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92083发布日期:2019-09-17 21:05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一种污水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气浮作为一种高效的固液或液液分离物化处理工艺,在污水处理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溶气和释放系统在水中产生大量的微细气泡,使其粘附于废水中与水接近的固体或液体微粒上,造成整体密度小于水的状态,并依靠浮力使其上升至水面形成浮渣,从而达到固液或液液分离的目的。现有的污水处理设备中,当处理池的浮渣达到一定厚度时,需要对浮渣进行清理,而浮渣的清理工作往往是通过人工进行的,人工清理工作效率低,遇到污水量大时,人工速度跟不上污水处理速度,影响污水处理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水处理设备,可以自动对浮渣进行清理,具有清理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提高污水处理效率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污水处理设备,包括处理池本体,所述处理池本体开设有气浮池和清水池,所述清水池底部开设有进水孔,所述气浮池底部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进水孔的穿孔管,所述清水池设置有用于切换工作状态液位或刮渣状态液位的液位调节结构,所述刮渣状态液位高于工作状态液位;所述气浮池一端设置有收渣槽,所述气浮池设置有用于将浮渣刮至所述收渣槽的刮渣机构,所述刮渣机构包括行车架、刮渣板以及用于驱动行车架往复行走的驱动装置,所述刮渣板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两端与所述行车架转动连接,所述气浮池设置有用于使所述刮渣板绕所述连接杆摆动的摆动装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穿孔管设置在气浮池的底部与清水池底部的进水孔相连通,清水从穿孔管的穿孔进入清水池,从而使得清水池的液位与气浮池的液位保持一致。利用液位调节结构切换至工作状态液位时,气浮池内进行正常的污水处理工作;利用液位调节结构切换至刮渣状态液位时,可以进行刮渣工作。刮渣时,摆动装置使得连接杆转动,进而使刮渣板摆动至与水面接触,驱动装置驱动行车架行走,刮渣板对水面上的浮渣进行刮渣操作;当刮渣板将浮渣刮至收渣槽后,摆动装置使得连接杆转动,进而使刮渣板摆动至与水面不接触,驱动装置驱动行车架反向行走至原位,完成复位。如此循环多次,驱动装置与摆动装置配合自动对浮渣进行清理,清理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调节结构包括开设于所述清水池侧壁的低液位出水孔和开设于所述清水池底壁的高液位出水孔,所述高液位出水孔连接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轴向竖直设置,所述出水管上端的管口面高于所述低液位出水孔的孔口最高点,所述低液位出水孔设置有阀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阀门处于开启状态,当清水池内的液位到达低液位出水孔的高度时,清水从低液位出水孔排出,此时为工作状态液位;当气浮池内的浮渣达到一定厚度时,需要进行刮渣操作,此时可以关闭阀门,清水池内的液位持续上升,当清水池内的液位到达出水管管口时,清水进入出水管并从高液位出水孔排出,此时为刮渣状态液位;通过控制阀门的启闭使得清水从低液位出水孔或者高液位出水孔流出,进行清水池内的液位切换,而低液位出水孔和高液位出水孔的大小恒定,配合清水进入清水池的速度,使得清水从低液位出水孔或者高液位出水孔流出时的速度保持恒定,进而使得清水池内的液位保持恒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摆动装置包括摆动杆、配重块、设置于所述气浮池顶部两侧的刮渣抵触杆和复位抵触杆,所述摆动杆一端与所述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配重块固定设置于摆动杆的另一端,所述行车架两侧固定连接有两个用于支撑所述摆动杆两种状态的支撑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刮渣抵触杆抵触摆动杆时,摆动杆发生摆动,带动连接杆转动,进而使得刮渣板摆动至与水面接触,同时配重块抵触在支撑块上,刮渣板在配重块的重力作用下保持刮渣状态;当行车架行走至复位抵触杆抵触摆动杆时,刮渣板摆动至与水面不接触,并且在配重块的作用下保持复位状态,实现两种状态之间的切换。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承载于所述行车架的两个转动杆、设置于转动杆两端的滚轮、电机以及用于控制电机正转或反转的控制组件,所述电机与所述转动杆之间通过链条传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机通过链条可以驱动转动杆转动,带动转动杆两端的滚轮转动,进而可以带动行车架整体行走,而控制组件控制电机正转或反转,即可以带动行车架朝两个方向往复行走。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控制组件包括与所述电机电连接的控制器以及与控制器电连接的第一行程开关、第二行程开关,所述第一行程开关与所述第二行程开关分别设置于所述处理池本体的两侧,且均可与所述行车架相抵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行车架行走至抵触刮渣抵触杆或复位抵触杆而切换状态的同时,行车架与第一行程开关或第二行程开关相抵触,此时通过控制器使得电机反向转动,进而实现行车架往复行走。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出水管上端套装有可调套管,所述可调套管与所述出水管过渡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调套管套装在出水管上端口,直接施力或者使用工具将可调套管拔出或套入出水管,调节可调套管相对于出水管的高度,进而可以调节清水进入出水管时的液位高度,因此可以根据浮渣的实际厚度来调节刮渣状态液位的高度,进而提高刮渣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收渣槽槽壁开设有通至外界的出渣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将收集于收渣槽内的浮渣从出渣口清理出去,进一步提高设备的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收渣槽进渣端设置有斜坡,所述斜坡沿刮渣方向倾斜向上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刮渣板将浮渣刮至收渣槽时,利用进渣端的斜坡使得浮渣更好的过渡至收渣槽内,提高了刮渣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清水池内设置有液位调节结构,需要刮渣时可以切换至液位更高的刮渣状态液位,气浮池上设置有刮渣机构,驱动装置与摆动装置配合驱动行车架行走以及刮渣板的摆动,自动对浮渣进行清理,清理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2.出水管上端套装有可调套管,可以根据浮渣的实际厚度来调节刮渣状态液位的高度,进而提高刮渣效果;

