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浸泡式内镜清洗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40779发布日期:2019-08-27 20:59阅读:369来源:国知局
一种全浸泡式内镜清洗槽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材的清洗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全浸泡式一种全浸泡式内镜清洗槽。



背景技术:

内镜是一种常用的医疗器械,分为硬式内镜和软式内镜,硬式内镜一般进入无菌组织、器官或者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无菌腔室;软式内镜(如胃肠镜、支气管镜、喉镜、鼻咽镜、胆道镜等软式内镜)一般进入消化道、呼吸道,与粘膜接触。由于内镜清洗装置的管道清洁度直接关系到对内镜的清洁效果,因此对内镜的清洗消毒非常严格。临床上,当内镜使用后,会采用专用的内镜清洗装置,经过多道清洗工序(如水洗-酶洗-水洗-消毒液洗-水洗)来完成对具有狭长管道的内镜的清洗任务。

现有的内镜清洗消毒机的注水口通常设置在机盖上,注水口与水龙头之间通过软管连接。注水时,水流从进水口处通过喷洒的方式进入到清洗槽中。该喷洒式注水方式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以下问题:

1、由于顶部喷洒式注水的方式在注水的过程中混入了大量的空气,因此难以将整个清洗槽注满,这样,在消毒处理过程中,位于清洗槽上方的盖体壁面会因无法与消毒液接触而无法完成消毒任务,该未被消毒的盖体上会滋生细菌,从而会对内窥镜的清洗产生二次污染。

2、由于注水口与软管直接连通,因此在清洗的过程中向清洗槽中注水时,滋生在软管内的细菌会随着水流流入到清洗槽中,从而对内镜的清洗造成二次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全浸泡式内镜清洗槽,该清洗槽在注水时能够将整个清洗槽注满清洗液,从而使得清洗槽的槽盖能够完全浸泡在清洗液中来完成对盖体壁面的清洗消毒,同时又能够对进水管路进行消毒,从而防止进水管路在清洗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污染。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全浸泡式内镜清洗槽,包括清洗槽和用于对清洗槽进行密封的密封盖,其中,所述清洗槽的槽底上设有排水口,槽壁上设有用于向清洗槽中通入清洗液和从清洗槽中往外吸取清洗液的进出水口、用于与内镜连接对内镜进行冲洗消毒的冲洗连接头以及用于向清洗槽内循环喷出清洗液的循环喷头;其中,所述进出水口设置在清洗槽的槽壁上。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内镜在清洗过程中分为多个步骤,常规的清洗过程为水洗-酶洗-水洗-消毒液洗-水洗五大步骤,其中,水洗是指通过清水(消毒机清洗时所用的清水,均为纯水不是一般的自来水)进行清洗,酶洗是指将酶液和清水混合成清洗液进行清洗,消毒液洗是指通过消毒液进行清洗。各个步骤中,都是先将清洗液(清水、酶清洗液或消毒液)注满清洗槽,然后再启动内循环和外循环清洗流程,每个步骤完成后,都要将清洗液排出清洗槽,然后注入下一步骤用到的清洗液。

以水洗为例,清洗前,先将内镜管连接到冲洗连接头上,然后关上密封盖,开始向清洗槽中注水,与现有的清洗槽的注水方式不同的是,本方案的进出水口设置在清洗槽壁的侧面上,因此水流经从进出水口喷出至清洗槽内,随着水流的不断输送,清洗槽的水位不断升高,直至清水充满整个清洗槽,进水动作停止。由于清洗槽中的水位已充满清洗槽与密封盖形成的密封腔,能够将密封盖的内壁完全浸泡,因此密封盖得以消毒,从而避免了因细菌的滋生而对内镜产生的二次污染。

完成注水任务后,通过内循环管道将清洗槽中的清水通过进出水口抽出,并输送至冲洗连接头处,然后喷入到内镜管中,最后再从内镜管流至清洗槽中,这样水流在内循环管道、内镜管以及清洗槽之间形成了循环流动,在流动中不断对内镜管的进行冲洗任务。与此同时,通过外循环管道将清洗槽中的清水通过排水口抽往循环喷头,再由循环喷头喷到清洗槽中,从而形成外循环流动,对内镜的外表进行流动清洗,在内镜的外表流动的水一方面能对内镜外表的清洗起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能够防止清洗槽中的污染物粘附到清洗槽壁上,避免对后续的清理造成阻碍。

