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带清洗功能的反渗透装置。
背景技术:
反渗透装置是一种借助于选择透过半透过性膜的功能以压力为推动力的膜分离技术,当系统中所加的压力大于进水溶液渗透压时,水分子不断地透过膜,经过产水流道流入中心管,经出水端流出过滤过的水,然后在一端流出水中的杂质,如离子、有机物、细菌、病毒等,被截留在膜的进水侧,然后在浓水出水端流出,从而达到分离净化水目的。
反渗透装置在使用过程中,被过滤的物质容易在膜元件进水侧表面沉积结垢或形成生物膜,会导致产水量降低、在膜元件处形成高压差、损坏膜元件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带清洗功能的反渗透装置,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对反渗透装置膜组件进行清洗,从而延长反渗透装置的整体使用周期,减少人工清洗的次数。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带清洗功能的反渗透装置,包括多组反渗透膜组件、清洗液箱、浓水排放箱和第一集水箱,多组所述反渗透膜组件的进水端均与预处理水进口连通,所述反渗透膜组件的浓水出水端与浓水排放箱连通,所述反渗透膜组件的出水端分别与渗透水出口和第一集水箱连通,所述清洗液箱设置有第一连通端和第二连通端,所述第一连通端分别与多组反渗透膜组件的进水端连通,所述第二连通端分别与多组反渗透膜组件的浓水出水端连通;还包括反洗水箱,所述反洗水箱的出水端与反渗透膜组件的出水端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清洗液箱还包括清洗液过滤膜、净化室、非净化室、进水端和排液端,所述清洗液过滤膜将清洗液箱分隔为净化室和非净化室,所述清洗液箱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进水端和排液端,所述进水端和排液端均与非净化室连通;所述第一连通端分别与净化室和非净化室连通,且连通处均设置有阀门;所述第二连通端分别与净化室和非净化室连通,且连通处均设置有阀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集水箱的出水端与反洗水箱的进水端连通。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集水箱,所述第二集水箱的进水端与渗透水出口连通,所述第二集水箱的出水端分别与清洗液箱和反洗水箱的进水端连通。
进一步地,多组所述反渗透膜组件内均设置有用于检测反渗透膜元件运行压差的压力感应器。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反渗透膜组件的进口端均设置有灭菌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灭菌装置的进水端设置有水质检测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能达到以下有益效果之一:
1、设置清洗液箱和反洗水箱,通过浸泡、顺洗、逆洗和反洗结合,提升本装置的清洗效果。
2、在清洗液箱中设置过滤结构,可以减少清洗过程中对反渗透膜组件的二次污染,提升本装置的使用效果。
3、设置第一集水箱和第二集水箱,采用净化后的水作为清洗原料,可以防止清洗过程中的二次污染,同时可以利用清洗过程中产生的净化水,有效利用资源。
4、设置压力感应器,可以及时检测反渗透膜组件工作过程中的运行压差,做到及时清洗处理。
5、在进水端设置灭菌装置,可以减少反渗透膜组件中的微生物结膜现象。
6、在进水端设置水质检测器,可以防止预处理水质不达标而对反渗透膜组件的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清洗液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反渗透膜组件;2-灭菌装置;3-清洗液箱;4-浓水排放箱;5-第一集水箱;6-反洗水箱;7-第二集水箱;8-压力感应器;9-水质检测器;10-高压水泵;11-阀门;30-清洗液过滤膜;31-净化室;32-非净化室;33-第一连通端;34-第二连通端;36-进水端;37-排液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带清洗功能的反渗透装置,包括多组反渗透膜组件1、清洗液箱3、浓水排放箱4和第一集水箱5,多组反渗透膜组件1的进水端均与预处理水进口连通,反渗透膜组件1的浓水出水端与浓水排放箱4连通,反渗透膜组件1的出水端分别与渗透水出口和第一集水箱5连通,清洗液箱3设置有第一连通端33和第二连通端34,第一连通端33分别与多组反渗透膜组件1的进水端连通,第二连通端34分别与多组反渗透膜组件1的浓水出水端连通;还包括反洗水箱6,反洗水箱6的出水端与反渗透膜组件1的出水端连通。
