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净水器微生物附着反渗透膜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91367发布日期:2020-07-14 17:19阅读:365来源:国知局
家用净水器微生物附着反渗透膜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净水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家用净水器微生物附着反渗透膜装置。



背景技术:

反渗透膜通常在家用净水器方便应用,由于其价格高昂,需要进行良好的保养,但现有反渗透膜装置需要借助工具,使用较大的力,才能从净水器中取出,不便维护和清理,导致反渗透膜堵塞影响净水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家用净水器微生物附着反渗透膜装置,解决反渗透膜不便取出清洗的问题。

其技术方案是,家用净水器微生物附着反渗透膜装置,包括位于净水器内部用于放置反渗透膜的外壳体和用于过滤水并起净化作用的反渗透膜本体,所述反渗透膜本体包括膜壳体和滤芯,所述滤芯包括中部的产水管以及产水管与膜壳体之间的浓水通道、膜表面与膜片支撑层,水自反渗透膜本体上的进水口进,经过层层过滤从产水管底部的出水口出,记反渗透膜本体带有进水口的一端为上端,所述膜壳体底部外表面设置有多个限位条,所述外壳体内壁设置有与膜壳体底部限位条配合使用的限位槽,各所述限位槽与限位条一一对应,各所述限位槽与限位条之间设置有密封垫,所述密封垫与限位槽内壁表面胶黏,所述密封垫表面设置有用于防滑的斜条纹路,所述膜壳体上端部设置有转筒,所述转筒外壁设置有螺纹,所述外壳体内壁设置有与转筒外壁螺纹配合使用的螺纹,所述转筒与膜壳体转动连接,反渗透膜本体自外壳体上端开口处放置在外壳体中,反渗透膜本体与外壳体底部配合使用的限位条与限位槽起到固定反渗透膜本体的作用,避免反渗透膜本体在外壳体中打滑,所述反渗透膜本体上部的转筒在膜壳体活动受限制的前提下,通过转动连接的方式在膜壳体与外壳体之间转动,并通过螺纹配合,将反渗透膜本体完全置于外壳体内。

更进一步,所述转筒与膜壳体之间设置有轴承,所述轴承厚度在2mm-5mm之间,所述轴承内壁与膜壳体固定焊接,所述轴承外壁与转筒内壁固定焊接,轴承在膜壳体与转筒之间,形成转筒带动轴承转动,膜壳体保持不动的结构,保证膜壳体底部限位条卡在限位槽中,仍能通过转筒与外壳体之间相互配合的螺纹向下移动,将反渗透膜本体完全置于外壳体中并活动固定,取放省力且不用借助于工具。

更进一步,所述转筒与膜壳体之间设置有横向的圆环形导轨,所述导轨由转筒内壁的弧形凹槽与膜壳体外表面的弧形凹槽共同构成,所述导轨中放置第一滚珠,第一滚珠为圆球形,相应的,转筒内壁的弧形凹槽与膜壳体外表面的弧形凹槽均为圆环形导轨的一半,且高度一致,开口处相对,所述转筒采用塑料材料制成,在第一滚珠放入膜壳体上方的半球形导轨的同时,将转筒围在膜壳体表面,并在转筒相接的两端部进行焊接,将第一滚珠固定转筒与膜壳体之间的导轨中,膜壳体在状态固定的情况下,转筒仍能够通过在导轨中滚动的第一滚珠绕膜壳体转动。

更进一步,所述膜壳体设置转筒的部分向内凹陷,所述转筒底面与膜壳体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二滚珠,各所述第二滚珠位于转筒与膜壳体之间的槽道内,所述槽道位于膜壳体上,所述槽道上方与转筒相对的一面设置为开口端,所述第二滚珠直径大于开口端宽度,保证第二滚珠不会脱离槽道,转筒绕膜壳体转动过程中,转筒底部与膜壳体相互摩擦,滚珠将滑动摩擦转变为滚动摩擦,减小磨损,所述转筒顶端高于膜壳体平面,便于使用者对转筒进行操作。

