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染土壤处理用土壤修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80616发布日期:2020-07-14 17:06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一种污染土壤处理用土壤修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壤修复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污染土壤处理用土壤修复装置。



背景技术:

土壤修复是指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转移、吸收、降解和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浓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从根本上说,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原理可包括为:(1)改变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或同土壤的结合方式,降低其在环境中的可迁移性与生物可利用性;(2)降低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浓度,而在对土壤进行修复时往往需要将土壤修复剂与污染的土壤混合在一起进行反应实现对土壤的修复。

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人发现现有的土壤修复装置在对土壤进行修复时是将污染的土壤和土壤修复药剂放置在搅拌罐中进行搅拌混合,但是这种混合方式虽然能够保证混合均匀,当时混合周期较长,导致对土壤的修复处理效率较低,而且混合好后需要将处理好的土壤清理出来,然后再将未处理的土壤加入到搅拌罐中再次进行搅拌,这样的反复操作导致操作人员的劳动输出量较大,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染土壤处理用土壤修复装置,旨在改善现有的土壤修复装置土壤的修复处理效率较低且费时费力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污染土壤处理用土壤修复装置,包括横向设置的混料筒,混料筒的右端开口设置,且混料筒的内侧中心设置有横向的搅拌杆,混料筒的上端面靠近左端位置设置有进料机构,且位于进料机构的右侧设置有均匀下料的加药机构,搅拌杆上设置有呈螺旋状均匀排列的搅拌叶,且搅拌杆的左端穿过混料筒的左侧壁固定套设有第一齿轮,第一齿轮与第一电机输出轴上的主动齿轮啮合,且第一电机固定在混料筒的左端面,加药机构包括第二料斗,第二料斗的下端设置有与混料筒连通的第二排料方管,第二排料方管的内侧设置有均料辊,且均料辊的一端的中心转轴穿过第二排料方管一端的侧壁固定设置有第二齿轮,第二齿轮与第二电机输出轴上的齿轮啮合,且第二电机固定在第二排料方管的端面上,通过设置的加药机构均匀的将药剂投放在混料筒内,通过进料机构向混料筒内不断的加入污染土壤,在搅拌杆不断的对土壤进行搅拌的时搅拌杆上设置的呈螺旋状均匀排列的搅拌叶推动土壤向混料筒出料端移动,实现对土壤的混合搅拌修复的同时实现对修复好的土壤的自动排料,大大的提高土壤修复处理的效率,无需人为的对土壤进行反复的投放进搅拌罐和清理出来,操作更加的省时省力。

进一步的,混料筒的下端面靠近前后位置均设置有支撑板,且支撑板的下表面靠近左右两端位置均设置有滚轮支腿,通过设置的滚轮支腿实现对混料筒的移动,使用更加的灵活方便。

进一步的,进料机构包括第一料斗,第一料斗的下端设置有与混料筒连通的第一排料方管,第一排料方管的内侧设置有两个相互咬合的破碎辊,两个破碎辊的一端的中心轴穿过第一排料方管的一端的侧壁通过相互啮合的第三齿轮转动连接,且其中一个破碎辊的另一端的中心轴穿过第一排料方管的另一端的侧壁与第三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的相互咬合的破碎辊实现对成块的土壤的破碎,保证土壤与药剂具有更好的混合效果。

进一步的,均料辊的外侧圆周面设置有呈圆周状均匀排列的四个储药槽,且均料辊的外径与第二排料方管的内侧前后侧壁距离相同,通过均料辊的转动实现四个储药槽的轮流循环进行储药和排药实现均匀的抛洒药物保证流动的土壤连续供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的加药机构均匀的将药剂投放在混料筒内,通过进料机构向混料筒内不断的加入污染土壤,在搅拌杆不断的对土壤进行搅拌的时搅拌杆上设置的呈螺旋状均匀排列的搅拌叶推动土壤向混料筒出料端移动,实现对土壤的混合搅拌修复的同时实现对修复好的土壤的自动排料,大大的提高土壤修复处理的效率,无需人为的对土壤进行反复的投放进搅拌罐和清理出来,操作更加的省时省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示的一种污染土壤处理用土壤修复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示的一种污染土壤处理用土壤修复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示的一种污染土壤处理用土壤修复装置的搅拌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示的一种污染土壤处理用土壤修复装置的进料机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示的一种污染土壤处理用土壤修复装置的加药机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示的一种污染土壤处理用土壤修复装置的均料辊示意图。