在进行酶洗时,酶液供给装置将酶液经内循环管道输送至冲洗连接头处后,再喷入到内镜管中,接着从内镜管流至清洗槽中,根据酶清洗液(酶液和清水的混合)的浓度要求输送一定量的酶液,然后再向清洗槽中通入清水,通入清水的过程和上述的水洗过程相同,随后同步进行内循环和外循环的清洗作业,具体跟上述水洗过程相同。

在进行消毒液洗时,消毒液供给装置将消毒液输送至清洗槽中,直至注满整个清洗槽。随后同步进行内循环和外循环的清洗作业,具体跟上述水洗过程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清洗槽为矩形槽,该矩形槽的两个相邻侧壁之间由圆弧面过渡;所述进出水口设置在矩形槽的第一侧壁的中部,所述冲洗连接头设置在与第一侧壁相对的第二侧壁上,矩形槽剩余的两个侧壁为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其中,所述循环喷头设置在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之间的圆弧面处,循环喷头朝向第四侧壁且斜向上;所述排水口设置在矩形槽底部中靠近第二侧壁处。通过上述设置后,工作时,清洗液从矩形槽的第二侧壁的冲洗连接头和循环喷头处流入,其中,冲洗连接头的清洗液经内镜管后进入清洗槽,循环喷头的清洗液直接进入清洗槽,与此同时,部分清洗液从进出水口一端流出再回到冲洗连接头,形成内循环,部分清洗液从排水口经外循环出液口和外循环管道再回到循环喷头,形成外循环;其中,由于循环喷头朝向第四侧壁且斜向上,其喷出的清洗液推动清洗液向第四侧壁处流动,进而拐向后向第一侧壁处流动,由于进出水口设置第一侧壁的中部,因此从进出水口流出的清洗液也促使了清洗液由第四侧壁向第一侧壁流动,形成局部环流;环流继续向前流动到达第三侧壁,由于排水口设置在矩形槽底部中靠近第二侧壁处,从排水口排出的清洗液也促使了清洗液由第一侧壁向第三侧壁流动,从而形成完整的环流,该环流促使清洗液在清洗槽中循环流动,该循环流动覆盖了整个清洗槽,而且,由于循环喷头倾斜向上,也能让清洗槽中的清洗液由内部向液面处翻滚,使得清洗液在水平方向上以及竖直方向上,进行充分的搅动,从而使得内镜表面获得多方向的充分冲洗,清洗槽的各个部位也能够在流动的水流作用下得到清洗,极大地提高了清洗的效果。

优选地,所述清洗槽的槽壁上还设有用于与内镜连接对内镜的气密性进行检测的通气连接头,该通气连接头通过测漏管道与测漏泵连接,测漏管道上分别设有测漏阀和测漏放气阀。使用时,先将内镜管安装在通气连接头上,然后利用测漏泵通过测漏阀向内镜管泵气的方式来检测内镜的气密性是否良好。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使得清洗机在具有清洗功能的同时,也具有气密性检测功能,实现了内镜清洗和气密性检测的一体化,从而提高了装置的使用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密封盖的底部设置有向清洗槽一侧凹陷的凹陷部,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一方面能够使得密封盖的底部能够充分浸没在消毒液中,从而对密封盖进行充分的消毒,另一方面,凹陷部能够占据清洗槽部分空间,使得清洗槽的容积减小,从而能够减少消毒过程中消毒液的用量,且由于凹陷部对内镜管有按压作用,能够保证内镜管全部浸泡在消毒液中,因此在减少消毒液用量的同时又不会影响消毒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密封盖的一端设有连接板,该连接板的中部通过铰接轴铰接在机体上在固定片上,所述固定片固定设置在清洗机的机体上;所述连接板的另一端设有用于驱动密封盖自动打开和关闭的密封盖驱动机构。通过上述设置,工作时,密封盖驱动机构能够在控制系统的控制下自动完成密封盖的打开和关闭任务,从而有效地防止了开闭密封盖过程中因手部接触而造成的污染。