更进一步去,所述转筒高出膜壳体上端部平面的部分设置有防滑垫,所述防滑垫采用橡胶材料制成,所述防滑垫与转筒胶黏,所述防滑垫外表面设置有斜条纹路,取出反渗透膜的过程中,使用者手部接触湿润的外壳体表面,转动转筒容易打滑,转筒上的带有防滑斜条纹路的橡胶防滑垫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加大摩擦力,避免使用者手掌沾水打滑。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是,通过将具有过滤功能的反渗透膜本体置于固定在净水器中的外壳体内,在不拆除外壳体的情况下,旋转转筒,并带动膜壳体上下移动将反渗透膜本体从外壳体中取出或放入,拆装过程不需要使用工具,避免使用蛮力将反渗透膜本体直接塞入外壳体中,取出时通过钳子等工具将反渗透膜本体撬出,省时省力,减小使用者的工作量,从而便于对反渗透膜进行取出并清理,减小反渗透膜堵筛的概率,提高净水效率、降低净水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导轨与第一滚珠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转筒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滚珠与膜壳体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由图1至图3给出,家用净水器微生物附着反渗透膜装置,包括位于净水器内部用于放置反渗透膜的外壳体1和用于过滤水并起净化作用的反渗透膜本体2,所述反渗透膜本体2包括膜壳体3和滤芯,所述滤芯包括中部的产水管以及产水管与膜壳体之间的浓水通道、膜表面与膜片支撑层,水自反渗透膜本体2上的进水口进,经过层层过滤从产水管底部的出水口出,记反渗透膜本体2带有进水口的一端为上端,所述膜壳体3底部外表面设置有多个限位条4,所述外壳体1内壁设置有与膜壳体3底部限位条配合使用的限位槽5,各所述限位槽5与限位条4一一对应,各所述限位槽5与限位条4之间设置有密封垫,所述密封垫与限位槽5内壁表面胶黏,所述密封垫表面设置有用于防滑的斜条纹路,所述膜壳体3上端部设置有转筒6,所述转筒6外壁设置有螺纹,所述外壳体1内壁设置有与转筒外壁螺纹配合使用的螺纹,所述转筒6与膜壳体3转动连接,反渗透膜本体2自外壳体1上端开口处放置在外壳体1中,反渗透膜本体2与外壳体1底部配合使用的限位条4与限位槽5起到固定反渗透膜本体2的作用,避免反渗透膜本体2在外壳体1中打滑,所述反渗透膜本体2上部的转筒6在膜壳体3活动受限制的前提下,通过转动连接的方式在膜壳体3与外壳体1之间转动,并通过螺纹配合,将反渗透膜本体2完全置于外壳体1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转筒6与膜壳体3之间设置有轴承9,所述轴承厚度在2mm-5mm之间,所述轴承内壁与膜壳体3固定焊接,所述轴承外壁与转筒6内壁固定焊接,轴承在膜壳体3与转筒6之间,形成转筒6带动轴承转动,膜壳体3保持不动的结构,保证膜壳体3底部限位条4卡在限位槽5中,仍能通过转筒6与外壳体1之间相互配合的螺纹向下移动,将反渗透膜本体2完全置于外壳体1中并活动固定,取放省力且不用借助于工具。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转筒6与膜壳体3之间设置有横向的圆环形导轨7,所述导轨7由转筒6内壁的弧形凹槽与膜壳体3外表面的弧形凹槽共同构成,所述导轨7中放置第一滚珠81,第一滚珠81为圆球形,相应的,转筒6内壁的弧形凹槽与膜壳体3外表面的弧形凹槽均为圆环形导轨7的一半,且高度一致,开口处相对,所述转筒6采用塑料材料制成,在第一滚珠81放入膜壳体3上方的半球形导轨的同时,将转筒6围在膜壳体3表面,并在转筒6相接的两端部进行焊接,将第一滚珠81固定转筒6与膜壳体3之间的导轨7中,膜壳体3在状态固定的情况下,转筒6仍能够通过在导轨中滚动的第一滚珠绕膜壳体转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膜壳体3设置转筒6的部分向内凹陷,所述转筒6底面与膜壳体3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二滚珠82,各所述第二滚珠82位于转筒6与膜壳体3之间的槽道内,所述槽道位于膜壳体3上,所述槽道上方与转筒6相对的一面设置为开口端,所述第二滚珠82直径大于开口端宽度,保证第二滚珠82不会脱离槽道,转筒6绕膜壳体3转动过程中,转筒底部与膜壳体3相互摩擦,滚珠将滑动摩擦转变为滚动摩擦,减小磨损,所述转筒6顶端高于膜壳体3平面,便于使用者对转筒6进行操作。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转筒6高出膜壳体3上端部平面的部分设置有防滑垫10,所述防滑垫10包裹在转筒6表面,所述防滑垫10采用橡胶材料制成,所述防滑垫10内表面与转筒6外表面通过胶黏固定连接,所述防滑垫10外表面设置有用于防滑的斜条纹路,取出反渗透膜2的过程中,使用者手部不可避免的接触带有水分的外壳体表面,手掌湿润造成转动转筒这一过程容易打滑,转筒6上的带有防滑斜条纹路的橡胶防滑垫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加大摩擦力,避免使用者手掌沾水打滑。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是,通过将具有过滤功能的反渗透膜本体置于固定在净水器中的外壳体内,在不拆除外壳体的情况下,旋转转筒,并带动膜壳体上下移动将反渗透膜本体从外壳体中取出或放入,拆装过程不需要使用工具,避免使用蛮力将反渗透膜本体直接塞入外壳体中,取出时通过钳子等工具将反渗透膜本体撬出,省时省力,减小使用者的工作量,从而便于对反渗透膜进行取出并清理,减小反渗透膜堵筛的概率,提高净水效率、降低净水成本。

以上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这些并非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做出许多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