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升降式具有水体修复功能的增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02705发布日期:2018-06-15 22:48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可升降式具有水体修复功能的增氧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境保护的水处理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升降式具有水体修复功能的增氧系统。



背景技术:

在城市水资源及水景观治理中,曝气充氧设备是不可或缺的。它可持续为湖库进行曝气充氧,提高湖库水体溶解氧含量,可以有效改善水质状况。

目前,传统的曝气设备的工作形式为表面曝气和沉水式曝气。表层曝气设备在工作时需将其通过固定桩或坠石等固定在水域的某个位置上。而沉水式曝气设备在工作时,需将其沉入水下,沉入深度受选型设备参数制约,过深或过浅都会影响设备的工作效率。但以上两种曝气设备曝气时始终处于水体的固定层中,无法进行层次性曝气。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升降式具有水体修复功能的增氧系统,可进行层次性曝气。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升降式具有水体修复功能的增氧系统,包括浮筒、电机驱动舱、曝气管、曝气头和控制单元;其中,所述浮筒的顶部设有凹槽,所述电机驱动舱内嵌于所述凹槽内,且所述电机驱动舱的顶部设有压缩空气气源接口和纯氧气源接口;所述电机驱动舱内设有电动绞盘,所述电动绞盘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浮筒内穿设有导气管,所述导气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机驱动舱连通,所述导气管的第二端与所述曝气管的第一端连通,所述曝气管的第二端与所述曝气头连通;所述曝气管由多个从内到外套设的曝气分管构成,且相邻所述曝气分管可相对滑动,所述电动绞盘的钢丝与最内侧的曝气分管连接。

其中,所述曝气分管的末端均设有轴套。

其中,还包括电气防水舱,所述电气防水舱内嵌于所述浮筒内部,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电动绞盘的驱动电瓶均设于所述电气防水舱内。

其中,所述曝气头上设有水质传感器,所述水质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

其中,所述水质传感器通过卡具固定在所述曝气头上。

其中,所述浮筒内设有穿线管,所述穿线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气防水舱连通,所述穿线管的第二端设于所述浮筒的底面上,且所述穿线管内设有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的电连接器,所述水质传感器通过防水电缆与所述电连接器连接。

其中,所述曝气头包括曝气主管与多个曝气支管,所述曝气主管与所述曝气管连通,所述曝气支管通过分流管与所述曝气主管连通,所述曝气支管上设有曝气孔。

其中,所述曝气支管的顶面设有第一曝气孔,所述曝气支管的底面设有第二曝气孔,且所述第一曝气孔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二曝气孔的孔径。

其中,所述曝气主管的底部设有第三曝气孔。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升降式具有水体修复功能的增氧系统,在曝气过程中,控制单元控制电动绞盘的正反转,通过钢丝带动最内侧的曝气分管滑动,使曝气管伸长或缩短,带动曝气头升降,进而实现对水体的不同深度的层次性曝气效果。通过设置浮筒使其漂浮在水体表面;通过在电机驱动舱的顶面设置压缩空气气源接口和纯氧气源接口,使压缩空气与纯氧在电机驱动舱内进行混合,混合后的气流经导气管与曝气管进入曝气头,提高了充氧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升降式具有水体修复功能的增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升降式具有水体修复功能的增氧系统曝气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升降式具有水体修复功能的增氧系统曝气头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曝气头;2-曝气管;3-第一法兰;4-穿线管;5-导气管;6-浮筒;7-电气防水舱;8-电机驱动舱;9-第二法兰;10-曝气主管;11-围栏;12-第一曝气孔;13-分流管;14-曝气支管;15-第二曝气孔;16-第三曝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升降式具有水体修复功能的增氧系统,包括浮筒6、电机驱动舱8、曝气管2、曝气头1和控制单元。

浮筒6的顶部设有凹槽,电机驱动舱8内嵌于凹槽内,且电机驱动舱8的顶部设有压缩空气气源接口和纯氧气源接口;电机驱动舱8内设有电动绞盘,电动绞盘与控制单元电连接;浮筒6内穿设有导气管5,导气管5的第一端与电机驱动舱8连通,导气管5的第二端与曝气管2的第一端连通,曝气管2的第二端与曝气头1连通;曝气管2由多个从内到外套设的曝气分管构成,且相邻曝气分管可相对滑动,电动绞盘的钢丝与最内侧的曝气分管连接。

