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的净化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59572发布日期:2019-07-24 10:37阅读:38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的净化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的净化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垃圾渗滤液是指来源于垃圾填埋场中垃圾本身含有的水分、进入填埋场的雨雪水及其他水分,扣除垃圾、覆土层的饱和持水量,并经历垃圾层和覆土层而形成的一种高浓度的有机废水。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法包括物理化学法和生物法。物理化学法主要有活性炭吸附、化学沉淀、密度分离、化学氧化、化学还原、离子交换、膜渗析、气提及湿式氧化法等多种方法,在COD为2000~4000mg/L时,物化方法的COD去除率可达50%~87%。和生物处理相比,物化处理不受水质水量变动的影响,出水水质比较稳定,尤其是对BOD5/COD比值较低(0.07~0.20)难以生物处理的垃圾渗滤液,有较好的处理效果。

综上所述,在垃圾渗滤液的处理过程中普遍需要多种处理手段的协同配合,其中,ABR(厌氧折流板反应器)与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的联用就属于常用的处理方式之一,同时还可能用到絮凝沉淀、芬顿反应,以及微电解等处理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多处理手段的灵活衔接和密切配合,是提升污水处理集约化水平的关键因素。现有技术中,上述处理模块各自独立运行,缺乏集成化的处理设备,因此整体处理效率还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针对现有技术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的净化处理装置,以解决以下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缺乏一种能将ABR、SBR、絮凝沉淀、芬顿反应等工艺协同整合,共同完成垃圾渗滤液净化处理的系统。

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的净化处理装置,包括第一pH调整区,反应池,沉淀池,吹脱池,第一ABR处理区,第一SBR处理区,中间水池,第二ABR处理区,第二SBR处理区,第二pH调整区,芬顿反应池,第二沉淀池,活性吸附池,其中第一pH调整区的出口端与反应池的入口端通过管路连接,反应池的出口端与沉淀池的入口端通过管路连接,沉淀池的出口端与吹脱池的入口端通过管路连接,吹脱池的出口端与第一ABR处理区的入口端通过管路连接,第一ABR处理区的出口端与第一SBR处理区的入口端通过管路连接,第一SBR处理区的出口端与中间水池的入口端通过管路连接,中间水池的出口端与第二ABR处理区的入口端通过管路连接,第二ABR处理区的出口端与第二SBR处理区的入口端通过管路连接,第二SBR处理区的出口端与第二pH调整区的入口端通过管路连接,第二pH调整区的出口端与芬顿反应池的入口端通过管路连接,芬顿反应池的出口端与第二沉淀池的入口端通过管路连接,第二沉淀池的出口端与活性吸附池的入口端通过管路连接。

作为优选,在各所述管路上均连接有阀门。

作为优选,第一ABR处理区具有两个出口端,第二SBR处理区具有两个入口端,第一ABR处理区的其中一个出口端与第一SBR处理区的入口端通过管路连接,第二SBR处理区的其中一个入口端与第二ABR处理区的出口端通过管路连接,第一ABR处理区的另一个出口端与第二SBR处理区的另一个入口端通过管路连接。

作为优选,第一pH调整区的入口端连接至待处理的垃圾渗滤液;活性吸附池的出口端连接至处理后的水体。

在以上技术方案中,第一pH调整区用于对待处理的垃圾渗滤液进行pH调整;反应池用于将石灰与原水在其中进行絮凝沉淀;沉淀池用于固液分离;吹脱池用于执行吹脱;第一ABR处理区、第一SBR处理区、第二ABR处理区、第二SBR处理区分别用于执行相应的ABR处理及SBR处理,通过上述四者的联用,可完成先后两次ABR+SBR处理程序,也可以根据工艺需求仅执行一次ABR+SBR处理程序。第二pH调整区用于在芬顿反应前进行pH调整;芬顿反应池用于执行芬顿反应;第二沉淀池用于固液分离;活性吸附池用于通过活性炭去除悬浮的杂质,从而完成整个处理程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的净化处理装置。该技术方案首先针对垃圾渗滤液的成分特点开发了一套处理工艺,该工艺首先通过石灰对原水进行絮凝沉淀,再进行吹脱反应,而后执行ABR+SBR组合式生物处理;对处理产物再以特定条件执行芬顿反应,而后加碱进行絮凝沉淀,最后以特定量的活性炭进行吸附处理,从而完成处理工作。围绕以上工艺的特点及其需求,本实用新型开发了一套专用的净化处理装置,该装置不仅实现了各处理模块的集成化整合,而且各模块之间协同配合,以一套装置完成整个处理过程。应用本实用新型,可有效提升待处理水体在装置各模块中的流转效率,满足工艺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第一pH调整区 2、反应池 3、沉淀池 4、吹脱池

