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排污口的原位净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36337发布日期:2020-05-06 23:26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排污口的原位净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境净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排污口的原位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黑臭水体是百姓反映最为强烈的水环境问题,不仅损害了城市人居环境,也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指出:2017年年底,地级及以上城市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2020年年底前,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

截污纳管是目前解决黑臭水体外源污染最有效的措施,通过截污纳管,将河道两侧污水就近接入敷设在城镇道路下的污水管道系统中,并转输至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从而杜绝了污水直接入河,为后续水体修复提供基础条件。但在实际实施工程中,尤其是在城郊和农村地区,住户分散,水体周边排口数量多,单个排口污水量少,且周边污水管网不完善,截污工作实施难度大、成本过高,因此,对小流量排污口原位净化系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排污口的原位净化系统,以克服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一种用于排污口的原位净化系统,包括第一净化结构,用于接收排污口排出的污水,并对污水中颗粒物进行过滤拦截;第二净化结构,用于接收第一净化结构过滤后的污水并对污水中的污染物初步净化;第三净化结构,用于接收第二净化结构净化后的污水并对污水中的污染物再次净化;箱体,所述第二净化结构和第三净化结构置于所述箱体内、且所述第二净化结构与第三净化结构之间通过隔板进行分隔,所述隔板的下端设有连通第二净化结构和第三净化结构的出水孔;所述第一净化结构置于所述第二净化结构上,所述第三净化结构位于第二净化结构外侧,所述第一净化结构过滤后的污水进入第二净化结构内,过滤后的污水从第二净化结构的上部向下部流动并从所述出水孔进入第三净化结构,所述污水由第三净化结构的下部向上部流动净化。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净化结构包括提篮式框架和绑接在提篮式框架上的过滤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技术方案,所述提篮式框架为由镀锌钢管组成的上端敞开的五面框架结构,所述过滤床通过钢丝绑扎在提篮式框架的五个面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技术方案,所述过滤床采用聚氨酯材料,滤床的厚度不小于10mm、孔径不大于5mm。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净化结构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布置的漂浮植物层、悬浮填料层以及第一卵石层。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技术方案,所述悬浮填料层为聚氨酯球形材料,其直径为6-10mm;所述第一卵石层的卵石粒径为8-15mm。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技术方案,所述漂浮植物层包括漂浮植物框架和种植在漂浮植物框架上的漂浮植物,所述的漂浮植物选用粉绿狐尾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技术方案,所述第三净化结构包括从下到上依次布置的第二卵石层、石灰石层、生物陶粒层、细沙层、以及栽种在细沙层上的挺水植物。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卵石层的卵石粒径为8-10mm,所述石灰石层的石灰石粒径为5-8mm,所述生物陶粒层的生物陶粒粒径为3-5mm。

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过滤床对污水中生活垃圾、颗粒物等尺寸较大的污染物进行物理拦截,以确保第二净化结构和第三净化结构的污水流通顺畅;

2、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净化结构设置的漂浮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污水中部分的氮、磷、有机物等污染物,同时漂浮植物向水体释放氧气以向悬浮填料层和卵石层中的载体微生物提供好氧条件,促使载体微生物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吸收;

