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业污水的处理系统及其工业污水处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580331发布日期:2019-12-31 19:55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一种工业污水的处理系统及其工业污水处理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工业污水的处理系统及其工业污水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在工业生产制造中,如印刷、纺织、造纸等行业中,排放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无机或有机添加物等,例如污水中含有较多的二甲苯,其作为有害物质,必须从排放污水溶液中进行去除,以保证排放污水符合排放标准。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工业污水的处理系统及其工业污水处理方法,能够对污水溶液进行高效处理。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工业污水的处理系统,包括污水絮凝容器、搅拌机构、过滤组件、净水容器、离心过滤容器、离心组件、臭氧进气管和连接水管,所述过滤组件设置在污水絮凝容器的内腔,且所述污水絮凝容器通过过滤组件分隔成上下设置的污水絮凝腔和污水收集腔,所述污水收集腔通过连接水管向离心过滤容器的内腔中输入污水溶液,所述离心组件设置在所述离心过滤容器的内腔中,且所述离心过滤容器内的污水溶液通过离心组件离心过滤,所述臭氧进气管的出气端连通于离心过滤容器的内腔,所述进水容器连通设置在离心过滤容器的外侧,且所述净水容器收集离心过滤容器内过滤后的净水溶液。

进一步的,所述净水容器为开口朝上的筒体状结构,且所述净水容器沿中心轴线方向开设有中心穿孔,所述污水絮凝容器密封穿过所述中心穿孔设置,所述污水絮凝容器与净水容器的环壁之间形成环状的安装腔,若干所述离心过滤容器环形阵列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且若干所述离心过滤容器的壁体与安装腔之间形成净水收集腔,所述净水收集腔连接排水管。

进一步的,所述离心组件包括回转进水离心管,所述回转进水离心管同轴转动设置在离心过滤容器的内腔中,所述回转进水离心管的壁体上开设有若干出水孔,所述回转进水离心管通过驱动机构回转驱动设置,且所述回转进水离心管的顶端与连接水管的出水端对应设置,所述回转进水离心管的底端与臭氧进气管出气端对应设置,且所述回转进水离心管相对于臭氧进气管转动密封设置,所述回转进水离心管的内腔形成气液混合腔。

进一步的,所述臭氧进气管的出气端设置有第一单向阀,所述回转进水离心管的顶端设置有第二单向阀。

进一步的,所述回转进水离心管的管体上设置有扰流横杆,至少两个所述扰流横杆垂直于回转进水离心管的轴向设置,且所述扰流横杆间距于离心过滤容器的底端设置;所述扰流横杆在回转进水离心管转动的状态下扰动离心过滤容器内的水溶液形成漩涡水流。

进一步的,所述离心过滤容器内设置有浊度检测组件,所述浊度检测组件检测离心过滤容器内的污水溶液浊度;所述浊度检测组件包括光源和与所述光源相对应的光电管,所述光源设置在离心过滤容器的顶端,所述光电管设置在离心过滤容器的底端。

进一步的,还包括密封防护罩,所述密封防护罩罩设在光电管上方,且所述密封防护罩为透明材质,所述光电管通过所述密封防护罩与污水隔离,且所述密封防护罩为条形筒体结构,所述密封防护罩的顶端间距于离心过滤筒体的底端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与搅拌机构的转动轴线同轴设置,且所述从动齿轮围合的节圆中心与主动齿轮同心,所述离心过滤容器的顶端包含有顶盖,所述回转进水离心管通过轴承转动设置在顶盖上,且所述回转进水离心管的顶端向顶盖的上方延伸,若干所述从动齿轮分别对应且相对固定设置在各回转进水离心管的顶端,若干所述从动齿轮分别与主动齿轮啮合传动设置。

