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药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49129发布日期:2019-04-20 02:27阅读:655来源:国知局
加药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黑臭水体治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加药管。



背景技术:

水体黑臭是一种严重的水污染现象,黑臭水体完全丧失使用功能,饮用水源遭到污染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治理黑臭水体常采用的技术是底泥原位消解技术,此种技术注重对水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强调生态系统平衡稳定的理念。在底泥原位消解技术中,能否精准地将微生物制剂以及化学药剂(以下简称药剂)添加到底泥浮泥层直接影响底泥原位消解效率。使用加药管将药剂添加至黑臭水体中,一般的加药管为直管,直管加药管与水体的接触面积小,药剂不能四散均匀的添加进底泥浮泥层中,药剂利用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加药管,可均匀的将药剂加入到底泥浮泥层中,以提高药剂的利用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加药管,包括呈螺旋状的加药管体,加药管体的管壁上设有若干组加药出口。

本方案的原理是:使用时,将加药管放入底泥浮泥层中,然后将药剂输送至加药管体中,药剂通过加药管体上的加药出口添加进底泥浮泥层中。通过加药管人工定向对浮泥层添加药剂,提高浮泥层微生物多样性,同时提高浮泥层的生物活性,使黑臭底泥得到消解,提高黑臭河道自净能力,从而改善河流水质。通常情况下为了固定加药管,人们常使用类似扎带的固定件,如尼龙扎带、尼龙绳或者橡胶绳等,将加药管固定在支撑条上,然后将加药管和支撑条一起放入底泥浮泥层中。

采用上述方案时,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相比直管,在占用同等空间的前提下,螺旋状的加药管体与底泥浮泥层的接触面积大,利于药剂四散均匀的添加进底泥浮泥层中,药剂利用效率高。

(2)加药管体的管壁上设有若干组加药出口,药剂从加药出口排出时,对浮泥层有水力扰动,增加浮泥层污泥的活性。

进一步,加药管体的螺旋中心线在一个平面上。结构简单,添加药剂方便。

进一步,加药管体的螺旋中心线呈圆台状。由此,加入加药管体内的药剂呈螺旋下降的方式在加药管体内运动,此种运动方式,药剂的重力利于其向下运动,药剂在加药管体内流动更顺畅。

进一步,若干组加药出口沿加药管体的螺旋线方向均匀设置且每组加药出口之间的距离为20cm。由此,每组加药出口的间距分布更加合理,药剂的利用率高。

进一步,每组加药出口均包括周向均匀分布的四个加药孔。由此,加药剂过程中,药剂沿加药管体外壁呈放射状向外排出,水力扰动效果好,进一步增加浮泥层污泥的活性。

进一步,加药管体为PE管。PE管韧性、挠性好,便于弯曲为螺旋状;而且PE管耐腐蚀,使用寿命长。

进一步,加药孔内均设有扇叶。由此,药剂从加药孔排出时,药剂使扇叶转动,扇叶使药剂产生一定的涡流,进一步增加浮泥层的水力扰动,增加浮泥层污泥的活性。

进一步,加药管体上固定连接有若干卡扣。通过卡扣使加药管体与支撑条连接,相比采用扎带连接,卡扣连接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药管体的加药孔的横截面剖视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实施例一或者实施例二的A-A剖视示意图。

图4为图1中实施例三的A-A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加药管体1、支撑条2、加药孔3。

实施例一

实施例一基本如图1和图3所示:加药管,包括呈螺旋状加药管体1,加药管体1的螺旋中心线在一个平面上,加药管体1为PE管,加药管体1的管壁上沿加药管体1的螺旋线方向设有若干组加药出口,结合图2可知,每组加药出口包括周向均匀分布的四个加药孔3,加药孔3内均设有扇叶(图中未示出),每组加药出口之间的距离为20cm。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如图1所示,使用时,将加药管体1放置在八根支撑条2上,然后通过扎带将加药管体1固定在支撑条2上。然后将支撑条2和加药管一起放入底泥浮泥层中,然后将药剂输送至加药管体1中,药剂通过加药管体1上的加药孔3四散均匀的添加进底泥浮泥层中,药剂利用效率高。加药剂过程中,药剂沿加药管体1外壁呈放射状向外排出,药剂排出时对浮泥层有水力扰动,增加浮泥层污泥活性。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是:加药管体1上粘接有若干卡扣。通过卡扣使加药管体1与支撑条2连接,相比采用扎带连接,卡扣连接方便、快捷。

实施例三

结合图4可知,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或者实施例二的区别是:实施例三的加药管体1的螺旋中心线呈圆台状。由此,加入加药管体1内的药剂呈螺旋下降的方式在加药管体1内运动,药剂运动过程中通过加药孔3排出至浮泥层中。螺旋下降的运动方式,药剂的重力利于其向下运动,药剂在加药管体1内流动更顺畅。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实用新型所省略描述的技术、形状、构造部分均为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