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拟表面流湿地反应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30634发布日期:2018-10-23 17:11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模拟表面流湿地反应器。



背景技术: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低投资、低能耗、效率高、处理效果稳定、方便维护和能脱氮除磷的废水生态处理技术已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人工湿地还具有良好的生态和环境效益。并广泛运用于生活污水、二级处理出水和农药废水的处理上。人工湿地是通过对自然湿地的模拟,利用人造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协同作用来实现对污水的净化。

目前,人工湿地的类型主要有表面流人工湿地、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流人工湿地。水体、植物、基质和微生物是构成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4个基本要素。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净化机理十分复杂,包括过滤、沉积作用、吸附、离子交换、氧化还原、植物吸收和微生作用等,来实现污染物的高效净化,同时促进了植物的生长,实现污水的资源化。

但是人工湿地在运行一段时间后,由于基质和植物有限的吸附能力,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会降低,模拟表面流人工湿地会出现配水不均匀、后部流态分布不均匀、去除效果不及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流人工湿地等现象,影响去除效果。因此需发明一种可以克服上述不足的模拟表面流湿地反应器。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模拟表面流湿地反应器,有效地保证水流畅通,提高污水的均匀配水性,污染物去除效果好,占地面积小,结构简单,操作维护方便且运行成本低。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模拟表面流湿地反应器,包括箱体、集水隔板和布水隔板,所述集水隔板将所述箱体隔开且使得所述箱体一端形成集水槽,所述集水槽外侧设置有出水口,所述布水隔板垂直于所述集水隔板设置,所述布水隔板将所述箱体分为若干个连通的廊道,相邻的两个所述廊道在连通处形成U形流动池,所述集水隔板在进水的一端设置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上连接有配水管,所述集水隔板在出水的一端设置有溢出槽面。

优选地,与进水的一端紧邻的所述布水隔板固定于所述集水隔板上,与出水的一端紧邻的所述布水隔板固定于所述集水隔板上。

优选地,所述进水口处设置有阀门。

优选地,所述配水管连接有若干个水管分流器,所述水管分流器上设置有阀门。

优选地,所述出水口连接有集水管,所述出水口处设置有阀门。

优选地,所述出水口设置有两个,所述出水口分别设置于靠近所述集水槽底部的位置和靠近所述集水槽顶部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溢流槽面为锯齿形结构。

优选地,所述箱体底部设置有底泥,所述底泥上方设置有水,所述底泥中种植有净化植物。

优选地,所述底泥沿水流方向依次向下倾斜设置。

优选地,所述净化植物包括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反应器设计为廊道形式,加大污水的流动距离,增加了植物和底泥对污染物的净化作用时间,更有利于污染物的去除。反应器处理区的U形流动池的设置优化污水在反应器中的流动,解决了反应器中因污水长期不流动造成的堵塞问题,避免引发恶臭及恶化运行环境,提升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反应器里配水管为多分流结构,提高了污水的均匀配水性,避免溶解氧和进水流速不同而引起的差异。出水槽为溢流出水,有效地避免出水水质不同的问题。底泥沿水流方向依次向下倾斜设置,有效地保证水流畅通。本实用新型中的反应器还具有占地面积小、结构简单、操作维护方便且运行成本低的特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模拟表面流湿地反应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右视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箱体;2、配水管;3、布水隔板;4、溢出槽面;5、集水槽;6、进水口;7、U形流动池;8、集水管;9、集水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模拟表面流湿地反应器,包括箱体1、集水隔板9和布水隔板3,集水隔板9将箱体1隔开且使得箱体1一端形成集水槽5,集水槽5外侧设置有出水口,布水隔板3垂直于集水隔板9设置,布水隔板3将箱体分为若干个连通的廊道,相邻的两个廊道在连通处形成U形流动池7,集水隔板9在进水的一端设置有进水口6,进水口6连接有配水管2,集水隔板9在出水的一端设置有溢出槽面4。与进水的一端紧邻的布水隔板3固定于集水隔板9上,与出水的一端紧邻的布水隔板3固定于集水隔板9上。