一种工业污水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工业污水溶液经过初级过滤后去除大颗粒杂物以及污泥,然后排放进入污水絮凝容器内,并向所述污水絮凝容器添加絮凝剂,启动搅拌机构进行混匀搅拌,污水溶液中的部分杂质和悬浮物通过絮凝剂进行絮凝沉降,且通过过滤组件对污水溶液进行再次过滤和分层沉降;

s2:位于污水絮凝腔内的污水溶液通过搅拌机构形成离心漩涡状水流,位于过滤组件以上的水溶液均呈扰动的动态流动,以增加絮凝程度,大颗粒絮凝颗粒向四周沉降,并落入在过滤组件上;同时,污水溶液和絮凝剂还通过过滤组件向下流动,则位于过滤组件下方的水溶液呈静态状态,更细小的浑浊物通过絮凝剂进行絮凝并静态沉降在污水收集腔内;

s3:回转进水离心管通过从动齿轮进行轴向转动,通过水泵将污水收集腔内、且位于过滤组件下方的污水溶液抽送至连接水管,连接水管的水溶液进入回转进水离心管内,且从出水孔流入在离心过滤容器内,同时,扰动横杆使得离心过滤容器内腔的溶液产生离心漩涡;

且同时通过臭氧进气管向回转进水离心管的内腔中通入臭氧气体,臭氧气体在气液混合腔中与水溶液进行初步混合,混合后并通过出水孔进入到离心过滤容器的内腔中,水溶液中的有机物充分的通过臭氧气体进行氧化分解,部分有机物分解后的不溶性产物通过水体中仍残留的絮凝剂絮凝成颗粒物沉降在离心过滤容器底部;

s4:打开离心过滤容器与净水收集腔之间的电磁阀开关,所述离心过滤容器内的处理后的水溶液进入到净水收集腔内,并通过排水管向外排放;当离心过滤容器沉降的絮凝物较多时,通过排污管进行排放。

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污水絮凝容器和过滤组件对污水进行分层沉降,以保证对污水溶液的充分过滤,过滤后的水溶液通过离心过滤容器和离心组件进行再过滤,以及通过与臭氧气体氧化反应,去除水溶液中的有机物等有害物质,保证经处理后的水溶液在排放标准内,且整体结构紧凑,能够缩短溶液传输中的路径,且减小占用空间,通过同时对污水溶液的过滤和氧化处理,能够高效的对污水进行处理。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的俯视图;

附图2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的主视图;

附图3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的a-a向半剖示意图;

附图5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6为本发明的局部c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附图7为本发明的局部d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附图8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的b-b向半剖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如附图1至附图5所示,一种工业污水的处理系统,包括污水絮凝容器1、搅拌机构2、过滤组件3、净水容器9、离心过滤容器10、离心组件12、臭氧进气管7和连接水管8,所述过滤组件3设置在污水絮凝容器1的内腔,所述过滤组件3为若干层叠的滤网,且所述污水絮凝容器1通过过滤组件3分隔成上、下设置的污水絮凝腔4和污水收集腔5。工业污水溶液经过初级过滤后去除大颗粒杂物以及污泥,然后排放进入污水絮凝容器1内,并向所述污水絮凝容器1添加絮凝剂,启动搅拌机构2进行混匀搅拌,污水溶液中的部分杂质和悬浮物通过絮凝剂进行絮凝沉降,且通过过滤组件3对污水溶液进行再次过滤和分层沉降;

位于污水絮凝腔4内的污水溶液通过搅拌机构2形成离心漩涡状水流,位于过滤组件3以上的水溶液均呈扰动的动态流动,以增加絮凝程度,大颗粒絮凝颗粒向四周沉降,并落入在过滤组件3上;同时,污水溶液和絮凝剂还通过过滤组件3向下流动,则位于过滤组件3下方的水溶液呈静态状态,更细小的浑浊物通过絮凝剂进行絮凝并静态沉降在污水收集腔5内。

