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式水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29890发布日期:2019-08-13 21:36阅读:331来源:国知局
一种组合式水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公开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经处理后的水能达标排放或者达到回用水水质标准,可以用于冲洗、绿化、路面洒水以有效回收水资源的组合式水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城市化的加剧和化肥、农药使用量的增加,作为生命之源的水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水污染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影响人类生存。要想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解决水污染问题。

造成我国水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较低,使大量的城市污水未经处理而直接外排,导致了严重的水污染,并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加上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污水产生量不断增大,使得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随着世界能源的日益短缺和废水污染负荷加重及废水中污染物种类的日趋复杂化,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迫切要求开发高效的环境治理新技术与新设备。

由此,如何设计出一款能高效的净化,经处理后的水能达标排放,或者达到回用水水质标准,可以用于冲洗、绿化、路面洒水等等,有效回收了水资源的组合式水处理设备,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研发的技术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综上所述,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经处理后的水将达到回用水水质标准的组合式水处理设备。

为达到上述目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组合式水处理设备,其包括相互连通的光催化反应罐、接触氧化池、沉淀池,其中:

所述光催化反应罐的罐体底部侧面设置进水口、进气口,罐体内自下往上设置布气盘、载体颗粒、紫外灯管、隔网,所述载体颗粒上负载了纳米二氧化钛,所述布气盘通过进气口与一鼓风机相连通;

所述接触氧化池底部穿设一接触氧化布气管,该布气管上朝接触氧化池顶部设置有多个喷头,所述接触氧化布气管与所述鼓风机相连通;

所述沉淀池,其包括接触沉淀区及过滤沉淀区,所述接触沉淀区内设置有接触沉淀布气管,而所述过滤沉淀区内设置有反洗冲气管,该接触沉淀布气管及反洗冲气管上分别开设有多个喷头,且接触沉淀布气管及反洗冲气管分别与所述鼓风机连通。

所述接触氧化池、沉淀池的过滤沉淀区底部均开设有污泥排出口,两个所述污泥排出口通过一污泥收集管连通,并排放至污泥池内。

进一步,所述光催化反应罐的罐体顶部侧面设置了出水口,罐体顶部外侧设置了泄压阀。

进一步,所述光催化反应罐通过其侧面设置的出水口与所述接触氧化池底部开设的进水口连通。

进一步,所述布气盘布置在罐体底部,布气盘上设置了小孔,孔径为1-5mm。

进一步,所述载体颗粒为活性炭颗粒或陶瓷颗粒,载体颗粒的粒径为6-10mm。

进一步,所述隔网的材质为聚丙烯、聚氯乙烯或玻璃钢。

进一步,所述接触氧化池为一上端开口的池体,该接触氧化池的布水管上方设置有填料,且其开口处设置有溢流堰,并通过所述溢流堰与沉淀池连通。

进一步,所述沉淀池的触沉淀区与所述接触氧化池连通,所述接触沉淀区底部设置的接触沉淀布水管上方设置有填料,且所述接触沉淀区的底部朝向所述过滤沉淀区呈倾斜状。

进一步,所述沉淀池的过滤沉淀区底部为一污泥斗,所述的污泥排出口开设于所述污泥斗底部,所述沉淀池的出水口开设于所述过滤沉淀区的上部的侧壁之上;

所述过滤沉淀区的中部设置有过滤层,所述反洗冲气管位于所述过滤层下方;

从所述过滤沉淀池上部的开口处伸入至其内腔设置一挡板。

进一步,所述挡板包括竖直段及倾斜段,所述倾斜段与所述沉淀池的过滤沉淀区底部相适配,所述倾斜段一端与所述竖直段相连且位于过滤层下方。

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

1、本实用新型阐述的组合式水处理设备包括了光催化反应罐、接触氧化池、沉淀池,城市生活污水或者经预处理的工业废水,经本设备处理后,污水将得到高效的净化,经处理后的水将达标排放或达到回用水水质标准,可以用于冲洗、绿化、路面洒水等等,有效回收了水资源;

2、本新型中所述的光催化反应罐为圆柱形罐体式结构设计,在罐体内曝气,为罐体内提供氧气的同时,保持了载体颗粒的悬浮状态,便于增大载体颗粒与污废水的接触面积;在好氧环境下,在载体颗粒以及紫外光照射下,污废水发生光催化反应,水中部分污染物被去除,一部分难生物降解的物质被处理成可生物降解的小分子物质,便于后续反应的进行;

3、本新型所述的沉淀池的过滤沉淀区设置了挡板,挡板为上部竖直,而下部倾斜的设计,其下部倾斜的角度和过滤沉淀区的污泥斗倾斜角度一致,起到缓冲与引流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组合式水处理设备包括相互连通的光催化反应罐1、接触氧化池2、沉淀池3。

如图1所示,所述光催化反应罐1为圆柱形罐体,该光催化反应罐1的罐体11底部侧面设置进水口111、进气口112,罐体内自下往上设置布气盘12、载体颗粒13、紫外灯管14、隔网15,所述载体颗粒13上负载了纳米二氧化钛,所述布气盘12通过进气口112与一鼓风机5相连通;