优选地,所述密封盖驱动机构包括密封盖驱动气缸,该密封盖驱动气缸的伸缩杆的末端与连接板的末端铰接,其缸体铰接在清洗机的机体的侧壁上。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清洗槽的槽底的一端向上凸起,该凸起部与槽底部之间平滑过渡连接,所述排水口设置在槽底部上。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一方面,该凸起部能够在排水过程中对水汇聚到排水口处,从而能够将水流从清洗槽中彻底排空。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全浸泡式内镜清洗槽通过将清洗槽的进水口(即所述进出水口)设置在清水槽壁体上,在注水时通过密封盖对清洗槽密封,能够使得清洗槽中的水位充满清洗槽与密封盖形成的密封腔,将密封盖的内壁完全浸泡,进而使得密封盖的内壁能够参与进整个清洁消毒过程,完成消毒任务,从而避免了因细菌的滋生而对内镜产生的二次污染。

2、本实用新型的清洗槽中只设置了一个进出水口,能够分别完成清水进水和内循环出水等水流方向相反的任务,相对于现有的清洗机中将进水口和抽水口分开设置的方式而言,其好处在于,由于连接在进出水口的管道既能够通入清水,又能放出清水、酶液或消毒液至内循环,所以在水洗之后,消毒液能够对连接在进出水口的管道进行消毒,可避免连接在进出水口的管道因细菌的滋生而对内镜的清洗产生二次污染;而现有的注水口由于只进行单向的注水任务而无法进行消毒液倒流,因此得不到消毒。

3、将进水口和出水口设置为一个进出水口,这样可以使得清洗槽的构造更加简单,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清洗槽应用于内镜清洗机上的立体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清洗槽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清洗槽盖上密封盖时的局部立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参见图1-3,本实施例中的全浸泡式内镜清洗槽,包括清洗槽1和用于对清洗槽1进行密封的密封盖2,其中,所述清洗槽1的槽底上设有排水口3,槽壁上设有用于向清洗槽1中通入清洗液和从清洗槽1中往外吸取清洗液的进出水口4、用于与内镜连接对内镜进行冲洗消毒的冲洗连接头5以及用于向清洗槽1内循环喷出清洗液的循环喷头6;其中,所述进出水口4设置在清洗槽1的槽壁上。

参见图1-3,所述清洗槽1为矩形槽,该矩形槽的两个相邻侧壁之间由圆弧面过渡;所述进出水口4设置在矩形槽的第一侧壁的中部,所述冲洗连接头5设置在与第一侧壁相对的第二侧壁上,矩形槽剩余的两个侧壁为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其中,所述循环喷头6设置在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之间的圆弧面处,循环喷头6朝向第四侧壁且斜向上;所述排水口3设置在矩形槽底部中靠近第二侧壁处。通过上述设置后,工作时,清洗液从矩形槽的第二侧壁的冲洗连接头5和循环喷头6处流入,其中,冲洗连接头5的清洗液经内镜管后进入清洗槽1,循环喷头6的清洗液直接进入清洗槽1,与此同时,部分清洗液从进出水口4一端流出再回到冲洗连接头5,形成内循环,部分清洗液从排水口3经外循环出液口和外循环管道再回到循环喷头6,形成外循环;其中,由于循环喷头6朝向第四侧壁且斜向上,其喷出的清洗液推动清洗液向第四侧壁处流动,进而拐向后向第一侧壁处流动,由于进出水口4设置第一侧壁的中部,因此从进出水口4流出的清洗液也促使了清洗液由第四侧壁向第一侧壁流动,形成局部环流;环流继续向前流动到达第三侧壁,由于排水口3设置在矩形槽底部中靠近第二侧壁处,从排水口3排出的清洗液也促使了清洗液由第一侧壁向第三侧壁流动,从而形成完整的环流,该环流促使清洗液在清洗槽1中循环流动,该循环流动覆盖了整个清洗槽1,而且,由于循环喷头6倾斜向上,也能让清洗槽1中的清洗液由内部向液面处翻滚,使得清洗液在水平方向上以及竖直方向上,进行充分的搅动,从而使得内镜表面获得多方向的充分冲洗,清洗槽1的各个部位也能够在流动的水流作用下得到清洗,极大地提高了清洗的效果。

参见图1-3,所述清洗槽1的槽壁上还设有用于与内镜连接对内镜的气密性进行检测的通气连接头7,该通气连接头7通过测漏管道与测漏泵连接,测漏管道上分别设有测漏阀和测漏放气阀。使用时,先将内镜管安装在通气连接头7上,然后利用测漏泵通过测漏阀向内镜管泵气的方式来检测内镜的气密性是否良好。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使得清洗机在具有清洗功能的同时,也具有气密性检测功能,实现了内镜清洗和气密性检测的一体化,从而提高了装置的使用性能。

