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污泥重力浓缩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22997发布日期:2020-04-17 18:08阅读:1675来源:国知局
高效污泥重力浓缩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设备领域,尤其是高效污泥重力浓缩池。



背景技术:

传统的污泥浓缩池适用于大水量的污水处理厂,占地较大,内部结构复杂,对于水量小的工业废水企业,受厂区面积限制,常常无法采用传统的污泥浓缩池。

并且,传统的重力污泥浓缩池,污泥在由管道进入到池内时,往往是直接由高至低直接坠落到池内,其具有较大的冲击力,容易对池内污泥产生冲击,影响已沉淀污泥,并且会对整体流态产生影响。

同时,传统的重力污泥浓缩池,不能有效的监控污泥的截面,因此在进行上清液排放时,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无法有效的根据污泥物质进行操作。

为了提高污泥的浓度,通常会在污泥浓缩池之前另外设置一套带搅拌机的池体用于加入污泥调理剂,然后通过泵输送至污泥浓缩池内。但这种方法会增加占地和设备投入,通过泵输送会打破已经形成较大颗粒的污泥絮体,不利于污泥沉降和浓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高效污泥重力浓缩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高效污泥重力浓缩池,包括池体,所述池体上设置有延伸到其内腔中的进泥管及搅拌装置,所述进泥管的出口端设置有锥形挡板,所述搅拌装置延伸到所述池体的底部;所述池体的侧壁上开设有位于所述进泥管的出口端上方的至少一上清液出水口,所述上清液出水口连接可开闭的出水管,所述出水管连接主排水管,所述池体上设置有污泥界面仪。

优选的,所述的高效污泥重力浓缩池中,所述池体上设置有用于测量水位的液位计。

优选的,所述的高效污泥重力浓缩池中,所述池体的侧壁处设置有爬梯,所述爬梯的外围设置有护笼。

优选的,所述的高效污泥重力浓缩池中,所述池体的侧壁设置有位于所述进泥管的出口端下方的人孔。

优选的,所述的高效污泥重力浓缩池中,所述池体的侧壁处设置有溢流孔,所述溢流孔与所述主排水管连接。

优选的,所述的高效污泥重力浓缩池中,所述进泥管位于所述池体外部的管道上连接有管道混合器。

优选的,所述的高效污泥重力浓缩池中,所述池体的底部设置有橡胶垫。

优选的,所述的高效污泥重力浓缩池中,所述进泥管的出水口位于所述池体的一半高度的上方。

优选的,所述的高效污泥重力浓缩池中,所述上清液出水口为至少2个且具有高度差,每个所述上清液出水口分别连接出水管。

优选的,所述的高效污泥重力浓缩池中,所述上清液出水口通过柔性管连接一位于所述池体内腔中的出水堰,所述出水堰在所述池体中的高度可以调整。

优选的,所述的高效污泥重力浓缩池中,所述出水堰的两端分别连接一丝杆,两个所述丝杆分别连接丝杆升降机,两个丝杆升降机固定在所述池体上且它们由同一电机驱动。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本方案设计精巧,结构简单,在进泥管出口端设置挡板,能够有效的对污泥进行阻挡,降低其冲击力,减小对下层污泥的冲击以及对流态方向的影响,结合污泥界面仪,可以准确的知道污泥的界面,从而为上清液的排放实际提供准确的数据参数,保证了操作的可靠性;同时,结合搅拌装置,可以加速污泥的排出,并且能够解决桥架问题。

进泥管上设置有管道混合器,可以在浓缩前添加药剂,从而改善使污泥形成更大的絮体,便于污泥沉淀,同时省去了现有结构中专门的污泥调理池的结构,并且,不需要泵输送,不会破坏已絮凝的污泥。

采用多高度的出水口或高度可调的出水堰,可以有效的根据水位进行调节,从而将不同高度的上清液快速排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出水堰高度调节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仅是应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典型范例,凡采取等同替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在方案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并且,在方案的描述中,以操作人员为参照,靠近操作者的方向为近端,远离操作者的方向为远端。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揭示的高效污泥重力浓缩池进行阐述,如附图1、附图2所示,其包括池体1,所述池体1可以是金属材质或者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其可以制作成圆柱形或长方体等各种规则形状的立体结构,优选为圆形,并且所述池体1的内腔的底部区域呈现为倒锥台形,末端设置有出泥口11。

如附图1、附图2所示,所述池体1的高度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要进行设计,通常其高度不低于6米,因此,为了便于后续的设备养护,在所述池体1的侧壁处设置有爬梯9,所述爬梯9的梯级从所述池体1的底部延伸到顶部,并且为了保证登高时的安全性,在所述爬梯9的外围设置有护笼10,所述爬梯9及护笼10可以采用不锈钢或铝合金等材料制成。

