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域生态的治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337664阅读:37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水体生态环境的技术领域,涉及水体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具体地涉及一种水域生态的治理方法。



背景技术:

当下中国的水域,普遍存在污染严重,生态失衡的情况。目前在人们生活环境中的水域生态污染很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保持良好的水域生态对于营造良好的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针对水域生态的治理,目前涌现了许多新技术。现有技术针对水域生态的治理基本是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治理已被污染的水域,这些技术对于水域生态治理的某个方面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然而,水域生态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它涉及到污染源、水质、微生物、植物、土壤等多个方面,仅靠某个单一的技术或几个技术的组合来解决庞大的系统工程,显然是不够的,而且往往忽视水体循环和水体监测在保持水质方面的作用,缺乏关于水体水量和水质问题的针对性。另外,现有技术中的治理方法处理效率过低,只适用于较少水量的处理且成本过高,而且管理不便,控制较难,属于治标不治本的方式;故容易复发,治理效果有限。

所以,水域生态的环境治理是一个宏观且复杂的工程,它需要一个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的、全面的、协调的一体化治理。因此一种营造水域生态环境,维持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的可持续性,保证水域生态健康协调发展的模式的开发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域生态的治理方法。本发明的方法能够从根源上提升水域生态的净化能力,水处理效果好。该方法在改善水域生态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效,不仅净化了水体,同时也美化了水体周围的环境。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水域生态的治理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水域生态环境处理前期准备:先将水域生态的水体转移,在原水域生态范围内设置多个水域内循环装置,并在水域生态的岸边设置多个外循环水道,外循环水道的出水口和进水口分别与水域生态的范围相通,且所述出水口处和进水口处均设置有单向引水装置,外循环水道内依次设置循环净化装置和终级净化装置;并按0.018-0.020kg/m2的密度投洒底质改良剂对水域生态底质环境进行改良处理,该底质改良剂为石灰、粘土和腐殖质的混合物;所述水域内循环装置连接有排水系统,该排水系统的排水口向斜下方设置,所述水域内循环装置带动水从排水系统的排水口带有冲击速度的排出,使水域生态内形成水循环,促进局部水体横向或纵向流动从而带动整个水域生态的水体的流动;该循环净化装置为沿外循环水道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的多个纳米格栅,前半部分的该纳米格栅上设置有净水膜,后半部分的纳米格栅上设置有生物膜;终级净化装置上设置有反冲洗设备;

(2)种植沉水植物群;在水域生态的底质上种植四季常绿沉水植物、冬季和夏季复合型沉水植物;

(3)首次投放水域生态微生物改善剂:在水域生态环境中设置上下两层网格栅,网格栅由纤维带编织而成,并在网格栅上挂设多个带孔眼的多边形容器,所述多边形容器的尺寸为网格栅的8-10个网眼的尺寸,在所述带孔眼的多边形容器内放置有第一微生物复合制剂,所述多边形容器的各个面上均设置有多个孔眼,所述孔眼的孔径大于微生物的最大轮廓尺寸,在第一微生物复合制剂外围包覆缓释水溶性膜;所述第一微生物复合制剂包含质量份比为9-11:5-6:3-4的枯草杆菌、氧化硫硫杆菌和酵母菌的复合菌种;

(4)二次投放水域生态微生物改善剂:回放水域生态的水体后向水体中投放第二微生物复合制剂,再用曝气机对水体进行增氧处理,曝气机的动力通过设置于水域生态的水体表面上的电源提供,电源可以利用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或水力发电;所述第二微生物复合制剂包含质量份比为11-12:4-6:2-4的硫化细菌、硝化杆菌和光合细菌的复合菌种;

(5)构建水域生态物种;在水域生态的水体透明度达到2米时,投放蟹、螺动物和鱼类;

(6)水域生态的动态监控与调整:对治理的水域生态的水质取样检测,根据相应指标调整生态系统中物种组成,包括水生动物数量、体量和比例的控制,及时调整沉水植物的种类配置,以及收割或转移沉水植物,捕捞或转移水生动物。

