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调节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91548发布日期:2018-11-09 20:24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调节池。



背景技术:

水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但随着世界工业发展,水资源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我国的主要几条河流,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污染问题。这其中,工业污水造成的水资源污染尤为严重。因此合理用水,减少污水排放,循环利用水资源,是当今世界重要课题之一。

纺织业作为我国支柱产业之一,它在带动我国经济的同时,也是除钢铁造纸等行业外水污染问题最严重的行业。现在纺织行业都是通过沉淀、调节环节后将处理后的水放置到储水池,然后再排放到自然界或将处理后的水作为工业用水循环使用。在该技术中,调节环节一般通过添加药品来对污水进行处理。

授权公告号为CN203602385U、授权公告日为2014年5月21日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污水处理调节池,包括一个池体,所述池体分别与一个进水管、一根加药管和一根出水管相连通,所述进水管、加药管和出水管分别与进水泵、加药泵和排水泵相连接,所述池体内还分别设有一个上液位传感器和下液位传感器,所述上液位传感器、下液位传感器、加药泵和排水泵分别与控制中心信号连接。

上述结构的不足之处在于,用于调节污水的药品从加药管中加入到调节池中,药品在加药管的出口处扩散,扩散的范围有限,且靠近加药管处的药品的浓度较大,远离加药管处的药品的浓度较小,难以使药品在调节池中与污水混合均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调节池,具有加强药液和污水的混合效果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调节池,包括第一池体和第二池体,所述第一池体上设置有污水进液管,所述第二池体上设置有污水出液管,所述第一池体和第二池体通过连接通道连接,所述连接通道上设置有提升泵,所述第一池体上设置有加药部,所述加药部包括储液桶和与储液桶连通设置的加药管,所述加药管设置为软管,所述加药管上设置有用于移动加药管的移动组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污水从污水进液管流入调节池内,药液从加药管流入调节池内,药液用于调节污水的化学需氧量(COD),经调节后的污水经提升泵和连接通道流入第二池体中,在第二池体中进行再处理,以达到排放的标准。移动组件的设置,使软性的加药管在加药液的过程中移动,从而使药液在不同时刻加入到调节池内的位置不同,有助于药液在整个调节池内的扩散,有助于提高药液在调节池内的扩散效果,进而提高药液对污水的COD值调节的效果。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移动组件包括固定设置在第一池体上的底座、与底座滑动连接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通过连接件与加药管固定连接;所述底座上开设有滑槽,所述支撑架插于滑槽内且在滑槽内滑动,所述支撑架的侧壁与滑槽接触。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架在滑槽内滑动,带动加药管运动,加药管在运动的过程中,使药液流入调节池的位置不同,进而提高了药液在调节池内扩散的均匀程度。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支撑架在滑槽内进行往复运动的驱动部,所述支撑架的运动方向平行于第一池体的延伸方向。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部的设置,使支撑架在滑槽内进行往复运动,使药液加入调节池的位置不停变化,进一步提高了药液在调节池内扩散的均匀程度。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驱动部包括固定设置在底座上的电机、固定连接在电机输出轴上的齿轮、与齿轮啮合的齿条,所述齿条与支撑架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机进行往复转动,使齿轮进行往复转动,进而使齿条进行往复运动,带动支撑架在滑槽内进行往复运动,从而使加药管进行往复运动;仅需要控制电机则实现了对加药管的移动,更加省力,利于节约人力。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支撑架的底部设置有滚轮,所述滚轮在滑槽内滚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滚轮的设计将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有助于减小支撑架与滑槽之间的摩擦力,更利于支撑架在滑槽中滑动。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连接件包括固定设置于支撑架上的连接块、套于加药管外部的抱箍,所述抱箍的外壁和连接块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调节抱箍,便于将加药管固定于支撑架上,且便于调节加药管的出液口与调节池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污水进液管上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上设置有变频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泵和变频器的配合有助于调节流入调节池内污水的流速,流速不同,产生的冲力不同,冲力的变化加强污水在调节池内的流动性,进而使药液与污水混合的更均匀。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第二池体内设置有排水通道,所述排水通道与污水出液管连通设置,所述排水通道的侧壁上固定设置有多个凸柱,多个所述凸柱等距分布,所述凸柱沿竖直方向向上延伸。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二池体内的水位高于排水通道后,经处理后的水从排水通道的四周流入排水通道,污水中的固体杂质沉于第二池体的底部,有助于提高调节池对污水的处理效果;凸柱起到阻挡水中漂浮物的效果,与排水通道的配合,进一步加强了调节池对污水的处理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移动组件的设计有助与提高药液在调节池中的扩散效果,进而利于提高调节池对污水COD值调节的效果;