在需要泵水处的管道上设置有高压水泵10用于给水进行加压、进行泵水输送,高压水泵10采用符合相关输水压力的水泵;在需要开闭管路、控制流向的管道上设置有相应的阀门11,优选的阀门11采用高密封性、耐高压的阀门。
工作时,预处理水进口处的预处理水经高压水泵10加压后,经进水端进入反渗透膜组件1内,通过反渗透膜元件的渗透过滤,纯化水经反渗透膜组件1的出水端流至渗透水出口处,进入下阶段水处理工段或者直接到用水点处;进水侧的部分杂质经过滤后随进水侧的水流经由浓水出水端流入浓水排放箱4内,进行回收再利用。为保证正常水渗透处理的效果,其他相应的管道的阀门均处于关闭状态。
当需要清洗一组反渗透膜组件1时,在清洗液箱3中预先配备好相应的清洗液并搅拌均匀,将该组反渗透膜组件1进水端的阀门、浓水出水端连通浓水排放箱4的阀门和出水端连通渗透水出口的阀门都关闭,打开该组反渗透膜组件1出水端连通第一集水箱5的阀门,打开清洗液箱3中第一连通端33和第二连通端34处的阀门,进入清洗过程:
浸泡和顺洗:清洗液经高压水泵以较低压的状态泵送至反渗透膜组件1内,清洗膜组件表面后再经反渗透膜组件1的浓水出水端和第二连通端34回流至清洗液箱3内,如此循环清洗一端时间后,使反渗透膜组件1内的结垢、微生物膜等浸泡、剥离、分散、溶解后,提升第一连通端33处高压水泵的输出水压,从而提升反渗透膜组件1内进水侧的清洗液的流速,使污物尽可能的被清洗液循环带走,此过程中,反渗透膜组件1进水侧的运行压差小于正常工作过程中的运行压差,清洗液会有部分经过反渗透膜组件1渗透过滤后,由出水端流入第一集水箱5内。
逆洗:关闭第一连通端33处的高压水泵,打开第二连通端34处的高压水泵,使清洗液以较高的速度逆向从反渗透膜组件1的浓水出水端进入,再由进水端流出,循环一段时间,可以提升膜组件表面的清洗效果。此过程中,反渗透膜组件1进水侧的运行压差小于正常工作过程中的运行压差,清洗液会有部分经过反渗透膜组件1渗透过滤后,由出水端流入第一集水箱5内。
反洗:第一连通端33和第二连通端34的高压水泵关闭,同时关闭反渗透膜组件1出水端连通第一集水箱5的阀门,反洗水箱6内配备有纯化水,打开反洗水箱6与反渗透膜组件1出水端连通处的阀门,反洗水箱6中的水经高压水泵以低压状态由反渗透膜组件1的出水端进入其内,由于进水侧的水压此时未进行加压或压差较低,出水端的水会渗透入反渗透膜组件1的进水侧内,实现对膜元件表面的反洗效果。优选的,本操作中,控制反渗透膜组件1出水端进水的压力,不至于对膜组件中的膜元件进行损伤。
优选的,为提升清洗效果,上述浸泡、顺洗、逆洗、反洗的顺序可根据需要调整。
之后,将清洗液箱3中和相应组件内的清洗液排掉,再在清洗液箱3中配备纯化水后,对相应组件内的残留的清洗液进行循环稀释、冲洗。
清洗完毕后,将所有的阀门和高压水泵调制正常运行状态,使该组反渗透膜组件1恢复正常工作。优选的,在清洗完成刚恢复正常过程的一段时间内,将经该组反渗透膜组件1渗透过滤的水排至第一集水箱5中,而非直接流至渗透水出口处。
通过本装置,不用整体停机清洗,即可实现对多组反渗透膜组件1中的某一个或多个组件进行清洗,而不影响其他反渗透膜组件1的正常工作,不影响正常生产。
实施例2:
如图1和图2所示,对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优化了清洗液箱的结构。
本装置中清洗液箱3还包括清洗液过滤膜30、净化室31、非净化室32、进水端36和排液端37,清洗液过滤膜30将清洗液箱3分隔为净化室31和非净化室32,清洗液箱3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进水端36和排液端37,进水端36和排液端37均与非净化室32连通;第一连通端33分别与净化室31和非净化室32连通,且连通处均设置有阀门11;第二连通端34分别与净化室31和非净化室32连通,且连通处均设置有阀门11。在非净化室32中可以设置搅拌装置,用以搅拌清洗液使其均匀。