3.收渣槽进渣端设置有斜坡,利用进渣端的斜坡使得浮渣更好的过渡至收渣槽内,提高了刮渣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污水处理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处理池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刮渣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处理池本体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处理池本体;2、气浮池;3、清水池;4、隔板;5、进水孔;6、穿孔管;7、行车架;8、刮渣板;9、连接杆;10、低液位出水孔;11、高液位出水孔;12、出水管;13、阀门;14、摆动杆;15、配重块;16、刮渣抵触杆;17、复位抵触杆;18、支撑块;19、转动杆;20、滚轮;21、电机;22、第一行程开关;23、第二行程开关;24、行车轨;25、第一链轮;26、第二链轮;27、链条;28、减速箱;29、可调套管;30、收渣槽;31、出渣口;32、斜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污水处理设备,如图1所示,包括处理池本体1,处理池本体1开设有气浮池2和清水池3,气浮池2与清水池3通过隔板4分隔。如图2所示,清水池3底部开设有进水孔5,气浮池2底部设置有用于连通进水孔5的穿孔管6。穿孔管6设置有两个以上,穿孔管6数量可以根据处理池本体1的整体大小而设置,以使得清水从穿孔管6流进清水池3的流速更加恒定,本实施例中穿孔管6的数量为两个。清水池3设置有用于切换工作状态液位或刮渣状态液位的液位调节结构,刮渣状态液位高于工作状态液位。气浮池2靠近隔板4的一端设置有收渣槽30,气浮池2设置有用于将浮渣刮至收渣槽30的刮渣机构。如图3所示,刮渣机构包括行车架7、刮渣板8以及用于驱动行车架7往复行走的驱动装置,刮渣板8固定连接有连接杆9,连接杆9两端与行车架7转动连接,气浮池2设置有用于使刮渣板8绕连接杆9摆动的摆动装置。

结合图1至图3,穿孔管6设置在气浮池2的底部并与清水池3底部的进水孔5相连通,清水从穿孔管6的穿孔进入清水池3,从而使得清水池3的液位与气浮池2的液位保持一致。利用液位调节结构切换至工作状态液位时,气浮池2内进行正常的污水处理工作;利用液位调节结构切换至刮渣状态液位时,液位相对于原液位上升,浮渣跟随水面上升,此时可以进行刮渣工作。刮渣时,摆动装置使得连接杆9转动,进而使刮渣板8摆动至与水面接触,驱动装置驱动行车架7行走,刮渣板8对水面上的浮渣进行刮渣操作。当刮渣板8将浮渣刮至收渣槽30后,摆动装置使得连接杆9转动,进而使刮渣板8摆动至与水面不接触,驱动装置驱动行车架7反向行走至原位,完成复位。如此循环多次,驱动装置与摆动装置配合自动对浮渣进行清理,清理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如图2及图4所示,调节结构包括开设于清水池3侧壁的低液位出水孔10和开设于清水池3底壁的高液位出水孔11。高液位出水孔11连接有出水管12,出水管12轴向竖直设置,出水管12上端的管口面高于低液位出水孔10的孔口最高点。低液位出水孔10设置有阀门13,阀门13设置在清水池3外侧且阀门13为塑料蝶阀。阀门13处于开启状态,当清水池3内的液位到达低液位出水孔10的高度时,清水从低液位出水孔10排出,此时为工作状态液位。当气浮池2内的浮渣达到一定厚度时,需要进行刮渣操作,此时可以关闭阀门13,清水池3内的液位持续上升,当清水池3内的液位到达出水管12管口时,清水进入出水管12并从高液位出水孔11排出,此时为刮渣状态液位。通过控制阀门13的启闭使得清水从低液位出水孔10或者高液位出水孔11流出,进行清水池3内的液位切换,而低液位出水孔10和高液位出水孔11的大小恒定,配合清水进入清水池3的速度,使得清水从低液位出水孔10或者高液位出水孔11流出时的速度保持恒定,进而使得清水池3内的液位保持恒定。

