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强化循环流化的MBBR反应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33932发布日期:2020-08-05 01:29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一种强化循环流化的MBBR反应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废水或污水的生物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强化循环流化的mbbr反应器。



背景技术:

随着悬浮填料技术的不断改进,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oving-bedbiofilmreactor,简称mbbr)在污水处理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依靠一种比重接近水的悬浮填料作为曝气池中微生物的活性载体,附着大量的微生物,并随着气流和水流的作用在池内处于流化状态,以此提高池内污泥浓度,并且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而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工艺的关键因素在于填料的挂膜和流化状态,传统工艺中,填料无序流化,易上浮堆积在水面,造成部分填料与污水传质效果差,挂膜效率慢,甚至无法发挥处理污水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强化循环流化的mbbr反应器,本实用新型的反应器明确了污水的流向和曝气的走向,结合导流板的导向作用,强化填料在池内进行有序的循环流动,增强了填料与污水的传质效果,更好的附着活性污泥,增加污泥负荷,提高脱氮效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强化循环流化的mbbr反应器,包括长方形的池体,在所述池体内间隔设有左导流板和右导流板,所述池体被左导流板与右导流板分隔为上部的填料沉降区、下部的填料流化区和中部的过度区,且填料沉降区和填料流化区相互连通,所述池体的外壁底部设有进水管,所述左导流板和右导流板两侧的池体的内底部设有曝气管,其中,在左导流板上方或右导流板上方的池体的侧壁上设有与池体同宽的溢流槽,所述溢流槽内的池体的侧壁上设有通向池体外的出水口。

上述方案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左导流板和右导流板倾斜焊接在池体的前后侧壁上,且与池体的中心线相互对称,且使所述左导流板和右导流板呈漏斗状焊接在所述池体内,使填料沉降区和填料流化区呈上下相互连通。

上述方案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左导流板和右导流板与水平方向夹角呈30°~60°倾斜焊接在池体的前后侧壁上。

上述方案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左导流板的上端与池体侧壁的间距以及所述右导流板的上端与池体侧壁的间距不低于40cm,所述左导流板的下端与右导流板的下端的间距不低于40cm。

上述方案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进水管伸入池体内的一端连接有三通管,该三通管位于所述左导流板和右导流板之间的中央下方,所述三通管的两侧下方分别设置所述曝气管。

上述方案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曝气管分别布于左导流板的左侧下方和右导流板的右侧下方,在所述曝气管的上表面和/或侧表面上分布有盘式曝气头。

上述方案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溢流槽的槽底高度低于所述出水口所在的水平面高度,所述溢流槽的槽口高于所述出水口所在的水平面高度。

上述方案进一步优选的,在所述池体内间隔设有,在左导流板的左侧与池体的左侧壁之间设置有左分隔导流板,所述左分隔导流板与左导流板平行,且左分隔导流板的宽度小于左导流板的二分之一,在右导流板的右侧与池体的右侧壁之间设置有右分隔导流板,所述右分隔导流板与右导流板平行,且右分隔导流板的宽度小于右导流板的二分之一。

综上所述,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反应器的池体内部通过水流和气流的带动,明确了污水的流向和曝气管的布置,并且结合导流板的导向作用,使填料在池内进行有序的循环流动,而且循环的流化状态使池体内曝气更加均匀,填料上附着的活性污泥形成溶解氧梯度,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更好的提高脱氮效率;循环流动过程中,填料不会上浮堆积,增强了填料与污水的传质效果,更好的附着活性污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强化循环流化的mbbr反应器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强化循环流化的mbbr反应器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进水管1,曝气管2,mbbr填料3,左导流板4,溢流槽5,出水口6,池体7,三通管10,右导流板40,左分隔导流板41,右分隔导流板42,填料沉降区70,下部的填料流化区71,中部的过度区7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出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然而,需要说明的是,说明书中列出的许多细节仅仅是为了使读者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方面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即便没有这些特定的细节也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这些方面。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实用新型的一种强化循环流化的mbbr反应器,所述反应器包括长方形的池体7,在所述池体7内间隔设有左导流板4和右导流板40,所述池体7被左导流板4与右导流板40分隔为上部的填料沉降区70、下部的填料流化区71和中部的过度区72,且填料沉降区70和填料流化区71相互连通,所述池体7的外壁底部设有进水管1,所述左导流板4和右导流板40两侧的池体7的内底部设有曝气管2,其中,在左导流板4上方或右导流板40上方的池体7的侧壁上设有与池体7同宽的溢流槽5(溢流槽5的长度与所述溢流槽5的宽度相同),所述溢流槽5内的池体7的侧壁上设有通向池体7外的出水口6。所述左导流板4和右导流板40倾斜焊接在池体7的前后侧壁上,且与池体7的中心线相互对称,且使所述左导流板4和右导流板40呈漏斗状焊接在所述池体7内,使填料沉降区70和填料流化区71呈上下相互连通;使填料3流化和沉降时不易堵塞在导流板口,且更易于填料3和悬浮物沿着左导流板4与右导流板40沉降。所述左导流板4和右导流板40与水平方向夹角呈30°~60°倾斜焊接在池体7的前后侧壁上;所述左导流板4的上端与池体7侧壁的间距以及所述右导流板40的上端与池体7侧壁的间距为不低于40cm,所述左导流板4的下端与右导流板40的下端的间距不低于40cm。

如图1所示,所述进水管1伸入池体7内的一端连接有三通管10,该三通管10位于所述左导流板4和右导流板40之间的中央下方,所述三通管10的两侧下方分别设置所述曝气管2;所述曝气管2分别布于左导流板4的左侧下方和右导流板40的右侧下方,在所述曝气管2的上表面和/或侧表面上分布有盘式曝气头20;所述溢流槽5的槽底高度低于所述出水口6所在的水平面高度,所述溢流槽5的槽口高于所述出水口6所在的水平面高度。污水沿进水管1从池体7侧壁中部的底端进入池体7内,且通过三通管10分别流向两边,由于三通管10两侧下方的池体7的底部设置有曝气管2,气体沿池体7两侧的侧壁的曝气管2进入池体7内,气体在盘式曝气头20的作用下,使在填料流化区71内的mbbr填料3在水流和气流的作用下向上流动,触及中部的过度区72内的左导流板4和右导流板40后,沿左导流板4和右导流板40上升,进入填料沉降区70,此时,填料沉降区70的内填料沿导流板重力沉降,再次回到填料流化区71,如此形成填料的流化循环,在重力沉降下,上部(填料流化区71)的清液流入溢流槽5并通过出水口6将水排出池体3外。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如图2所示,在所述池体7内,且在左导流板4的左侧与池体7的左侧壁之间设置有左分隔导流板41,所述左分隔导流板41与左导流板4平行,且左分隔导流板41的宽度小于左导流板4的二分之一,在右导流板40的右侧与池体7的右侧壁之间设置有右分隔导流板42,所述右分隔导流板42与右导流板40平行,且右分隔导流板42的宽度小于右导流板40的二分之一,在气流的带动下,mbbr填料3在水流和气流的作用下由下至上流动,分别触及左分隔导流板41、右分隔导流板42、左导流板4和右导流板40,并沿着导流板上升,当无气流作用时,mbbr填料3由于重力作用将沿导流板沉降,从而增加了填料流化循环的线路。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