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缸缸套环保型自动化清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41337发布日期:2019-06-06 00:19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一种油缸缸套环保型自动化清洗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缸套自动清洗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油缸缸套环保型自动化清洗装置。



背景技术:

油缸即液压缸,液压缸是通过液压油来驱动使得液压缸中的活塞杆进行伸缩,而由于液压缸中的缸套在加工完成后必须进行严格的清洗,才能进行液压缸的组装,而缸套内部清洗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了液压缸的工作性能。而现有的对缸套的清洗效果较差,水资源浪费严重,效率低下,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增大了工人的劳动量和劳动强度。

有鉴于此,本申请人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缸缸套环保型自动化清洗装置,其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清洗效果好且节约环保的特点。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油缸缸套环保型自动化清洗装置,其中,包括底座、驱动装置、清洗管以及若干个清洗架,所述驱动装置设置在底座上,每一清洗架均左右倾斜放置且每一清洗架放置一个缸套,若干个清洗架依次沿前后方向排列设置在底座上并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依次沿底座的前后方向移动,所述底座上还设有至少一个倾斜孔,所述清洗管至少有一个,所述清洗管自由倾斜穿过倾斜孔以伸入到缸套内清洗缸套,所述清洗管包括管体和管头,所述管体的一端均与气泵和水泵连接,所述管体的另一端与管头连接,所述管头上还设有若干个通孔以及若干个刷毛。

进一步,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主动轴、从动轴、转动齿轮和链条,所述驱动电机、主动轴和从动轴均设在底座上,所述主动轴和从动轴上均设有转动齿轮,所述链条连接主动轴和从动轴上的转动齿轮,所述清洗架设在链条上并随链条的转动而移动。

进一步,所述清洗架包括底板、侧板、支撑架和增高板,所述侧板有两个,两个侧板前后设置在底板上,所述支撑架至少有两个且两个支撑架分别用于支撑缸套,所述增高板设在底板长度方向的一端。

进一步,所述油缸缸套环保型自动化清洗装置还包括外罩、液压缸、提升带、第一导向辊、第二导向辊、第三导向辊、提升件以及滑动门,所述外罩设在底座的上方,所述液压缸设在外罩的上表面,所述液压缸的活塞杆与提升件连接,所述提升件上设有第四导向辊,所述第一导向辊、第二导向辊和第三导向辊均设在外罩上,所述提升带的一端与滑动门的右侧连接,所述提升带的另一端依次绕过第一导向辊、第二导向辊、第四导向辊和第三导向辊后与滑动门的左侧连接,提升件做水平往复移动驱动滑动门做竖直往复升降。

进一步,所述外罩上还设有抽气管,所述抽气管与外罩的内部连通。

进一步,所述底座的内部还设有用于回收清洗水的集水槽。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油缸缸套环保型自动化清洗装置,在需对缸套进行清洗时,将通过起重设备把缸套吊至清洗架上,在通过驱动装置使得缸套移动至清洗位置,接着再打开水泵开关,将清洗管伸入到缸套中,通过管头中的刷毛和通过管头上的通孔流出的水对缸套的内部进行清洗,缸套倾斜摆放使得清洗的水将会自动从缸套内流出,清洗完毕后,关闭水泵开关,打开气泵开关,接着对缸套的内部进行风干。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设有通孔和刷毛的管头对缸套内部进行快速清洗,提高了清洗效率和清洗效果,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且有利于水资源的回收再利用,节能环保。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4为图2中A-A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滑动门打开时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滑动门关闭时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清洗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管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底座-1;倾斜孔-11;清洗架-2;

底板-21;侧板-22;支撑架-23;

增高板-24;清洗管-3;管体-31;

管头-32;通孔-321;刷毛-322;

驱动装置-4;主动轴-41;从动轴-42;

链条-44;外罩-51;液压缸-52;

提升带-53;第一导向辊-541;第二导向辊-542;

第三导向辊-543;第四导向辊-544;提升件-55;

滑动门-56;抽气管-6;集水槽-7。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图中坐标X、Y、Z分别表示本实用左右方向、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且坐标X指向左方向,坐标Y指向前方向,坐标Z指向上方向。

如图1-8所示,一种油缸缸套环保型自动化清洗装置,其中,包括底座1、驱动装置4、清洗管3以及若干个清洗架2,所述驱动装置4设置在底座1上,每一清洗架2均左右倾斜放置且每一清洗架2放置一个缸套(图未示),若干个清洗架2依次沿前后方向排列设置在底座1上并在驱动装置4的驱动下依次沿底座1的前后方向移动,所述底座1上还设有至少一个倾斜孔11,所述清洗管3至少有一个,所述清洗管3自由倾斜穿过倾斜孔11以伸入到缸套内清洗缸套,所述清洗管3包括管体31和管头32,所述管体31的一端均与气泵(图未示)和水泵(图未示)连接,所述管体31的另一端与管头32连接,所述管头32上还设有若干个通孔321以及若干个刷毛322。