所述污水收集腔5通过水泵6、分水器33和连接水管8向离心过滤容器10的内腔中输入污水溶液,水泵6的进水端连通于污水收集腔5,且所述水泵6的进水端向过滤组件3延伸,以使得水泵的进水端远离于底部的絮凝沉降颗粒,所述水泵6的出水端连通分水器33,所述分水器33为内空腔的箱体结构,若干所述连接水管8的进水管连通于分水器33,以使得水泵6能够将水溶液分流抽送至各个连接水管中,所述离心组件12设置在所述离心过滤容器10的内腔中,且所述离心过滤容器10内的污水溶液通过离心组件12离心过滤,以进一步的增加对污水溶液中的絮凝物过滤,所述臭氧进气管7的出气端连通于离心过滤容器10的内腔,所述净水容器9连通设置在离心过滤容器10的外侧,且所述净水容器9的侧壁底部开设有连通口,连通口内设置有电磁阀开关27,以用于控制污水处理后的净水流动,且所述净水容器9收集离心过滤容器10内过滤后的净水溶液。过滤后的水溶液通过离心过滤容器和离心组件12进行再过滤,以及通过与臭氧气体氧化反应,去除水溶液中的有机物等有害物质,保证经处理后的水溶液在排放标准内,且装置的整体结构紧凑,能够缩短溶液传输中的路径,且减小占用空间,通过同时对污水溶液的过滤和氧化处理,能够高效的对污水进行处理。

如附图1至附图8所示,所述净水容器9为开口朝上的筒体状结构,且所述净水容器9沿中心轴线方向开设有中心穿孔,所述污水絮凝容器1密封穿过所述中心穿孔设置,所述污水絮凝容器1的底端设置有支撑底座32,所述污水絮凝容器1与净水容器9的环壁之间形成环状的安装腔,且污水絮凝容器1与净水容器9之间的中心穿孔密封设置,防止渗水,若干所述离心过滤容器10环形阵列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且若干所述离心过滤容器10的壁体与安装腔之间形成净水收集腔13,所述净水收集腔13连接排水管11。

如附图4和附图6所示,所述离心组件12包括直管状的回转进水离心管16,所述回转进水离心管16同轴转动设置在离心过滤容器10的内腔中,所述回转进水离心管16的圆周壁体上开设有若干出水孔14,所述回转进水离心管16通过驱动机构回转驱动设置,且所述回转进水离心管16的顶端与连接水管8的出水端对应设置,连接水管8内的水溶液从回转进水离心管16的顶端进入,所述回转进水离心管16的底端与臭氧进气管7出气端对应设置,若干个所述臭氧进气管7的进气端通过环形的总气管31进行连通设置,且所述回转进水离心管16相对于臭氧进气管7转动密封设置,所述臭氧进气管7的出气端间隙穿设在回转进水离心管6的底端内,且通过橡胶密封环进行密封,所述回转进水离心管16的内腔形成气液混合腔15。所述臭氧进气管7的出气端设置有第一单向阀70,所述回转进水离心管16的顶端设置有第二单向阀160,以保证气液混合腔15能够有效的将液体和臭氧气体进行混合,控制臭氧气体的进入速度和进入量,使混合后的气、液优先从靠近底部的若干出水孔14中向外溢出,从而使得离心过滤容器10内的溶液还能够通过靠近顶部的若干出水孔15再重新进入到气液混合腔15内,以形成一个微循环的过程,充分的保证气液混合,以保证水溶液中的有机物物质能够经过臭氧进行氧化分解。

如附图4和附图8所示,所述回转进水离心管16的管体上设置有扰流横杆17,至少两个所述扰流横杆17垂直于回转进水离心管16的轴向设置,且所述扰流横杆17间距于离心过滤容器10的底端设置;所述扰流横杆17在回转进水离心管16转动的状态下扰动离心过滤容器10内的水溶液形成漩涡水流。扰动横杆17使得离心过滤容器10内腔的溶液产生离心漩涡,一方面能够增加臭氧与水溶液的氧化分解充分性,另一方面,能够通过离心运动将有机物经氧化分解产生的不溶水性物质进行离心沉降,沉降后的物质能够通过排污管30向外进行排出。

