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进风的污泥干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03377发布日期:2019-01-22 21:54阅读:304来源:国知局
底部进风的污泥干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泥干化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底部进风的污泥干化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需要处理的工业生产和生活中所产生的污水量会逐渐增加,而作为污水处理后的副产品——污泥的产出量也会日益增多,但是,相对于污水,污泥的处理显得更为困难。干化处理是一种较好的处理方法,既可以避免污泥出现发酵导致二次污染,也有利于对处理后的污泥的再利用。

目前,授权公告号为CN204529630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底部进风污泥干化装置,包括壳体,其中,壳体内的空间构成用以干化污泥的干燥室。设置在干燥室内的用于翻动污泥的翻动装置,翻动装置包括转动轴固定在转动轴上的翻动组件。设置在干燥室的上部分用于待干燥的污泥的进料口和用于干燥污泥后的干燥气体的排气口,和设置在干燥室的周向壁上的用于干燥后的污泥的出料口。形成在壳体的底板上的至少一个连通口,以允许壳体外的干燥气体进入干燥室。用于支撑壳体的支撑装置,支撑装置使底板离开地面一定距离,以便在壳体和地面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间。

上述装置在使用时,翻动装置不断对污泥进行破碎,污泥的比重较大,在重力作用下一直向壳体底部运动,污泥很容易堵塞连通口,导致进风量减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底部进风的污泥干化装置,其具有保证进风量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底部进风的污泥干化装置,包括支架和壳体,壳体内设有翻动装置,壳体底部开设有连通孔,所述壳体的下方设有与连通孔相连的鼓风装置,连通孔内转动连接有伸进壳体内腔中的通风管,所述通风管的上端开设有若干水平设置的出风道,出风道一端与壳体内腔相通,另一端与通风管的内腔相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风孔内设有通风管,干燥空气通过通风管经过出风道吹入壳体内腔中,出风道水平设置,污泥直接从上方掉落时不易对出风道进行封堵,从而使得出风道的进风量得到保证。同时,通风管与连通孔转动连接,通风管转动,出风道跟着转动,出风道处于旋转状态,污泥更不易对出风道进行遮挡,从而进一步保证出风道的进风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通孔内设有转动轴承,所述通风管与转动轴承的内圈相连。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风管与连通孔之间通过轴承进行连接,结构简单,便于使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通风管的外壁上开设有用于与转动轴承内圈相配合的滑动槽,所述滑动槽可在转动轴承内圈中上下滑动,所述转动轴承与滑动槽的上端抵触时,所述出风道位于连通孔内,所述转动轴承与滑动槽的下端抵触时,所述出风道位于壳体内,所述通风管的下端设有挡风沿,所述挡风沿的外圈与连通孔的内壁贴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鼓风装置向连通孔内吹风,风吹到挡风沿上,对挡风沿和通风管施加向上的推力,通风管向上滑动,滑动槽和轴承内圈对通风管的运动路径进行限定。转动轴承与通风管的下端抵触时,出风道位于壳体内,干燥风通过通风管从出风道流出吹进壳体内,对污泥进行干燥。使用结束后,停止鼓风,通风管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下落,转动轴承与通风管的上端抵触,此时,出风道位于连通孔内,出风道得到保护,防止污泥对出风道进行封堵。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出风道设为直线型,且与通风管偏心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干燥风进入出风道内,出风道与通风管的内径呈倾斜设置,干燥风在流经出风道时对出风道施加推力,使得通风管发生旋转。通过出风道的形状和位置的设置,干燥风带动通风管转动,不需要其他动力机构对通风管的转动进行控制,结构简单,便于使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出风道设为圆弧形均匀分布在通风管的上端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干燥风进入圆弧形的出风道内,干燥风在流经出风道时对出风道施加推力,使得通风管发生旋转。结构简单,便于使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通风管的上端设有用于遮挡通风管的挡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板对通风管的上端进行遮挡保护,防止污泥落在通风管壁上并沿通风管壁下滑对出风道进行封堵,影响进风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挡板呈伞形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污泥落在伞形的挡板上,污泥沿挡板下滑,从挡板上滴落,减少挡板上污泥残留。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出风道包括与壳体内腔相通的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倾斜向上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出风口倾斜向上设置,干燥风从出风口排出时,向上吹动,直接对污泥进行吹干,增强吹干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通风管的设置,通风管与连通孔转动连接,通风管转动,出风道跟着转动,出风道处于旋转状态,污泥更不易对出风道进行遮挡,从而保证出风道的进风量;

2、通过转动轴承、挡风板和滑动槽的设置,使用结束后,通风管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下落,转动轴承与通风管的上端抵触,此时,出风道位于连通孔内,出风道得到保护,防止污泥对出风道进行封堵;