优选的,所述四季常绿沉水植物为苦草,冬季和夏季复合型的沉水植物为伊乐藻和鸭子草组合搭配,其搭配量的体积比为3:1,沉水植物的种植密度为110-120株/m2,所述蟹、螺动物的投放量为60-80只/m2,所述鱼类为鲢鳙鱼。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网格栅的体积占所述处理水域生态体积的比例为2%-3%。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单向引水装置为自吸离心泵;下冲式出水机构设置于湖边深度4m以上的位置的水体上部;所述水域内循环装置的功率大于单向引水装置的功率,水域内循环装置还设置有出水流量电磁控制阀。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石灰、粘土和腐殖质的混合物中,三者的质量份比为60:40:0.5。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网格栅呈波浪形悬浮在水中;纤维带由聚酯纤维丝和聚氨基甲酸酯纤维丝缠绕而成;聚酯纤维丝有两根以上、聚氨基甲酸酯纤维丝有一根,并相互缠绕而形成一股韧性纤维带。

本发明是根据多年的实际应用实践和经验所得,采用最佳的技术手段和措施来进行组合优化,获得了最优的技术效果,并非是技术特征的简单叠加和拼凑,因此本发明具有显著的意义。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运用综合治理技术对水域生态进行处理与净化处理,恢复自然生态,无污染,管理成本低廉。本发明不仅运用了沉水植物发挥净化水质的作用,而且通过微生物高效的分解作用,能快速分解、吸收和转化发黑发臭的物质;沉水植物和微生物搭配使用,使富营养污染物的去除效率最大化。通过完善水域生态的食物链,能使各水生物种相生相克,保持持久的动态平衡,恢复水生态系统原有的自净能力,达到长期稳定的效果。。

2.本发明的方法将水体循环与水流平推功效结合为一体,减少了设备投入,系统简单可靠,效果显著,管理简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此。

实施例1

一种水域生态的治理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水域生态环境处理前期准备:先将水域生态的水体转移,在原水域生态范围内设置多个水域内循环装置,并在水域生态的岸边设置多个外循环水道,外循环水道的出水口和进水口分别与水域生态的范围相通,且所述出水口处和进水口处均设置有单向引水装置,外循环水道内依次设置循环净化装置和终级净化装置;并按0.018-0.020kg/m2的密度投洒底质改良剂对水域生态底质环境进行改良处理,该底质改良剂为石灰、粘土和腐殖质的混合物;所述水域内循环装置连接有排水系统,该排水系统的排水口向斜下方设置,所述水域内循环装置带动水从排水系统的排水口带有冲击速度的排出,使水域生态内形成水循环,促进局部水体横向或纵向流动从而带动整个水域生态的水体的流动,达到活化水体、改善水质的效果;该循环净化装置为沿外循环水道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的多个纳米格栅,前半部分的该纳米格栅上设置有净水膜,后半部分的纳米格栅上设置有生物膜;终级净化装置上设置有反冲洗设备;

(2)种植沉水植物群;在水域生态的底质上种植四季常绿沉水植物、冬季和夏季复合型沉水植物;

(3)首次投放水域生态微生物改善剂:在水域生态环境中设置上下两层网格栅,网格栅由纤维带编织而成,并在网格栅上挂设多个带孔眼的多边形容器,所述多边形容器的尺寸为网格栅的8-10个网眼的尺寸,在所述带孔眼的多边形容器内放置有第一微生物复合制剂,所述多边形容器的各个面上均设置有多个孔眼,所述孔眼的孔径大于微生物的最大轮廓尺寸,在第一微生物复合制剂外围包覆缓释水溶性膜;所述第一微生物复合制剂包含质量份比为9-11:5-6:3-4的枯草杆菌、氧化硫硫杆菌和酵母菌的复合菌种;

(4)二次投放水域生态微生物改善剂:回放水域生态的水体后向水体中投放第二微生物复合制剂,再用曝气机对水体进行增氧处理,曝气机的动力通过设置于水域生态的水体表面上的电源提供,电源可以利用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或水力发电;所述第二微生物复合制剂包含质量份比为11-12:4-6:2-4的硫化细菌、硝化杆菌和光合细菌的复合菌种;

(5)构建水域生态物种;在水域生态的水体透明度达到2米时,投放蟹、螺动物和鱼类;

