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反硝化反应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54925发布日期:2020-06-26 21:54阅读:67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反硝化反应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反硝化反应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也逐进,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废水已严重影响了生态平衡和人群健康。因此,在废水排放前进行有效处理是非常有必要的。而氮素等营养元素在水体中的积累导致富营养化频繁爆发,危害水生生物、破坏生态平衡。

污水处理是用各种方法将污水中所含的污染物分离出来或将其转化为无害物,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的过程。其中,污水中氮素的去除主要是利用化学或生物的方法,先将污水中的氮素转变为硝酸盐氮,再通过缺氧反硝化将其转化为氮气排出,另外,还有部分氮素随剩余污泥而排出,并进入污泥处理系统。现有技术中的反硝化反应器为了最大限度的对污水进行脱氮,一般需要延长污水停留时间,这样就造成反硝化反应器整理体积较大,浪费空间资源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反硝化反应器,以减少现有技术中反硝化反应器所占的空间,以提高空间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反硝化反应器,包括安装壳,还包括内筒体、曝气装置、三相分离器、隔板、进水管,所述三相分离器设置于所述安装壳内部靠近顶部的位置,且所述三相分离器上固定连接有延伸至所述安装壳外侧的排气管和排污管,所述内筒体顶端和底端均开设有开口,且所述内筒体外壁与所述安装壳内壁固定连接,所述隔板固定连接于所述内筒体内壁靠近顶部的位置,所述进水管穿过所述安装壳侧壁和所述内筒体侧壁伸入所述内筒体内侧靠近底部的位置,所述曝气装置设置于所述内筒体内侧位于所述隔板和所述进水管之间的位置,所述内筒体与三相分离器、安装壳内壁均具有间隔,所述隔板开设有若干通孔,且所述隔板和所述曝气装置之间设置有悬浮填料,所述悬浮填料表面附着有兼氧微生物和厌氧微生物。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对污水进行反硝化处理时,由于曝气装置设置在内筒体中间部分,使得曝气装置与进水管之间形成缺氧区,当进水管将有机污水引入内筒体内侧,且污水在缺氧区内进行有机物的降解,然后向上流动至曝气装置的上方,经过悬浮填料时,与悬浮填料表面的微生物发生反应氧化形成亚硝酸盐或者硝酸盐,然后一部分污水通过隔板经过三相分离器的分离作用,污水经过三相分离器的分离后经排污管排出,一部分污水经过内筒体与安装壳内壁之间的空隙重新回流至内筒体底部,在缺氧区内转换为氮气排出,完成污水的脱氮过程,通过在安装壳内完成整个污水处理的过程,使反应器一体化设置,减小了反应器的整体体积,提升了空间利用率,且当部分污水中的污泥被悬浮填料阻挡时,通过曝气装置向内筒体内排出气体,使得悬浮填料在气体升力的作用下发生运动,减少污泥阻塞在悬浮填料之间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曝气装置包括穿过所述安装壳侧壁和所述内筒体侧壁的曝气管,所述曝气管位于所述安装壳外侧的一端连接有曝气泵。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曝气泵和曝气管的配合,使外界的氧气进入到内筒体内侧,使曝气管上方的液体能够获得足够的溶解氧,加强池内有机物与微生物及溶解氧的接触,也防止内筒体内的悬浮填料下沉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曝气管设置为沿所述内筒体周向延伸的环形。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曝气管设置为环形,使的曝气管向内筒体内侧引入的氧气能够充分的与液体进行接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水管延伸至所述内筒体内侧的一端连接有布水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进水管上设置布水器,使得进水管向内筒体内侧引入的污水能够均匀散布,且充分与悬浮填料表面的微生物发生反应。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安装壳内还设有用于对内筒体内侧液体进行搅拌的搅拌装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搅拌装置,以加快污水在安装壳内的循环流动效率,以增加污水的处理效率,且设置搅拌装置能够使污水散布的更加均匀,从而使污水与微生物之间的反应更加充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搅拌装置包括设置于三相分离器顶面的驱动电机、连接于所述驱动电机且沿竖直方向向下延伸至所述曝气装置与所述进水管之间的转动轴、固定连接于所述转动轴底端的搅拌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驱动电机、转动轴和搅拌叶之间的相互配合,使驱动电机通过转动轴带动搅拌叶旋转,使搅拌叶对液体产生向上的升力,从而使污水能够提升循环效率,且搅拌叶转动时对液体产生的升力能够对悬浮填料产生作用,使悬浮填料一直处于运动的状态,从而使污水中的污泥不易堵塞悬浮填料之间的缝隙。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筒体外壁和安装壳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若干个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设置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圆柱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连接杆设置为圆柱状,使液体在进行循环流动使,减小污水与连接杆之间的阻力,使污水流动效率更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悬浮填料设置为球形。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悬浮填料设置为球形,使悬浮填料的表面与污水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且减小悬浮填料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与污水之间的有效接触面积,能够使污水顺利从悬浮填料之间穿过,增加污水的循环效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在安装壳内完成整个污水处理的过程,使反应器一体化设置,减小了反应器的整体体积,提升了空间利用率。