5、第一ABR处理区 6、第一SBR处理区 7、中间水池 8、第二ABR处理区

9、第二SBR处理区 10、第二pH调整区 11、芬顿反应池 12、第二沉淀池

13、活性吸附池。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为了避免过多不必要的细节,在以下实施例中对属于公知的结构或功能将不进行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近似性语言可用于定量表述,表明在不改变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可允许数量有一定的变动。除有定义外,以下实施例中所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普遍理解的相同含义。

实施例1

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的净化处理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第一pH调整区1,反应池2,沉淀池3,吹脱池4,第一ABR处理区5,第一SBR处理区6,中间水池7,第二ABR处理区8,第二SBR处理区9,第二pH调整区10,芬顿反应池11,第二沉淀池12,活性吸附池13,其中第一pH调整区1的出口端与反应池2的入口端通过管路连接,反应池2的出口端与沉淀池3的入口端通过管路连接,沉淀池3的出口端与吹脱池4的入口端通过管路连接,吹脱池4的出口端与第一ABR处理区5的入口端通过管路连接,第一ABR处理区5的出口端与第一SBR处理区6的入口端通过管路连接,第一SBR处理区6的出口端与中间水池7的入口端通过管路连接,中间水池7的出口端与第二ABR处理区8的入口端通过管路连接,第二ABR处理区8的出口端与第二SBR处理区9的入口端通过管路连接,第二SBR处理区9的出口端与第二pH调整区10的入口端通过管路连接,第二pH调整区10的出口端与芬顿反应池11的入口端通过管路连接,芬顿反应池11的出口端与第二沉淀池12的入口端通过管路连接,第二沉淀池12的出口端与活性吸附池13的入口端通过管路连接。

该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第一pH调整区1用于对待处理的垃圾渗滤液进行pH调整;反应池2用于将石灰与原水在其中进行絮凝沉淀;沉淀池3用于固液分离;吹脱池4用于执行吹脱;第一ABR处理区5、第一SBR处理区6、第二ABR处理区8、第二SBR处理区9分别用于执行相应的ABR处理及SBR处理,通过上述四者的联用,可完成先后两次ABR+SBR处理程序,也可以根据工艺需求仅执行一次ABR+SBR处理程序。第二pH调整区10用于在芬顿反应前进行pH调整;芬顿反应池11用于执行芬顿反应;第二沉淀池12用于固液分离;活性吸附池13用于通过活性炭去除悬浮的杂质,从而完成整个处理程序。

实施例2

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的净化处理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第一pH调整区1,反应池2,沉淀池3,吹脱池4,第一ABR处理区5,第一SBR处理区6,中间水池7,第二ABR处理区8,第二SBR处理区9,第二pH调整区10,芬顿反应池11,第二沉淀池12,活性吸附池13,其中第一pH调整区1的出口端与反应池2的入口端通过管路连接,反应池2的出口端与沉淀池3的入口端通过管路连接,沉淀池3的出口端与吹脱池4的入口端通过管路连接,吹脱池4的出口端与第一ABR处理区5的入口端通过管路连接,第一ABR处理区5的出口端与第一SBR处理区6的入口端通过管路连接,第一SBR处理区6的出口端与中间水池7的入口端通过管路连接,中间水池7的出口端与第二ABR处理区8的入口端通过管路连接,第二ABR处理区8的出口端与第二SBR处理区9的入口端通过管路连接,第二SBR处理区9的出口端与第二pH调整区10的入口端通过管路连接,第二pH调整区10的出口端与芬顿反应池11的入口端通过管路连接,芬顿反应池11的出口端与第二沉淀池12的入口端通过管路连接,第二沉淀池12的出口端与活性吸附池13的入口端通过管路连接。其中,在各所述管路上均连接有阀门。第一ABR处理区5具有两个出口端,第二SBR处理区9具有两个入口端,第一ABR处理区5的其中一个出口端与第一SBR处理区6的入口端通过管路连接,第二SBR处理区9的其中一个入口端与第二ABR处理区8的出口端通过管路连接,第一ABR处理区5的另一个出口端与第二SBR处理区9的另一个入口端通过管路连接。第一pH调整区1的入口端连接至待处理的垃圾渗滤液;活性吸附池13的出口端连接至处理后的水体。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申请范围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