另外,如附图1所示,为了方便工作人员进入到池体1内进行各种维护作业,在所述池体1的侧壁设置有位于所述进泥管2的出口端下方的人孔20。

同时,如附图1所示,所述池体1设置在设备基础上200,并且所述池体1的底部设置有橡胶垫100,从而可以对池体1的底部进行保护,同时起到一定的减震作用,减小振动对设备的运行的影响。

如附图1、附图3所示,所述池体1上设置有延伸到其内腔中的进泥管2,所述进泥管2的出水口位于所述池体1的一半高度的上方,这是由于随着泥水进水池体1后,其慢慢沉淀到一定高度,若进泥管2的出水口高度过低则存在被沉积的污泥淹没的风险,这样会影响后续的污水的引入。

另外,为了方便进入池体1内的污泥快速的絮凝沉淀,如附图1、附图3所示,在所述进泥管2位于所述池体1外部的管道上连接有管道混合器40,从而可以通过管道混合器40添加絮凝剂、混凝剂等污泥调理药物,如pam+(聚丙烯酰胺阳离子),污泥与pam+快速混合均匀,形成较大颗粒的污泥絮体后通过管道进入污泥浓缩池,从而加快沉淀速率。

进一步,如附图1、附图3所示,所述进泥管2的出口端设置有锥形挡板4,锥形挡板4可以对经过其的泥沙进行阻挡从而降低进水时对下层污泥的冲击,并且锥形挡板能够改变进料的流向,有利于使整体的液态呈现向上的趋势,从而加快污泥的沉淀。

污泥在污泥浓缩池的停留时间设计为12-24h,下层沉淀的污泥在重力作用下逐渐沉降,并进一步压缩,在沉降压缩过程中,污泥可能会与池壁形成拱形的交叉(架桥现象),从而妨碍污泥下沉,使污泥界面沉速减缓。鉴于此,如附图1所示,在所述池体1上还是设置有延伸到所述池体1内的搅拌装置3,所述搅拌装置3包括位于池体外的搅拌电机31,所述搅拌电机31连接控制装置且其动力输出轴连接一延伸到所述池体1的底部附近的转轴32,所述转轴32上设置有所述刮泥板33,在沉积压缩过程中,所述刮泥板33缓慢搅动,(通常旋转周速度在20cm/s左右),从而所述刮泥板33一方面将锥底污泥推向出泥口,另一方面缓慢地搅动可以破坏架桥现象,又不会因为搅拌速度过快而打碎污泥的凝聚状态。

如附图3所示,所述池体1的侧壁上开设有位于所述进泥管2的出口端上方的至少一上清液出水口5,所述上清液出水口5连接可开闭的出水管6,所述出水管6连接主排水管,并且,在所述池体1上设置有污泥界面仪7,所述污泥界面仪7可以是超声波污泥截面检测仪,所述污泥界面仪7可以快速的确认污泥截面的位置,从而发出控制信号,以便工作人员手动或自动设备进行上清液的排放,优选的,所述污泥界面仪7连接控制装置。

并且,如附图1所示,所述池体1的侧壁处设置有位于所述上清液出水口5上的溢流孔30,所述溢流孔30与所述主排水管连接,从而可以在上清液无法及时从上清液出水口排出时,通过溢流管排出。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附图1所示,所述上清液出水口5为至少2个且具有高度差,优选为三个,并且每个所述上清液出水口5分别连接出水管6,所述出水管6上设置有自动阀61,所述自动阀61可以是已知的可以自动开闭的阀体,其连接到控制装置(图中未示出),所述控制装置可以是plc系统,当然也可以是其他装有相应控制软件的设备。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如附图3所示,所述上清液出水口5通过柔性管50连接一位于所述池体1内腔中的出水堰60,所述柔性管50可以是各种塑料软管或金属软管,所述出水堰60在所述池体1中的高度可以调整。

所述出水堰60的高度调节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实现,例如所述出水堰60通过电机驱动的丝杠实现升降,或者通过气缸、油缸等进行调节,优选的,由于排水时,出水堰的负重较大,为了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如附图4所示,所述出水堰的两端分别连接一丝杆70,两个所述丝杆70分别连接丝杆升降机80,两个丝杆升降机80固定在所述池体1上且它们由同一电机90驱动,所述电机90连接所述控制装置。

如附图1、附图2所示,在所述池体1上设置有用于测量水位的液位计8,所述液位计8连接所述控制装置,所述液位计8可以是已知的各种测量液位的器材,其用于在后续排水时,实时监控水位,从而控制装置可以根据水位信号控制不同高度的出水管6上的自动阀开闭或控制电机90改变出水堰60的高度。

具体工作时,当所述污泥界面仪检测到污泥截面位于设定高度时,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液位计8控制所述电机90启动调整所述出水堰60移动到上清液的液面位置,并随着液面的降低,调整出水堰60的高度。或者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水位高度下方的自动阀61开启,从而进行排水。

本实用新型尚有多种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所有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