接头111自所述第一壳体110的底部沿所述滤壳100的轴向向下延伸,所述第二管接头 121自所述第二壳体120的底部沿所述滤壳100的轴向向下延伸,且所述第一管接头111和所述第二管接头121自内向外同轴设置,所述第一管接头111 和所述第二管接头121之间形成所述预处理水流出通道500。

由于第一管接头111的外壁面和第二管接头121的内壁面之间形成供预处理水流出的预处理水流出通道500,第一管接头111的内壁面形成供预处理水流入的预处理水流入通道,由于第一管接头111和第二管接头121的直径均小于滤壳100横截面的直径,如此,能够缩小滤壳100与增压泵连接处的面积,从而提高复合滤芯10与增压泵连接位置的密封性;另外,由于第一管接头111和第二管接头121沿滤壳100的轴向向下延伸一定长度,因此,第一管接头111和第二管接头121均能够伸入与增压泵连接的管路中,如此,既能够方便复合滤芯10连接增压泵,又能够提高管接头与增压泵之间的密封性。

进一步地,考虑到当复合滤芯10未与增压泵连通时,经预处理滤芯200 过滤后的初级净化水存在泄漏问题,为了避免上述问题,本专利在预处理水流出通道500内设有挡水密封件(未图示)。为了方便该挡水密封件的安装,本专利复合滤芯10的预处理水流出通道500沿所述预处理水的流出方向呈台阶形设置,由于预处理水流出通道500呈台阶形设置,如此,能够在第二管接头121的内壁面上形成供所述挡水密封件安装的搭接台阶121a。

具体地,所述挡水密封件包括安装在搭接台阶121a上的密封圈和设于密封圈和第一壳体110底端的弹簧,当复合滤芯10未与增压泵连通时,弹簧的弹力将密封圈压在搭接台阶121a上,此时预处理水通道封闭;当增压泵的管路连接复合滤芯10时,管路将密封圈推开,此时预处理水通道打开。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一管接头111的外壁面对应所述搭接台阶121a 设有环形凸缘111a,如此,密封圈可以同时抵接在所述搭接台阶121a和所述环形凸缘111a上,如此,不仅能够提高密封圈安装后的稳定性,还能够提高密封圈的密封效果。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4,为了提高增压泵与复合滤芯10连接后的密封性,本专利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管接头111和/或第二管接头121的外壁上设有密封件(例如双O型密封圈),由此可以保证增压泵与复合滤芯10连接后的密封性,从而防止经过预处理滤芯200处理后的初级净化水发生泄漏。

请参照图3,考虑到经过次级滤芯300过滤后的水的口感一般,本专利提出的复合滤芯10还包括后处理滤芯400,后处理滤芯400采用活性炭作为滤材,活性炭能够去除水中异味,改善纯水口感。具体地,所述后处理滤芯400 设在所述滤壳100内,所述后处理滤芯400与所述次级滤芯300相连且位于所述次级滤芯300的下游,所述后处理滤芯400与所述滤壳100之间限定出由内向外依次设置且相互间隔开的净化通道和浓缩水通道,所述净化通道与所述次级滤芯300的中心集水管310连通,所述后处理滤芯400上设有供纯水流出的纯水通道。

现结合图1至图4对本专利复合滤芯1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本专利提出的复合滤芯10包括滤壳100、预处理滤芯200、次级滤芯300和后处理滤芯400,其中,所述滤壳100包括由内向外间隔设置的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所述次级滤芯300设于所述第一壳体110内,所述预处理滤芯200设于所述第一壳体110和所述第二壳体120之间,所述第二壳体120上形成有原水进口122、纯水出口125、纯水口126和废水出口127,本实施例中,原水进口122、纯水出口125、纯水口126和废水出口127均形成在滤壳100的上端,原水进口122与预处理滤芯200的进水端连通,纯水出口125与纯水通道连通,废水出口127与废水通道连通。由此,原水可以通过滤壳100的原水进口122进入滤壳100内,通过预处理滤芯200的进水端流入预处理滤芯200进行初步过滤,经预处理滤芯200初步过滤后的水依次经过次级滤芯 300及后处理滤芯400过滤后,进入纯水通道内的纯水通过滤壳100的纯水出口125流出以待饮用,进入废水通道的浓缩水通过滤壳100上的废水出口127 排出滤壳100。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复合滤芯10的纯水口126与储水装置连接,考虑到当纯水储存在储水装置中的时间过长时,纯水存在异味,为消除异味,本专利设有所述后处理滤芯400,经所述后处理滤芯400处理后的纯水连接所述纯水出口125以供用户饮用。

