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循环水智能除垢净化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25497发布日期:2019-06-26 01:50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一种循环水智能除垢净化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循环水智能除垢净化箱。



背景技术:

现有的冷却系统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循环水中的钙离子、镁离子、以及细菌、藻类等物质将在冷却系统中形成水垢或淤泥,并吸附在冷却系统的侧壁上,很容易造成冷却系统的热效率低下、热交换器阻塞、泵压上升以及流量降低等后果,因此,将出现冷却系统停止运行以及寿命降低等危害,进而工厂的正常生产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循环水智能除垢净化箱。本技术方案利用水电解部不断的对冷却系统中的循环水进行除垢,以减少循环水中的钙镁离子,进而提高了冷却系统的浓缩倍数,从而达到节水的效果,因此,降低了冷却系统的整体的系统管理成本;同时,本技术方案与传统的化学药剂相比,只进行一次投资,即可长期对循环水进行水电解处理,进而达到改善循环水质的目的;避免了化学药剂的使用,因此避免了带有化学药剂的循环水排放到外界,造成环境污染;

因此,本技术方案避免了冷却系统出现热效率低下、热交换器阻塞、泵压上升以及流量降低等情况,保证了冷却系统能够持续工作,保证了冷却系统工作的稳定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利用缓冲部保护水电解部的阳极板和阴极板避免受到循环水的冲击,延长了循环水除垢净化箱的使用寿命和提高了运行稳定性;经电解除垢后的循环水将通过箱体顶部的出水管道流出至冷却系统;

通过主机将水垢的厚度以可视化的数字进行呈现,实现智能显示水垢厚度的技术效果,以便于工人观察水电解室内的水垢的厚度,进而便于工人判断清理水电解室内的水垢的时间及周期;

利用悬挂结构全程提拉箱门,因此工人在拆卸箱门时无需托举箱门,降低了工人的疲劳强度。

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循环水智能除垢净化箱,包括箱体、连接板、水电解部、缓冲部、智能检测部和箱门;所述箱体的前侧为开口,所述连接板为中部具有通口的回字形结构,所述连接板覆盖所述开口并与所述箱体的前侧连接;所述箱门覆盖所述连接板和通口,并与所述连接板背向所述箱体的一侧连接;

所述缓冲部固定在所述箱体内侧底部,所述水电解部的顶底两端分别与所述缓冲部的顶部和所述箱体内侧顶部连接,所述水电解部的侧面还与所述箱门连接;所述智能检测部固定在所述箱体内侧顶部,并用于检测箱体内的水垢的厚度。

上述方案中,还包括入水管道和出水管道,所述入水管道连接在所述箱体侧面的底部,所述入水管道与所述缓冲部连通;所述出水管道连接在所述箱体的顶部,所述出水管道与所述水电解部连通。

上述方案中,所述水电解部包括阳极板、阴极板、连接件和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固定在所述箱门的内部,所述连接件固定在所述箱体内侧顶部;

所述阳极板一侧侧边连接在所述箱门朝向所述箱体的一侧表面上,所述阳极板还与所述箱门内部的控制电路连接,所述阳极板背向所述箱门的一侧穿过所述通口并插入所述箱体内部;所述阴极板的底部侧边连接在所述缓冲部的顶部,所述阴极板的顶部与所述连接件连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阳极板和阴极板相互平行,所述阳极板和阴极板分别与所述箱门朝向所述箱体一侧的表面垂直。

上述方案中,所述阳极板和阴极板分别具有若干个,若干个所述阳极板依次平行布置在所述箱门朝向箱体一侧的表面上,若干个所述阴极板依次平行布置在所述缓冲部的顶部,若干个所述阳极板和阴极板依次交错布置。

上述方案中,所述连接件包括和连接螺栓、连接螺母和两个连接耳板;两个连接耳板的顶端分别固定在所述箱体内侧顶部,所述阴极板的顶部位于两个连接耳板之间,所述连接螺栓的一端穿过两个连接耳板和阴极板后,与所述连接螺母连接;所述连接螺母与连接螺栓相互配合使两个连接耳板挤压固定所述阴极板。

上述方案中,所述智能检测部包括超声波检测仪、数据传输线和主机;

所述超声波检测仪固定在所述箱体内侧顶部,所述数据传输线的一端与所述超声波检测仪连接,所述数据传输线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箱体并与主机连接;

所述超声波检测仪通过向箱体内输出超声波以检测水垢的厚度,并形成检测信号,所述超声波检测仪将检测信号通过数据传输线输出至所述主机,主机将检测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并显示。

上述方案中,所述缓冲部包括隔板和缓冲板;所述隔板与水平面平行,所述隔板四周的侧边分别与所述箱体内侧四周的侧面连接,并将所述箱体内侧分隔为缓冲室和水电解室,其中,所述缓冲室位于所述隔板的下方,所述水电解室位于所述隔板的上方;