如图1及图3所示,摆动装置包括摆动杆14、配重块15、设置于气浮池2顶部两侧的刮渣抵触杆16和复位抵触杆17,且摆动装置设置有两组。摆动杆14一端与连接杆9固定连接,配重块15固定设置于摆动杆14的另一端,行车架7两侧固定连接有两个用于支撑摆动杆14两种状态的支撑块18。当刮渣抵触杆16抵触摆动杆14时,摆动杆14发生摆动,带动连接杆9转动,进而使得刮渣板8摆动至与水面接触,同时配重块15抵触在支撑块18上,刮渣板8在配重块15的重力作用下保持刮渣状态。当行车架7行走至复位抵触杆17抵触摆动杆14时,刮渣板8摆动至与水面不接触,并且在配重块15的作用下保持复位状态,实现两种状态之间的切换。另一方面,支撑块18朝向摆动杆14的侧壁设置有橡胶块(图中未示出),橡胶块可以在配重块15抵触支撑块18时提供缓冲作用,减少配重块15与支撑块18之间由于刚性碰撞带来的磨损。

如图1及图3所示,驱动装置包括承载于行车架7的两个转动杆19、设置于转动杆19两端的滚轮20、电机21以及用于控制电机21正转或反转的控制组件,电机21与转动杆19之间通过链条27传动。控制组件包括与电机21电连接的控制器(图中未示出)以及与控制器电连接的第一行程开关22、第二行程开关23,第一行程开关22与第二行程开关23分别设置于处理池本体1的两侧,且均可与行车架7相抵触。处理池本体1顶部两侧凸起设置有行车轨24,滚轮20的截面呈工字型,滚轮20承载于所述行车轨24上。电机21连接有第一链轮25,其中一个转动杆19连接有第二链轮26,第一链轮25和第二链轮26之间啮合有链条27。另外,电机21与第一链轮25之间还连接有减速箱28。电机21通过链条27可以驱动转动杆19转动,带动转动杆19两端的滚轮20转动,进而可以带动行车架7整体在行车轨24上行走。行车架7行走至抵触刮渣抵触杆16或复位抵触杆17而切换状态的同时,行车架7与第一行程开关22或第二行程开关23相抵触,此时通过控制器使得电机21反向转动,进而实现行车架7朝两个方向往复行走。

如图2所示,出水管12上端套装有可调套管29,可调套管29与出水管12过渡配合,直接施力或者使用工具将可调套管29拔出或套入出水管12,调节可调套管29相对于出水管12的高度。另外,可调套管29与出水管12也可以螺纹连接,通过在出水管12外侧壁设置外螺纹以及在可调套管29设置内螺纹的方式螺纹配合,转动可调套管29可以使得可调套管29升降,进而可以调节可调套管29相对于出水管12的高度。可调套管29套装在出水管12上端口,进而可以调节清水进入出水管12时的液位高度,因此可以根据浮渣的实际厚度来调节刮渣状态液位的高度,进而提高刮渣效果。

如图4所示 ,收渣槽30槽壁开设有通至外界的出渣口31,便于将收集于收渣槽30内的浮渣从出渣口31清理出去,提高设备的实用性。收渣槽30进渣端设置有斜坡32,斜坡32沿刮渣方向倾斜向上设置,当刮渣板8将浮渣刮至收渣槽30时,利用进渣端的斜坡32使得浮渣更好的过渡至收渣槽30内,提高了刮渣效果。

污水处理设备的工作原理:工作状态下,阀门13开启,液位到达低液位出水孔10的高度,清水池3内的清水从低液位出水孔10排出,此时气浮池2内进行污水处理工作,行车架7静止位于远离隔板4的一端,刮渣抵触杆16抵触摆动杆14,同时配重块15抵触在支撑块18上,刮渣板8保持与水面接触的状态。当气浮池2内的浮渣到达一定厚度时,需要进行刮渣工作,关闭阀门13,清水池3内的液位持续上升,当清水池3内的液位到达出水管12管口时,清水进入出水管12并从高液位出水孔11排出,液位相对于原液位上升,浮渣跟随水面上升。开启电机21,驱动行车架7朝收渣槽30方向行走,同时刮渣板8对水面上的浮渣进行刮渣操作;当行车架7行走至收渣槽30时,刮渣板8将浮渣刮至收渣槽30;继续行走至复位抵触杆17抵触摆动杆14时,刮渣板8摆动至与水面不接触,并且在配重块15的作用下保持复位状态;同时行车架7与第二行程开关23相抵触,通过控制器使得电机21反向转动,进而带动行车架7朝向远离隔板4的方向行走。当行车架7行走至刮渣抵触杆16抵触摆动杆14时,刮渣板8摆动至与水面接触,并且在配重块15的作用下保持刮渣状态;同时行车架7与第一行程开关22相抵触,通过控制器使得电机21反向转动,进而带动行车架7朝向隔板4方向行走。如此往复,将浮渣清理干净后,关闭电机21并开启阀门13即可恢复工作状态。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