(6)水域生态的动态监控与调整:对治理的水域生态的水质取样检测,根据相应指标调整生态系统中物种组成,包括水生动物数量、体量和比例的控制,及时调整沉水植物的种类配置,以及收割或转移沉水植物,捕捞或转移水生动物,可以有效地将氮、磷、重金属元素和有机物质从河道、湖泊、池塘、湿地系统中移除出去,让水质达到地表水iii或以上标准长久保持。

所述四季常绿沉水植物为苦草,冬季和夏季复合型的沉水植物为伊乐藻和鸭子草组合搭配,其搭配量的体积比为3:1,沉水植物的种植密度为110-120株/m2,所述蟹、螺动物的投放量为60-80只/m2,所述鱼类为鲢鳙鱼。

所述网格栅的体积占所述处理水域生态体积的比例为2%-3%。

所述单向引水装置为自吸离心泵;下冲式出水机构设置于湖边深度4m以上的位置的水体上部;所述水域内循环装置的功率大于单向引水装置的功率,水域内循环装置还设置有出水流量电磁控制阀。通过出水流量电磁控制阀可实现不同组合出水机构的运行和对应出水头部的不同出水方式。

所述石灰、粘土和腐殖质的混合物中,三者的质量份比为60:40:0.5。

网格栅呈波浪形悬浮在水中;纤维带由聚酯纤维丝和聚氨基甲酸酯纤维丝缠绕而成;聚酯纤维丝有两根以上、聚氨基甲酸酯纤维丝有一根,并相互缠绕而形成一股韧性纤维带。这种纤维带结构是以细小的聚酯纤维为基础材料、制作出高曲折及弹性的蓬松纤维束,且纤维柔软,不伤弱势渔类,鱼单次啃食,咬合后,后退拉扯有相对距离,曲折和弹性起到缓冲拉扯的破坏强度,基础纤维丝细小,在柔软、滑、易碎的生物膜相当于润滑油的机理衬托下,很容易从鱼口的间隙滑脱,避免纤维遭到直接拉扯力的破坏,基础纤维丝细小长丝,已经扭曲成蓬松束状,受拉力就同时绷紧形成一股绳状态均匀受力,非常的耐拉扯。

实施例2

一种水域生态的治理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水域生态环境处理前期准备:先将水域生态的水体转移,在原水域生态范围内设置多个水域内循环装置,并在水域生态的岸边设置多个外循环水道,外循环水道的出水口和进水口分别与水域生态的范围相通,且所述出水口处和进水口处均设置有单向引水装置,外循环水道内依次设置循环净化装置和终级净化装置;并按0.018-0.020kg/m2的密度投洒底质改良剂对水域生态底质环境进行改良处理,该底质改良剂为石灰、粘土和腐殖质的混合物;所述水域内循环装置连接有排水系统,该排水系统的排水口向斜下方设置,所述水域内循环装置带动水从排水系统的排水口带有冲击速度的排出,使水域生态内形成水循环,促进局部水体横向或纵向流动从而带动整个水域生态的水体的流动,达到活化水体、改善水质的效果;该循环净化装置为沿外循环水道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的多个纳米格栅,前半部分的该纳米格栅上设置有净水膜,后半部分的纳米格栅上设置有生物膜;终级净化装置上设置有反冲洗设备;

(2)种植沉水植物群;在水域生态的底质上种植四季常绿沉水植物、冬季和夏季复合型沉水植物;

(3)首次投放水域生态微生物改善剂:在水域生态环境中设置上下两层网格栅,网格栅由纤维带编织而成,并在网格栅上挂设多个带孔眼的多边形容器,所述多边形容器的尺寸为网格栅的8-10个网眼的尺寸,在所述带孔眼的多边形容器内放置有第一微生物复合制剂,所述多边形容器的各个面上均设置有多个孔眼,所述孔眼的孔径大于微生物的最大轮廓尺寸,在第一微生物复合制剂外围包覆缓释水溶性膜;所述第一微生物复合制剂包含质量份比为9-11:5-6:3-4的枯草杆菌、氧化硫硫杆菌和酵母菌的复合菌种;

(4)二次投放水域生态微生物改善剂:回放水域生态的水体后向水体中投放第二微生物复合制剂,再用曝气机对水体进行增氧处理,曝气机的动力通过设置于水域生态的水体表面上的电源提供,电源可以利用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或水力发电;所述第二微生物复合制剂包含质量份比为11-12:4-6:2-4的硫化细菌、硝化杆菌和光合细菌的复合菌种;