如附图4、附图6和附图7所示,所述离心过滤容器10内设置有浊度检测组件,所述浊度检测组件检测离心过滤容器10内的污水溶液浊度;所述浊度检测组件包括光源18和与所述光源10相对应的光电管20,所述光源18设置在离心过滤容器10的顶端,所述光电管20设置在离心过滤容器10的底端。通过光电管20对接收光源的强度信号检测,以检测离心过滤容器内的水溶液浊度是否在排放标准内,还包括密封防护罩19,所述密封防护罩19罩设在光电管20上方,且所述密封防护罩19为透明材质,所述光电管20通过所述密封防护罩19与污水隔离,且所述密封防护罩19为条形筒体结构,所述密封防护罩19的顶端间距于离心过滤筒体的底端设置。通过密封防护罩19一方面保护光电管20,避免其渗水损坏,另一方面通过密封防护罩19能够避免离心过滤容器内沉降的絮凝物盖覆在光电管20的上方,从而造成检测误差,且密封防护罩19的顶端为斜面形,以利于沉降絮凝物向下位移,且所述密封防护罩19的顶端靠近设置于扰流横杆17的下方,在扰流横杆17转动时,则能够保证密封防护早19上始终没有絮凝物覆盖,保证浊度检测组件的检测。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主动齿轮23和从动齿轮21,所述主动齿轮23与搅拌机构2的转动轴线同轴设置,搅拌机构2通过电机22驱动,且所述从动齿轮21围合的节圆中心与主动齿轮23同心,所述离心过滤容器10的顶端包含有顶盖24,所述回转进水离心管16通过轴承25转动设置在顶盖24上,且所述回转进水离心管16的顶端向顶盖24的上方延伸,若干所述从动齿轮21分别对应且相对固定设置在各回转进水离心管16的顶端,若干所述从动齿轮21分别与主动齿轮23啮合传动设置。通过与搅拌机构同轴的主动齿轮23同时传动多个从动齿轮21,能够合理化,且高效的利用动能,提升能量的利用率,在净水容器9的顶端还设置有顶板26,以用于支撑主动齿轮23和搅拌机构2。

一种工业污水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工业污水溶液经过初级过滤后去除大颗粒杂物以及污泥,然后排放进入污水絮凝容器1内,并向所述污水絮凝容器1添加絮凝剂,启动搅拌机构2进行混匀搅拌,污水溶液中的部分杂质和悬浮物通过絮凝剂进行絮凝沉降,且通过过滤组件3对污水溶液进行再次过滤和分层沉降;

s2:位于污水絮凝腔4内的污水溶液通过搅拌机构2形成离心漩涡状水流,位于过滤组件3以上的水溶液均呈扰动的动态流动,以增加絮凝程度,大颗粒絮凝颗粒向四周沉降,并落入在过滤组件3上;同时,污水溶液和絮凝剂还通过过滤组件3向下流动,则位于过滤组件3下方的水溶液呈静态状态,更细小的浑浊物通过絮凝剂进行絮凝并静态沉降在污水收集腔5内;

s3:回转进水离心管16通过从动齿轮21进行轴向转动,通过水泵6将污水收集腔5内、且位于过滤组件3下方的污水溶液抽送至连接水管8,连接水管8的水溶液进入回转进水离心管16内,且从出水孔14流入在离心过滤容器10内,同时,扰动横杆17使得离心过滤容器10内腔的溶液产生离心漩涡;

且同时通过臭氧进气管7向回转进水离心管16的内腔中通入臭氧气体,臭氧气体在气液混合腔15中与水溶液进行初步混合,混合后并通过出水孔14进入到离心过滤容器10的内腔中,水溶液中的有机物充分的通过臭氧气体进行氧化分解,部分有机物分解后的不溶性产物通过水体中仍残留的絮凝剂絮凝成颗粒物沉降在离心过滤容器10底部;

s4:打开离心过滤容器10与净水收集腔13之间的电磁阀开关27,所述离心过滤容器10内的处理后的水溶液进入到净水收集腔13内,并通过排水管11向外排放;当离心过滤容器10沉降的絮凝物较多时,通过排污管30进行排放。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