如图1所示,具体的说:

1、所述光催化反应罐的罐体顶部侧面设置了出水口,罐体顶部外侧设置了泄压阀,泄压阀的设置保证了罐体内的压力不至于过大。

2、所述布气盘布置在罐体底部,布气盘上设置了小孔,孔径为1-5mm;所述载体颗粒为活性炭颗粒或陶瓷颗粒,载体颗粒的粒径为6-10mm;所述隔网的材质为聚丙烯、聚氯乙烯或玻璃钢。

如图1所示,所述接触氧化池2底部穿设一接触氧化布气管21,该布气管上朝接触氧化池顶部设置有多个喷头4,所述接触氧化布气管21与一鼓风机5相连通;

具体的说:如图1所示,所述接触氧化池2为一上端开口的池体,该接触氧化池2的布水管上方设置有填料22,且其开口处设置有溢流堰23,并通过所述溢流堰23与沉淀池3连通。所述接触氧化池填料22采用全塑材质,将300-800条丝条穿插扣压在两片塑料圆环片中间,使丝条呈均匀辐射状展开,按不同片距串制成悬挂式填料。

如图1所示,所述沉淀池3,其包括接触沉淀区31及过滤沉淀区32,所述接触沉淀区31内设置有接触沉淀布气管311,而所述过滤沉淀区32内设置有反洗冲气管7,该接触沉淀布气管311及反洗冲气管7上分别开设有多个喷头,且接触沉淀布气管311及反洗冲气管7分别与所述鼓风机7连通。

如图1所示,具体的说:

1、所述沉淀池3的接触沉淀区31与所述接触氧化池2连通,所述接触沉淀区31底部设置的接触沉淀布水管311上方设置有填料312,且所述接触沉淀区31的底部朝向所述过滤沉淀区32呈倾斜状,且倾斜角度为3-10度;接触沉淀池填料312,其填料材质为有聚丙烯(PP)或聚氯乙烯(PVC),组装形式为斜管式。

2、所述沉淀池3的过滤沉淀区32底部为一污泥斗33,污泥斗33底部开设一污泥排出口,所述沉淀池3的出水口34开设于所述过滤沉淀区32的上部的侧壁之上;

所述过滤沉淀区32的中部设置有过滤层321,所述反洗冲气管7位于所述过滤层321下方,所述反冲洗管7上设置有阀门71,以对所述过滤层321进行有效反洗;

从所述过滤沉淀池32上部的开口处伸入至其内腔设置一挡板6。

3、所述挡板6包括竖直段及倾斜段,所述倾斜段与所述沉淀池3的过滤沉淀区32底部相适配,所述倾斜段一端与所述竖直段相连且位于过滤层321下方。

如图1所示,所述光催化反应罐通过其侧面设置的出水口与所述接触氧化池底部开设的进水口连通。

如图1所示,上述的接触氧化池2、沉淀池3的过滤沉淀区32底部均开设有污泥排出口,两个所述污泥排出口通过一污泥收集管8连通,并排放至污泥池内。

如图1所示,以上阐述的结构,其工作原理如下:

待处理的污废水从光催化反应罐1的进水口111进入罐体的底部。鼓风机5通过进气口112通入空气,空气通过布气盘12的小孔,进入到罐体11内,为罐体内提供氧气的同时,保持了载体颗粒13的悬浮状态,便于增大载体颗粒13与污废水的接触面积。在好氧环境下,在载体颗粒13以及紫外灯管14的紫外光照射下,污废水发生光催化反应,水中部分污染物被去除,一部分难生物降解的物质被处理成可生物降解的小分子物质,便于后续反应的进行。污废水上升,通过隔网15后,从出水口113排出。载体颗粒13被隔网15隔留在罐体内,便于反应的持续进行。

经光催化反应罐1处理后的污废水,从接触氧化池2底部进入池内;在曝气、填料22的作用下,污废水进行接触氧化反应,好氧环境下,微生物分解掉污废水中的大部分污染物质,产生污泥,污泥自底部污泥排出口排出至污泥收集管内,处理后的水从顶部的溢流堰23,排出;

经接触氧化池2处理后的污废水,进入沉淀池3;先进入接触沉淀区31,在该区域内,有填料,有曝气,污水中的污泥部分沉淀下来,并在水流作用下,沿着斜坡,流入过滤沉淀区32的污泥斗33里;过滤沉淀区32设置了挡板6,挡板6为上部竖直,而下部倾斜的设计,其下部倾斜的角度和过滤沉淀区的污泥斗倾斜角度一致,起到缓冲与引流的作用;所述接触沉淀31处理后的污废水,沿着挡板6形成的流道,进入过滤沉淀区32,经过滤层321过滤处理后,从出水口排出。污泥经污泥斗33收集,与光催化反应罐1、接触氧化池2排出的污泥一起,进入污泥池收集后再进一步处理;

接触沉淀区3内的反洗冲气管7上设置了阀门71,当过滤沉淀区的滤料污堵严重时,阀门打开,对滤料进行反冲洗。

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实施方式,在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从上述的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作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