工作时,通过进水端36向清洗液箱3内的非净化室32中配备清洗液;相对于清洗液箱3而言,当第一连通端33作为清洗液的输出端时,第一连通端33与非净化室32连通的阀门关闭,与净化室31连通的阀门打开,第二连通端34与净化室31连通的阀门关闭,与非净化室32连通的阀门打开,将经过反渗透膜组件1清洗后的清洗液输入至非净化室32内,经清洗液过滤膜30过滤后,再经由与净化室31连通的第一连通端33输出。相对于清洗液箱3而言,当第二连通端34作为清洗液的输出端时,同理,按照上述方法进行相应操作。
通过设置清洗液过滤膜30用以过滤清洗液溶解、带走的污物,使被清洗液带走的污物不至于二次流入反渗透膜组件1内进行二次污染,从而提升了本装置的使用效果。
实施例3:
如图1所示,对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优化了循环利用功能。
本装置中的第一集水箱5的出水端与反洗水箱6的进水端连通。将清洗过程中第一集水箱5中收集到的渗透水通过高压水泵泵送至反洗水箱6中,作为反洗过程中的水源,可以提升资源的利用。
实施例4:
如图1和图2所示,对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优化了补液结构。
本装置还包括第二集水箱7,第二集水箱7的进水端与渗透水出口连通,第二集水箱7的出水端分别与清洗液箱3和反洗水箱6的进水端连通。将渗透水出口处的净化水输送到第二集水箱7中,再由第二集水箱7输送至清洗液箱3和反洗水箱6中,作为清洗液或反洗液的原料,采用净化后的水,以防止在清洗过程中对反渗透膜组件1的二次污染。
实施例5:
如图1所示,对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优化了检测结构。
本装置中多组反渗透膜组件1内均设置有用于检测反渗透膜元件运行压差的压力感应器8。一般是由于膜元件表面结垢造成的运行压差增大,当压力感应器8检测到的反渗透膜组件1内的运行压差高于相应值时,可以提示操作人员及时进行清洗处理。
优选的,压力感应器8上设置有指示装置,用以提示操作人员。
优选的,本装置可以配合plc控制系统使用,将压力感应器8和相应的阀门、高压水泵与plc控制系统连接,以实现当压力感应器8检测到运行压差达到一定值时,plc控制系统可以控制相应的阀门和高压水泵进行工作或关闭,实现本装置的自动清洗。
实施例6:
如图1所示,对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优化了灭菌结构。
本装置中多个反渗透膜组件1的进水端均设置有灭菌装置2。灭菌装置2可以为紫外线灭菌器,可以杀灭预处理水中的微生物,以减少反渗透膜组件1中膜元件的微生物结膜的现象,可以提升本装置的使用效果。
实施例7:
如图1所示,对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优化了检测功能。
本装置中灭菌装置2的进水端设置有水质检测器9。水质检测器9可以为在线sdi检测仪,用以对预处理水进口端的水质进行检测,以防止预处理水未达到标准,而对反渗透膜组件1的损坏。优选的,在预处理水进口端设置电磁阀门和plc控制系统,水质检测器9将检测到的数据传输给plc控制系统,plc控制系统用以控制电磁阀门的工作,可以及时防止未达标水质流入反渗透膜组件1内。
尽管这里参照本实用新型的多个解释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是,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计出很多其他的修改和实施方式,这些修改和实施方式将落在本申请公开的原则范围和精神之内。更具体地说,在本申请公开、附图和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以对主题组合布局的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多种变型和改进。除了对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的变形和改进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其他的用途也将是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