所述缓冲板位于缓冲室内并与水平面垂直,所述缓冲板的底部侧边与所述箱体内侧底部连接,所述缓冲板的顶部侧边与所述隔板的下表面连接,所述缓冲板具有连通所述缓冲板两侧表面的缓冲孔,缓冲孔的轴线与所述入水管道的轴线相互平行,若干个缓冲孔在缓冲板上以矩阵的方式布置,若干个所述缓冲板在所述缓冲室内依次平行布置;

所述隔板具有连通所述隔板上表面和下表面的通孔,所述通孔连通所述缓冲室和水电解室,若干个所述通孔在所述隔板上以矩阵的方式布置。

上述方案中,还包括悬挂结构,所述悬挂结构包括连杆、挂钩和滑道,所述滑道固定在建筑物或构筑物上;

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箱门的顶部侧边连接,所述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挂钩连接,所述挂钩插入所述滑道内,所述滑道通过挂钩和连杆支撑所述箱门。

上述方案中,还包括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包括手轮和连接螺杆,所述连接板具有连通所述连接板两侧表面的连接螺孔;

所述手轮可转动的连接在所述箱门背向阳极板一侧的表面上,所述连接螺杆的一端与所述手轮连接,所述连接螺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箱门,并插入所述连接螺孔内;通过转动所述手轮,使连接螺杆旋拧进连接螺孔,使得所述箱门与所述连接板相互连接;

所述连接螺孔具有若干个,若干个连接螺孔在所述连接板上以矩阵的方式布置,若干个所述连接结构与若干个所述连接螺孔一一对应。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循环水智能除垢净化箱。利用水电解部不断的对冷却系统中的循环水进行除垢,以减少循环水中的钙镁离子,进而提高了冷却系统的浓缩倍数,从而达到节水的效果,因此,降低了冷却系统的整体的系统管理成本;同时,本技术方案与传统的化学药剂相比,只进行一次投资,即可长期对循环水进行水电解处理,进而达到改善循环水质的目的;避免了化学药剂的使用,因此避免了带有化学药剂的循环水排放到外界,造成环境污染;

利用缓冲部保护水电解部的阳极板和阴极板避免受到循环水的冲击,延长了循环水除垢净化箱的使用寿命和提高了运行稳定性;经电解除垢后的循环水将通过箱体顶部的出水管道流出至冷却系统;

通过主机将水垢的厚度以可视化的数字进行呈现,实现智能显示水垢厚度的技术效果,以便于工人观察水电解室内的水垢的厚度,进而便于工人判断清理水电解室内的水垢的时间及周期;

利用悬挂结构全程提拉箱门,因此工人在拆卸箱门时无需托举箱门,降低了工人的疲劳强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循环水智能除垢净化箱中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循环水智能除垢净化箱中箱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循环水智能除垢净化箱中箱门的前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循环水智能除垢净化箱中箱门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箱体 2、连接板 3、水电解部 4、缓冲部

5、箱门 6、悬挂结构 7、连接结构 8、智能检测部

11、入水管道 12、出水管道 21、通口 22、连接螺孔

31、阳极板 32、阴极板 33、连接件

331、连接螺栓 332、连接螺母 333、连接耳板

41、隔板 42、缓冲板 43、通孔 44、缓冲孔

61、连杆 62、挂钩 71、手轮 72、连接螺杆

81、超声波检测仪 82、数据传输线 83、主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循环水智能除垢净化箱,包括箱体1、连接板2、水电解部3、缓冲部4、智能检测部8和箱门5;箱体1的前侧为开口,连接板2为中部具有通口21的回字形结构,连接板2覆盖开口并与箱体1的前侧连接;箱门5覆盖连接板2和通口21,并与连接板2背向箱体1的一侧连接;

缓冲部4固定在箱体1内侧底部,水电解部3的顶底两端分别与缓冲部4的顶部和箱体1内侧顶部连接,水电解部3的侧面还与箱门5连接;智能检测部8固定在箱体1内侧顶部,并用于检测箱体1内的水垢的厚度。

优选的,还包括入水管道11和出水管道12,入水管道11连接在箱体1侧面的底部,入水管道11与缓冲部4连通;出水管道12连接在箱体1的顶部,出水管道12与水电解部3连通。

具体的,水电解部3包括阳极板31、阴极板32、连接件33和控制电路;控制电路固定在箱门5的内部,连接件33固定在箱体1内侧顶部;

阳极板31一侧侧边连接在箱门5朝向箱体1的一侧表面上,阳极板31还与箱门5内部的控制电路连接,阳极板31背向箱门5的一侧穿过通口21并插入箱体1内部;阴极板32的底部侧边连接在缓冲部4的顶部,阴极板32的顶部与连接件33连接。

优选的,阳极板31和阴极板32相互平行,阳极板31和阴极板32分别与箱门5朝向箱体1一侧的表面垂直。

优选的,阳极板31和阴极板32分别具有若干个,若干个阳极板31依次平行布置在箱门5朝向箱体1一侧的表面上,若干个阴极板32依次平行布置在缓冲部4的顶部,若干个阳极板31和阴极板32依次交错布置。