2、驱动部的设计更加省力,有助于节约人力。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主要示出了移动组件、连接件和驱动部的结构。

图中,1、第一池体;2、第二池体;3、污水进液管;4、水泵;5、变频器;6、污水出液管;7、连接通道;8、提升泵;9、加药部;91、储液桶;92、加药管;10、移动组件;101、底座;102、支撑架;103、滑槽;104、滚轮;11、连接件;111、连接块;112、抱箍;12、驱动部;121、电机;122、齿轮;123、齿条;13、排水通道;14、凸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一种调节池,如图1所示,包括第一池体1和第二池体2。第一池体1上设置有污水进液管3,污水进液管3上设置有水泵4,水泵4上设置有变频器5。第二池体2上设置有污水出液管6,第一池体1和第二池体2通过连接通道7连接,连接通道7上设置有提升泵8,第一池体1内的水,经提升泵8提升至连接通道7内,随连接通道7流入第二池体2内。

参照图1,第一池体1上设置有加药部9,加药部9包括储液桶91和与储液桶91连通设置的加药管92(结合图2),加药管92由不锈钢软管制成。储液桶91设于第一池体1旁,储液桶91内的药液经加药管92流入第一池体1内。加药管92的一端与储液桶91连通设置,且远离储液桶91的一端设置有用于移动加药管92的移动组件10。

如图2所示,移动组件10包括底座101、与底座101滑动连接的支撑架102。底座101固定设置于第一池体1(结合图1)上,底座101上开设有两个滑槽103,两个滑槽103均为长条状,滑槽103的延伸方向平行于调节池的延伸方向。支撑架102在滑槽103内的运动方向平行于第一池体1(结合图1)的延伸方向。支撑架102的底部设置有滚轮104,支撑架102插于滑槽103内,支撑架102的侧壁与滑槽103接触,滚轮104在滑槽103内滑动。

参照图2,支撑架102通过连接件11与加药管92固定连接。连接件11包括固定设置于支撑架102上的;、套于加药管92外部的抱箍112,抱箍112的外壁焊接于连接块111上,通过调节抱箍112便于将加药管92固定于支撑架102上,使加药管92随支撑架102的运动而运动。

参照图2,底座101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支撑架102在滑槽103内进行往复运动的驱动部12。驱动部12包括固定设置在底座101上的电机121、固定连接在电机121输出轴上的齿轮122、与齿轮122啮合的齿条123。齿条123焊接于支撑架102上,齿条123的延伸方向与滑槽103的延伸方向一致,电机121的输出轴的延长线沿竖直方向设置,齿轮122的转动轴与电机121的输出轴的中心轴重合。

参照图1,第二池体2内设置有两个排水通道13,两个排水通道13连接在一根主通道上,主通道与污水出液管6连通设置。排水通道13的侧壁上固定设置有凸柱14,凸柱14沿竖直方向向上延伸,凸柱14沿排水通道13的沿周向设置有多个,多个凸柱14等距分布。

工作状况:利用水泵4和变频器5的配合,使进入调节池的水流速度不同,进而增强污水在调节池内的流动性,在污水自身流动的过程中将药液和污水混合均匀。启动电机121工作,使支撑架102在滑槽103内滑动,从而使加药管92的运动,使药液流入调节池的不同位置,便于提高药液扩散在调节池中的均匀程度;当支撑架102滑至滑槽103的端头时,电机121的输出轴的转动方向改变,进而使齿轮122的转动方向改变,使齿条123的运动方向改变,从而实现加药管92的往复运动。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