3、通过出风道的形状和结构的设置,干燥风带动通风管转动,不需要其他动力机构对通风管的转动进行控制,结构简单,便于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通风管在出风道处的横截面的剖视示意图。

图中:1、支架;2、壳体;21、排气孔;22、进料口;23、排污口;24、翻动轴;25、翻动叶片;3、连通孔;4、通风管;41、出风道;42、滑动槽;43、挡风沿;44、挡板;45、出风口;5、转动轴承;6、鼓风装置;61、鼓风腔;62、气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一种底部进风的污泥干化装置,如图1,包括支架1和壳体2,壳体2内设有翻动装置,壳体2底部开设有连通孔3,壳体2上方开设有排气孔21和进料口22,壳体2侧端开设有排污口23。壳体2的下方设有与连通孔3相连的鼓风装置6,鼓风装置6通过连通孔3向壳体2内吹风对壳体2内的污泥进行风干,降低污泥的含水量,并从排气孔21排出。

如图2,翻动装置包括翻动轴24和翻动叶片25,翻动轴24转动带动翻动叶片25转动对污泥进行打散和打碎,增大污泥与干燥风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去水效果。

如图2,鼓风装置6包括设于壳体2下方与连通孔3相连的鼓风腔61和与鼓风腔61相连的气泵62,气泵62将干燥的空气不断打入鼓风腔61内并从连通孔3进入壳体2内。

如图2和图3,连通孔3内固定有转动轴承5,转动轴承5的内圈连有通风管4。通风管4的上端开设有若干水平设置的出风道41,出风道41均匀设置于通风管4的上端,出风道41的一端与通风管4的内腔想通,另一端开设于通风管4的内壁上为出风口45。出风道41水平设置,污泥直接从上方掉落时不易对出风道41进行封堵,从而使得出风道41的进风量得到保证。同时,通风管4与连通孔3通过转动轴承5转动连接,通风管4转动,出风道41跟着转动,出风道41处于旋转状态,污泥更不易对出风道41进行遮挡,从而进一步保证出风道41的进风量。

如图3,出风口45倾斜向上设置,干燥风从出风口45排出时,向上吹动,直接对污泥进行吹干,增强吹干效果。

如图3,通风管4的外壁上开设有用于与转动轴承5相配合的滑动槽42,转动轴承5内圈与滑动槽42相配合,通风管4的下端设有挡风沿43,挡风沿43的外圈与连通孔3的内壁贴合。鼓风装置6向鼓风腔内吹风,干燥风吹进连通孔3内吹在挡风沿43上对挡风沿43和通风管4施加向上的吹力,通风管4沿滑动槽42向上滑动,使用结束后,通风管4在重力作用下下落。

如图2和图3,转动轴承5与滑动槽42的上端抵触时,出风道41位于连通孔3内;转动轴承5与滑动槽42的下端抵触时,出风道41位于壳体2内。鼓风装置6工作时,通风管4上升,转动轴承5与通风管4的下端抵触,出风道41位于壳体2内,干燥风通过通风管4从出风道41流出吹进壳体2内,对污泥进行干燥。使用结束后,停止鼓风,通风管4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下落,转动轴承5与通风管4的上端抵触,此时,出风道41位于连通孔3内,出风道41得到保护,防止污泥对出风道41进行封堵。

如图3和图4,出风道41设为直线型,与通风管4偏心设置。通风管4的中心与出风道41所在直线具有一定距离,即出风道41与通风管4的内径呈一定角度相交设置。干燥风从通风管4内吹出经过出风道41时对出风道41施加推力,使得通风管4发生旋转。通过出风道41的形状和位置的设置,干燥风带动通风管4转动,不需要其他动力机构对通风管4的转动进行控制,结构简单,便于使用。

如图3和图4,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出风道41也可设为圆弧形均匀分布在通风管4的上端内。同理,干燥风经过通风管4时对出风道41施加推力,使得通风管4发生旋转,结构简单,便于使用。

如图3,通风管4的上端设有用于遮挡通风管4的挡板44。挡板44对通风管4的上端进行遮挡保护,防止污泥落在通风管4壁上并沿通风管4壁下滑对出风道41进行封堵,影响进风量。

如图3,挡板44呈伞形设置。污泥落在伞形的挡板44上,污泥沿挡板44下滑,从挡板44上滴落,减少挡板44上污泥残留。

具体实施过程,污泥从进料口22进入壳体2内腔,翻动装置对污泥进行破碎,鼓风装置6对壳体2进行吹风,通风管4在鼓风装置6的吹动下伸进壳体2内并开始旋转,干燥风通过出风道41吹入壳体2内对污泥进行干燥。干燥结束后,鼓风装置6停止工作,通风管4落下,出风道41得到保护。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