图中:1、进料机构;11、第一料斗;12、第一排料方管;13、破碎辊;2、混料筒;3、支撑板;4、滚轮支腿;5、加药机构;51、第二料斗;52、均料辊;521、储药槽;53、第二排料方管;6、搅拌杆;61、搅拌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

实施例1,具体请参照图1、图2、图3和图5所示,一种污染土壤处理用土壤修复装置,包括横向设置的混料筒2,混料筒2的右端开口设置,且混料筒2的内侧中心设置有横向的搅拌杆6,混料筒2的上端面靠近左端位置设置有进料机构1,且位于进料机构1的右侧设置有均匀下料的加药机构5,搅拌杆6上设置有呈螺旋状均匀排列的搅拌叶61,且搅拌杆6的左端穿过混料筒2的左侧壁固定套设有第一齿轮,第一齿轮与第一电机输出轴上的主动齿轮啮合,且第一电机固定在混料筒2的左端面,加药机构5包括第二料斗51,第二料斗51的下端设置有与混料筒2连通的第二排料方管53,第二排料方管53的内侧设置有均料辊52,且均料辊52的一端的中心转轴穿过第二排料方管53一端的侧壁固定设置有第二齿轮,第二齿轮与第二电机输出轴上的齿轮啮合,且第二电机固定在第二排料方管53的端面上,通过设置的加药机构5均匀的将药剂投放在混料筒2内,通过进料机构1向混料筒2内不断的加入污染土壤,在搅拌杆6不断的对土壤进行搅拌的时搅拌杆6上设置的呈螺旋状均匀排列的搅拌叶61推动土壤向混料筒2出料端移动,实现对土壤的混合搅拌修复的同时实现对修复好的土壤的自动排料,大大的提高土壤修复处理的效率,无需人为的对土壤进行反复的投放进搅拌罐和清理出来,操作更加的省时省力。

具体请参照图1和图2所示,混料筒2的下端面靠近前后位置均设置有支撑板3,且支撑板3的下表面靠近左右两端位置均设置有滚轮支腿4,通过设置的滚轮支腿4实现对混料筒2的移动,使用更加的灵活方便。

具体请参照图4所示,进料机构1包括第一料斗11,第一料斗11的下端设置有与混料筒2连通的第一排料方管12,第一排料方管12的内侧设置有两个相互咬合的破碎辊13,两个破碎辊13的一端的中心轴穿过第一排料方管12的一端的侧壁通过相互啮合的第三齿轮转动连接,且其中一个破碎辊13的另一端的中心轴穿过第一排料方管12的另一端的侧壁与第三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的相互咬合的破碎辊13实现对成块的土壤的破碎,保证土壤与药剂具有更好的混合效果。

具体请参照图6所示,均料辊52的外侧圆周面设置有呈圆周状均匀排列的四个储药槽521,且均料辊52的外径与第二排料方管53的内侧前后侧壁距离相同,通过均料辊52的转动实现四个储药槽521的轮流循环进行储药和排药实现均匀的抛洒药物保证流动的土壤连续供药。

工作原理:当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将需要修复的土壤投放到第一料斗11内通过破碎辊13将土块进行粉碎进入到混料筒2内此时搅拌杆6不断的对土壤进行搅拌,加药机构5上的均料辊52在匀速转动中均匀的将药剂排放到混料筒2内,搅拌杆6将药剂混合到土壤中并推动土壤向出料端移动排出。

通过上述设计得到的装置已基本能满足现有的土壤修复装置土壤的修复处理效率高且省时省力的使用,但本着进一步完善其功能的宗旨,设计者对该装置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