具体地,预处理滤芯200可以为PAC(PP And C,PP棉和活性炭的复合滤芯10),例如预处理滤芯200可以包括沿复合滤芯10的径向由外至内依次分布的PP无纺布卷绕层和活性炭纤维卷绕层,预处理滤芯200可以有效去除铁锈、泥沙、吸附水中的异色、异味、余氯及部分有机物,确保进入次级滤芯300的水质,延长次级滤芯300的寿命。次级滤芯300的过滤膜320可以为反渗透膜或纳滤膜,次级滤芯300可以拦截细菌病毒、重金属等,次级滤芯300可以采用多膜页卷制技术制成,由此可以提高次级滤芯300的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复合滤芯10相较于分体式的滤芯,其体积小,需要的安装空间小,因此有利于净水机的小型化;另外,通过将后处理滤芯400与预处理滤芯200及次级滤芯300复合成一体化的复合滤芯10,减少了接头数量,从而能够减小漏水风险。在更换滤芯时,一次只需要整体更换一支滤芯,减少用户的更换频次,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进一步地,在本专利一实施例中,所述次级滤芯300与所述后处理滤芯 400沿上下方向排布。由于次级滤芯300与所述后处理滤芯400沿上下方向排布,因此,可以实现复合滤芯10在上下方向上的立体排布,减小复合滤芯10 的直径,从而减小整机的尺寸。

优选地,请参照图3,后处理滤芯400位于次级滤芯300的上方。由此,通过将后处理滤芯400设在次级滤芯300的上方,使得整个复合滤芯10的结构合理、稳定,同时方便复合滤芯10内部的流路设计。然本专利的设计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后处理滤芯400还可以设置在次级滤芯300的下侧。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3,所述复合滤芯10还包括连接壳600,所述连接壳600设在所述滤壳100内且与所述次级滤芯300相连,所述连接壳600与所述滤壳100之间限定出所述浓缩水通道,所述后处理滤芯400设在所述连接壳600内,所述后处理滤芯400与所述连接壳600之间限定出所述净化通道。由此,通过设置的连接壳600,方便了后处理滤芯400的装配,并且可以方便地将后处理滤芯400与次级滤芯300隔开。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3,为了将后处理滤芯400固设在连接壳600内,本专利提出的复合滤芯10还包括第一定位件800和第二定位件900,所述第一定位件800和所述第二定位件900相对设置在所述后处理滤芯400的轴向两端且与所述后处理滤芯400相连。由此,通过设置的第一定位件800和第二定位件900,可以对后处理滤芯400在轴向上进行限位,从而可以方便地将后处理滤芯400定位在连接壳600内,使得复合滤芯10的结构稳定可靠。

本实施例中,后处理滤芯400呈管状,后处理滤芯400的轴向两端均可以敞开,由此使得后处理滤芯400的结构简单、易于加工成型,后处理滤芯 400的内孔构成纯水通道,从而无需另外在口后处理滤芯400上设置纯水通道。

请继续参照3,所述第一定位件800包括第一定位本体810和形成在所述第一定位本体810上的第一限位凸起820,所述第一定位本体810封盖所述后处理滤芯400的邻近所述中心集水管310的一端,以使后处理滤芯400内的纯水通道与中心集水管310隔开,防止中心集水管310内的水未经过后处理滤芯400过滤而直接进入纯水通道内;所述第一限位凸起820配合在所述后处理滤芯400的内孔内,用于供管状的后处理滤芯400适配套装。

所述第二定位件900包括第二定位本体910和形成在所述第二定位本体 910上的第二限位凸起920,所述第二定位本体910设在所述后处理滤芯400 的远离所述中心集水管310的一端,所述第二限位凸起920配合在所述后处理滤芯400的内孔内且所述第二限位凸起920上形成有沿轴向贯通所述第二定位件900的通水孔,如此,纯水通道内的纯水可以通过第二定位件900上的通水孔流出以供饮用。

由此,通过将后处理滤芯400设置呈管状,方便了后处理滤芯400上的纯水通道的形成,并且通过第一定位件800上的第一限位凸起820和第二定位件900上的第二限位凸起920分别与口感滤芯的内孔的配合,使得后处理滤芯400的安装、定位更加方便、快捷,且使得复合滤芯10内的流道结构简单。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净水器,该净水器包括增压泵和复合滤芯10,所述增压泵的一端与所述预处理水出口123相连且另一端与所述预处理水入口 124相连,所述增压泵用于将从所述预处理水出口123流出的水加压并输送至所述预处理水入口124,该复合滤芯1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净水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