于本具体实施例中,反应器的箱体1为长方体的结构,具体尺寸为:长X宽X高为3000mmX1200mmX700mm,箱体1由布水隔板3分为4个廊道,每个廊道尺寸为:长X宽X高为3000mmX300mmmmX700mm,每个布水隔板3的尺寸都是:长X宽X高为2700mmX2mmX700mm,溢出槽面4为高是100mm的等边三角形,集水槽5的具体尺寸为:长X宽X高为100mmX1200mmX700mm,U形流动池7的具体尺寸为:长X宽为300mmX600mm,反应器的箱体1中有3个U形流动池7。

通过将反应器设计为廊道形式,加大污水的流动距离,增加了植物和底泥对污染物的净化作用时间,更有利于污染物的去除。反应器的处理区Ⅰ的U形流动池7的设置优化污水在反应器中的流动,解决了反应器中因污水长期不流动造成的堵塞问题,避免引发恶臭及恶化运行环境,提升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溢流槽面4为锯齿形结构,具体为均匀设置的等边三角形,使得处理过的水经过溢流槽面4均匀出水,有效地避免出水水质不同的问题。

进水口6处设置有阀门。配水管2连接有若干个水管分流器,水管分流器上设置有阀门,通过设置多个分流提高了污水的均匀配水性,避免溶解氧和进水流速不同而引起的差异。具体地,配水管2直径为3.2mm、壁厚为1.6mm,材料为硅橡胶,通过设置水管分流器分为3个分流,每一个分流配有阀门,以控制出水流速,出水小孔直径为1mm。

出水口连接有集水管8,出水口处设置有阀门,出水口设置有两个,分别设置于靠近集水槽5底部的位置和靠近集水槽5顶部的位置,分别用于取样。具体地,出水口位于距集水槽5底部以上100mm和集水槽5顶部以下100mm处各一个,出水口直径为10mm。

阀门厚度为3mm,材质为304不锈钢材质。集水管为PVC管。箱体1采用厚度为2mm的304不锈钢材质制作。反应器中布水隔板3和集水隔板9厚度为2mm,材质为304不锈钢材质。

箱体1底部设置有底泥,底泥上方设置有水,底泥中种植有净化植物,净化植物包括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挺水植物为华克拉莎和芦苇,沉水植物为苦草,浮水植物为水葫芦。底泥沿水流方向依次向下倾斜设置,由进水一端到出水一端的4个廊道依次为第一廊道、第二廊道、第三廊道和第四廊道,底泥在第一廊道、第二廊道、第三廊道和第四廊道中依次向下倾斜5度设置,便于水流流动。处理区Ⅰ中土壤深度为350mm的底泥填充于箱体1内部,水深为300mm,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根系共同作用加强底泥的稳定性,箱体内生长植物、微生物以及土壤的吸附共同作用,可达到净水效果。

工作时,污水首先由泵通过三分流的配水管2进入反应器的处理区Ⅰ,使污水进入反应器处理区Ⅰ的流速相同,以达到均匀配水的目的。进入处理区Ⅰ的污水,在植物、微生物和底泥的共同作用下进行处理。反应器为廊道式,加长植物、底泥对污水的处理时间,U形流动池7合理的尺寸,解决了水流堵塞不同的问题,底泥沿水流方向依次向下倾斜5度,保证水流畅通与均匀进入处理区Ⅰ。经过处理区Ⅰ的污水通过溢出槽面4均匀出水,在集水槽5收集,通过出水口及集水管8收集排出,最终达到污水处理效果。

污水经过模拟表面流湿地反应器以后,生活污水中的常规指标总磷、总氮、铵态氮、COD等浓度大大降低,并且运行过程中操作简单、运行成本低。对建立的模拟表面流湿地进行了4个月的净化效果测定,净化效果50%以上。

本说明书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