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净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44674发布日期:2019-12-17 21:59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高效净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高效净水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火力发电厂是用水大户,也是污水排放大户,实现废水净化回用具有重要意义,也具有明显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火力发电厂再生产运行过程中产生大量冲灰冲渣废水、输煤冲洗废水、化学废水。浓度高、悬浮物多。

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多级沉降,或者混凝沉降、斜管沉淀。占地面积大,沉降时间长,斜板、斜管易堵塞,污泥含水率高,操作运行困难,处理后出水悬浮物经常超标。现有技术也有采用气浮方法处理,但是工艺复杂,气水比回流、加药更难以控制,且释放器容易堵塞,出水水质不稳定,往往无法回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是高效净水系统,其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针对火力发电厂废水及循环排污,实现废水一次净化后达到回用水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高效净水系统,其结构包括初次沉淀池、管道混合器、净化器、回用水池和污泥贮池,其中初次沉淀池进水口连接含煤及含尘废水进水管,初次沉淀池出水口通过带有提升泵的管道连接管道混合器进水口,管道混合器上设pac加药系统和pam加药系统,管道混合器出水口连接净化器进水口,净化器出水口连接回用水池进水口,回用水池出水口通过带反冲洗水泵的管道连接净化器,净化器出泥口连接污泥贮池进泥口。

优选的,所述的污泥贮池出泥口连接污泥干化系统。

优选的,所述的净化器包括筒体,筒体中部为缓冲层,净化器进水口设置在缓冲层处,缓冲层中部设高速旋转布水混凝器,缓冲层上部设过滤层,过滤层上部设清水区,缓冲层下部设污泥浓缩区,管道混合器出水口设置在清水区处,污泥贮池出泥口设置在污泥浓缩区处。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将混凝反应、离心分离、重力分离、过滤和污泥浓缩融合一体,实现快速连续高效处理废水,处理效率高(净化时间20~30min),占地面积小(单台处理100m3/h设备占地面积仅为9m2),污泥浓缩快(污泥排放含水率<95%),动力消耗低,运行费用少,工艺路线短,运行稳定可靠,管理操作方便,维修量小,反冲洗方便,投资费用低,适用性广。不仅适用于冲渣废水、输煤冲洗废水、化学废水处理,还适用河水净化和循环冷却排污水处理回用,也适用于生活和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回用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高效净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1是含煤及含尘废水进水管、2是初次沉淀池、3是提升泵、4是管道混合器、41是pac(混凝剂)加药系统、42是pam(助凝剂)加药系统、5是净化器、51是筒体、52是缓冲层、53是高速旋转布水混凝器、54是过滤层、55是清水区、56是污泥浓缩区、6是回用水池、61是反冲洗水泵、7是污泥贮池、8是污泥干化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高效净水系统,其结构包括初次沉淀池2、管道混合器4、净化器5、回用水池6和污泥贮池7,其中初次沉淀池2进水口连接含煤及含尘废水进水管1,初次沉淀池2出水口通过带有提升泵3的管道连接管道混合器4进水口,管道混合器4上设pac加药系统41和pam加药系统42,管道混合器4出水口连接净化器5进水口,净化器5出水口连接回用水池6进水口,回用水池6出水口通过带反冲洗水泵61的管道连接净化器5,净化器5出泥口连接污泥贮池7进泥口。

所述的污泥贮池7出泥口连接污泥干化系统8。

所述的净化器5包括筒体51,筒体51中部为缓冲层52,净化器5进水口设置在缓冲层52处,缓冲层52中部设高速旋转布水混凝器53,缓冲层52上部设过滤层54,过滤层54上部设清水区55,缓冲层52下部设污泥浓缩区56,管道混合器4出水口设置在清水区55处,污泥贮池7出泥口设置在污泥浓缩区56处。

以上所述各部件均为现有技术,可使用任意可实现其对应功能的型号和现有设计。

根据以上结构,工作时,污水经提升泵抽到净化器缓冲层内,且同时利用提升泵负压将无机药剂也吸入,在泵后投加有机药剂,通过管道混合器进行快速混合,进入净化器内通过高速旋转布水混凝器高速旋转,药液和污水再次混合,形成矾花,不断增长快速形成较大絮团,在重力和离心力作用下沉淀到污泥浓缩区,污水中较大颗粒ss(一般粒径>70μm)在重力作用下甩向筒体内壁,下沉到污泥浓缩区,废水经过过滤层,颗粒>5μm的颗粒物绝大部分被截留,确保了出水水质,过滤后水经过清水区排入回用水池,可回用或外排,颗粒污泥进入污泥浓缩区,快速压缩沉淀,含水率<95%,排至污泥贮池,其中进水ss浓度>3000mg/l时进行连续排泥,反之则定时排泥。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