采用上述结构后,在需对缸套进行清洗时,将通过起重设备把需要清洗的多个缸套依次吊至清洗架2上,在通过驱动装置4使得缸套移动至清洗位置,接着再打开水泵开关,将清洗管3伸入到缸套中,通过管头32中的刷毛322和通过管头32上的通孔321流出的水对缸套的内部进行清洗,而通过管体31相对与倾斜孔11的来回往复运动实现对缸套内部的全方位清洗。缸套倾斜摆放使得清洗缸套用的水将会自动从缸套内流出,在清洗完毕后,关闭水泵开关,打开气泵开关,接着对缸套的内部进行风干。

并且,所述清洗管3有多个,多个清洗管3并排设置,通过并排设置的清洗管3同时对多个缸套进行清洗,大大提高了清洗效率。

优选的,所述驱动装置4包括驱动电机(图未示)、主动轴41、从动轴42、转动齿轮(图未示)和链条44,所述驱动电机、主动轴41和从动轴42均设在底座1上,所述主动轴41和从动轴42上均设有转动齿轮,所述链条44连接主动轴41和从动轴42上的转动齿轮,所述清洗架2设在链条44上并随链条44的转动而移动。若干个清洗架2均匀分布在链条44上,因此,在由驱动电机带动主动轴41转动,在由主动轴41带动转动齿轮转动后,由转动齿轮带动链条44移动,从而带动设置在链条44上的清洗架2移动,并将清洗结束后的缸套取出,将还未清洗的缸套放入,从而实现连续性清洗,提高了清洗效率和清洗速度。

优选的,所述清洗架2包括底板21、侧板22、支撑架23和增高板24,所述侧板22有两个,两个侧板22前后设置在底板21上,所述支撑架23至少有两个且两个支撑架23分别用于支撑缸套,所述支撑架23上还设有防滑垫(图未示),使得放置在支撑架23上的缸套稳定的置于支撑架23上,避免了因清洗架2的倾斜设置而导致缸套滑落,所述增高板24设在底板21长度方向的一端。并且通过两个侧板22、一个底板21和支撑架23的设置使得清洗架2在满足结构强度的同时还构建出了一条流水通道,在对缸套进行清洗时,溢出的水流将从底板21的上表面倾斜滑落,便于后续的水资源的收集。

优选的,所述油缸缸套环保型自动化清洗装置还包括外罩51、液压缸52、提升带53、第一导向辊541、第二导向辊542、第三导向辊543、提升件55以及滑动门56,所述外罩51设在底座1的上方,所述液压缸52设在外罩51的上表面,所述液压缸52的活塞杆与提升件55连接,液压缸52中的液压油推动活塞杆进行伸缩运动,而伸缩运动的活塞杆将带动提升件55进行左右移动,在提升件55向右移动时,提升件55拉动提升带53,提升带53带动滑动门56向上移动,从而使得滑动门56打开。在提升件55向左移动时,提升件55对提升带53拉动的距离变小,与提升带53连接的滑动门56慢慢向下移动,最后滑动门56下降至最低处,使得置于外罩51内的缸套与外界隔离。所述提升件55上设有第四导向辊544,所述第一导向辊541、第二导向辊542和第三导向辊543均设在外罩51上,所述提升带53的一端与滑动门56的右侧连接,所述提升带53的另一端依次绕过第一导向辊541、第二导向辊542、第四导向辊544和第三导向辊543后与滑动门56的左侧连接,通过第一导向辊541、第二导向辊542、第二导向辊542和第三导向辊543的设置,改变对滑动门56施力的方向并且拉动滑动门56的所需的力得到了分解,使得需要施力的力变小,液压缸52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最后,通过提升件55做水平往复移动驱动滑动门56做竖直往复升降,使得滑动门56卡关闭或打开。在清洗缸套时,将滑动门56关闭后,能有效的避免清洗缸套的水因压力较大而溅出并飞溅到工作人员身上或飞溅到清洗装置的周围,而导致场地湿滑,工作人员易滑倒的情况的发生。而且还避免了水汽的散出,以及减少空气粉尘进入到外罩51的内部,从而得到更佳的清洗效果。另外,滑动门56可采用玻璃等透明材料制作,以便于观察缸套的清洗情况。

优选的,所述外罩51上还设有抽气管6,所述抽气管6与外罩51的内部连通。在滑动门56关闭后,通过抽气管6对外罩51内的水汽进行抽取,在打开滑动门56后,将没有水汽扩散到空气中。并且收集后的水汽在液化后形成液态水,能进行再次的利用,节约了水资源,更加绿色环保。

优选的,所述底座1的内部还设有用于回收清洗水的集水槽7。所述集水槽7用于收集清洗缸套后的水,水流对缸套内部进行清洗后,由缸套内自动流出,并流入到位于缸套下方的集水槽7,集水槽7的水经沉淀后继续利用于缸套的清洗。

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