具体的,连接件33包括和连接螺栓331、连接螺母332和两个连接耳板333;两个连接耳板333的顶端分别固定在箱体1内侧顶部,阴极板32的顶部位于两个连接耳板333之间,连接螺栓331的一端穿过两个连接耳板333和阴极板32后,与连接螺母332连接;连接螺母332与连接螺栓331相互配合使两个连接耳板333挤压固定阴极板32。

具体的,智能检测部8包括超声波检测仪81、数据传输线82和主机83;

超声波检测仪81固定在箱体1内侧顶部,数据传输线82的一端与超声波检测仪81连接,数据传输线82的另一端穿过箱体1并与主机83连接;

超声波检测仪81通过向箱体1内输出超声波以检测水垢的厚度,并形成检测信号,超声波检测仪81将检测信号通过数据传输线82输出至主机83,主机83将检测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并显示。

具体的,缓冲部4包括隔板41和缓冲板42;隔板41与水平面平行,隔板41四周的侧边分别与箱体1内侧四周的侧面连接,并将箱体1内侧分隔为缓冲室和水电解室,其中,缓冲室位于隔板41的下方,水电解室位于隔板41的上方;

缓冲板42位于缓冲室内并与水平面垂直,缓冲板42的底部侧边与箱体1内侧底部连接,缓冲板42的顶部侧边与隔板41的下表面连接,缓冲板42具有连通缓冲板42两侧表面的缓冲孔44,缓冲孔44的轴线与入水管道11的轴线相互平行,若干个缓冲孔44在缓冲板42上以矩阵的方式布置,若干个缓冲板42在缓冲室内依次平行布置;

隔板41具有连通隔板41上表面和下表面的通孔43,通孔43连通缓冲室和水电解室,若干个通孔43在隔板41上以矩阵的方式布置。

优选的,还包括悬挂结构6,悬挂结构6包括连杆61、挂钩62和滑道(图中未示出),滑道固定在建筑物或构筑物上;其中,滑道位于箱体1和箱门5的上方;

连杆61的一端与箱门5的顶部侧边连接,连杆61的另一端与挂钩62连接,挂钩62插入滑道内,滑道通过挂钩62和连杆61支撑箱门5。

优选的,还包括连接结构7,连接结构7包括手轮71和连接螺杆72,连接板2具有连通连接板2两侧表面的连接螺孔22;

手轮71可转动的连接在箱门5背向阳极板31一侧的表面上,连接螺杆72的一端与手轮71连接,连接螺杆72的另一端穿过箱门5,并插入连接螺孔22内;通过转动手轮71,使连接螺杆72旋拧进连接螺孔22,使得箱门5与连接板2相互连接;

连接螺孔22具有若干个,若干个连接螺孔22在连接板2上以矩阵的方式布置,若干个连接结构7与若干个连接螺孔22一一对应。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是:通过使连接螺杆72插入连接螺孔22内,操作手轮71使连接螺杆72旋拧进入连接螺孔22内直至箱门5完全贴合连接板2为止;控制电路与阳极板31连接为阳极板31提供正电压,同时,箱门5在与连接板2连接后,还使得阴极板32与控制电路连接,此时,控制电路将向阴极板32提供负电压;

在箱体1内注入循环水,利用水电解部3对循环水进行电解,使循环水中的钙镁离子将转化为氢氧化镁和碳酸钙并成为水垢沉积在箱体1内,进而实现去除循环水内的钙镁离子的效果,其中,水电解部3的阴极板32附近的反应化学式为:

2H2O+2e→2OH-+H2

OH-+HCO3-→H2O+CO32-

Mg2++2OH-→Mg(OH)2

Ca2++CO32-→CaCO3

入水管道11用于接收由冷却系统输出的循环水,由于循环水的水压很大,因此将循环水先注入到缓冲部4内,缓冲板42将起到对循环水的水压进行缓冲的功能,同时,缓冲孔44则用于渗透循环水,使循环水逐步充满缓冲室;当循环水充满缓冲室后,循环水将通过通孔43逐步蔓延到水电解室内,水电解部3位于水电解室内并对水电解室内的循环水进行电解,以去除循环水中的水垢,因此,缓冲部4保护水电解部3的阳极板31和阴极板32避免受到循环水的冲击,延长了循环水除垢净化箱的使用寿命和提高了运行稳定性;经电解除垢后的循环水将通过箱体11顶部的出水管道12流出至冷却系统;

通过利用超声波检测仪81通过向箱体1内输出超声波以检测水垢的厚度,并形成检测信号,超声波检测仪81将检测信号通过数据传输线82输出至主机83,主机83将检测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并显示,主机83将水垢的厚度以可视化的数字进行呈现,实现智能显示水垢厚度的技术效果,以便于工人观察水电解室内的水垢的厚度,进而便于工人判断清理水电解室内的水垢的时间及周期;

操作手轮71使连接螺杆72旋拧脱离连接螺孔22,直至连接螺杆72与连接螺孔22完全脱离,再将箱门5和阳极板31移动至别处后,工人再对水电解室内的水垢进行清除;在此过程中,悬挂结构6将全程提拉箱门5,因此工人在拆卸箱门5时无需托举箱门5,降低了工人的疲劳强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