3、本实用新型中污水流入第三净化结构内后,可与石灰石层发生矿化和吸附作用,以此提高水体透明度,并去除污水中部分cod和氨氮等污染物;设置的生物陶粒层的陶粒表面微孔丰富、比表面积大且易挂膜,对氨氮、cod的去除效果好;细砂层可为挺水植物提供生长的载体,挺水植物的根部同时可吸收细砂层污水中的有机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第一净化结构;20、第二净化结构;21、漂浮植物层;22、悬浮填料层;23、第一卵石层;30、第三净化结构;31、第二卵石层;32、石灰石层;33、生物陶粒层;34、细沙层;35、挺水植物;40、箱体;50、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结构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如图1或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排污口的原位净化系统可单独使用于河道排污口,也可与护岸建设同步,作为生态护岸的一部分;包括第一净化结构、第二净化结构、第三净化结构、箱体、以及隔板组成,所述箱体可单独置于河沟内此时箱体紧靠于河岸边,亦可与河岸同步建设;其中所述第二净化结构和第三净化结构置于所述箱体内、且所述第二净化结构与第三净化结构之间通过所述隔板进行分隔,所述隔板的下端设有连通第二净化结构和第三净化结构的出水孔,所述第一净化结构置于所述第二净化结构上,所述第三净化结构位于第二净化结构外侧;其中所述箱体和隔板由硬质塑料板加工而成,使之满足所需的刚性和承载力。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的第一净化结构用于接收排污口排出的污水、并对污水中粒径较大的污染物进行过滤,如对生活垃圾及粒径较大的颗粒物进行拦截,过滤后的污水渗入第二净化结构;所述第一净化结构包括提篮式框架和绑接在提篮式框架上的过滤床,所述提篮式框架为由镀锌钢管组成的上端敞开的五面框架结构,在所述提篮式框架顶部的两侧设有挂钩结构,将两根镀锌钢管插入河岸内,即可将提篮式框架挂接在所述镀锌钢管上;所述过滤床通过钢丝绑扎在提篮式框架内侧的五个面上,优选地,所述的过滤床采用聚氨酯材料,过滤床的厚度不小于10mm、孔径不大于5mm,以此对孔径大于5mm的污染物或垃圾等进行拦截,当提篮式框架内的拦截物过多影响污水流动时,可直接将提篮式框架拎出并清除提篮式框架内的拦截物,拦截物清理完毕后放回原位即可。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的第二净化结构用于接收第一净化结构过滤后的污水并对污水中的污染物初步净化,所述第二净化结构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布置的漂浮植物层、悬浮填料层以及第一卵石层;其中所述的漂浮植物层包括漂浮植物框架和种植在漂浮植物框架上的漂浮植物,所述的漂浮植物框架用m1o的膨胀挂钩与尼龙绳连接固定,所述漂浮植物框架优选采用可漂浮在水上的塑料管,所述的漂浮植物优选采用粉绿狐尾藻,且所述漂浮植物均匀布置在漂浮植物框架内;所述的悬浮填料层为聚氨酯球形材料,其直径优选为6-10mm,在所述漂浮植物框架的下方位于所述悬浮填料层上设有一兜网,所述兜网可防止悬浮填料飘出;所述第一卵石层的卵石粒径为8-15mm;因此第二净化结构中的漂浮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去除污水中的氮、磷、有机物等,并同时向污水中释放氧气,为悬浮填料和卵石创造好氧条件,以使悬浮填料层和卵石层中存在的载体微生物在好氧条件下吸收污水中的污染物。

如图2所示,第一净化结构过滤后的污水从第二净化结构的上部向下部流动并从所述出水孔进入第三净化结构内,第三净化结构用于接收第二净化结构净化后的污水并对污水中的污染物再次净化,所述污水由第三净化结构的下部向上部溢升,在所述箱体的外侧位于第三净化结构的上部设有一排水孔,第三净化结构由下向上溢升并净化的水体由排水孔排出;所述的第三净化结构包括从下到上依次布置的第二卵石层、石灰石层、生物陶粒层、细沙层以及栽种在细沙层上的挺水植物,其中所述的第二卵石层的卵石粒径为8-10mm,所述的石灰石层的石灰石粒径为5-8mm,所述的生物陶粒层的生物陶粒粒径为3-5mm,所述的挺水植物选宜用千屈菜、灯心草、水芹、梭鱼草等;污水在经过第二卵石层的净化后溢升至石灰石层,石灰石层与污水之间可发生矿化和吸附作用,以此提供污水的透明度,完成后,污水进入生物陶粒层,陶粒表面的微孔丰富、比表面积大且易挂膜,对氨氮、cod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最后经过多次净化后的污水进入细砂层,所述细砂层可为挺水植物提供生长的载体,挺水植物的根部可吸收细砂层污水中的有机物,以此对污水进行最后一次的净化处理,经过净化后的污水通过所述排水孔进入河道或排出。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简洁明了,本实用新型用以上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仅仅用于描述本实用新型,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