2.通过设置搅拌装置,以加快污水在安装壳内的循环流动效率,以增加污水的处理效率,且设置搅拌装置能够使污水散布的更加均匀,从而使污水与微生物之间的反应更加充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1、安装壳;2、内筒体;3、曝气装置;4、三相分离器;5、隔板;6、进水管;7、搅拌装置;8、排气管;9、排污管;10、连接杆;11、曝气管;12、曝气泵;13、悬浮填料;14、驱动电机;15、转动轴;16、搅拌叶;17、布水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反硝化反应器,如图1所示,包括安装壳1,还包括内筒体2、曝气装置3、三相分离器4、隔板5、进水管6和搅拌装置7,三相分离器4固定连接于安装壳1内壁靠近顶部的位置,且三相分离器4上设置有延伸至安装壳1外侧的排气管8和排污管9,内筒体2顶端和底端均开设有开口,内筒体2外壁与安装壳1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0,内筒体2与三相分离器4、安装壳1内壁均具有间隔,连接杆10设置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圆柱状,以减小液体与连接杆10之间的阻力,使液体流动效率更高,隔板5固定连接于内筒体2内壁靠近顶部的位置,且隔板5上开设有若干通孔,进水管6穿过安装壳1侧壁和内筒体2侧壁伸入内筒体2内侧靠近底部的位置。

曝气装置3包括穿过安装壳1侧壁和内筒体2侧壁的曝气管11,且曝气管11延伸至内筒体2内侧的一端位于隔板5和进水管6之间的位置,曝气管11位于安装壳1外侧的一端连接有曝气泵12,隔板5和曝气装置3之间设置有若干悬浮填料13,悬浮填料13表面附着有兼氧微生物和厌氧微生物,且悬浮填料13均设置为球形,使悬浮填料13的表面与污水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且减小悬浮填料13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与污水之间的有效接触面积,能够使污水顺利从悬浮填料13之间穿过,增加污水的循环效率。

由于曝气装置3设置在内筒体2中间部分,使得曝气装置3与进水管6之间形成缺氧区,当进水管6将有机污水引入内筒体2内侧,且污水在缺氧区内进行有机物的降解,然后向上流动至曝气装置3的上方,经过悬浮填料13时,与悬浮填料13表面的微生物发生反应氧化形成亚硝酸盐或者硝酸盐,然后一部分污水通过隔板5经过三相分离器4的分离作用,污水经过三相分离器4的分离后经排污管9排出,一部分污水经过内筒体2与安装壳1内壁之间的空隙重新回流至内筒体2底部,在缺氧区内转换为氮气排出,完成污水的脱氮过程。

为使氧气能够充分的与液体进行接触,曝气管11设置为沿内筒体2周向延伸的环形,使外界的氧气进入到内筒体2内侧,使曝气管11上方的液体能够获得足够的溶解氧,加强池内有机物与微生物及溶解氧的接触。

搅拌装置7包括设置于三相分离器4顶面的驱动电机14、连接于驱动电机14且沿竖直方向向下延伸至曝气装置3与进水管6之间的转动轴15、固定连接于转动轴15底端的搅拌叶16。

当驱动电机14通过转动轴15带动搅拌叶16旋转,使搅拌叶16对液体产生向上的升力,从而使污水能够提升循环效率,且搅拌叶16转动时对液体产生的升力能够对悬浮填料13产生作用,使悬浮填料13一直处于运动的状态,从而使污水中的污泥不易堵塞悬浮填料13之间的缝隙。

为使污水与微生物之间的反应更加充分,进水管6延伸至内筒体2内侧的一端连接有布水器17,从而使进水管6向内筒体2内侧引入的污水能够均匀散布,充分与悬浮填料13表面的微生物发生接触。

工作原理:

当对污水进行反硝化处理时,由于曝气装置3设置在内筒体2中间部分,使得曝气装置3与进水管6之间形成缺氧区,当进水管6将有机污水引入内筒体2内侧,且污水在缺氧区内进行有机物的降解,然后向上流动至曝气装置3的上方,经过悬浮填料13时,与悬浮填料13表面的微生物发生反应氧化形成亚硝酸盐或者硝酸盐,然后一部分污水通过隔板5经过三相分离器4的分离作用,污水经过三相分离器4的分离后经排污管9排出,一部分污水经过内筒体2与安装壳1内壁之间的空隙重新回流至内筒体2底部,在缺氧区内转换为氮气排出,完成污水的脱氮过程。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