(5)构建水域生态物种;在水域生态的水体透明度达到2米时,投放蟹、螺动物和鱼类;

(6)水域生态的动态监控与调整:对治理的水域生态的水质取样检测,根据相应指标调整生态系统中物种组成,包括水生动物数量、体量和比例的控制,及时调整沉水植物的种类配置,以及收割或转移沉水植物,捕捞或转移水生动物,可以有效地将氮、磷、重金属元素和有机物质从河道、湖泊、池塘、湿地系统中移除出去,让水质达到地表水iii或以上标准长久保持。

所述四季常绿沉水植物为苦草,冬季和夏季复合型的沉水植物为伊乐藻和鸭子草组合搭配,其搭配量的体积比为3:1,沉水植物的种植密度为110-120株/m2,所述蟹、螺动物的投放量为60-80只/m2,所述鱼类为鲢鳙鱼。

所述网格栅的体积占所述处理水域生态体积的比例为2%-3%。

所述单向引水装置为自吸离心泵;下冲式出水机构设置于湖边深度4m以上的位置的水体上部;所述水域内循环装置的功率大于单向引水装置的功率,这样的效果是排水系统的排水口向斜下方设置,所述水域内循环装置带动水从排水系统的排水口带有冲击速度的排出,使水域生态内大部分整体形成水循环;而外循环水道由于设置单向引水装置,形成水的外循环,在外循环水道内进一步经过净化处理,可使得水体更加地净化,即实现了双重净化的目的。水域内循环装置还设置有出水流量电磁控制阀。通过出水流量电磁控制阀可实现不同组合出水机构的运行和对应出水头部的不同出水方式。

所述石灰、粘土和腐殖质的混合物中,三者的质量份比为60:40:0.5。

网格栅呈波浪形悬浮在水中;纤维带由聚酯纤维丝和聚氨基甲酸酯纤维丝缠绕而成;聚酯纤维丝有两根以上、聚氨基甲酸酯纤维丝有一根,并相互缠绕而形成一股韧性纤维带。这种纤维带结构是以细小的聚酯纤维为基础材料、制作出高曲折及弹性的蓬松纤维束,且纤维柔软,不伤弱势渔类,鱼单次啃食,咬合后,后退拉扯有相对距离,曲折和弹性起到缓冲拉扯的破坏强度,基础纤维丝细小,在柔软、滑、易碎的生物膜相当于润滑油的机理衬托下,很容易从鱼口的间隙滑脱,避免纤维遭到直接拉扯力的破坏,基础纤维丝细小长丝,已经扭曲成蓬松束状,受拉力就同时绷紧形成一股绳状态均匀受力,非常的耐拉扯。

其中,所述终级净化装置包括输送卷、输送卷托架、输送轮与支持轮、进水口、风机、喷口、反冲洗设备;输送轮与支持轮安装在输送卷托架上,输送卷为透水格栅和过滤网膜,透水格栅上铺设过滤网,输送卷过滤网膜的上部为进水口,输送卷的返层段设有反冲洗设备。输送卷的出料端设有机械刷过滤网。输送轮或/与支持轮通过链轮、链条传动。输送卷托架采用管材焊接。进水口的进水处设有斜板或簸箕状分水器,将进水均匀铺设在输送卷过滤网膜上。

对实施例1和2进行水质测试,经本发明的治理方法处理的水域生态的水质指标为溶解氧为0.5-0.8mg/l、总磷为0.5-1mg/l,总氮为2-5mg/l。

本发明运用综合治理技术对水域生态进行处理与净化处理,恢复自然生态,无污染,管理成本低廉。本发明不仅运用了沉水植物发挥净化水质的作用,而且通过微生物高效的分解作用,能快速分解、吸收和转化发黑发臭的物质;沉水植物和微生物搭配使用,使富营养污染物的去除效率最大化。通过完善水域生态的食物链,能使各水生物种相生相克,保持持久的动态平衡,恢复水生态系统原有的自净能力,达到长期稳定的效果。。

本发明的方法将水体循环与水流平推功效结合为一体,减少了设备投入,系统简单可靠,效果显著,管理简便。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