其中,压缩空气气源与压缩空气气源接口连接;纯氧气源和纯氧气源接口连接。进一步的,压缩空气气源接口与纯氧气源接口均设有调节阀,可调节压缩空气与纯氧的流量,改变混合气流中的氧气含量,进而适应不同水质的改善需求。

本实施例中,电动绞盘的钢丝穿过导气管5与最内侧的曝气分管连接。浮筒6为圆柱形结构,且导气管5与浮筒6为一体结构。导气管5的第二端开口设于浮筒6的底面上。浮筒6的顶面设有第二法兰9,电机驱动舱8通过第二法兰9与浮筒6固定连接。导气管5的第二端设有第一法兰3,曝气管2的第一端通过第一法兰3与导气管5连通。

进一步的,还包括电气防水舱7,电气防水舱7内嵌于浮筒6内部,控制单元与电动绞盘的驱动电瓶均设于电气防水舱7内。本实施例中,电气防水舱7内嵌于浮筒6的凹槽内,且位于电机驱动舱8下方。

如图2、3所示,本实施例中,曝气头1包括曝气主管10与多个曝气支管14,曝气主管10与曝气管2连通,曝气支管14通过分流管13与曝气主管10连通,曝气支管14上设有曝气孔。

曝气支管14的顶面设有第一曝气孔12,曝气支管14的底面设有第二曝气孔15,气流从曝气支管14的底部与顶部溢出,曝气效果更好。

进一步的,第一曝气孔12的孔径小于第二曝气孔15的孔径。第一曝气孔12的与第二曝气孔15孔径不同,气流溢出时可进行交错混合,使气体中的氧更加充分与水接触混合,达到更好的曝气效果。

曝气主管10的底部设有第三曝气孔16。在曝气头1提出水面时,具有快速泄流的作用,可有效防止曝气头1内部的水倒流。

进一步的,第三曝气孔16的孔径小于第二曝气孔15的孔径,达到更好的曝气效果。

下面通过具体的过程,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压缩空气气源和纯氧气源分别向电机驱动舱8内输送压缩空气和纯氧;压缩空气和纯氧在电机驱动舱8内混合后,经导气管5与曝气管2进入曝气主管10;一部分气流从曝气主管10底部的第三曝气孔16溢出;另一部分气流流经分流管13进入曝气支管14,并从第一曝气孔12与第二曝气孔15溢出。

在曝气过程中,控制单元控制电动绞盘的正反转,通过钢丝带动最内侧的曝气分管滑动,使曝气管伸长或缩短,带动曝气头升降,进而实现对水体的不同深度的层次性曝气效果。

进一步的,曝气分管的末端均设有轴套,保证曝气分管在伸出到最大长度时不会脱节。

进一步的,曝气头1上设有水质传感器,水质传感器与控制单元电连接。水质传感器对曝气池内的水质进行检测。根据水质传感器监测的水质数据,调整电动绞盘、压缩空气气源和纯氧气源的运行,改变曝气深度,以及压缩空气和纯氧的流量。

本实施例中,水质传感器通过卡具固定在曝气头1上;浮筒6内设有穿线管4,穿线管4的第一端与电气防水舱7连通,穿线管4的第二端设于浮筒6的底面上,且穿线管4内设有与控制单元连接的电连接器,水质传感器通过防水电缆与电连接器连接。

进一步的,相邻曝气支管14通过围栏11连接,通过设置围栏11对曝气头1进行保护,避免曝气池中的杂物对曝气头1的结构造成损伤。

进一步的,由巡逻船或无人船对曝气装置牵引进行移动曝气。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可升降式具有水体修复功能的增氧系统,在曝气过程中,控制单元控制电动绞盘的正反转,通过钢丝带动最内侧的曝气分管滑动,使曝气管伸长或缩短,带动曝气头升降,进而实现对水体的不同深度的层次性曝气效果。通过设置浮筒使其漂浮在水体表面;通过在电机驱动舱的顶面设置压缩空气气源接口和纯氧气源接口,使压缩空气与纯氧在电机驱动舱内进行混合,混合后的气流经导气管与曝气管进入曝气头,提高了充氧效率;另外,可调节压缩空气与纯氧的流量,改变混合气流中的氧气含量,进而适应不同水质的改善需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