参见图1-3,所述密封盖2的底部设置有向清洗槽1一侧凹陷的凹陷部,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一方面能够使得密封盖2的底部能够充分浸没在消毒液中,从而对密封盖2进行充分的消毒,另一方面,凹陷部能够占据清洗槽1部分空间,使得清洗槽1的容积减小,从而能够减少消毒过程中消毒液的用量,且由于凹陷部对内镜管有按压作用,能够保证内镜管全部浸泡在消毒液中,因此在减少消毒液用量的同时又不会影响消毒效果。

参见图1-3,所述密封盖2的一端设有连接板8,该连接板8的中部通过铰接轴铰接在机体上在固定片9上,所述固定片9固定设置在清洗机的机体上;所述连接板8的另一端设有用于驱动密封盖2自动打开和关闭的密封盖驱动机构。通过上述设置,工作时,密封盖驱动机构能够在控制系统的控制下自动完成密封盖2的打开和关闭任务,从而有效地防止了开闭密封盖2过程中因手部接触而造成的污染。

参见图1-3,所述密封盖驱动机构包括密封盖驱动气缸10密封盖驱动气缸10,该密封盖驱动气缸10的伸缩杆的末端与连接板8的末端铰接,其缸体铰接在清洗机的机体的侧壁上。

参见图1-3,所述清洗槽1的槽底的一端向上凸起,该凸起部与槽底部之间平滑过渡连接,所述排水口3设置在槽底部上。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一方面,该凸起部能够在排水过程中对水汇聚到排水口3处,从而能够将水流从清洗槽1中彻底排空。

参见图1-3,本实施例中的清洗槽的工作原理为:

内镜在清洗过程中分为多个步骤,常规的清洗过程为水洗-酶洗-水洗-消毒液洗-水洗五大步骤,其中,水洗是指通过清水(消毒机清洗时所用的清水,均为纯水不是一般的自来水)进行清洗,酶洗是指将酶液和清水混合成清洗液进行清洗,消毒液洗是指通过消毒液进行清洗。各个步骤中,都是先将清洗液(清水、酶清洗液或消毒液)注满清洗槽1,然后再启动内循环和外循环清洗流程,每个步骤完成后,都要将清洗液排出清洗槽1,然后注入下一步骤用到的清洗液。

以水洗为例,清洗前,先将内镜管连接到冲洗连接头5上,然后关上密封盖2,开始向清洗槽1中注水,与现有的清洗槽1的注水方式不同的是,本方案的进出水口4设置在清洗槽1壁的侧面上,因此水流经从进出水口4喷出至清洗槽1内,随着水流的不断输送,清洗槽1的水位不断升高,直至清水充满整个清洗槽1,进水动作停止。由于清洗槽1中的水位已充满清洗槽1与密封盖2形成的密封腔,能够将密封盖2的内壁完全浸泡,因此密封盖2得以消毒,从而避免了因细菌的滋生而对内镜产生的二次污染。

完成注水任务后,通过内循环管道将清洗槽1中的清水通过进出水口4抽出,并输送至冲洗连接头5处,然后喷入到内镜管中,最后再从内镜管流至清洗槽1中,这样水流在内循环管道、内镜管以及清洗槽1之间形成了循环流动,在流动中不断对内镜管的进行冲洗任务。与此同时,通过外循环管道将清洗槽1中的清水通过排水口3抽往循环喷头6,再由循环喷头6喷到清洗槽1中,从而形成外循环流动,对内镜的外表进行流动清洗,在内镜的外表流动的水一方面能对内镜外表的清洗起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能够防止清洗槽1中的污染物粘附到清洗槽1的内壁上,避免对后续的清理造成阻碍。

在进行酶洗时,酶液供给装置将酶液经内循环管道输送至冲洗连接头5处后,再喷入到内镜管中,接着从内镜管流至清洗槽1中,根据酶清洗液(酶液和清水的混合)的浓度要求输送一定量的酶液,然后再向清洗槽1中通入清水,通入清水的过程和上述的水洗过程相同,随后同步进行内循环和外循环的清洗作业,具体跟上述水洗过程相同。在进行消毒液洗时,消毒液供给装置将消毒液输送至清洗槽1中,直至注满整个清洗槽1。随后同步进行内循环和外循环的清洗作业,具体跟上述水洗过程相同。

上述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内容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